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冒用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我跟你们讲了,把一份文档称作“伪典“或“冒名典集“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作者冒用了一个假名。
2、他的爱人叫李大琴,后来冒用了石凤霞的名字。
3、第三步,高山、袁某等人冒用存款单位名义,采取伪造转账支票或银行进账单的手段,将存款单位的资金转入其控制的虚假账户内。
4、实际上,地址是随便冒用的,客服电话就是他们花钱买的两个号码,工商注册号更是子虚乌有。
5、日前,著名作家刘心武以冒用其名义出版图书为由,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告上法庭。
6、第三十条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7、前日,有盗窃前科的男子魏某平,在福州上街大学新区福大校区偷自行车,被人抓获带到上街分局时,竟冒用其亡兄的名字,试图逃脱劳教的惩罚。
8、第十八条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9、警方接到报警后,发现“钱多多”“黄俊杰”等都是假名字,而“钱多多”租赁该大厦办公地点时使用的一张叫钱某的身份证也是冒用的。
10、在镇政府院内,他冒用该镇一计育办干部的名义填写了一张元收款的收据。
11、北京肥力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冒用他人企业集团名义虚假宣传案。
12、他冒用别人的著作作为评级提薪的资本,这种盗名欺世的卑劣做法,使他的声誉扫地。
13、第十七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出版单位的出版物条码。
14、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15、他原想以移花接木的手段,冒用别人的身分证来大捞一笔,没想到消息走漏,反遭通缉。
16、国内多家财险公司先后在排查中发现,有不法第三方理财机构和个人采取多种方式,冒用财险公司总公司名义进行非法营销活动。
17、随后,扬子晚报记者找到南京建工集团,南京建工集团的负责人调查后明确表示,这个搅拌站的混凝土跟建工集团没有关系,这个赵经理冒用了建工集团的销货单。冒用造句。
18、前两天,铁路客服中心发布公告,称公安机关近期破获多起利用他人身份信息在网上囤票倒票的案件,因此实施多项新措施,打击冒用身份购票。
19、第三十七条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20、她说:“一场普通的感冒用不着抗生素,但是许多病人把抗生素想作万灵药,所以他们恨不得在家中存得越多越好。”。
21、禁止冒用前款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志。
22、首先是于玲范主任多次让其他医生冒用我的名字下医嘱。
23、作家是个职业,绝不是像我这样写了一点豆腐块就可以冒用的。我的理想是"辞能达意",可以顺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即可。
24、发布会上,马来西亚移民局总长通报了马来西亚移民局对持奥利地护照和意大利护照的两冒用者如何进出海关的调查结果。
25、萧堂主,他并不是暗堡中人,他是魔域的原少主夜小飘,冒用暗堡中人,只因方便行事。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