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 二一 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品味意味深长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鉴赏作品的壮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探险的意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知识链接】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拽出来__ 无垠___ 战栗___ 履行___ 辜负___
钦佩___ 鲁莽___ 告罄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姗( )___载( )___凌( )___眶( )___ 珊( )___栽( )___陵( )___筐( )___ 删( )___裁( )___绫( )___诓( )___ 跚( )___哉( )___菱( )___框( )___
3.成语填空
坚持不( ) 不可思( ) 风( )露宿 精疲力( )
毛骨( )然 ( )武扬威 寸步之( ) 海市( )楼 4.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2.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热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找出答案。
3.在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请你说一说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三、精读精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至“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
代 ;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总结反思】
二一 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2.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3.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 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 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 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合作探究
1.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4.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三、课内语段阅读:阅读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
2.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3.“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5.“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6.归纳本段大意。 四、课堂练习
1. “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
2.“国企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 3.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了“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4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反思】
《伟大的悲剧》是新课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从内容上讲,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结束本课时后,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
思。
一、课堂教学情况 1、教师的授课情况 导入方面:
在本课时里,我首先在《我心永恒》的背景音乐下,用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以及南极风光,简洁郑重的用语言解说,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这一点我认为作得比较成功,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导学方面: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当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想知道的,或者说让他们提出疑问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去解决。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朗读、评议,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认为课文悲剧的故事中蕴含着伟大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探险虽然牺牲了,虽然他们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后面体现着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始终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他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让学生知道这种精神将成为“ 永恒”,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达标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时,我在这方面也较为注重,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加以评价——他们认为是恶劣的环境让我们的英雄牺牲了,同时也关注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事实,肯定了主人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知道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生存价值观以及怎么样正确对待失败,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永恒,令人感到欣慰。 遗憾和不足方面:
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作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体会文章语句的情感过程中,我忽略了对不同学生应该施以不同的阅读指导的原则,在比较阅读上有待加强;另外,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还有人类 1911年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录象给学生看,但很遗憾我只有忍痛割爱了,只有等下课以后才有时间了! 2、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这篇教案共19147字,适合用于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