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村庄的消失》阅读原⽂:
杨⼩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种真实⽆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个⼈⼀天内的衰⽼。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股亲切的⽓息差⼀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路,⼀步⼀步⾛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黄油菜散发出浓郁芬芳钻进⿐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曾经⽆⽐熟悉的⼟地的颜⾊,⼀⼤⽚⼀⼤⽚的碧绿被⼀⼤块⼀⼤块⾦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黄的⽥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野花,间或露出⼀垄黄褐⾊的泥⼟,碧绿⾦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然,独⽴鲜明,展现尽你能想象出的每⼀种差别的绿⾊。在这⾥,每棵树、每株草、每⽚叶都是⼀种独⽴的绿,绿得让⼈眼花,绿到你⾃⾝也仿佛要幻变成⼀⽚绿,⼀⽚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个⼈那样的衰⽼死亡。不见了⼩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的池塘正裸露出碟⼦样浅浅胸膛,仿佛⼀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树,渐被荒草湮没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群⼜⼀群⼈如蒲公英种⼦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向衰⽼直⾄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于另⼀⽚⼟地上⽣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很静,少见⼈影,尤其是年轻⼈,更少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着,像⾏⾛在⼀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在梦中。⼥⼉蹦蹦跳跳,奔向前⽅矮墙下卧着的⼤⿊狗。我顿时头⽪发紧、双腿软⿇!那狗竟懒得睁开眼⽪,只是有些⽆奈地掉转了⼀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年前,我们⼀⾏⼈的到来,村⾥早已是狗叫声连成⼀⽚。
迎接我们的⼤伯热情地端出烟茶⽠⼦。从他弯曲的⾝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样的衰⽼。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林⽴的黄墙红⽡,那是⼀个繁盛热闹的集镇,⼀座曾经的村庄,⼀座城市的童年,正与⾝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转过⾝,向西望去,是⼀座隆起的⼟丘,⼟丘上密布着⼀排排黄⼟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如果有,也只是在⼀群⼈的记忆中。同样,⼀座城市的兴起,也是在⼀群⼈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的⽂字。坚硬平坦的⽔泥路⾯覆盖了⼀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种替换,⼀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散⽂》2007年第8期)
《⼀座村庄的消失》阅读题⽬:
1.作者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怎样的村庄?现在的村庄⼜是个怎样的村庄?请概括回答。(4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中的含义。(6分)
(1)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地上⽣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2)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的⽂字。 3.⽂中插⼊对村中⼤⿊狗的描写有什么特别的⽤意?请作简要分析。(5分) 4.⽂章结尾⼀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析作答。(6分)
《⼀座村庄的消失》阅读答案:
1.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绿树掩映、⼟地上种满庄稼,充满⽣机,欢快热闹的村庄。⽽现在的村庄则是⼟地荒芜,少见⼈影,⼀⽚死寂,步⼊衰亡的村庄。
2.(1)⾃从村庄⾥的⼈离开村庄,步⼊城市以后,村庄便不可避免地⾛向衰亡直⾄消失,最终只能作为⼀种记忆存在于步⼊城市⽣活的⼈们的脑海中。
(2)城市的变化⽇新⽉异,⽽⽣活在城市中的⼈们往往对其中的变化缺乏深切的感受和记忆,记载城市的变化,最终只能依赖⽂字。
3.⽂章通过对⼤⿊狗的慵懒、⽆奈动作的描写,以⼩见⼤,从细节上来具体展⽰村⼦的萧条、荒寂;将⼤⿊狗的毫⽆反应与昔⽇的⼀⽚狗叫进⾏对⽐,更能表现出今⽇村庄的冷落、死寂。
4.对村庄的消失满怀⼀种怀旧、感伤之情,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则持⼀种豁达、接受的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