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卖身
女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卖身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资料】: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
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