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按照共犯独立性说,甲犯故意杀人未遂,但是事实上丙不在,根本没有对丙的违法行为,有主观归罪的嫌疑,所以这中观点不可取 按照共犯从属说,甲不犯罪,因为乙并没有实施甲所教唆的犯罪事实,如果认定甲犯强奸罪既遂,甲是教唆犯的话不符合客观事实,认定为甲犯故意杀人未遂有主观归罪的嫌疑。教唆犯应如何认定1、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笼统定教唆罪如教唆他人犯抢劫罪的,定抢劫罪;教唆他人犯放火罪的,定放火罪。如果被教唆的人将被教唆的罪理解错了,实施了其他犯罪,或者在犯罪时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围,教唆犯只对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2、对于间接教唆的也应按教唆犯处罚间接教唆是指教唆教唆者的情况。例如,甲教唆乙,(让)乙教唆丙实施抢劫罪,甲的行为便是间接教唆。对于间接教唆,也应按教唆犯处罚,即按照所教唆的罪定罪。因为“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教唆行为本身也是犯罪行为,故教唆他人实施教唆犯罪的,仍然是教唆犯。3、当刑法分则条文将教唆他人实施特定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时对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应直接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定罪,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参见刑法第104条第2款)。教唆犯如何定罪?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即在教唆犯与被教唆的人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以及被教唆的人虽然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但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因而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主次作用来处罚。如果起主要作用,就按主犯处罚;如果起次要作用,则按从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这是因为选择不满18周岁的人作为教唆对象,既说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严重,又说明教唆行为本身的腐蚀性大,社会危害性严重,理应从重处罚。此外,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上述规定的政策理由。所应注意的是,对“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这一规定,应根据教唆犯的成立条件以及刑法第17条的规定进行理解。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从犯或共犯在自我辩护时,为了避免自我揭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承认罪行。从犯或共犯在自我辩护时,应该避免承认自己有罪。因为一旦承认罪行,就等于自我揭露,这对于自己的刑事责任会产生不利影响。2.不要泄露他人罪行。从犯或共犯在自我辩护时,应该避免泄露他人的罪行,因为这样会造成自己的刑事责任加重,甚至可能会遭受报复。3.不要与其他被告串供。从犯或共犯在自我辩护时,应该避免与其他被告串供,因为这样会被认为是虚假供词,对自己的刑事责任会产生不利影响。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条:从犯的刑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但是不得超过从犯的最高刑期。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共同犯罪的刑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但是不得超过共同犯罪的最高刑期。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被告人有权拒绝自证其罪,不得强迫被告人作出有利于证明自己罪行的供述或者证言。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被告人在法庭上有权自我辩护,有权对控诉自己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质证和辩驳。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从犯或共犯在犯罪中的角色是不同的。如果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无罪,一般可以拥有自己的辩护策略。但是,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从犯或共犯在审判中必须有律师代理,因此辩护策略需要与律师共同商定。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参与犯罪行为,但其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被告人在审判中应当有辩护人代理。从犯、共犯必须有辩护人代理,被害人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人作为代理人。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辩护人有权代理被告人行使辩护权,可以参加证人证言、质证证据,提出辩护意见和辩护证据。综上所述,从犯或共犯在犯罪中认为自己无罪时,可以拥有自己的辩护策略,但需要与律师共同商定。同时,从犯或共犯在审判中必须有律师代理。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从犯无罪辩护需要包含的内容有:第一先写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第二写出有异议的地方,也就是有人定位非该罪责的事实依据;第三本案被告人具有从轻处罚的法定情节和从轻处罚的酌定情节;第四量刑建议;落款等内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七条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从犯和共犯在犯罪中的地位不同,但都需承担犯罪责任。从犯是指在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员,共犯则是在犯罪中与犯罪主体共同实施罪行的人员。从犯或共犯在面临法律制裁时,不应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是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 从犯的处罚从犯,是指在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从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一百三十三条 共犯的处罚共犯,是指在共同故意下实施犯罪的人。共犯的处罚,根据犯罪的情节,应当与主犯相同或者减轻处罚。第一百四十一条 犯罪未遂罪的处罚犯罪未遂,是指犯罪人已经实施了犯罪的行为,没有达到犯罪的结果。犯罪未遂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结论:从犯或共犯在面临法律制裁时,不应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是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实施犯罪行为或没有主观故意,因此认为自己无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寻求法律援助,首先需要向律师进行咨询,律师会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提供相关的法律帮助和建议。其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向当地司法机关申请法律援助,获得免费或降低费用的律师代理。最后,如果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可以向上级司法机关投诉或申请复议。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聘请辩护人;如果本人无力聘请,国家对其提供辩护。”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法律援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对需要法律援助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指定辩护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十九条:“当事人有权委托律师代理诉讼、非诉讼和其他法律事务,律师有义务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如果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无罪,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声誉:首先,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审理案件。如果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受到了冤枉,可以提交证据证明自己的无罪,以达到修复自己名誉的目的。其次,可以向相关机构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如果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以向相关机构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通过媒体等途径发表言论,揭露事实真相,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减轻、豁免刑罚的情形之一,是犯罪人在犯罪中作出重要贡献,或者在犯罪后积极赔偿损失、主动揭发其他犯罪行为等情节。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对于不服判决、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也可以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申诉。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诉讼是指为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复议,是指对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由具有复议权限的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和决定的活动。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国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帮助犯,因此是否属于共犯应该视情况而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七条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八条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从犯或共犯在犯罪中的角色是不同的。如果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无罪,一般可以拥有自己的辩护策略。但是,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从犯或共犯在审判中必须有律师代理,因此辩护策略需要与律师共同商定。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参与犯罪行为,但其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被告人在审判中应当有辩护人代理。从犯、共犯必须有辩护人代理,被害人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人作为代理人。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辩护人有权代理被告人行使辩护权,可以参加证人证言、质证证据,提出辩护意见和辩护证据。综上所述,从犯或共犯在犯罪中认为自己无罪时,可以拥有自己的辩护策略,但需要与律师共同商定。同时,从犯或共犯在审判中必须有律师代理。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从犯或共犯在犯罪案件中认为自己无罪,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新审理,但必须符合特定条件。法律依据:1.《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从犯或共犯对原判决认为自己无罪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条规定:“犯罪分为主犯、从犯和共犯。”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从犯和共犯,对于犯罪的事实和责任有重大贡献的,可以减轻其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综上所述,从犯或共犯在犯罪案件中认为自己无罪,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新审理,但必须符合特定条件。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从犯或共犯在犯罪行为中参与度不同,但面临的刑事责任相同。如果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无罪,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1. 保持沉默权。从犯或共犯有权保持沉默,不作任何供述,不承认自己的罪行。2. 寻求合法帮助。从犯或共犯可以寻求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合适的辩护策略。3. 参与辩护。从犯或共犯可以参与辩护,提供有力的辩护证据,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三条 被告有权拒绝自证其罪行。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九条 被告有权选择辩护人。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二条 从犯和共同犯罪的责任相同。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从犯或共犯在面临刑事指控时,应当积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便认为自己无罪,也应该立即联系律师,以便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条:被告人有权聘请辩护人。被告人不能聘请辩护人的,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人。2.《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六条:律师有权依法为当事人辩护,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犯或共犯在刑事诉讼中享有聘请辩护人的权利,而律师则有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责。因此,在面临刑事指控时,从犯或共犯应该积极联系律师,以便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辩护,同时也是行使自己的宪法权利。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可以。同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能否为同案多名被告人进行辩护,目前并无法律法规做出禁止性规定。现行法律法规只限制律师个体不得为共同犯罪两个犯罪嫌疑人担任辩护人。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四十三条 一名被告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被告人,或者未同案处理但犯罪事实存在关联的被告人辩护。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无论是从犯还是共犯,如果认为自己无罪,都需要寻找合适的律师进行辩护。律师将会负责调查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并在法庭上为被告辩护。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被告有权聘请自己的辩护人。2.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五条:律师应当秉持法律公正和职业道德,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共犯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犯罪的行为人。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二条: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参与犯罪,但不是主犯或者从犯的行为人。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法律有明文规定的犯罪以外,其他行为不认定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注:以上法律依据只是对相关法律的简单概括,具体案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无罪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分析,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责任的确认:从犯或共犯需要证明自己未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且不存在任何帮助、怂恿、纵容等情况。2. 自卫或紧急避险:如果从犯或共犯在遭受侵害或危险时采取了合理的自卫或紧急避险措施,可以减轻或免除其责任。3. 合法性原则:如果从犯或共犯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比如在执法过程中履行职责,可以认为其行为合法,不存在犯罪行为。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从犯是指明知他人犯罪而参与犯罪的人。共犯是指与犯罪人共同实施犯罪的人。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条:行为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因紧急情况下为了制止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防卫手段,不致于造成显然过度的危害后果的,不负刑事责任。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情况下采取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总之,向律师描述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无罪的情况需要全面客观地陈述事实和证据,结合法律规定进行分析,为后续辩护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从犯或共犯在犯罪行为中参与度不同,但面临的刑事责任相同。如果从犯或共犯认为自己无罪,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1. 保持沉默权。从犯或共犯有权保持沉默,不作任何供述,不承认自己的罪行。2. 寻求合法帮助。从犯或共犯可以寻求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合适的辩护策略。3. 参与辩护。从犯或共犯可以参与辩护,提供有力的辩护证据,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三条 被告有权拒绝自证其罪行。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九条 被告有权选择辩护人。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二条 从犯和共同犯罪的责任相同。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从犯或共犯,证据可以包括证人证言、物证、视听资料等。但并不是所有从犯或共犯的证据都需要有证人证言支持。具体需要根据案件事实和具体证据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证据的可信度和相关法律规定。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人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庭审中对案件的事实作出的陈述。”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物证是指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文书、图表等物品。”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视听资料是指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录音、录像、照片等物品。”总结:对于在职务犯罪案件中的从犯或共犯,其证据并不一定需要有证人证言支持。具体需要根据案件事实和相关证据来综合分析,考虑证据的可信度和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