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榕意旅游网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 理解“梨花”丰富含义 适用年级 七 适用类型 讲读课文 知识点来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驿路梨花》 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2.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 教学目标 3.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学习心怀善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综合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表达效果,初步感知到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文本研读 课文题目叫做“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 1.请略读课文,画出文中与“梨花”相关的句子,说说句子中“梨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6段) ..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27段) ..虚实映衬,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也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发展。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文章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梨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 (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文章增添意境美; (2)“梨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3)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 (4)一语双关,“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既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梨花”既指自然美,也指人物的心灵美,也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5)“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引入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所以标题“驿路梨花”也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如果我们也把这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作为上联(对仗不是特别严谨),请你来对一句下联,你会对什么呢? (雷锋精神代代传) 三、拓展延伸 “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雷锋精神”?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 “雷锋车”诞生于1963年,是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职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一个活动载体的尊称。 新浦汽车总站与火车站相距500米,为了方便旅客,特别是老弱病残旅客的转车问题,从1963年起,汽车总站的女职工日复一日,每日在两站之间免费为旅客运送行李,人们亲切地把运送的车辆称为“雷锋车”。 在40多年的历程中,“雷锋车”由开始时的人力木板车、铁板车、脚踏三轮车发展到现在的电瓶车,车子换了8辆,人换了7茬。40多年来近10万人次担任过“雷锋车”的拉车人和驾驶者,她们被旅客称为“雷锋车”手。 “雷锋车”运行40多年来,已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近26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22万余件,行程17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多),为旅客送去了春风般的温暖。 2012年7月12日,江苏省连云港市“雷锋车”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雷锋车”被中央和国家新闻机构、新闻媒体赞誉为“文明的旗帜”“流动的雕塑”。 “雷锋精神”就在你我身边,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向上”“向善”,我们都可以是一个个“小雷锋”。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