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高专院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24卷第1期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4.No.1

                  

2010年2月JournalofHenanCollegeofFinance&TaxationFeb.2010 

高职高专院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胡艳荣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财税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财政与金融》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目前《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素质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缺乏实践练习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以适用性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应用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793(2010)01-0063-02

  《财政与金融》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初步掌握财政和金融的基本知识,对财政和金融市场在宏观上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为深入学习财政和金融知识打下基础。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应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跟上科技发展和生产工作实际的需求”的要求,对《财政与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将《财政与金融》课程教材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财政知识,包括财政基础知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其中又包括税收、公债、预算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金融知识,包括金融范畴、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国际金融;第三部分为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理论,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财政与金融》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有了一些实践经验,在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时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更新、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层出不穷,财政环境和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财

[收稿日期]2009-12-03

[作者简介]胡艳荣(1975—),女,湖北当阳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经济学硕士。

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要不断更新变化以适应时代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也要不断改革、调整,以适应教学和时代要求。

二、《财政与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要讲好《财政与金融》,首要的就是要选好教材。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财政与金融》教材繁多,各有侧重,各版本教材根据不同的编纂目的,或偏重于财政知识,或偏重于金融知识。例如,在李杰、姚金武主编的《财政与金融》教材中就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述财政知识中的税收与财政支出部分;黎国华、朱胜云等主编的教材则偏重于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等金融知识的讲述。总体来说,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侧重于对财政或金融某一方面的阐述,内容层次较多,分别适合不同院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多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少考虑学生对教材的要求。

(二)教师素质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

财政与金融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设置有相关的课程,例如财政学有《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预算会计》等课程,金融专业也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师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同,在财政与金融知识体系上各有侧重,不能从整体上讲授知识,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全面把握。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目前《财政与金融》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财政与金融》是一门应用性

63

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就只能抽象地死记硬背,而不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要运用实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该课程可以综合使用案例、启发式、归纳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四)缺乏实践练习影响学生能力培养

该课程在教学中侧重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授,很少进行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而财政和金融知识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有必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体把握现实生活中经济领域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适用性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财政与金融》课程,首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要以适用性为原则。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性质。》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其内容贴近百姓的经济生活。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就要体现出它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财政政策、金融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同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力,要深入浅出,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不能破坏其整体知识体系。教师在讲授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会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在调整教学内容时不能破坏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应在把握《财政与金融》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某些部分、某些内容进行取舍,确定教学重点以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要适当增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和案例。在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整个世界的财政金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加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内容和案例。例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世界,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针对此次危机都相应地调整了本国的财政金融政策,我国央行也几次调整利率。在教学中及时地增加这样的内容和案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教学要求

教育部提出加大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条件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资格考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高专院校《财政与金融》的授课教师应同时具有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避免讲授时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所偏颇,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要提高《财政与金融》的教学效果就不能仅仅限于传

64

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配合其他教学方法,采用综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具体地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采用QQ、MSN等实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远程教学系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疑答难,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各个章节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宏观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时就可以运用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先收集资料,预习授课内容,然后由学生讲课,教师根据学生所讲内容,补充不足,归纳强化教学重点。

(四)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应用性

由于《财政与金融》是一门与百姓经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提高其应用性。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实践环节,导致其成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建立财政金融实训室。高职高专院校应投入资金建立专业实训室,包括财税实训室、资产评估实训室、金融实训室、会计实训室等。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练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财政和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高职高专院校应与财政局、税务局、银行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选送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帮助学生熟悉财政、税收和银行系统的基本流程以及业务,使学生能够在职业环境中“零距离”地接触工作岗位,更加直观深入地掌握财政与金融知识。三是进行社会调研活动。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公司、企业,对当前的财政与金融热点问题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国家的财政与金融政策。

总之,《财政与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对其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不同的策略,在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改变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平时考核成绩,以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黎国华,朱胜云,等.财政与金融[M].北京:中国商业

出版社,2006.

[2]李杰,姚金武.财政与金融[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7.

[3]苏艳丽,余谦.新编财政与金融[M].大连:大连理工大

学出版社,2008.

[4]郑煜,孙晓华.财政与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晓筝]

《财政与金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