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Factor Endowment Theory:The Heckscher-OhlinModel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z时间:20世纪30年代z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scherand Ohlin)z代表作:1919年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33年俄林博士论文《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1977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公认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H-O理论:基本概念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z要素丰裕度可以用两国要素总量的相对比率(实物型定义)或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价格型定义)来表示。z如果本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供给大于外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供给,即满足L/K >L*/K*的时候;或者本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小于外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即满足w/r
KF/LF,钢铁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生产,食品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生产。z要素密集度是和产品相关的概念。1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图示:商品x的要素投入组合生KyY(Lx,Kx),沿射线OX产,商品y的要素投入组合(Ly,Ky),沿射线OY生KxX产,射线斜率代表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由图可知,x商品劳动密集而oLyLxY商品资本密集。y要素密集度B如果本国劳动丰裕且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外国资A本丰裕且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偏向x轴,外国生产BAx可能性曲线BB相对偏向于Y轴。要素丰裕度与生产可能性曲线H-O定理: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逻辑思路: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各国生产要素存量比例不同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供给)比较优势要素丰裕度:比较优势的来源z本国土地充裕,外国劳动力充裕;z假定两国产出比率相同,用OR的斜率表示;z确定生产点的PP线的斜率不同。本国的斜率大,表示本国服装相对于食品的机会成本大,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食品。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基本假设条件z2¯2¯2模型z两国技术水平相同;单位生产成本递增,不完全专业化生产z两种最终产品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且要素密度不会发生逆转z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z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z完全竞争市场z没有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障碍要素丰裕度:比较优势的来源z本国土地充裕,外国劳动力充裕;z假定两国生产效率相同,则食品和服装的相对价格相同,表现为平行的P1P1的P2P2;z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确定两国的生产点;本国食品相对于服装的产量高于外国;z本国专业化生产食品,外国专业化生产服装。要素丰裕度与贸易利益z假设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z(a)图中可以判断,本国服装相对于食品的机会成本大;(b)中本国减少服装生产,生产点上移;外国增加服装生产,生产点下移;z两国的消费点停留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2理论拓展: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z在H-O模型中,包含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完善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基本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论证,因此也称之为H-O-S定理。z在满足要素禀赋论全部假设条件下,从长期来看,国际贸易使得两国的要素价格达到均等化。贸易的结果使得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均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2¯2¯2模型:食品、服装两种产品,外国劳动力丰裕,本国土地丰裕。生产并因出口增产对劳力需求增加(强)外出口劳密服装对土地需求增加(弱) 劳力价格上升劳国力减少并减产食品对劳力需求下降(弱)土地价格下降价进口土密格均对土地需求下降(强)等化生产并对劳力需求增加(弱)增产食品本出口土密对土地需求增加(强) 劳力价格下降土地国价减少并对劳力需求下降(强)土地价格上升格进口劳密减产服装均对土地需求下降(弱) 等化理论拓展:要素价格均等化与收入分配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在封闭经济下,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收入低于外国,而稀缺要素所有者收入高于外国。从封闭经济到自由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使得贸易前相对充裕的要素(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缺的要素(进口竞争工业密集使用的要素)价格下降。结论: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获益,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受损。理论拓展: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z本国土地充裕,外国劳动力充裕;z贸易之前,本国服装的相对价格高,劳动力的相对价格高;z贸易以后,本国出口食品,进口衣服;本国服装相对于食品的价格下降;劳动力相对于地租的报酬下降;z这就暗示了国际贸易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同时也是在间接的进行生产要素的交换。理论拓展: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z国际贸易是否导致了完全的要素均等化?z国际贸易减少了,而不是完全消除了同种要素的国际价格差异。z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三个前提条件:z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z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z贸易使得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完全趋同。理论拓展:要素价格均等化与收入分配琼斯扩大效应z琼斯扩大效应是对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发展。z在2¯2¯2模型里,最终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更大幅度的变动。z如果外国服装相对于食品的价格增加,将导致外国劳动报酬更大幅度的增加和土地报酬更大幅度的降低。3理论拓展:禀赋的变动性z资源变化如何影响两种产品的产出?z罗布津斯基命题(RybczynskiTheorem)z在产品相对价格、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要素比例既定的前提下,当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增加,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减少。z例如,当土地供给增加,土地密集型产品(食品)的产量增加,服装的产量减少。z琼斯扩大效应z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会导致最终产品相对供给更大幅度的变动。z例如,当土地供给增加,食品的相对供给会更大幅度增加。要素禀赋理论简评z理论贡献(1)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而非单一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更贴近现实。(2) H-O模型分析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很有效:贸易导致了相对价格的改变,有很强的收入分配效应。(3)从要素结构层面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来源。由于可以对基本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进行度量,因而这一理论对利用要素和贸易数据对比较优势原理进行检验提供了可能。z局限性(1)理论假设的局限性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2)资源差异不能解释所有的国际贸易。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1)要素非同质论:生产要素禀赋有质量上的差异,美国是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2)人力资本说:美国劳动力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这使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要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3)自然资源论:里昂惕夫的计算限于资本和劳动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4)贸易壁垒论: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限制。(5)需求偏向论:美国国内的需求结构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6)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变换)论: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转换。如小麦在非洲与美国的生产。资源变化如何影响两种产品的产出?土地供给相对增加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食品产量QFSlope = -PQ22C/PFFSlope = -PC/PFQ11FTT1TT2Q2CQ1C服装产量, QC里昂惕夫之谜美国数据----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paradox)z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而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产品。表: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和劳动需求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品每百万美元所含资本2 550 7803 091 339(美元,1947年价格)每百万美元所含劳动量182.313170.004(人/年)资本-劳动比率13 99118 184(美元/人)要素禀赋理论:总结zH-O定理:一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其国内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z理想模型中,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要素价格均等化。实际上,由于资源差异、贸易壁垒和技术差异,完全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不存在的。z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命题:贸易导致了相对价格的改变,有很强的收入分配效应:一国相对充裕要素所有者获益,稀缺要素所有者受损。z罗布津斯基命题: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增加将增加该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产出,另一种产品的实际产出会下降。z对H-O模型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双方面的。对里昂惕夫之谜的探讨,产生了种种新贸易理论。4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z要素增长型经济增长z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z经济增长与贸易量的变动z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变动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类型(希克斯的定义)z中性的技术进步: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中性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中要素使用的最优比例保持不变,即不发生劳动和资本的相互替代。z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使得生产中使用的最优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即发生劳动对资本的替代。z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使得生产中使用的最优资本劳动比率上升,即发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贸易量的变动z中性增长(贸易促进偏向的增长):进口工业和出口工业的生产能力平衡增长。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进口和出口量同比扩大,具有贸易促进效应。z进口替代型增长(逆贸易偏向的增长):进口工业的生产能力增长超过其他行业,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产品替代,具有贸易阻碍效应。z出口扩张型增长(极端贸易促进偏向的增长):出口工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具有极强的贸易促进效应。要素增长型经济增长要素增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z中性增长:劳动和资本以相同比率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比例扩张z偏向性增长:仅有劳动(资本)增长,或劳动(资本)增长快于资本(劳动)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性扩张YYOXOX(a)中性增长(b)偏向性增长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z中性增长:同一幅度提高劳动和资本效率的中性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比例扩张z偏向性增长:非中性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发生偏向性扩张。YYOXOX(a)中性增长(b)偏向性增长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一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z小国: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小国的经济增长没有贸易条件效应。z大国:大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动可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大国的经济增长有贸易条件效应。5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小国的进口替代型增长与贸易量进口替代型增长造成的--比如稀缺要素增加生产变化通过两方面影响贸易:钢铁对国外钢铁的需求会由C2于国内钢铁生产的增加U2而下降,造成进口的削C1S2减;U1大米生产的下降造成出S1口能力的降低;TOT于是,整个贸易量下TOT降。经济增长的结果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大米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大国的进口替代型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动TOT’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会钢铁C3受大国生产变动的影U3响,大国的贸易条件好转;C1U1大国进口替代型增长S3TOT所带来的经济福利水S1TOT平比小国更大。大米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大国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大国生产咖啡的生产要素增加了,咖啡的产量增加,价制成品格下跌。C1过剩商品使得价格猛跌至很C2低的水平,该国缺乏结构调S2整能力,强烈依赖出口来支持经济,即使贸易条件恶化也不敢紧缩出口。S1P2最终导致出口量增加,贸易P1条件持续恶化,经济福利下咖啡降的后果。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小国的出口扩张型增长与贸易量--比如充裕要素增加出口扩张型增长使得出口钢铁部门的比较优势得到加C2强;该国贸易三角扩大;C1U2福利水平提高。U1注意:小国的出口扩张型增长和进口替代型增长与S1国际贸易的关系,与罗布S2津斯基命题相关。大米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出口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Growth)z巴格瓦蒂的定义:如果一国商品出口的增加降低了该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由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z贫困化增长的条件:(1)该国在该贸易品上是大国;(2)要素的增长是出口偏向的;(3)国际市场上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很低。z贫困化增长的情况多发生在生产、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大国。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大国的出口扩张型增长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会制成品C3受该国生产变动的影U3响,大国的贸易条件可能好转;C1U1此时,大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所带来的经济S1福利水平比小国更S3大。石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