三军的相关诗词是:《三老董公·一色三军雪染衣》、《白莲僧宗·武侯白羽麾三军》、《观南戍士·膂力三军士》。
三军的拼音是:sān jūn。注音是:ㄙㄢㄐㄨㄣ。词性是:名词。结构是:三(独体结构)军(上下结构)。
三军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三军详细内容】
⒈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引《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⒉军队的通称。引《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唐章孝标《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晋王﹞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毛泽东《长征》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⒊古代指步、车、骑三军。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引《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⒋三围。引《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陶鸿庆《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二、网络解释
三军提起“三军”,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三、汉语大词典
(1).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唐章孝标《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晋王﹞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毛泽东《长征》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4).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陶鸿庆《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四、辞典修订版
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旧时的左、中、右三军,后为军队的通称,如:「勇冠三军」。《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曹操自引军马来迎,正逢高顺,三军混战。」现代称呼陆、海、空军。
五、关于三军的造句
1、周幽王为博美人嫣然一笑,点烽火大戏天下诸侯视天下安危于无物;爱德华八世为了一个寡妇放弃继承王位拒绝皇冠田园,爱美人不爱江山;吴三桂更是不惜背上千古骂名“三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放八旗铁骑入关!女人啊!为何你具有如此的魔力?烽火戏诸侯。
2、这次安适的航行结束后,我们受到了战时内阁阁员和三军参谋长们的欢迎.
3、三军仪仗队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首长的检阅。
4、海上的帆船,劈波斩浪,在万里的波涛中,按照预定的航线勇冠三军。
5、三军排列的那么整齐、威武雄壮,叔叔阿姨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6、三军仪仗队的阵容威风凛凛:列队时个个昂首挺胸、神采奕奕,行进时人人目光炯炯、步伐坚定,不愧是国威、军威的代表。
六、关于三军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