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统一检测
高三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2分)
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自然现象发生或形成的过程中,指定元素既没有被氧化又没有被还原的是 ....
A.溶洞——钙 A. A 【答案】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闪电——氮 C.火山喷发——硫 D.光合作用——碳 B. B C. C D. D
A. 乙二醇的沸点比乙醇的沸点高
B. 淀粉和蔗糖水解的最终产物中均含有葡萄糖 C. 植物油通过催化加氢可转变为半固态的脂肪 D. 硫酸铵或氯化钠溶液都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答案】D
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2Fe2++4Br-+3Cl2=2Fe3++2Br2+6Cl-
+-
B. 硫酸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钡溶液:H++SO42-+Ba2+OH=BaSO4↓+H2O 2-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6H5O-+CO2+H2O→2C6H5OH+CO3
D. 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g++NH3∙H2O=AgOH↓+NH4+ 【答案】A
4.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A. Cl2(HCl):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B. AlCl3溶液(Fe3+):氨水、盐酸
- 11 -
C. C2H2(H2S):CuSO4溶液、碱石灰 D. NaCl溶液(SO42-):BaCO3、盐酸 【答案】B
5.关于下列消毒剂的有效成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双氧水 B.漂白粉 C.滴露 D.强氯精 有效成分 H2O2 Ca(ClO)2 可与NaClO分析 发生反应 A. A 【答案】D
可用Cl2与Ca(OH)2制备 B. B
分子式为 C8H9OCl C. C
分子中有2种环境的碳原子 D. D
6.短周期中8种元素a-h,其原子半径、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负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a、d、f组成的化合物能溶于强碱溶液 B. a可分别与b或c组成含10个电子的分子 C. e的阳离子与g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g>b 【答案】C
7.图为用惰性电极电解制备高锰酸钾的装置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为电源正极
- 11 -
B. Ⅰ中的K+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移向Ⅱ
C. 若不使用离子交换膜,KMnO4的产率可能会降低 D. 若阴极产生0.2 mol气体,理论上可得到0.2 mol KMnO4 【答案】C
8.下列指定微粒的个数比不是..2∶1的是 A. 过氧化钠固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B. 碳酸钠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C.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和碳原子 D. 二氧化氮溶于水时,被氧化的分子和被还原的分子 【答案】B
9.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进行的分析和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操作 现象 一段时间后:①中,铁钉裸露在外的附近区域变红; ②中…… A. NaCl的琼脂水溶液为离子迁移的通路
B. ①中变红是因为发生反应2H++2e-=H2↑,促进了水的电离 C. ②中可观察到铁钉裸露在外的附近区域变蓝,铜丝附近区域变红 D. ①和②中发生的氧化反应均可表示为M—2e-=M2+(M代表锌或铁) 【答案】B
10.25℃时,向10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 1 mol∙L-1的HCl 和CH3COOH混合溶液中滴加0. 1 mol∙L-1 NaOH溶液,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未加NaOH溶液时:c(H+)>c(Cl-)=c(CH3COOH) B. 加入10 mLNaOH溶液时: c(OH-)+c(CH3COO-)=c(H+) C 加入NaOH溶液至pH=7时:c(Cl-)=c(Na+)
D. 加入20 mLNaOH溶液时:2c(Na+)=c(Cl-)+c(CH3COO-)+c(CH3COOH) 【答案】B
11.氨基甲酸铵(H2NCOONH4)是一种氨化剂,易水解,难溶于CCl4。某小组设计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氨基甲酸铵。已知:2NH3(g) + CO2(g)
H2NCOONH4(s) H<0。
- 11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2中的试剂为饱和NaHCO3溶液 B. 冰水浴能提高H2NCOONH4的产率 C. 1和4中发生的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D. 5中的仪器(含试剂)可用3中仪器(含试剂)代替 【答案】D
12.图a~c分别为氯化钠在不同状态下的导电实验(X、Y均表示石墨电极)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的代表的离子的电子式为
B. 图a中放入的是氯化钠固体,该条件下不导电 C. 能导电的装置中,X上均有气体产生 D. 能导电的装置中,Y的电极产物相同 【答案】D
13.800℃时,三个相同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 + H2O(g)后,分别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容器编号 L−1) 起始浓度/(mol·c(CO) 0.01 0 0.008 c(H2O) 0.01 0 0.008 - 11 -
CO2(g) + H2(g) K,一段时间
c(CO2) 0 0.01 0.002 c(H2) 0 0.01 0.002 Ⅰ Ⅱ III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L−1 A. Ⅱ 中达平衡时,c(H2)=0.005 mol·B. III中达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25% C. III中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比 Ⅰ 中的短
D. 若III中起始浓度均增加一倍,平衡时c(H2)亦增加一倍 【答案】B
14.实验小组利用传感器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实验操作 测量下述实验过程的pH变化 实验数据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与②的实验数据基本相同,说明②中的OH-未参与该反应 B. 加入试剂体积相同时,②所得沉淀质量大于③所得沉淀质量
C. 从起始到a点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D. b点对应溶液中水电离程度小于c点对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答案】C
本部分共5小题,共58分。
15.甲烷水蒸气重整制取的合成气可用于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1)制取合成气的反应为CH4(g)+H2O(g)
向体积为2 L密闭容器中,按n(H2O)∶n(CH4)=1投料:
a.保持温度为T1时,测得CH4(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b.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不同催化剂(Ⅰ、Ⅱ、Ⅲ)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后,CH4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的第二部分 (综合题 共58分)
- 11 -
CO(g)+3H2(g)H =+206 kJ/mol。
①结合图1,写出反应达平衡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______kJ。
②在图1中画出:起始条件相同,保持温度为T2(T2> T1)时, c(CH4)随时间的变化曲线______。 ③根据图2判断:
ⅰ. a点所处的状态不是化学平衡状态,理由是_______。 ⅱ. CH4的转化率:c>b,原因是________。 (2)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①电池工作时,熔融碳酸盐中CO32-移向________(填“电极A”或“电极B”) ②写出正极上的电极反应:________。
(3)若不考虑副反应,1 kg甲烷完全转化所得到的合成气全部用于燃料电池中,外电路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最大为_____mol。
(1). 吸收412(x-y) (2). 【答案】 (3). 催化剂不能改变物质的平衡
转化率 (4). 750℃时,反应相同时间,a点对应的CH4的转化率低于使用Ⅰ时CH4的转化率 (5). 电极A (6). O2+4e-+2CO2=2CO32- (7). 500
16.氯化亚铜(CuCl)可用于冶金、电镀等行业,其制备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I.溶解:取海绵铜(主要含Cu和CuO),加入稀硫酸和NH4NO3的混合溶液,控制溶液温度在60~70℃,不断搅拌至固体全部溶解,得蓝色溶液(过程中无气体产生);
II.转化:向蓝色溶液中加入(NH4)2SO3和NH4Cl,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CuCl粗品; III.洗涤:CuCl粗品依次用pH=2硫酸和乙醇洗涤,烘干后得到CuCl产品。
- 11 -
【资料】CuCl固体难溶于水,与Cl-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络离子[CuCl2]-;潮湿的CuCl固体露置于空气容易被氧化。 (1)过程I中:
①本工艺中促进海绵铜溶解的措施有________。 ②氧化铜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③充分反应后NH4+的浓度约为反应前的2倍,原因是________。 (2)过程II中:
①(NH4)2SO3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NH4Cl的用量对铜的沉淀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n(NH4Cl)/n(Cu2+)1.1时,CuCl的沉淀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过程III中,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
(4)产品纯度测定:量取CuCl产品a g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酸性Fe2(SO4)3溶液使其充分溶解,然后用0.1000 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Fe2+,消耗KMnO4溶液b mL。(本实验中的MnO4-被还原为Mn2+,不与产品中杂质和Cl-反应)。
①CuCl溶于Fe2(SO4)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②产品中CuCl(摩尔质量为99g/mo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答案】 (1). 控制温度在60~70℃、不断搅拌 (2). CuO + 2H+ = Cu2+ + H2O (3). NO3-几乎全部被还原为NH4+ (4). 还原剂 (5). CuCl + Cl- = [CuCl2]- (6). 去除CuCl固体表面的水,防止其被空气氧化 (7). CuCl + Fe3+ = Cu2+ + Fe2++ Cl- (8).
4.95b% a17.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冶炼锌的国家。在现代工业中,锌更是在电池制造、合金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已知:锌的熔点为419.6℃,沸点907℃。
I.图是古代以炉甘石(ZnCO3)为原料炼锌的示意图。
- 11 -
(1)泥罐内的主要反应为:
i.ZnCO3(s) = ZnO(s) + CO2(g) H1 ii.CO2(g) + C(s) = 2CO(g) H 2 ……
总反应:ZnCO3(s) + 2C(s) = Zn(g) + 3CO(g) H3
利用H1和H 2计算时H3,还需要利用_________反应的H。
(2)泥罐中,金属锌的状态变化是_____;d口出去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
Ⅱ.现代冶炼锌主要采取湿法工艺。以闪锌矿(主要成分为ZnS,还含铁等元素)、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铁等元素)为原料联合生产锌和高纯度二氧化锰的一种工艺的主要流程如下:
(3)浸出:加入FeSO4能促进ZnS的溶解,提高锌的浸出率,同时生成硫单质。Fe2+的作用类似催化剂,“催化”过程可表示为:
ⅰ:MnO2+2Fe2++4H+ =Mn2++2Fe3++2H2O ⅱ:……
① 写出ⅱ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② 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催化”过程。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a.向酸化的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MnO2,溶液变红。 b.________。
(4)除铁:已知①进入除铁工艺的溶液的pH约为3;②控制溶液pH为2.5~3.5,使铁主要以FeOOH沉淀的形式除去。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通入空气需同时补充适量ZnO的理由是_________。
- 11 -
(5)电解:用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是______。 (6)电解后的溶液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答案】 (1). ZnO(s) + C(s) = Zn(g) + CO(g) (2). 气态变为液态 (3). CO和Zn蒸气 (4). ZnS+2Fe3+ = Zn2++2Fe2++S (5). 取a中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ZnS,振荡,红色褪去 (6). 通入空气时,发生反应4Fe2++O2+8H2O= 4FeOOH+8H+使溶液的pH下降,加入的ZnO与H+发生反应ZnO+ 2H+ =H2O+Zn2+,可控制溶液pH (7). Mn2+ - 2e-+2H2O = MnO2+4H+ (8). 硫酸 18.聚酰亚胺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可降解膜材料,其中一种膜材料Q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i.
+R,NH2
+
ii.
+NaOH+R,NH2
(1)A是芳香烃,A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B转化为C的试剂和条件是________。 (3)C中所含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4)D可由C与KOH溶液共热来制备,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5)EF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6)G与A互为同系物,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GH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7)H与F生成中间体P的原子利用率为100%,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写一种)。 (8)废弃的膜材料Q用NaOH溶液处理降解后可回收得到F和_______(填结构简式)。 【答案】 (1).
+Cl2FeCl3+HCl (2). 浓硝酸、浓硫酸、加热
- 11 -
(3). 氯原子(碳氯
键)、硝基 (4). +
+KCl (5). 还原反
应 (6). +6O2
催化剂
+6H2O
19.某小组通过分析镁与酸反应时pH的变化,探究镁与醋酸溶液反应的实质。 【实验】在常温水浴条件下,进行实验Ⅰ~Ⅲ,记录生成气体体积和溶液pH的变化: Ⅰ.取0.1 g光亮的镁屑(过量)放入10 mL 0.10 mol·
L–1 HCl溶液中; Ⅱ.取0.1 g光亮的镁屑放入10 mL 0.10 mol·
L–1 CH3COOH溶液(pH = 2.9)中; Ⅲ.取0.1 g光亮的镁屑放入10 mL pH = 2.9 HCl溶液中。 【数据】
图1 图2
(1)起始阶段,Ⅰ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2)Ⅱ起始溶液中c(CH3COOH)c(H)约为____。(选填“1”、“10”或“102”) (3)起始阶段,导致Ⅱ、Ⅲ气体产生速率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c(H+),实验证据是____。 (4)探究Ⅱ的反应速率大于Ⅲ的原因。 提出假设:CH3COOH能直接与Mg反应。 进行实验Ⅳ:____。 得出结论:该假设成立。
- 11 -
(7).
(8).
(5)探究醋酸溶液中与Mg反应的主要微粒,进行实验Ⅴ。
L–1的 CH3COOH与0.10 mol·L–1 CH3COONa的混合与Ⅱ相同的条件和试剂用量,将溶液换成含0.10 mol·溶液(pH = 4.8),气体产生速率与Ⅱ对比如下。 a.实验Ⅴ起始速率 2.1 mL·min–1
对比a~c中的微粒浓度,解释其a与b、a与c气体产生速率差异的原因:____。 (6)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结论:
①镁与醋酸溶液反应时,CH3COOH、H+、H2O均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 ②____。
(7)实验反思:120 min附近,Ⅰ~ⅢpH均基本不变,pH(Ⅰ) ≈ pH(Ⅱ) < pH(Ⅲ),解释其原因:____。 【答案】 (1). Mg + 2H+ = Mg2+ + H2↑ (2). 102 (3). 由图1可知起始阶段Ⅱ的速率远大于Ⅲ,但图2表明起始阶段Ⅱ的pH大于Ⅲ (4). 室温下,将光亮的镁屑投入冰醋酸中,立即产生气体 (5). a与b对比,c(CH3COOH)几乎相同,但b中c(H+) 约为a的100倍,使速率b > a;a与c对比,c(H+)几乎相同,但a中c(CH3COOH)约为c 的2倍,使速率a > c (6). CH3COOH是与Mg反应产生气体的主要微粒 Mg(OH)2(s) ⇌Mg2+(aq) + 2OH–(aq)均达到平衡状态,c(Mg2+) Ⅰ≈Ⅱ>Ⅲ,(7). 120min附近,因此pH基本不变;Ⅰ、Ⅱ中上述平衡相对Ⅲ逆移,c(OH–)减小,pH减小
b.实验Ⅱ起始速率 2.3 mL·min–1 c.实验ⅡpH=4.8时速率 0.8 mL·min–1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