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的词语有:过桥拆桥,兵陈,陈桥。
陈桥兵变的词语有:桥是桥,路是路,陈兵势,兵陈。2:简体是、陈桥兵变。3:繁体是、陳橋兵變。4:拼音是、chén qiáo bīng biàn。5:注音是、ㄔㄣˊㄑ一ㄠˊㄅ一ㄥㄅ一ㄢˋ。
陈桥兵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
陈桥兵变(历史事件)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综合释义: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龙图耳录》第一回:“且説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江山一统,累代相传,至太宗、真宗,四海昇平,八方安静,真是君正臣良,国泰民安。”参阅《宋史·太祖纪一》。汉语大词典: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龙图耳录》第一回:“且说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江山一统,累代相传,至太宗、真宗,四海升平,八方安静,真是君正臣良,国泰民安。”参阅《宋史·太祖纪一》。国语辞典:宋太祖赵匡胤原任周世宗的殿前都检点。后周恭帝二年,赵匡胤领禁军行至陈桥驿,众将拥之为帝,周亡,世称陈桥兵变。见《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陈桥兵变[chénqiáobīngbiàn]⒈宋太祖赵匡胤原任周世宗的殿前都检点。后周恭帝二年,赵匡胤领禁军行至陈桥驿,众将拥之为帝,周亡,世称陈桥兵变。见《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引《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自陈桥兵变,柴皇让位,在位十七年,天下太平。」辞典修订版:宋太祖赵匡胤原任周世宗的殿前都检点。后周恭帝二年,赵匡胤领禁军行至陈桥驿,众将拥之为帝,周亡,世称陈桥兵变。见《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自陈桥兵变,柴皇让位,在位十七年,天下太平。」其他释义: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
二、词语解释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陈桥兵变[chénqiáobīngbiàn]⒈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
三、引证解释
⒈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参阅《宋史·太祖纪一》。引《龙图耳录》第一回:“且説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江山一统,累代相传,至太宗、真宗,四海昇平,八方安静,真是君正臣良,国泰民安。”
关于陈桥兵变的成语
以不变应万变 船到桥门自会直 船到桥门自然直 七十二变本相难变 过河拆桥 过桥抽板 天不变道亦不变 陈陈相因 变颜变色 变脸变色
关于陈桥兵变的造句
1、后周武德司的几近瘫痪,是“陈桥兵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2、二是民间领袖人物发生了类似“陈桥兵变”的事,自己还是下课。
3、陈桥兵变夜,重生小和尚一枚,赵铮的大宋之旅由此开始。[***https://***/zj-214/]
4、陈桥兵变夜,重生小和尚一枚,赵铮的大宋之旅由此开始。
5、因些,史学家一般都认为陈桥兵变中的赵匡胤的行为实在出自无意,是应天顺人,以仁得天下,故可比美于上故圣人舜帝、汤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