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传病》教学反思
生物组 韩涵
《人类遗传病》一节课,学生在课堂关注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很多内容跟生活息息相关,如一些遗传病,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但要合理把握好一节课却不大容易。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课前本人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并由学生自主整理后课上交流。同时,课前还布置了一个调查任务,课上采用“交流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身份出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并且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重点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获取信息。上完本节课后,本人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的利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注重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本节正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科学信息、提取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的好素材。如查找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信息是,面对几万字的素材,提取重点信息很重要,所以就必须将重点内容摘抄下来,并通过加工,呈现给同学们。当然教师已事先布置给学生查阅资料的纲要,以减少学生做无用功。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调查任务,如:遗传病的种类的最新数据是多少种?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遗传病之间的关系?苯丙酮尿症病因讲述和图解。 遗传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等。
三、注重对学生的生物素养的培养。新《课标》确定的课程理念是:“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所以在本节课教师也要准备一些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故事:达尔文与摩尔根的悲剧、高1.1米骨脆如酥 25岁玻璃女要生娃……,目的是围绕课中心主题达到对学生进行优生、人口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四、立足课内,联系生活。新《课标》强调:“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