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策略研究
作者:刘泽双 顾利平
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09期
摘要: 大别山地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积累了深厚的红色底蕴,并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从实践上可以看出,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还不够深入、发展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红色旅游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井冈山、延安等地,因此在明确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提出可行的优化措施,这样也能够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整合;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9-0284-03 0 引言
从2005年的中国“红色旅游年”到2014年的中国建国60周年,发展红色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方案相继出炉,也成为带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别山地区作为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交通不发达,开发资金短缺,政府各自为政等原因,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始终处于低层次运行之中,因此,打破区域障碍,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统筹开发规划,广开融资渠道,组建统一的协调机制是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大别山横卧中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但由于景点布局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和规模,当前对景点的整合与开发的层级还较低,展示的手段、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虽然新县、金寨、红安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他地区红色旅游只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且由于缺乏资源整合与区域整合,没有形成一定的竞争合力,至今没有像延安、井冈山等国家级的旅游精品[1]。再加上落后经济水平的限制,当地政府能投入到旅游业中的资金非常有限,投资环境差使这些地区又难以吸收外来资金,致使大别山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其他革命老区。但是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伴生资源及国家积极的政策支持仍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2 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2.1 三省各自为政,缺乏实质性联合 中国特有的行政区制度,导致在经济发展上容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大别山完整的旅游资源在被划分之后,由于缺乏整体观念,没有根据大别山整体情况进行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区域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比如,同为将军县的新县、红安、金寨等地为了争当将军县老大而互不相让[2],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几次仅有的合作协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也只是流于形式而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鄂豫皖三省的红色旅游本来是一个完整的资源体系,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依托大别山区而形成的,但在地方本位主义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下,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被孤立开发,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严重制约了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长久的发展。
2.2 资金短缺 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经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以及信息闭塞等,再加上当年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治愈,就导致现在也没有彻底脱离贫困,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能够投入到旅游业中的资金非常有限,只能投入到一些重要遗存的保护和开发上,加上这些地区受自然、技术、交通、劳动力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就使得投资环境相对较差,难以吸收外来资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很大,就使得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落后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别山与井冈山、延安、韶山等知名红色圣地相比开发相对薄弱的原因。然而大别山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弥补了一些缺憾,如果能很好地将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使其相得益彰,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3 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级别不高 长久以来,大别山区对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以革命遗址为主,对革命遗址类型的旅游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旅游也只是以参观和旅游为主,对于游客参与性的项目开发较少,就导致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较短。对于一些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多数也只能进行一些粗放的、低层次的开发。尤其是大别山区红色旅游业起步晚、开发迟的现状,需要重点改进。迄今为止,全区域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旅游景点、景区不是很多,A级以上景区更少[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别山在全国旅游界的知名度,又由于这些景点或景区散布在三省六市,各地对外宣传上只推荐自己所辖区域内的景区或景点,从而使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难以凸显出来。
2.4 旅游基础设施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与其他红色旅游区比较,大别山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大别山区域内只有少数县市有高速路出入口,大多是依托当地的城镇公路,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等级低、路面破损严重,游客往来十分不便,另外,在住宿上,景区接待设施较差,三星以上宾馆建设严重不足,接待条件简陋,卫生状况也较差,而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更是稀缺,配套基础设施及其不完善[4]。除此之外,在大别山许多景区内管理、服务人员就由本村村民担任,从业人员总体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受过正规旅游业培训的人员比例更少,尤其是专业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人才及管理人才紧缺,无法满足当地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
2.5 大别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大别山地区是个革命老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再加上当年战争的创伤还没完全愈合,至今仍没有摆脱贫困。据统计,201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68845亿元,人均41528元;长江三角洲经济区75个县国内生产总值达89951亿元,人均超过60000元,而全国239个老区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554亿元,人均13450元,革命老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非常大,而在这些革命老区中,大别山又显得更加落后。据2011年国务院发布《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显示,大别山地区涉及到6个市的36个县市区共2800多万人,其中安徽省有10个,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北省16个,河南省10个,36个县人均GDP为23704元,是全国人均41528元的57.08%;农民人均纯收入497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6741元的73.8%。 3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策略
3.1 依托国家政策,整合老区文化资源 按照价值链的观点,同类型旅游景区强强联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联动开发,突出比较优势,可以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在此理念下,大别山区三省应该加强区域合作,由于红色旅游产品本身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以结合多种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一是整合临近主题性质相似的革命老区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如信阳县的烈士陵园可以和罗田县、商城县的景点连接起来,构成本市的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二是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如湖北安陆是李白的故里和银杏之乡,湖北孝感有大悟县宣化店谈判旧址和新四军五师旧址,湖北蕲春是李时珍的故里、有李时珍陵园还有大量珍贵的中医药材,这四个个地方可以建成一条包含红色、生态、文化的特色旅游专线;三是老区红色旅游和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如信阳毛尖是中国九大名茶之一,信阳大别山民俗文化村的建立,其主要任务就是传播豫南茶文化,湖北黄冈、安徽安庆两地的黄梅戏风靡全球,应将这些地区的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推出一场文化盛宴。
3.2 实行“大交通”战略 区域旅游圈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区域内外便捷的空间联系和完善的配套服务的基础上,虽然大别山外围的交通基础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大别山内部各县之间交通条件还较差,因此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来协调区域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鉴于大别山区的区位特征,大别山区交通发展战略可以是:区域内以公路运输为主同时提高公路等级,进行国道改建,形成具有强有力的省际和县际公路网络系统,逐步建立铁路-公路综合联运网络,提高大别山区域间和对外的交通水平和可进入性,同时更好地促进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3.3 科学规划旅游线路,构筑红色旅游共同体 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需要打破区域障碍,形成一个整体的红色旅游区,与井冈山、延安、韶山等红色旅游区不同的是,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不是在一省区域内,而是散布在鄂豫皖三省六市,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是鄂豫皖三省所共有的,任何一个省独立的开发本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都不能反映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全貌,因此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要走三省合作的道路,这就要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出发,由全国红办组织聘请资源整合开发领域内的专家,根据大别山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大别山区域特色的品牌旅游线路,打破因行政区划形成的行政壁垒,提供跨行政公共服务,按照资源共享、政策互惠、交通互联、信息互通的原则,建立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跨县市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实现资源的真正整合,从而构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共同体。 3.4 广辟资金渠道,打造精品旅游产品 充足的资金是红色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的保证,可采取中央政府政策性扶持、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和民间资本投资三结合的融资形式,同时征收区域资源税,即向旅游、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旅游商品生产等部门单位、集体和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收取旅游资源税,按照国外已有的先例,一般税率在2%-5%之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征收,以解决资源开发中资金不足的问题[5]。其次,旅游产业是一项包括食、住、行、购、游、娱六大要素的复合产业,六大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要实现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培育与扶持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各省市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鼓励区域内旅游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发挥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有规模地建设级别不低于三星的酒店饭店集团,提高景区的住宿和餐饮水平;再次,与之配套的建设具有大别山区特色,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娱乐型企业或主题公园;另外,发挥当地农产品的特色优势,联合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产加工水平,打开对外市场,满足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最后,高标准、高质量、高安全、高素质的大型游客运输集团也是必不可少,在完善大别山区交通水平的同时,一体化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3.5 构建统一协调机制,完善区域合作 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有过多次合作,但只是停留在政府层面的推动,而市场的实质性联合却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合作协调机制,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区域协调、市场协调、交通协调和制度的协调。这四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组织协调机制,作为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发展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管理和规划整体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原先各区域之间存在的政策差异,其次,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在整合各区域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对称的信息平台;另外建立人才交流合作的机制,各区域内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兼职、讲座、技术合作等方式进行交流合作,为宏观决策出谋划策,为项目推进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最后建立区域合作约束机制,为避免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能更好地促进合作长久的进行。
3.6 突出旅游业的主导位置,大力发展大别山区的经济水平 将红色旅游业作为大别山区的主导产业,对大别山区进行整体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协调各次区域县市的关系上,然后通过培育和壮大红色旅游这一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组织地区之间商品、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构建以红色旅游为品牌的大别山经济圈,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促进大别山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 4 结束语
作为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内容和方式会随着发展不断的变化,而大别山地区要想发展自身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就需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以及经济区位和旅游区位的战略优势,在协调区域合作的同时,能够更快地调整大别山的经济结构,加大对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投入建设,为发展红色旅游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别山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周敏.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研究[J].中国商贸,2012,31:177-178.
[2]王胤颖,王春阳.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 前沿,2013,21:93-96. [3]叶俊.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的竞合关系与整合开发策略[J]. 湖北农业科学,2013,19:4841-4848.
[4]田至美,邵航.简论大别山“红”、“绿”旅游资源组合开发策略——以河南新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01).
[5]扬效忠,张捷,彭敏.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