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判刑应根据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程度。单位不构成犯罪主体。构成诽谤罪的要件包括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贬损他人人格、情节严重,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犯罪外,一律不追究。受害人可通过信息网络起诉,但难以提供证据,可请求公安机关协助。
法律分析
一、诽谤罪应该怎么判刑
1、诽谤罪是指故意编造、散布足以损害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虚构事实的行为。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的客体是同一的,即他人的尊严和名誉。刑事侵权的客体是自然人。本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编造和传播了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减损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经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本罪。
2、单位不得构成犯罪主体。本罪的主观故意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虚假事实足以损害他人名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有害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凶者的目的是败坏他人的名誉。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事实或者散布虚假事实,或者散布虚假事实而不损害他人名誉的,不构成诽谤罪。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监禁、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前款所列犯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犯罪外,一律不追究。受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证据确实难以提供。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给予协助。
二、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2、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拓展延伸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
诽谤罪是指以虚构或歪曲的方式,公开对他人进行贬低、诽谤、捏造事实等行为,侵害其名誉权。构成诽谤罪需要满足以下要件:一是言论具有事实性;二是言论具有公开性;三是言论具有贬低他人名誉的主观故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犯罪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诽谤罪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可以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名誉等;刑事责任则可能面临刑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因此,对于涉及诽谤罪的行为,应当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结语
诽谤罪是指以虚构或歪曲的方式,公开对他人进行贬低、诽谤、捏造事实等行为,侵害其名誉权。构成诽谤罪需要满足事实性、公开性和贬低他人名誉的主观故意等要件。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诽谤罪的犯罪行为,可以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应当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第五十三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公益宣传,弘扬医师先进事迹,引导公众尊重医师、理性对待医疗卫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