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亮、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淳朴、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适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白得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明白得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闻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同时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专门喜爱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明白文王有100个亲小孩,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亲小孩。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专门惊奇,什么缘故如此一个名人亲小孩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明白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确实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摸索题
摸索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摸索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摸索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摸索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明白得文章的要紧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摸索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专门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如此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差不多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差不多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奇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依照,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奇,而这种传奇又不一定可靠,因此关于传奇都应当通过一番摸索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关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通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如此,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关于传奇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关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发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专门要注意鼓舞学生。此外,在评判时我们应采纳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如此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爱好。)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险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那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晰,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体会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专门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关于传奇必须有怀疑精神那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晰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差不多条件那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专门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关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通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关于别人的话,不通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如此的脑筋永久是被动的,永久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差不多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明白得,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定那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确实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那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专门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险的时候……”,是举例论证依旧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依照”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假如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关于流俗传奇,确实是关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如此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如此做的,说明如此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差不多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如此能加深对文章的明白得。)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摸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舞学生对事物提出专门的见解,鼓舞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如此,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依照、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摸索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