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句中“被”字的词性归属述评
作者:戚伟良
来源:《神州》2011年第27期
作者简介:戚伟良(1985.11.3-),男,籍贯:山东威海,所在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摘要】
“被”字在现代汉语被动句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被”字的词性,学者们观点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介词说、动词说、双重词性说。本文综述了各家之说,对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字的词性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被动句; 被; 词性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001-02
学术界对于“被”字被动句的研究由来已久,对于“被”字的词性归属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直达不成共识。 1 介词说
王力经过考察发现,“被”在历史上是动词,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已经失去了动词的某些特征,如不能带动态助词,不能重叠,不能以V-不-V的形式进入疑问句,且“被”在句子中的结构位置固定,作用较为单一。早期的生成语法学者也将汉语被动句和英语被动句对等,认为汉语被动句中的“被”字类似于英语被动句中的“by”,受事前移至主语位置,施事则出现在介词短语内,不同的仅是词序不一样,英语的介词短语在动词之后,汉语的在动词之前而已。因此,把“被”当作介词的意见占了主流地位。
对于介词后面跟名词短语做宾语的长被字句来说,这种提法或许可以。但是在汉语的短被字句中,“被”后面可以没有施事成分,有些学者就提出了“介词悬空”现象。如: 张三被打断了腿。 他被选为班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人会说,在短被字句中,不出现施事成分,属于省略现象。用“被”构成“被”字句,约萌芽于战国末期,汉代以后才逐渐多起来。从“被”字句发展的历史看,最早“被”只是直接置于动词前,构成“被+动词”的格式,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被+名词+动词”格式的被动句式随后产生。因此,根据“被”字句的历史演变来说,不能认为“被+动词”的格式是由“被+名词+动词”的格式省略而成,因为后者较前者晚出现,是“被”字功能日益完善的产物。 2 动词说
鉴于介词说的问题,再加上“被”字在历史上本来是动词,因此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被”字动词说。如李人鉴,桥本万太郎等。
李人鉴认为无论“被”后面跟名词或动词,“被”字都是动词,并且是统一动词,不是词性不同的两个词。
桥本万太郎把“被”字归属于一类特殊的及物动词,这类及物动词只能由名物化、静词化的句子充当其宾语,当这些动词以动作性的抽象名词做宾语时,该动作一定与其施动者有关。该类及物动词的另一句法特点是经常带有宾语,很少孤立出现。
但是动词说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的动词意义已虚化,不具备一般动词的特性,如“被”字不能带体貌标记“着、了、过”,不能在反复问句里以“V-不-V”的形式出现。 3 双重词性说
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被”字的词性是统一的,因此在解释汉语被动句时会出现顾此失彼,考虑到“被”字后面既可以跟名词,也可以跟动词,可以认为“被”在两种被动句中具有不同词性。
吕叔湘认为,“被”字后面跟名词时是介词;“被”后面跟动词时是助词。助词具有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语法特点。结构助词“的、地、得”是表示“定语、状语、补语”的一种固定结构,而动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则都毫不例外地用在其它词的后边,与用在动词前的“被”的词性显然是不一致的。助词“所”倒和“被”字有几分类似,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但是由于助词的依附能力很强,“所”字与动词组成的名词动词,如“所见,所闻……”,在两者之间很难键入其他成分,本该“被”字亦如此, 可是实际情况是这个“ 被”并不一定依附在动词前边, 可以跟动词离得很远。例如: 他被一丝不挂地脱了个精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奋战整整三天, 那飞蝗终于被干净、彻底地从七里村到杨家滩都杀死了。
邓思颖对于“被”字的几种说法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主张“被”字句里有两个“被”字:一个是附加在动词上的被动标记,相当于早期生成语法的功能性成分,以动词短语为补足语,另一个是被动标记所带短语中的介词。不管“被”带不带宾语,都看作同一句式:介词“被”+宾语+被动标记“被”+动词性词语。带宾语成分时,表被动的标记“被”因语音形式跟介词“被”相同而被删除,不带宾语时,没有出现“被”带宾语的介词结构,只出现表被动标记的“被”。但是在这里,如果“被”归结为一种被动标记,这种被动标记不能归结为任一词类,那么只能表示一种形态,但是汉语不存在形态变化的,这种说法就有些牵强。
综上所述,“被”字经历了由名词到动词,再向介词转变的过程。“被”字句中的“被”还具有很强的动词性,处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过程。我比较赞同对“被”字句中的“被”进行二元分析,把长被动句中的“被”作为介词,对于这一点或许很少有异议;把短被动句的“被”字作为助动词出现。助动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助动词有辅助性的动词的作用,助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过”等。这就打消了人们对“被”不具有动词特征的质疑。并且“被”字前可以加副词“不”,如,在这次比赛当中,他不被看好,而且“被”可以以“V+没+V”的形式进入疑问句当中。 参考文献
[1]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3] (日)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式的区域发展[J],中国语文.1987.(1):36- [4] 邓思颖.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李人鉴.关于“被”字句[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