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飞鸣古刹原名“江流寺”,有名清水寺,建在大桥沙河边,团山大屋的前头排子上,为地方的百姓消灾解难。因沙河两岸常年水患,又说是为了纪念江流和尚玄奘而建。至明嘉靖年间,团山屋场出了个大财主,名何其富。曾骑马去岳州,不饮百姓田中的水,可见其富有。其宅离寺庙只五十余丈,因厌恶寺中晨钟暮鼓的惊扰,令家人夜间偷其钟,送至鸡毛尖山腰。法老寻至鸡毛尖,便于钟地起庙,更名为飞鸣古刹,又名龙王禅寺。
飞鸣古刹原有三重四殿堂,即关公殿、弥来殿、观音殿,左侧为罗汉殿,右侧为经堂,庙前为徒弟学堂。
原江流寺无从考证,唯飞鸣寺有历代和尚墓碑考证。飞鸣寺自起至最后一代僧人共四十二代,历时约一千余年,始建于唐朝末年。
历代寺中僧人诵经礼忏,为当地百姓打更守夜,防盗防火,为当地故者念经守夜,消灾解难。寺中僧人扶危济困,收养穷孩子入学供食。如四十代僧人张金波,系湖北沔阳州人氏。四十二代僧人王常青系平江县人氏,均为讨米至该庙,被收留入学为徒。1943年,僧人守归和尚便捐款200块大洋,投奔了共产党的军队从戎,解放后在湘潭银行里任职,现已去世。
因历朝历代保护寺庙的法律不完善,因此飞鸣寺也毁于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后寺中僧人仍然为地方人行善事,重回寺院。但是寺院已毁,不复原貌。
飞鸣古刹,当地人称飞鸣寺,早已闻名中外。1990年,广州羊城晚报曾对其有过多篇报道,专论寺庙中的古文化。该寺庙中僧人喜太公曾在朝中举,敕封三台桥往行于社会。清朝后期,慈禧年间,庙中长老刘涤清受封朝中,赏明珠三十六颗佩戴于身,荣耀一时。清末,岳州府行文武大比,最后评出九观十八寺,吹打还要飞鸣寺。由此可见飞鸣寺的文化底蕴深厚。
一个历经数朝的行善寺庙,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人们实不忍赌。飞鸣古刹山环水绕,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如能像岳州圣安寺一样,能够得到恢复,则是地方之幸,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文化之幸。如能倡导各界人士捐款重修,其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德莫大焉。
2015年1月1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