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字号:字仲畴
张弘范字号:字仲畴。所处时代:元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出生时间:1238年。去世时间:1280年。别称:淮阳王。主要作品:《满江红·奔驿南来》《南乡子·深院日初长》《清平乐·关河南北》《南乡子·音信怪来稀》《点绛唇·庭院黄昏》等。主要成就:参加襄阳之战,南下击灭南宋军队的反抗力量。
关于张弘范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张弘范的诗词 点此查看张弘范的详细内容
《木兰花慢·功名归堕甑》、《木兰花慢·混鱼龙人海》、《鹧鸪天围襄阳案此下原有天净沙二首,以其》、《点绛唇·庭院黄昏》、《临江仙·千古武陵溪上路》、《清平乐·天南地北》、《浣溪沙》、《南乡子·深院日初长》、《清平乐·关河南北》、《南乡子·音信怪来稀》、《太常引·晚凉庭院锁黄昏》、《浣溪沙·新卜西山崦下庄》、《清平乐·穷冬冷落》、《鹧鸪天·铁甲珊珊渡汉江》、《点绛唇赋梅》、《木兰花慢征南》、《木兰花慢题毫州武津关》、《满江红·奔驿南来》、《点绛唇·醉脸匀红》、《木兰花慢·乾坤秋更老》。
二、人物评价
总评有人从封建的名教出发,责备他们父子不忠于金朝,是大节有亏。也有人站在汉民族立场批评他助元灭宋,是没有民族气节。其实从历史的发展上看,蒙古灭金后,经过长达四十年的蒙宋战争,终于由忽必烈重新奠定了全中国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和割据的局面,这是历史前进的需要。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除汉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应认为只有汉族才是当然的统治民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应当承认这个历史的事实。忽必烈既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代表,又是一个蒙古族的统治者;他当然不可能用平等联合的方式来谋求统一,而只能通过战争去实现存在着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统一。在肯定元朝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的同事,并不是肯定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合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反对民族压迫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但却不必赞赏他们为腐朽的南宋小朝廷而尽忠的忠君思想。张弘范为全国统一做出了贡献,他在进军中尽量减少破坏和屠杀,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汉化改革措施,抛弃蒙古旧制,坚持统一。这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也不必为他的武功、为他自己也感到内疚的事唱赞歌,他只是做了当时历史规定他不应该做的事而已。对张弘范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历史真实,历史上的恩怨,随着时光的消逝都过去了。元朝代宋而建国,这个王朝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扩大了中外交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腐朽软弱的南宋来相比,中国历史总是前进了。张弘范在这个开创时期的所作所为,对整个元朝来说,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历代评价宋濂:真人开天,时乘六龙。麾斥八极,群雄云从。剑气上冲,日星晦蒙。宋人不恭,假息海邦。帝命张王,汝师汝将。汝拔樊襄,汝渡大江。汝揭义旗,以受其降。王既受命,横槊上马。鸷击隼翔,有夫甚武。直奋大刀,众莫敢尝。王迎刺之,应手断肮。军气益扬,大声震天。敌有手若亡,遂籍其土疆。遗爝未息,厥势犹强。帝壮王之威,复命征征。宝剑名甲,锡自尚方。一麾而殒,海波镜平。崖山苍苍,武功洸洸。
三、轶事典故
张弘范灭宋时候,他是个明白人,很清楚自己干了什么。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面对身后如潮而来的骂名,张弘范本人想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今天我们熟知“张弘范”这个名字,大多归功于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段子,说他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骄狂不可一世,竟然勒石记碑,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后来,有个秀才,在他这七个大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曾经属于) “宋”(的)“张弘范”“灭宋于此”,春秋笔法,褒贬之意,不言自明,乱臣贼子,敢不惧之?这样一来,张弘范便是自取其辱。“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
四、人物生平
名将之子张弘范,是元代名将张柔第九子。张柔(1190—1268年),字德刚,河北定兴河内里人,是元朝历史初期(即大蒙古国时期)中原地方武装中有名的军阀头目之一。元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接着金都南迁,从中都(今北京)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以避蒙古之军锋。张柔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金帝任命他为定兴令,后来升迁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元太祖十三年(公元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当时蒙古人对各地归降的官僚、军阀等多沿用金朝官称,仍让他担任旧职。在此期间,张柔扩张势力,占领了以保州(今河北保定)为中心的三十多座城市。元太祖二十年 (公元1225年)蒙古人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元太宗四年(公元1232年)随蒙古将军速不台围金之汴京。速不台是以勇猛善战闻名的将领,与折里麦、哲别、虎必来等人被并称为“四狗”。(“四狗”是蒙古人对勇将的褒称,无贬义)。元太宗五年(1233年)金元帅崔立献汴京城投降,张柔又随塔察儿攻克蔡州,金亡。这一年张柔入觐元太宗窝阔台汗,被提升为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在金元之际,蒙古在其占领的牛原地区,除了派达鲁花赤(蒙语镇守者、管事官之音译)进行政治监督,派探马赤军进行军事控制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靠汉人地主武装的头目来维持其统治。这些头目,当时称之为“世侯”。他们集军、民、财权于一身,称霸一方。在权力继承上父子相袭,兄终弟及。其中有见识的一部分世侯,为了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实行有效的、巩固的统治,为了保存中原文化的传统,纷纷开设幕府,延纳流落在各地的汉族士大夫。张柔正是这批世侯中的翘楚,他不仅在蒙金战争中战功显赫,与史天泽、严实等人齐名,而且进占汴京时,许多将领们正争着抢掠子女玉帛,金银珠宝,而他却懂得去金国史馆抢救出《金实录》这部珍贵的文献和皇家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在这次战役中他还从屠戮战俘的刑场上救出了金朝最后一科的状元王鹗。将他接回他的大本营保定,留置于自己的幕府中。他的幕僚除了王鹗外,还有乐夔、敬铉、郝经等人,都是极一时之选的英俊人才。王鹗在张柔幕府中生活了十几年。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被忽必烈召征至其藩邸,后来又被拔置在翰林院工作。前后十年间凡大诰命、大典册皆出其手。敬铉后来官至中都提学,著《春秋备忘》一书,是元泰定年间宰相(中书平章政事)敬俨叔祖。郝经更是当时文士中极有见识的人。他提出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治理中国的就可以做中国的皇帝”这样一种政治理论来为蒙古政权的迅速汉化作舆论。他在张柔幕府中生活了二十五年左右,后来成为忽必烈创建元朝的智囊团骨干人物。蒙哥汗逝世后,他向忽必烈提出《班师议》,主张先与宋议和,轻骑北返,以便赢得时间,组织力量与其幼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正是采纳了郝经的建议,取得胜利,建立了元朝。张柔这批幕僚在忽必烈前期政治中确曾起过不小的作用。初生牛犊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了,这—年正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他说不上是金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他八哥就是后来承袭万户爵位的张弘略。张弘略,字仲杰,以通经史,善骑射知名于时。张家在元初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据说藏书过万卷。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当然也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薰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他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长矛)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爽郎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随手散落,后来有人为他网罗遗佚,刻印了一部诗集,即传世的《淮阳集》。庐陵邓光荐写序时说:“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豪快天纵。……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诗人的风格好象奔驰于马上的英雄握着长矛,饮酒赋诗。格调之高,可以叱咤风云,才情豪爽,不可一世。……这些作品存在天地间,可以算得上是古今之一奇。)这些评语当然少不了有些溢美和偏爱的成份,但大致总可以反映他诗作的倾向性。总之,当元朝开国之初,由于出身和教养,他属于上升阶层中的新一代人物,在他身上河朔豪士生气勃勃的色彩似乎比贵胄子弟们的纨绔习气要强烈一些。主政地方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略正任顺天路总管。当赴皇帝驻地述职时,留下张弘范代理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展示其行政管理才能的绝好机会。他决意要改革风气,严格整顿纪纲。当时蒙古军的纪律很差,他们所过之处,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我们国家是有法制的,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这样,许多违反军风纪的蒙古兵都受了处分,不少人挨了军棍。从此以后,风清弊绝,耳目一新。来到顺天府的蒙古军队都相互告诫,再也不敢胡闹了。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正是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之一的李殪起兵叛乱,忽必烈命令张柔和张弘范率兵二千迅速来大都(今北京)亲自检阅,并立即任命张弘范为行军总管。这个职务相当于一个纵队司令官。张弘范这时才二十六岁。在平叛进军中,他不避艰险,屡立奇功,成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个青年将领。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处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赏必罚。胸怀坦白,不怀报怨之心。士兵有疾病,一定要亲自去探视,照顾医药治疗,不幸而逝世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乡;上级有赏赐一定分给群众;有军功而未获酬赏的,一定为之代请陈说,不得请求,不止。这些看来是很平常的行为,但发自内心、持之以恒,在士兵中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信赖,逐渐取得了很高的威望。至元元年(1264年)他八哥张弘略调至京城充任宿卫。(蒙语称为怯薛,是为皇帝轮流值宿守卫的禁卫军,后来发展成为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忽必烈在张柔诸子中特别选拔出张弘范来代替张弘略的工作,把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带金虎符在当时是一种特殊荣誉,也是享有特权的标志。这一年他整二十八岁,在朝廷青年贵族群中,他是一个崭露头角的新星。正巧这一年也是他长子张珪出生之年,张珪是这个家族第三代中的名人,是元朝后期的名臣。顺天张氏是和元朝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家族。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顺天府调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访,到各处调查民间疾苦。发现了收租的官吏们非法加派,群众怨声载道。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惩办那些不法的仓吏。由于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众的拥护。那年又适逢大水,他没有请示就决定免除了灾区的全部租赋。管理财赋的部门认为他犯了“专擅之罪”,要给他以处分。为此,他请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诉。见忽必烈后,忽必烈问他:“你有什么要申诉的?”他说:“我以为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因为遭了水灾,交纳不上粮。如果一定要从农民口里夺取粮食,政府的小仓库当然会充实起来,但老百姓就会死绝了。等明年就会一粒粮也收不到!首先要让人民活下来,以后才会年年有收获、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仓库!”忽必烈点头称赞,夸奖他懂得治国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专擅之罪了。攻打南宋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进行襄阳的争夺战。元军围困襄阳的军队大部分是平叛后改编了的李檀旧部,以勇狠骄悍难加管束著称。元政府正发愁难以物色到一个既有能耐。又得军心的将领来统帅这支队伍。恰巧有人提到张弘范的名字,忽必烈立刻想到这正是他所要选择的人!马上就任命他担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攻宋战役的总指挥是丞相伯颜。张弘范向伯颜建议:用重兵围困襄阳,首先应切断襄阳的粮道。伯颜采纳了这项建议,并且就派张弘范负责万山粮道的把守。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以少胜多,竟取得了一次意外的大胜仗,伯颜对张弘范的才能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至元八年(1271年),伯颜听从了他的计谋,决定把对襄阳的包围圈逐步缩小。张弘范于是在襄阳、樊城之间,建筑了一个坚强的阻隔性工事——“一字城”。“一字城”象一把锐利的宝剑,把原来是一个整体的襄樊军事防区,切割成两份。这样,包围圈进一步逼近樊城。第二年攻打樊城时,张弘范肘部中了流矢。他把伤口裹扎了一下,马上就到大本营晋见主帅,提出以水师截江道,断绝樊城的救援。同时在攻取的策略上,建议用水陆夹攻的办法,先攻破樊城,只要樊城攻下,襄阳也就无险可守了。他的这些主张,取得主帅同意后,立即组织新的进攻,他身先士卒,轮番猛扑,很快就拿下了樊城。宋方樊城守将范天顺战死,牛富率兵百余巷战,兵败后投火自尽,这是一场极艰苦的战役。樊城这个坚垒一突破,襄阳的守将吕文焕也就只好举白旗投降了。从至元四年(1267年)至至元九年(1272年)坚持六年的襄樊战役,胜利结束。这是宋元之间的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元军攻克襄阳后,南宋门户洞开,崩溃已成定局。张弘范以襄樊战役的功勋,带着降将吕文焕去见忽必烈,受到了“赐锦衣、白金、宝鞍”等奖励的荣誉。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奖赏。元军稍事休整后,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就又命令伯颜开始征伐南宋的新攻势。伯颜分兵二路,一道进攻淮西和淮东,直指扬州;一道由他率领,命降将吕文焕为前锋,这路元军的主力就是阿里海牙,张弘范隶属阿里海牙军团之下。他们由襄阳顺汉水而下,东赂.郢西(今湖北钟祥一带),南攻武矶堡,直扑临安(今杭州)。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为了挽救颓势,不得不亲自出马,督师驻芜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军大本营与伯颜议和。希望象景定元年开庆密约一样,输岁币,称臣。被伯颜拒绝了。这时贾似道只得命殿帅(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孙虎臣率领步兵、七万驻池州(今安徽贵池)丁家洲。舟师(水军)统帅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伯颜命张弘范所部步骑夹岸而进,利用陆上优势,形成包围,又用战舰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孙军大溃,逃到鲁港。夏贵闻败讯后,也放弃了指挥,仓皇奔逃。在这次战役中,南宋水陆两军主力丧失殆尽,张弘范所部长驱至建康(今南京市)。军入建康后有一个小插曲:丞相伯颜决定在建康休整一番。在诸将出席的劳军大会上,取出库存黄金分赐诸将。在诸将均已到齐之后,张弘范却姗姗来迟。伯颜沉下脸来面带愠色地说:“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法规定:凡是军事性的集会,迟到的有罪!虽然是近侍贵戚和以材能勇敢知名的人,都不允许宽赦,你难道连这规矩也不懂,竟敢迟到!”与会的人都为张弘范的过失,捏一把冷汗。张弘范却毫不惊慌失态,很从容地说:“我认为军事集会是指战场上的集会。在战争的场合上,我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的聚会是领受犒赏,在犒赏之前我不敢争先,在道理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丞相伯颜被他所讲的道理折服了,冷若冰霜的面孔又变得和颜悦色,连连点头称是。他辞锋敏锐,片言释疑,语言之妙,举此一例可以想见。在这个小故事的后面,可以隐约地看到他和伯颜争论的实质是蒙古习惯法和中原儒学礼教的交锋,用中原的文化传统来影响蒙古贵族,正是张弘范父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还都病死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月,张弘范班师还朝,朝廷上安排了不少庆功活动。忽必烈在内殿宴请这位百战归来的将领,为他洗尘,慰劳他的凯旋,是这一系列庆祝活动的顶峰。但乐极生悲,死亡女神已经在向他招手了。由于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水土等环境,再加上又得了疟疾,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关心这位由前线归来的勇士,特命御医前往护视,并规定每天要把张弘范的病情作专门的汇报,并让近侍传出口谕给御医说:“我有军国大事,等着同九拔都商量决,一定要尽心治疗,使他迅速恢复健康。”又命令卫士坐在张弘范的门口,对来探视的人们说:“九拔都病得很重,除非至亲和医护人员外,皇帝有诏令,停止一切对病人不必要的干扰。”尽管用了最贵重的药物,安排了最高级的护理,仍没有挽救了这位九拔都的生命。至元十七年(1280年)过了新年后,他的病转重了。他自己也意识到病不会好了,要求从病房回到自己的旧居室,把亲戚宾客们召集来,和他们一一告别。最后,他叫人把南征时忽必烈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与铠甲取出来,握着儿子张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给他。并且说:“我当年用这剑与甲为国家的统一立过功劳,你佩带宝剑、穿戴盔甲时,不要忘记了爸爸!”他摩挲着剑与甲,在那些金戈铁马,峥嵘岁月的回忆中晕眩过去,那些回忆中当然也少不了江南儿女的血腥。海波和血浪的影子使他的视线模糊了,他最终地闭上了眼睛。他是一个军人,但却是一个有些诗人气质的军人。他在南征中写过一首《述怀》诗,诗中说: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他逝世的这一天,正是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初十。窗外朔风凛冽,从北方沙漠吹来的大风,挟带着沙砾尘土,铺天盖地地吹来,又狂啸着卷走了一切!这正是他老师郝经所歌颂过的北风!《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诗的风格,说近似南宋江湖诗派,其实,他的作品有些更像他老师郝经的格调,是金元诗宗元好问的谪系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