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思考

来源:榕意旅游网
对实 现 我国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思考 张 华 (北京密云生态商务区,北京101500)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呈现双顺差的状况。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一个时段内体现了中国改 革开放战略的成功,而且较高的外汇储备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清偿力。但是长久而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引发了外汇占 款过多而导致的货币供给问题、通胀问题和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及汇率风险加大等问题。本文从政策角度入手,对实现我 国国际收支均衡做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均衡;贸易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48-02 努力使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国当前经济调控的主要 经常项目的顺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不能限制加工 任务之一。结合中国实际,为了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贸易,而应该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具体原因如 我国必须调整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优化对外贸易结 下:第一,加工贸易的发展引进了外资。通过进料加工和 构,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理办法,综合运用多种货 来料加工,我国的加工贸易引进了大量的外资。第二,促 币政策工具,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改进人民币汇率形 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加工贸易促进了科技进 成机制,促进内外经济均衡。 步,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慢慢调整。第三,提高了就业率。 促进外贸的转型和升级 加工贸易对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双顺差的主要来源,而经常项 (二)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结构升级 目往往代表实体经济,经常项目顺差在外汇储备增长中 在国际收支中,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直存在严重 占比越高,国际收支的突发逆转的风险性就越小。然而, 的不对称现象,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我们要把国际贸易 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往往表示穷国以牺牲环境 中的服务贸易由劣势转变为优势,必须要给予适当的政 和资源为代价为富国的消费和投资提供便利,双顺差更 策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变革服务贸易企业 是代表了市场的严重扭曲。因为货物贸易收支是经常项 的组织结构体系,完善其管理体制等。而服务贸易的发 目顺差的重要一项,所以,优化贸易结构,能够促进国际 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 收支的均衡发展。 力资源,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高科技含量产品的 生产,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升级;第二,加强服务贸 如何转型和升级中国的 ̄n-r_贸易可以从以下三个 易部门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贸易的综合国际竞争力;第 方面着手:首先,通过产业优惠政策和限制政策鼓励、限 三,更大程度的开放,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新的思想和方 制、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含量高、社会价 法;第四,与国际服务业接轨,促进结构的不断升级。 值高的产品加工,限制附加值低、重污染行业产品的加 (三)重视进口,减少非关税壁垒和进口的关税 (一)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其转型升级 工。其次,利用地区优势,合理布局与发展加工贸易区域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思想导致进 间的合作,适时的实现加工贸易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的 口热度一直低于出口,但是进口能够积极的影响中国经 加工贸易,到现在的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转变。最 济的发展。第一,进口资源型产品可以补充我国匮乏的 后,必须积极促进Jjn-r_贸易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战略思 国内资源。中国虽然从总体来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 想想的转变。 数量庞大,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可以 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特点是加工贸易,这点也是在 缓解这一问题;第二,可以缓解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同他 基于我国国情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国贸易摩擦不断的原因是我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进 加工贸易对增加国内就业和改善贸易收支有着重要作 口能够促进贸易均衡,缓解贸易摩擦;第三,进口高新设 用,但是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总体效益因主体和情况的 备、技术,可以改善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国的发展处于一 不同而不同,并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对外贸易发展的 个初步阶段,产业结构尚不完善,高新设备、技术的进口 阶段分别是:初级产品贸易阶段、粗加工贸易阶段、精加 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进口的方法是:首 工贸易阶段和技术产品贸易阶段,四个阶段层层推进, 先,适度的降低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进口关 中国的加工贸易处于粗加工贸易阶段。加工贸易对我国 税;其次,进一步放松外汇管制,调整外汇管理政策;最 148 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服务平台,为进口提供便利, 低消费的观念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 提高进口品种和进口量。 度不健全、就业率不高造成的,所以政府就努力扩大就 二、增强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理 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和改进消费 适当的管理资本与金融项目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 环境,鼓励消费,坚持扩大内需的原则。而由此又带来贸 要。按照融资时间的长短,资本与金融项目可分为长期 易摩擦、通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等问题。 资本项目和短期资本项目。根据我国实际,我们应该加 (二)货币政策从紧 强外资的管理,做好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 中国货币政策的正确选择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一)调整引资政策,积极向效益优先转变 而其调控手段是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窗口指 中央银行的资产方对外负债净值是重要的一项,央 导等。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 行的基础货币交易主要由国内货币交易和对外负债净 量,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果过于剧烈,往往担心调 值构成,但是对外负债对基础货币总量影响的大小主要 整过度,起到反面的作用。 是由对外负债所占的比重及交易的频率决定的,如果所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整,主要是央行参加市场操 占比重小、交易的频率低,则不会对基础货币投放量的 作,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这 稳定性造成较大干扰,反之,如果所占比重大、交易频率 种方法能够起到微调的作用。通过窗口指导的调整主要 高,则基础货币投放量保持稳定就存在较大的困难。故 是央行作为一个政策性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一些 而,应该提高引资的绩效,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及提高综 政策规定,调控信贷量,缓冲货币供给过多的现象。 合国际竞争力。 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二)适当的调整监管游资的措施 连年来的双顺差使人民币具有升值的压力,进一步 游资又称短期资本,它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并且对 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掌控住汇率的影响力,对 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管理好游资的流动是资本项目管理 国际收支均衡很有帮助。 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对游资实行的是直接管制及审 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下的有管理的 批制。这种模式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下去会导致管 浮动,它以市场的供求为基准,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相 制成本增加和央行经济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由外 应的调节,进行有管理的浮动。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 部因素——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2001年伊始,中 是汇率风险低和内外均衡。就是说调整汇率,必须考虑 国流人的游资量不断增长,如何加强对游资的监管,预 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国际收支的内外均衡发 防其过度流入和突发性逆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项目管 展。再有,要降低汇率风险,保证金融市场平稳较快的可 理的重点。指明货币供给是外部变量则意味着货币供给 持续发展。短期内,调整人民币汇率有三种模式:一是一 能够受央行的货币政策直接控制和决定。 次性升值,这种升值会对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不利于国 (三)进一步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中国企业 民经济的发展,不具有可行性;二是快速升值,但是它会 走出去 造成严重的升值预期,使大量的流资涌人中国,不利于 外国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收支的顺 国际收支的平衡;三是缓慢升值,即结合本国的实际情 差。要不断的鼓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坚定不移的实施 况,缓慢微调,在中国,这种方法使用的较多。而从长期 “走出去”战略,这样会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也会提高 来看,要调整人民币汇率就只有改善汇率形成机制。 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所以中国可以对直接 参考文献: 投资的阶段政策进行改进,用“走出去”代替“请进来”, 【l】曹海珍.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同时,慢慢减少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实现对外投资 金融出版社.2006. 的自由化,并且打造跨国集团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人才, [2】陈晖.从货币国际化的演绎逻辑看人民币的未来[J】. 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Focus,2009. 三、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目标 [3】高材林.美元国际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上海金融,2008, 双顺差作用于国内经济,使其具有通胀压力。2008 (05). 年至今,为了减小通货膨胀压力,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 【4】何慧刚.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制度弹性化与人民币国际 定,央行一直采用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 化[J].经济研究,2007,(05).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原则 [5】鲁国强.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 ̄if-,2.考[J】.理论探索,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所以要使国际 2o07,(06). 收支平衡的首要任务就是拉动内需。要把国际贸易中的 [6】施蜊娅.关于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趋势[J】.国际金融, 服务贸易由劣势转变为优势,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政策支 2009,(241). 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变革服务贸易企业的组 【7】吴成颂.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效应与对策分析[J】.科技 织结构体系,完善其管理体制等。中国人民这种高储蓄 和产业,2008,(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