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以及10加几的加法。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
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数的大小顺序,建立十进制的数位概念。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请你从10数到20,再从20数到10。 (二)探索研究,学习新知 1.在观察、比较中进行数数和认数。
(1)指名读,只读单数或双数。
(2)13和16之间有那几个数?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 (3)12和14比,谁大谁小?你能说明理由吗?
2.巩固数序:你能把黑板上的数,按顺序排列起来,把它写下来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11到20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为什么呢? 预设:
生1:可以从数的组成角度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的,是其中最小的,20是由两个十组成的,所以20最大,而11最小。
生2:用尺子上的数序来说前后的位置来说明它们的大小关系。 3.古人是这样表示12的,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
(1)请你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2)你是怎么画的?请你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3)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4)在同学的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你们真棒!不仅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还会倾听、观察同学的不同看法!在其中找到相同点!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用图案的大小来区分和代表十位和各位,又可以用一个集合来表示1个十,比如一捆小棒,用单个的物品来表示个位的数量,比如1根小棒。
4.古人计数。(历史的演变,使学生了解数的发展史。)
(1)早在原始社会,牧羊人是这样记录他的羊群的数量的:牧羊人坐在羊圈门口,每出去1只羊,牧羊人就在地上摆一个石头。
(2)刻道计数、结绳计数、用实物计数 (3)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计数符号。
(4)3 世纪时,印度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数字。后来,这种印度数字传到了阿拉伯。12 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又把印度数字带到了欧洲,欧洲人称它们为 “阿拉伯数字”。
慢慢地,阿拉伯数字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数字。
(三)知识梳理,巩固练习 1.按顺序填数。
2.在○里填上“>”“<”或“=”
3.这个数是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习小提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要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