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的词语有:如芒刺背,肉中刺,刺上化下。
刺史的词语有:经史子集,背若芒刺,挑茶斡刺。2:结构是、刺(左右结构)史(独体结构)。3:注音是、ㄘˋㄕˇ。4:拼音是、cì shǐ。
刺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刺史cìshǐ。(1)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二、引证解释
⒈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汉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
三、国语词典
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词语翻译英语provincialgovernor(old)法语gouverneurprovincial(arch.)
四、网络解释
刺史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关于刺史的诗词
《退食园亭效韦刺史》 《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仰荷圣泽,聊书鄙诚》 《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
关于刺史的诗句
关于刺史的成语
六经三史 背若芒刺 挑茶斡刺 刺上化下 青史留名 陈古刺今 刺刺不休 朝经暮史 名标青史 肉中刺
关于刺史的造句
1、刺史府的属官和侍卫们闻声而至,忙举火四下搜寻,刚才还轻歌宴舞的刺史府内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2、又建延州为保塞军,以保大行军司马、延州刺史李孝恭为节度使。
3、诏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及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
4、仁杰之子狄光嗣,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事亲至孝。
5、以郢州刺史宜丰侯循为太保,广州刺史曲江侯勃为司空,并征入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