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病变主要发生在足部,对患者的危害很大,严重者需要截肢。所以对糖尿病足可切莫大意,糖尿病足预防意义大于治疗,所以患者需要全面了解糖尿病足的症状,做好预防措施。那么糖尿病足的症状有哪些?中医又是如何诊断糖尿病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糖尿病足?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如果积极治疗不能充分解决下肢出现的症状和并发症,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对足部问题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将有重要的意义。
一、糖尿病足的症状表现:
1、患者皮肤瘙痒干而无汗、肢端凉、浮肿或干枯、皮肤颜色暗及色素斑、毳毛脱落。
2、肢端刺疼、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跛行、休息疼。下蹲起立困难、常持杖行走。
3、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张力差,关节韧带易损伤。
4、常见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氏关节(charcot)。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5、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流杂音。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
6、肢端皮肤易干裂或水疱、血疱、糜烂、溃疡、坏疽或坏死。
二、临床上将糖尿病足由轻到重分为六级:
0级(坏疽前期)——患者足部无破损,但存在导致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例如,已有腿脚发凉、怕冷等缺血表现。或有肢端麻木、感觉减退等神经损害症状。或者有鸡眼、脚垫、足畸形。
1级(坏疽初期)——患者足部皮肤有小水疱或已出现表浅溃疡,但病灶没有感染。
2级(轻度坏疽期)——患者足部皮肤溃疡深达肌肉组织,常合并软组织感染,分泌及渗出物较多,但没侵及骨头,无脓肿形成。
3级(中度坏疽期)——患者足部皮肤溃疡进一步加深,肌腱韧带及骨组织被破坏,往往有多发脓肿形成,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
4级(重度坏疽期)——重度感染已造成严重的骨质破坏、骨髓炎及骨关节病变,或形成假关节,部分脚趾发生湿性严重坏疽,病情较重,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处理得当可保留足部大部。
5级(极重度坏疽期)——全足大面积坏疽,常波及踝关节,单纯内科治疗很难奏效,不得已需要截足保腿,甚至舍腿保命。
中医临床诊断糖尿病足的方法:
1、气血两虚痹阻证患肢发凉,麻木,酸胀或疼痛,遇寒加重,遇暖稍减,间歇跛行,患肢局部皮温下降,皮肤颜色正常或苍白,或痿黄,肢端出现痪斑或痹点,或者患足疼痛,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或水肿,坏疽溃烂,创面棕灰,脓似粉浆污水,气味恶臭,脓腐难脱,或脱后肉芽淡红,脓水清稀,创口日久不敛,伴有发热恶寒,面黄形瘦,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尿清便溏,大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患者常呈现神疲乏力或胸痹心痛,舌质暗淡,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或弦紧等症状。
2、脉络血痹证患肢发凉,酸胀麻木较重,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加剧,间歇跛行严重,皮肤多呈紫暗色,或有紫褐色斑块,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毛发稀少,肌肉萎缩,肢体大动脉搏动减弱,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青紫,有痹斑,苔薄白,脉沉弦或沉涩。
3、脉络痹热证患肢酸胀麻木,灼热疼痛,遇热加重,遇冷稍减,夜间加剧,皮肤呈紫红色,干燥脱屑,趾(指)端或有小范围坏疽,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肌肉萎缩,肢体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中动脉常搏动消失,舌质红或绛,苔黄,脉沉涩或细涩。
4、脉络热毒证肢体严重缺血,并发感染与坏疽,患肢皮肤红褐或灰色,组织溃破有恶臭脓水流出,腐肉不鲜,疼痛难忍,夜间加重,病变发展迅速,轻者1个或多个足趾(手指),严重者可漫及足跟,小腿或小腿以上,轻者病变仅损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严重者深至筋骨,患者常出现营养障碍,呈现陷症危象。患者常伴有高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肢体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中动脉常消失,舌质红绛有裂纹,舌苔黄腻或黑燥,脉弦细或滑数。
5、气阴两虚痹阻证患足暗红肿胀,疼痛剧烈,干枯焦黑,溃破腐烂,疮流血水,肌腔坏死则脓水恶臭。伴高热烦躁,寒战,口渴汗出,心悸气短,大便秘结,舌红苔剥,脉弦细无力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