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礼 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24)
目 次
一 典型陶器的型式划分二 各类陶器的器形演变特点三 层位学依据四 墓葬分期
五 陶器特征的历时性考察六 各期年代的推定七 结语
丰镐地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经发掘了一千余座西周墓葬。以往学者对丰镐地区的西周墓葬进行了一系列分期研究〔1〕,但是这些分期意见均是从局部资料入手,对于墓葬中出土的陶罐、陶瓿的演变规律并没有深入分析,对鬲、簋、豆、盂的变化趋势研究也比较粗略,细部变化特点还未深究,各个器类的型式划分缺乏统一全面的分析,因而丰镐地区目前尚未有一个建立在新资料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丰镐地区已发掘的千余座西周墓葬,相当一部分遭到过盗扰,尤其是等级较高者。据目前资料统计,有369座墓葬未被盗扰。已经发掘的西周墓葬以中小型墓葬为主,随葬品多为陶器,而盗墓者针对的主要是青铜器等贵重物品,因此即使是遭到盗扰的墓葬,陶器也经常得以遗留在墓葬中,因而我们在对该地区的西周墓葬进行分期研究时,陶器仍可作为墓葬分期研究所依
〔1〕以往的分期意见主要有:1962年出版的《沣西发掘报告》将1955-1957年在客省庄村和张家坡村发掘的182座西周
墓葬分为五期;《1961-62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根据1961-62年在沣东地区的调查试掘结果,将沣东地区的西周遗址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将1967年在张家坡村一带发掘的124座墓葬分为六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将1984-85年在张家坡村、客省庄村、马王村一带发掘的西周墓葬分为五期;蒋祖棣先生根据1985年其在丰镐地区调查和试掘的结果,将丰镐地区周文化遗址分为七期;滕铭予先生据1988年以前发表的西周墓葬材料将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为四期八组;《1992年沣西发掘简报》中将发表的32座西周墓葬分为五期;《张家坡西周墓地》将1983-1986年在张家坡一带发掘的390座西周墓葬分为五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根据1997年发掘的新的地层关系,将西周遗址和墓葬分为六期。
—23—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赖的主要资料。截至2004年发表的资料统计,丰镐地区出土陶容器的墓葬为658座,出土的陶容器为1998件,器类有鬲、罐、簋、豆、盂、瓿、碗、鼎、瓮、尊、壶、盘、盆、爵、觯、卣、、、、釜等,共计20种。主要器类为鬲、罐、簋、豆、盂、瓿,其中鬲654件,约占总数的33%;罐513件,约占总数的26%;簋224件,约占总数的11%;豆286件,约占总数的14%;盂168件,约占总数的8%;瓿62件,约占总数的3%。这六种陶器总计约占出土陶器数量的95%。
本文收集了目前已发表的西周墓葬出土陶器,首先对上述六种典型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并根据层位关系排出陶器序列的早晚。接下来根据序列早晚已经确定的陶器型式在墓葬中的共存关系,将丰镐地区已经发掘的、发表有陶器标本的墓葬进行分期。继而对陶器特征进行历时性考察,并对各期的年代进行推定。
一 典型陶器的型式划分
(一)鬲
目前出土的陶鬲共654件,发表线图或照片的200件。绝大多数为夹砂陶,仅有个别为泥质陶,陶色以灰陶为主,少量为红陶,除一件为素面外,其余器表均饰绳纹。根据足部、裆部特征的差异,可将200件陶鬲标本分为三类。甲类:空锥足,裆部连线呈“状,三足捏制,即以往习”称的联裆鬲或弧裆鬲,本文称之为联裆锥足鬲。大部分在颈部以下有绳纹,个别通体饰绳纹,少量陶鬲在上腹部装饰泥钉或扉棱。共89件,占陶鬲总数的44.5%。乙类:实心柱足,裆部连线微弧或*,即通常所说的仿铜鬲,本文称之为平裆柱足鬲。腹饰弦纹间断的绳纹,有的上腹部装饰泥钉或扉棱,素面足跟。共55件,占陶鬲总数的27.5%。丙类:袋足,分裆,三足模制,以往习称分裆鬲,本文称之为分裆袋足鬲。共56件,占陶鬲总数的28%。
1.甲类:联裆锥足鬲 根据口、颈、肩、腹、足部特征的不同所致的整体形状差异,可分八型。
A型:15件。侈口,矮领,弧腹,腹较深,最大径在腹中部,整体形状接近正方体。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侈沿较直演变到口沿上部平折,口沿下夹角逐渐变小;裆部由高渐低;三足逐渐向内收束。可分三式。
Ⅰ式:侈沿较直,高裆。张M178∶1〔1〕,夹砂红陶。口径13.4、腹径13.6、器高13.9厘米(图一,1)。
Ⅱ式:斜折沿或卷沿,口沿下夹角变小,弧裆较低,三足稍向内收。84M3∶1〔2〕,夹砂灰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下文选用的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
“张”字的均出自此报告,不另注。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下文选用
的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84”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24—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25—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口径17、器高17.6厘米(图一,2)。
Ⅲ式:口沿上部*折,口沿下夹角更小,弧裆低矮,三足向内收束明显。84M14∶2,夹砂灰陶。口径21.4、器高21厘米(图一,3)。
B型:7件。侈口,矮领,鼓肩,下腹斜收,腹较深,最大径在肩部,整体呈长方体。器形变化特点:口沿外侈程度渐大,口沿下夹角变小,裆部由高渐低,肩部渐鼓。可分三式。
Ⅰ式:口略侈,高裆。张M166∶4,夹砂红陶。口径13.5、腹径13.2、器高13.5厘米(图一,4)。
Ⅱ式:口沿上部平折,高裆。张M382∶1,夹砂红陶。口径15.4、腹径14.8、器高15.5厘米(图一,5)。
Ⅲ式:斜折沿,口沿下夹角变小,裆部低矮,肩较鼓。97SCDM1∶1〔1〕,夹砂灰陶。口径14.8、腹径16、器高16厘米(图一,6)。
折沿,矮领,弧腹,腹较浅,腹最大径在中部,器身宽矮,整体呈扁方体。三锥足C型:14件。
内收。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斜渐平,口沿下夹角逐渐变小,裆部由高渐低,三足逐渐向内收束。可分三式。
Ⅰ式:斜折沿,高裆。张M183∶1,夹砂灰陶。口径13.6、腹径13、器高11.2厘米(图一,7)。
Ⅱ式:折沿*,口沿下夹角变小,裆较高,三足稍向内收束,有的在上腹部装饰鸡冠状扉棱。张M376∶2,夹砂红陶。口径14.4、腹径13.4、器高11.4厘米(图一,8)。
Ⅲ式:平折沿,口沿下夹角更小,裆部低矮,三足向内收束明显,有的在上腹部装饰鸡冠状扉棱。SCCM157∶7〔2〕,口径16、器高14厘米(图一,9)。
D型:21件。侈口,肩略鼓,下腹斜收,腹较浅,整体呈扁方体。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斜渐平,口沿下夹角逐渐变小,裆部由高渐低。可分五式。
Ⅰ式:卷沿较直或斜折沿,高裆。张M74∶2,夹砂红陶。口径12.9、腹径12、器高10.8厘米(图一,10)。
Ⅱ式:斜折沿,沿上部平折,口沿下夹角变小,裆较高。张M141∶1,夹砂灰陶。口径15.6、腹径16.4、器高12.1厘米(图一,11)。
Ⅲ式:斜折沿*,有的沿面有数道弦纹,弧裆*,较矮。有的装饰鸡冠状扉棱。张M371∶2,夹砂灰陶。口径16.6、腹径15.8、器高14.4厘米(图一,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下文选用的标本中,凡在
墓号前加“97SCD”、“96SC毛”、“96SCM”、“97SCM”、“97SC毛”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下文选用的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的SCC”SCK”
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26—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Ⅳ式:平折沿,口沿下夹角更小,裆部低平。79M7∶3〔1〕,口径17.4、器高14.4厘米(图一,13)。
Ⅴ式:斜平沿,裆部更加低矮。张M347∶1,夹砂灰陶。口径14.6、腹径15.2、器高13.2厘米(图一,14)。
E型:12件。卷沿,高领,肩略鼓,腹弧收。器形变化特点:颈部由高渐低,到不明显,裆部由高渐低。可分四式。
Ⅰ式:口略侈,沿上端外折,颈部较高,高裆。79M2∶1,夹砂褐陶。口径17、器高22厘米(图一,15)。
Ⅱ式:宽卷沿,短颈,裆较高。67SCCM71∶3〔2〕,尺寸未公布(图一,16)。
Ⅲ式:斜沿*,短颈,裆部较低平。96SC毛M2∶3,夹砂褐陶。口径13.4、腹径15.4、器高14厘米(图一,17)。
Ⅳ式:宽卷沿,颈部不明显,裆部低矮。张M269∶1,夹砂灰陶。口径15.3、腹径14.4、器高12.7厘米(图一,18)。
F型:5件。侈口,矮领,耸肩,三足内收。器形变化特点:肩部由微耸到耸肩明显,三足收束程度加大。可分二式。
Ⅰ式:斜折沿,肩部微耸,三足收束不明显。67SCCM33∶4,未公布尺寸(图一,19)。Ⅱ式:卷沿,收颈,肩部耸突明显,三足向内强烈收束。67SCCM79∶1,未公布尺寸(图一,20)。
G型:11件。侈口,领较高,深腹较直。典型标本有:96SCMM5∶1(图一,21)、张M322∶1等。
H型:4件。卷沿,小口,斜直腹,三足向下趴伏。典型标本有:67SCCM70∶1(图一,22)、67SCCM16∶4等。
2.乙类:平裆柱足鬲 根据整体形状,可分四型。
A型:29件。折沿,束颈或有短颈,弧腹较浅,器身横宽。常在肩腹处饰鸡冠状扉棱。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斜平沿到口沿内外缘起棱,形成平沿或凹沿,口沿下夹角逐渐变小,裆部由高渐低,裆底由弧渐平,再到微下垂,腹变浅,器身向横宽方向发展。可分四式。
Ⅰ式:斜平沿,高裆,呈圆弧形,足跟较高。张M279∶2,夹砂灰陶。口径15.3、器高12.7厘米(图一,23)。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3期。下文选用的
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79”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下文选用
的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67SCC”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
—27—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Ⅱ式:斜平沿或平沿,口沿下夹角变小,腹变浅,裆横平,较高。92M34∶1〔1〕,口径15、器高11.4厘米(图一,24)。
Ⅲ式:斜平沿或平沿,口沿内、外缘起棱,形成凹沿,腹更浅,器身横宽,裆更矮平,足跟矮细。张M253∶13,夹砂灰陶。口径16.7、腹径16.2、器高11.2厘米(图一,25)。
Ⅳ式:斜平沿或平沿,口沿内、外缘起棱,口沿上有一至三道弦纹,裆底平阔,微下垂,三足矮细。67SCCM115∶3,口径13.2、器高8.5厘米(图一,26)。
B型:10件。宽卷沿或宽折沿,弧腹。器形变化特点:沿下角变小,裆部由高渐低,由弧渐平,腹变浅,器身向横宽方向发展。可分四式。
Ⅰ式:宽卷沿,高裆较窄,呈弧形,深腹。肩以下饰绳纹,有的在腹部饰三个鸡冠状扉棱或圆饼。张M285∶3,口径16.6、腹径14.4、器高14.2厘米(图一,27)。
Ⅱ式:宽卷沿,裆变宽矮,呈圆弧形,腹变浅,器身变得横宽。肩以下饰绳纹,有的在腹部饰三个鸡冠状扉棱或圆饼。长普M14∶10〔2〕,口径15.6、器高13.2厘米(图一,28)。
Ⅲ式:宽折沿,沿下角变小,裆较矮。97SCMM16∶2,红陶。口径15.8、器高12.5厘米(图一,29)。
Ⅳ式:宽折沿*,沿下角更小,裆部变平,腹更浅。腹饰绳纹。张M170∶050,口径17.2、腹径15.2、器高13.6厘米(图一,30)。
C型:3件。窄沿,鼓肩,浅腹,下腹斜收,柱足较高。器形变化特点:裆由窄高变为宽矮,由尖圆变成弧形,柱足由高粗变为矮细。可分二式。
Ⅰ式:斜折沿,窄高裆,呈尖圆形,柱足高粗。腹饰绳纹。84M15∶6,口径15.3、器高13.5厘米(图一,31)。
Ⅱ式:斜折沿,裆变宽矮,呈弧形,柱足变矮细。腹饰绳纹,上腹部有鸡冠状扉棱,足跟抹光。张M157∶105,口径15.2、腹径14.3、器高11.5厘米(图一,32)。
D型:12件。折沿或卷沿,深腹,下腹斜收,柱足短粗。器形变化特点:沿下角变小,裆部渐矮。可分二式。
Ⅰ式:宽折沿。张M79∶02,口径14.5、器高12.8厘米(图一,33)。
Ⅱ式:宽折沿*,沿下角变小,裆更矮。84M23∶1,口径15.7、器高11.7厘米(图一,34)。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队:《1992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11期。下文选用的标本中,凡在墓号前
加“92”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
〔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下文选用的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
“长普”、“长花”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28—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另有一件陶鬲(87M24∶4)器表为素面,比较特殊〔1〕。3.丙类:分裆袋足鬲 根据肩、腹、足部的特征,可分七型。
A型:20件。侈口,矮领,弧腹,整体呈正方体。器形变化特点:裆部逐渐变低,足跟由不明显到明显,由尖锥状变成短柱状。可分五式。
Ⅰ式:侈沿较直,高裆,足跟呈锥状,但实足跟不明显。颈以下饰绳纹。SCCM178∶1,未公布尺寸(图一,35)。
Ⅱ式:斜折沿,沿外缘向下压,裆较高,实足跟明显,呈尖状或短柱状。肩以下饰绳纹。67SCCM17∶6,夹砂褐陶,口径17.7、器高16.4厘米(图一,36)。
Ⅲ式:斜折沿,裆相对较矮,足跟捏成短柱状,即“疙瘩”状。87M6∶1,口径16.2、器高14.7厘米(图一,37)。
Ⅳ式:斜折沿,裆部低矮,“疙瘩”足。张M326∶2,夹砂红陶。口径15.2、腹径15.4、器高14.9厘米(图一,38)。
Ⅴ式:斜折沿,裆部低矮*,“疙瘩”足。张M91∶01,夹砂红陶。口径15、器高14.4厘米(图一,39)。
B型:11件。折沿,矮领,腹壁较直,器体横宽,呈扁方体。颈以下饰绳纹。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斜折逐渐变平折,口沿下夹角变小,裆部由高渐低,足跟由不明显变成短柱状。可分四式。
Ⅰ式:斜折沿,裆较高,实足跟不明显。84M2∶4,红陶。口径13.1、器高12厘米(图一,40)。
Ⅱ式:斜折沿,裆变矮,实足跟不明显。长花M6∶3,口径15.8、器高13.8厘米(图一,41)。Ⅲ式:斜折沿,口沿下夹角变小,裆更矮,足跟捏成短柱状,即“疙瘩”状。张M398∶4,口径14.9、腹径14、器高13.2厘米(图一,42)。
Ⅳ式:口沿接*折沿,口沿下夹角更小,裆部低矮*,“疙瘩”足。79M105∶1,口径16.5、器高12.5厘米(图一,43)。
侈口,高领,袋足肥硕圆鼓,锥状足尖,颈以下饰绳纹。器形变化特点:颈部由收C型:6件。
颈变为颈腹分界不明显,裆部由高渐低。可分三式。
Ⅰ式:颈部收束,腹圆鼓,高裆,锥状足跟。97SCMM4∶5,夹砂褐陶。口径13.6、腹径15.6、器高14.8厘米(图一,44)。
Ⅱ式:颈变粗,裆变低。张M364∶1,夹砂红陶。口径16.5、腹径18.3、器高17.9厘米(图一,45)。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10期。下文选用的标本
中,凡在墓号前加“87”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
—29—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Ⅲ式:颈更加粗,颈腹分界不明显,裆部低矮。张M355∶2,夹砂红陶。口径18、器高16.8厘米(图一,46)。
D型:高领,弧腹,尖锥状袋足,个体较高,整体呈长方体。根据颈部特征,可分二亚型。
1〕(图一,47)、79M4∶1、Da型:4件。有明显的收颈。标本分别为83沣毛M3∶1〔
SCCM302∶2、97SCMM15∶1。
Db型:3件。颈腹分界不明显。标本分别为76M5∶3〔2〕(图一,48)、SCCM448∶1、67SCCM73∶1。
E型:4件。侈口,高领,鼓腹,锥状足外撇,整体瘦高。标本分别为67SCCM16∶6(图一,49)、张M21∶3、67SCCM72∶1、张M77∶3。
F型:3件。小口,卷沿,束颈,腹圆鼓,袋足向下趴伏。标本分别为84M37∶1(图一,50)、84M6∶1、87M21∶2。
G型:4件。直腹。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斜折逐渐变平折,口沿下夹角变小,裆部由高渐低,足跟逐渐退化。可分三式。
Ⅰ式:斜折沿,裆较高,足跟尖锐。长花M6∶5,尺寸不明(图一,51)。
Ⅱ式:沿面*,裆变矮,足跟圆钝。张M161∶47,口径18.8、器高18.9厘米(图一,52)。Ⅲ式:斜折沿*,裆低矮*,无明显足跟。张M386∶1,口径15、器高11.9厘米(图一,53)。
(二)罐
目前出土的陶罐共计513件,发表线图或照片的170件。绝大多数为泥质陶,个别为夹砂陶。陶色多为灰陶,个别为褐陶或红陶。根据肩部特征可将陶罐分为甲乙两类。甲类:折肩,大部分素面或在肩腹部饰弦纹,部分弦纹有可能是在轮制陶胎的过程中形成,不是刻意为之。部分颈、肩部经刮抹,腹部饰绳纹。共89件,约占陶罐总数的52%。乙类:圆肩,绝大部分素面或在肩腹部饰弦纹,极少数腹部饰绳纹。共81件,约占陶罐总数的48%。
1.甲类:折肩罐 根据颈、肩、腹特征,可分五型。
矮领,腹较浅,肩径与高的比值在1.1以上,整体呈扁方体。器形变化特点:肩A型:35件。
转折处逐渐下移,由折肩变成折腹。可分六式。
Ⅰ式:直口或直口微侈,端肩,最大径处偏上。素面或于肩部饰一周圆圈纹,或者肩部以上抹光,肩以下饰绳纹。61M412∶2〔3〕,口径9.6、器高14.8厘米(图二,1)。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9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报告》,《考古》1981年1期。下文选用的标本
中,凡在墓号前加“76”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
〔3〕赵永福:《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下文选用的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61”的均出自此简报,
不另注。—30—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图二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陶器分期图(罗马数字为式别)
1.61M412∶2 2.张M175∶1 3.张M140∶4 4.SCCM157∶1 5.97SCMM13∶2 6.张M253∶147.长花M6∶7 8.张M384∶1 9.张M385∶1 10.张M352∶2 11.79M104∶2 12.96SCMM8∶413.67SCCM82∶2 14.张M398∶5 15.67SCCM108∶1 16.SCCM147出土 17.SCCM193∶3 18.84M24∶2 19.张M371∶1 20.84M8∶9 21.SCKM145∶4 22.92M28∶2 23.SCCM178∶6 24.张M364∶3 25.79M3∶3 26.张M279∶3 27.92M33∶3 28.67SCCM160∶4 29.67SCCM54∶6 30.79M4∶4 31.67SCCM151∶3 32.79M1∶9 33.84普M44∶1 34.92M15∶1 35.97SCMM4∶7
36.84普M40∶12 37.92M11∶3 38.67SCCM82∶3 39.87M19∶4
Ⅱ式:侈口,最大径处稍向下移,但仍偏上。饰绳纹者器表弦纹和绳纹相间,肩腹处饰弦纹,下腹部饰绳纹。饰弦纹者于肩饰平行弦纹,有的间以泥饼堆饰。张M175∶1,泥质灰陶。口径13.8、肩径20.6、器高18.5厘米(图二,2)。
Ⅲ式:侈口,折肩处下移至接近腹中部,肩部布满平行弦纹或分两组中间以空白部分隔断。张M140∶4,口径9、肩径14.4、器高12.6厘米(图二,3)。
Ⅳ式:侈口,折肩处再稍下移,更加接近腹中部,肩饰两组平行弦纹,或肩上一组弦纹,腹部饰两周弦纹。SCCM157∶1,口径9.5、器高9.5厘米(图二,4)。
Ⅴ式:侈口,最大径下移至腹中部稍偏上,肩部平行弦纹分两组或三组。97SCMM13∶2,口
—31—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径8、器高11.3厘米(图二,5)。
Ⅵ式:侈口,最大径在腹中部,可称之为折腹,饰三组平行弦纹,上腹部两组,下腹部一组。张M253∶14,口径9.2、器高11.5厘米(图二,6)。
B型:23件。矮领,腹较深,肩径与高的比值在1-1.1之间,即肩径与高约略相当,整体呈正方体。器形变化特点:肩转折处逐渐下移,由折肩变成折腹。可分六式。
Ⅰ式:直口微侈或侈口,最大径处偏上,通身饰绳纹,或在肩以上部分抹光,肩以下饰绳纹,有的在肩腹部饰一周几何纹。长花M6∶7,口径9.2、肩径14.3、器高14.4厘米(图二,7)。
Ⅱ式:直口微侈,折肩处偏上,肩腹饰成组的平行弦纹,间以泥饼堆饰。张M384∶1,口径11.3、肩径18.6、器高17厘米(图二,8)。
Ⅲ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或卷沿,最大径处稍向下移,但仍偏上。器表弦纹和绳纹相间,肩腹处饰弦纹,下腹部饰绳纹。张M385∶1,口径10.7、肩径16.4、器高16.4厘米(图一,9)。
Ⅳ式:侈口,口沿上端平折,折肩处下移,但仍偏上,肩饰两组平行弦纹,中间饰多组竖行篦纹。张M352∶2,口径10、肩径15.6、器高15.5厘米(图二,10)。
Ⅴ式:侈口,口沿上端平折,折肩处再下移,接近腹中部,肩部布满平行弦纹,或饰两组平行弦纹。79M104∶2,泥质灰陶。口径10.4、器高15厘米(图二,11)。
Ⅵ式:侈口,口沿上端*,最大径在腹中部,可称为折腹,肩饰两组平行弦纹,或在折腹处饰一组平行弦纹。96SCMM8∶4,口径9.4、器高15厘米(图二,12)。
C型:12件。矮领,溜折肩,深腹,整体瘦高,肩径与高的比值在1以下,呈长方体。器形变化特点:肩溜折处逐渐下移,同时变窄,体形向瘦高发展。可分四式。
Ⅰ式:直口微侈,沿上端平折,折肩偏上,彩绘或肩饰一周斜方格网纹。67SCCM82∶2,细泥灰陶,彩绘罐。口径11.5、器高24.3厘米(图二,13)。
Ⅱ式:直口微侈,沿上端平折,折肩处下移,但仍偏上,素面。张M398∶5,泥质灰陶。口径9.6、肩径14.4、器高15.3厘米(图二,14)。
Ⅲ式:侈口,折肩处再下移,肩变窄,体形较Ⅱ式瘦高,肩饰两组平行弦纹。67SCCM108∶1,口径11、器高16.7厘米(图二,15)。
Ⅳ式:侈口,折肩处下移至接近腹中部,肩更窄,体形更加瘦高,肩饰两组平行弦纹。SCCM147出土陶罐,未公布尺寸(图二,16)。
D型:10件。长颈,有的肩部两侧有半环状耳。器形变化特点:由侈口到沿面平折,颈部由短粗变得细长,肩转折处下移,同时变窄,器身向瘦高发展。可分四式。
Ⅰ式:侈口,折肩偏上,肩、腹饰抹断绳纹,肩两侧附半环状耳。SCCM193∶3,口径9.3、器高18.7厘米(图二,17)。
Ⅱ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折肩处稍向下移,腹部饰抹断绳纹。84M24∶2,口径13.9、器高22.5厘米(图二,18)。
—32—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Ⅲ式:侈口,沿上端平折,颈部相对短粗,器身相对矮胖,折肩处接近腹中部,肩饰两组平行弦纹。张M371∶1,口径10.4、肩径15.6、器高15.1厘米(图二,19)。
Ⅳ式:侈口,沿上端平折,颈部拉长变细,折肩处稍向下移,同时变窄,器身相对瘦高,肩部布满平行弦纹或分三组。84M8∶9,泥质灰陶。口径8.4、器高13.8厘米(图二,20)。
E型:8件。矮领,肩较窄,位置偏上,深腹,肩与高的比值在1左右。均为素面。器形变化特点:肩转折处下移,器身向瘦高发展。可分二式。
Ⅰ式:侈口,窄肩,折肩处较高,器身略矮胖。SCKM145∶4,口径8.8、器高12.4厘米(图二,21)。
Ⅱ式:侈口,折肩处稍向下移,同时变得更窄,器身瘦高。92M28∶2,口径8.1、肩径11.1、器高13.2厘米(图二,22)。
另有一件陶罐(96SC毛M2∶1)形制特殊,暂不进行型式划分。2.乙类:圆肩罐 根据口、颈、肩、腹特征,可分四型。
A型:32件。矮领,腹较浅,肩径与高的比值大于1,小于1.2,整体呈正方体或稍扁。器形变化特点:由直口微侈变成侈口,最大径处逐渐下移,由鼓肩变成鼓腹。可分六式。
Ⅰ式:直口微侈,肩圆鼓,近似于耸肩,最大径偏上。大部分为素面,有的器表经过磨光处理,仅有两件腹部饰绳纹。SCCM178∶6,未公布尺寸(图二,23)。
Ⅱ式:直口微侈,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稍向下移,但仍偏上。大部分为素面或在肩部饰两道弦纹。另有两件肩部饰平行弦纹,腹部饰抹断绳纹。张M364∶3,口径10.8、肩径16.8、器高15.5厘米(图二,24)。
Ⅲ式:直口微侈,最大径处再稍向下移,仍然偏上,肩溜圆。素面,或在肩部饰两道弦纹,仅一件在肩腹处分布有数道弦纹。79M3∶3,口径10.2、器高18.2厘米(图二,25)。
Ⅳ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下移,接近腹中部。肩部布满弦纹,或饰数组弦纹,间以泥饼堆饰。张M279∶3,泥质灰陶。口径9.7、肩径15.9、器高14.1厘米(图二,26)。
Ⅴ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下移至更加接近腹中部的位置,肩部布满平行弦纹,或在肩腹部饰三组平行弦纹。92M33∶3,口径9.3、器高13.8厘米(图二,27)。
Ⅵ式:侈口,方唇,最大径处在腹中部,可称之为鼓腹。肩饰两组或数组平行弦纹。67SCCM160∶4,泥质灰陶。口径7.5、器高10厘米(图二,28)。
B型:26件。矮领,腹较深,肩径与高的比值小于1,整体呈长方体。器形变化特点:由直口微侈变成侈口,最大径处逐渐下移,由鼓肩变为鼓腹。可分六式。
Ⅰ式:直口微侈,沿上端外卷,肩圆鼓,近似于耸肩,最大径处偏上。素面或在鼓肩处饰弦纹。67SCCM54∶6,未公布尺寸(图二,29)。
Ⅱ式:直口微侈,或侈口,最大径处稍向下移,但仍偏上。鼓肩处饰弦纹或刻划纹。79M4∶4,口径10.7、器高17.5厘米(图二,30)。
—33—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Ⅲ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再向下移,仍靠上部。大部分肩饰两组弦纹,或两组弦纹间饰数组竖行篦纹。67SCCM151∶3,泥质灰陶。口径9、器高14.5厘米(图二,31)。
Ⅳ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继续下移至腹中部稍偏上。肩饰两或三组弦纹,中间饰数道竖行篦纹,或数组弦纹,有的间以泥饼状堆饰。79M1∶9,口径10.2、器高18.8厘米(图二,32)。
Ⅴ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在腹中部。肩腹饰数道弦纹,或间以数道竖行篦纹。84普M44∶1〔1〕,泥质灰陶。口径12、器高22厘米(图二,33)。
Ⅵ式:侈口,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下移至腹中部偏下,肩腹饰三组平行弦纹。92M15∶1,口径11.1、器高20.1厘米(图二,34)。
C型:9件。矮领,浅腹,个体很小,器高在10厘米左右,肩径与高的比值大于1.2,整体呈扁方体。器形变化特点:最大径处逐渐下移,由鼓肩变为鼓腹。可分三式。
Ⅰ式:侈口,最大径处偏上,素面或在颈部饰两道平行弦纹。97SCMM4∶7,口径11.6、器高10.9厘米(图二,35)。
Ⅱ式:直口,短颈,最大径处稍向下移,但仍偏上。肩腹处饰数道平行弦纹。84普M40∶12,口径6.5、器高9厘米(图二,36)。
Ⅲ式:直口微侈,沿上端平折,最大径处继续下移,接近腹中部。素面或在肩腹处饰数道平行弦纹。92M11∶3,口径7.2、器高9.3厘米(图二,37)。
D型:11件。高直领,鼓肩,下腹急收,小平底。器形变化特点:由直口变为直口微侈,最大径处下移。分二式。
Ⅰ式:直口,鼓肩明显,素面磨光,或在颈、肩、腹处饰数道平行弦纹。67SCCM82∶3,泥质灰陶。口径9.5、器高13.3厘米(图二,38)。
Ⅱ式:直口微侈,最大径处稍向下移,但仍偏上。颈、肩、腹处饰数道平行弦纹。87M19∶4,泥质灰陶。口径10.5、器高15.7厘米(图二,39)。
另有三件标本(SCCM173∶2、67SCCM57∶5、SCCM474∶2)形制特殊,暂未划分型式。(三)簋
目前出土的陶簋共有224件,发表线图或照片的74件。绝大多数为泥质陶,个别为夹砂陶,陶色以灰陶为主,个别为红陶。根据口、颈、腹、圈足的特征,可分五型。
A型:28件。敞口,厚方唇,宽沿略折,深弧腹,圜底,圈足矮直,腹饰绳纹或三角划纹间绳纹。器形变化特点:口部逐渐外敞,唇逐渐变薄,腹部由深渐浅。可分三式。
Ⅰ式:口微敞,厚方唇,断面呈三角形,深腹圆鼓,圜底。腹饰绳纹,有的间以划纹。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9期。下文选用的
标本中,凡在墓号前加“84普”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34—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97SCMM4∶8,口径21、器高17.5厘米(图三,1)。
Ⅱ式:敞口,唇变薄,腹变浅,圜底*。腹饰绳纹,有的在绳纹中间抹光,绳纹覆盖面积变小。67SCCM33∶1,未公布尺寸(图三,2)。
Ⅲ式:大敞口,唇更薄,腹更浅,圜底。腹饰绳纹,有的在绳纹中间抹光。张M370∶2,口径27.5、器高17.3厘米(图三,3)。
敞口,深直腹,圜底,高圈足,腹部拍印“纹。器形变化特点:口向内收,腹壁由B型:7件。S”斜直变直。可分二式。
Ⅰ式:敞口,腹壁斜直。张M137∶010,口径28.8、器高19.1厘米(图三,4)。Ⅱ式:口向内收,直腹。SCKM69∶2,口径24、器高17.2厘米(图三,5)。
C型:13件。敞口,粗长颈,腹部凸鼓,颈腹分界明显,平底,高圈足,凸腹处一般有两道划纹。器形变化特点:鼓腹部分逐渐突显。可分二式。
Ⅰ式:腹部鼓突不明显。张M21∶1,泥质灰陶。口径22.6、腹径19、器高19.8厘米(图三,6)。
Ⅱ式:腹部鼓突明显。67SCCM2∶1,口径22.5、器高17厘米(图三,7)。
敞口,窄沿外侈,盆形浅腹,圜底,高圈足,器表素面或弦纹。器形变化特点:腹D型:16件。
变浅,腹底变平,圈足变矮。可分二式。
Ⅰ式:腹相对较深,圜底,圈足较高。腹及圈足饰弦纹。84普M18∶2,口径22.5、器高17厘米(图三,8)。
Ⅱ式:腹相对较浅,平底,圈足较矮。腹饰弦纹。张M33∶17,口径16.7、器高10.2厘米(图三,9)。
E型:6件。有盖,敛口,鼓腹或折腹,矮圈足。数量较少。器形变化特点:腹部由圆鼓变得鼓突。可分二式。
Ⅰ式:腹圆鼓,饰弦纹或瓦纹。如76M3出土陶簋(图三,10)。
Ⅱ式:腹部更加鼓突,腹饰瓦纹。张M158∶1,口径16.7、器高11厘米(图三,11)。(四)豆
目前出土的陶豆共286件,发表线图或照片的64件。均为泥质灰陶,器表为素面或在盘壁和柄收腰处饰弦纹。陶豆可以分解为盘和柄两部分,根据豆盘和豆柄的形状,可分四型。
A型:41件。折盘,高柄。器形变化特点:口部由斜直到直口,再变为敛口;由方唇变为尖圆唇;豆盘由平底变为凹圜底;盘柄分界由不明显到明显,折盘处与柄的距离逐渐拉大;豆柄由粗变细,柄部收腰处由靠近底部逐渐上移至中部偏上,收腰逐渐明显,收腰处由素面到饰弦纹,再到形成凸棱,凸棱逐渐明显;柄裙外侈程度逐渐加强。可分六式。
Ⅰ式:斜直口,方唇,盘底较平,折盘处与柄相接,盘柄分界不明显,豆柄收腰处位于柄下部,粗柄,柄裙微侈。柄素面,盘素面或在外壁饰平行弦纹。张M74∶1,盘口径16.7、器高16厘
—35—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36—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米(图三,12)。
Ⅱ式:斜直口,方唇,盘底稍向下凹,折盘处与柄稍分离,盘与柄出现分界,粗柄,豆柄收腰处上移至柄中部,柄裙微侈。柄收腰处饰弦纹,盘壁素面或饰平行弦纹。长普M14∶4,口径14.8、器高12.8厘米(图三,13)。
Ⅲ式:斜直口,方唇,盘底更加向下凹,折盘处与柄距离拉大,盘与柄分界明显,豆柄稍细,收腰更加明显,位于柄中部,柄裙外侈。收腰处饰两道弦纹,盘外壁饰数周平行弦纹。SCCM157∶3,盘口径14.6、器高9.4厘米(图三,14)。
Ⅳ式:直口,方唇,凹圜底,折盘处与柄距离更大,豆柄更细,收腰处向上移,位于中部偏上,收腰处形成凸棱,柄裙外侈程度加强,呈喇叭状。盘外壁饰数周平行弦纹。张M89∶1,盘口径16.2、器高11.8厘米(图三,15)。
Ⅴ式:直口,方唇,凹圜底,折盘处与柄距离很远,豆柄较Ⅳ式细,收腰处靠近盘底,凸棱明显,柄裙外侈程度继续加强,呈喇叭状。盘外壁饰弦纹。张M304∶07,盘口径16.2、器高10.9厘米(图三,16)。
Ⅵ式:敛口,尖圆唇,凹圜底,折盘处与柄距离很远,豆柄很细,收腰处靠近盘底,凸棱极为明显,柄裙外侈较甚,呈大喇叭状。盘外壁饰弦纹。67SCCM108∶2,未公布尺寸(图三,17)。
B型:12件。折盘,矮柄,柄中部无弦纹或突棱。器形变化特点:敛口逐渐明显,豆柄变矮、变细,豆柄的最小径处由豆盘底部下移至接近豆座底部。可分二式。
Ⅰ式:口微敛,豆柄收束处位于豆盘底部,即豆柄的最小径位于豆盘底部,豆座呈喇叭状。84普M5∶2,泥质灰陶。盘口径16.3、器高10.6厘米(图三,18)。
Ⅱ式:敛口更甚,豆柄变矮,变细,豆柄的收束处下移至接近豆座底部。张M304∶04,盘口径15、器高8.4厘米(图三,19)。
C型:6件。敛口,弧盘,呈碗形,高柄。84普M14∶3(图三,20)、SCCM455∶4、87M22∶2、SCKM145∶2、87M23∶2、61M412∶3。
D型:4件。带盖,敛口,深折腹,矮圈足,盖及腹部饰瓦纹。87M10∶4(图三,21)、67SCCM18∶8、79M1∶13、张M193∶033。
另有一件陶豆(92M2∶1)形制特殊,暂未进行型式划分。(五)盂
目前出土的陶盂共168件,发表线图或照片的46件。均为泥质灰陶,器表以素面或在肩腹处装饰弦纹为主,个别在腹部装饰绳纹。肩部特征是影响陶盂整体形状的关键部位。根据肩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32件。折肩。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斜折到平折,由窄变宽;折肩处逐渐下移;口径由小于肩径,发展到口径大于肩径;腹由浅变深。可分四式。
Ⅰ式:斜折沿,沿面较窄,折肩偏上,口径小于肩径,腹较浅。肩部饰弦纹,有一件腹部饰绳
—37—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纹。SCCM157∶2,口径14.5、肩径15.2、器高8.4厘米(图三,22)。
Ⅱ式:折沿*,有的在口沿内外缘起棱,形成凹沿,沿面加宽,折肩处向下移,但仍偏上,口径与肩径大致相当,腹变深。肩饰弦纹,有的在弦纹中间饰篦纹,并将部分篦纹抹去,形成素面的曲折纹。97SCDM2∶4,口径18.4、器高11.5厘米(图三,23)。
Ⅲ式:宽折沿*,有的在口沿内外缘起棱,形成凹沿,最大径下移至接近腹中部,口径大于肩径,腹继续加深。肩饰弦纹。92M16∶3,口径21、肩径19.8、器高15厘米(图三,24)。
Ⅳ式:宽平折沿,上腹部近直,口径大于肩径,腹更深。肩饰弦纹。67SCCM106∶3,口径16.8、器高10.5厘米(图三,25)。
圆肩。器形变化特点:口沿由斜折到平折,由窄变宽;肩逐渐下移;口径由小于B型:13件。
肩径,发展到口径大于肩径;腹由浅变深。可分三式。
Ⅰ式:斜折沿或卷沿,沿面较窄,肩圆鼓,偏上,口径小于肩径,腹较浅。素面或在肩部饰弦纹。92M11∶1,口径16、肩径16.2、器高10.4厘米(图三,26)。
Ⅱ式:折沿*,沿面加宽,圆肩,肩向下移,但仍偏上,口径与肩径大致相当,腹变深。肩腹处饰平行弦纹。92M30∶4,口径23.5、肩径22.3、器高17厘米(图三,27)。
Ⅲ式:宽平折沿,最大径下移至接近腹中部,口径大于肩径,腹更深。肩饰弦纹。97SC毛M4∶1,口径18.5、器高13.4厘米(图三,28)。
另有二件陶盂(67SCCM57∶6、SCCM450∶6)形制较特殊,未进行型式划分。(六)瓿
目前出土的陶瓿共62件,发表线图或照片的26件。以泥质灰陶为主,个别为夹砂灰陶。根据肩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19件。折肩。器形变化特点:折肩处下移,器体向瘦高发展。可分三式。
Ⅰ式:直口微侈,折肩处偏上。67SCCM50∶2,泥质灰陶,口径11.3、器高14.7厘米(图三,29)。
Ⅱ式:侈口,折肩处下移。长花M17∶3,口径17.2、器高30厘米(图三,30)。
Ⅲ式:侈口,折肩处下移,同时变窄,器体瘦高。张M151∶2,口径14、肩径16、器高20.8厘米(图三,31)。
B型:7件。圆肩。器形变化特点:最大径下移,器体向瘦高发展。可分三式。
Ⅰ式:侈口,卷沿,最大径偏上。84M2∶3,底残,口径8.8、腹径13、残高9.8厘米(图三,32)。
Ⅱ式:卷沿,最大径在腹中部。张M33∶54,口径10.7、腹径16.5、器高15厘米(图三,33)。Ⅲ式:侈口,卷沿,最大径下移。84普M39∶6,口径11、器高17.5厘米(图三,34)。
—38—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二 各类陶器的器形演变特点
通过对鬲、簋、罐、豆、盂、瓿这六种典型器类的分型和排序,可以发现,一些不同器类的某些器型,以及同一器类的不同类别、型别的器物,不仅自身有着清晰可辨的演变轨迹,相互之间在形态演变规律上也存在着某些共性。
第一,甲A、B、C、D、E型鬲,乙类鬲,丙A、B、C、G型鬲的裆部均是由高渐低。
第二,甲A、乙A、B、C、D型鬲、B型鬲的口沿由侈沿较直演变到口沿上部平折或斜折沿*,口沿下夹角逐渐变小。陶罐的口沿在总体上也有口沿上部平折现象逐渐增多的特点。
第三,乙A、B型鬲的裆底由弧渐平,腹逐渐变浅,器身向横宽方向发展。第四,甲A、C、F型鬲的三足逐渐向内收束。
第五,丙A、B型鬲的足跟由不明显到明显,由尖锥状变成短柱状。
第六,甲、乙类罐的多数型别以及瓿的演变特点均为最大径逐渐下移,由折肩变成折腹,或者由鼓肩变成鼓腹。
第七,乙A、B、D型罐的口部有由直口向直口微侈,再变成侈口的趋势。第八,甲C、瓿的肩部逐渐变窄,器身向瘦高发展。D、E型罐、
第九,A型Ⅴ、Ⅵ式豆的口部变化与B型豆一致,都是敛口加深,由方唇变为尖圆唇。第十,A、D型簋的腹部由深渐浅。
第十一,A、B型盂的演变特点均为口沿由斜折到平折,由窄变宽;肩逐渐下移;口径由小于肩径,发展到口径大于肩径;腹由浅变深。
第十二,乙A型鬲的口沿从Ⅱ式开始,内、外缘起棱,有的陶盂口沿也有相似的特点。
三 层位学依据
丰镐地区的西周遗址、墓葬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并不多见,而具有叠压、打破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内同时都出土陶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以下十二组层位关系。
第一组:《沣西发掘报告》中张家坡晚期居址叠压早期居址〔1〕。
在张家坡晚期居址中,T134∶4C(图四,1)相当于本文划分的乙AⅢ式鬲;H401∶14(图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报告中所说的晚期居住址与早期居住址是一种分期
的概念,不是直接的层位关系。但是,鉴于报告对居住址的分期是直接建立在层位关系基础上的,所以这一居住址的分期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两组陶器的相对早晚关系,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墓葬中同类陶器演进方向的依据。
—39—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图四 张家坡西周早期、晚期居址出土陶器比较图
1.T134∶4C 2.H401∶14 3.H410出土 4.T202∶3 5.H141出土 6.H422出土 7.H103出土 8.H301
出土 9.T174∶4A 10.T309∶2A 11.T218∶3∶14 12.H301出土
四,2)相当于本文所划分的丙AⅤ式鬲;H410出土的陶鬲(图四,3)在墓葬中未见有相类似的标本;T202∶3(图四,4)相当于本文划分的乙AⅥ式罐;H141出土的陶豆(图四,5)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Ⅵ式豆;H422出土的陶盂(图四,6)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盂;H103出土的陶盂(图四,7)腹较深,但口径小于肩径或与肩径相当,介于本文所分的AⅡ式盂与AⅢ式盂之间。
在张家坡早期居址中,H301出土的陶鬲和T309∶2A(图四,8、10)均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AⅠ式鬲;T174∶4A(图四,9)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BⅠ式鬲;T218∶3∶14(图四,11)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Ⅰ式豆;H301出土的陶簋(图四,12)接近本文划分的AⅠ式簋。
这组层位关系可以表明:
1.乙AⅢ式鬲、丙AⅤ式鬲晚于甲AⅠ式鬲和甲BⅠ式鬲。2.乙AⅥ式罐属于陶罐中较晚的型式。
3.AⅥ式陶豆晚于AⅠ陶豆,A型陶豆的早晚序列可以确定。4.陶簋在较早的地层中出现。5.陶盂在较晚的地层中出现。
第二组:《沣西发掘报告》中的文字描述中提到:“M453打破了晚期的灰土堆积……M455
〔1〕
被晚期灰层破坏了一部分墓口。”据此可以串联到一组间接的地层关系证据,即SCCM453
→SCCM455,SCCM453不早于SCCM455。
SCCM453出土的陶鬲(图五,1)属于本文划分的丙AⅣ式鬲;陶罐(图五,2)属于本文划分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40—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图五 SCCM453与SCCM455出土陶器比较图
1.SCCM453∶5 2.SCCM453∶3 3.SCCM453∶1 4.SCCM453∶4 5.SCCM455∶4
的甲BⅥ式罐;陶豆(图五,3)属于本文划分的AⅥ式豆;陶盂(图五,4)属于本文划分的AⅡ式盂。SCCM455出土的陶豆(图五,5)属于本文划分的C型豆。
结合上文所列晚期地层出土的陶器,这组层位关系可以表明:1.C型陶豆的出现年代较早,早于AⅥ式豆。2.甲BⅥ式罐属于较晚的型式。3.丙AⅣ式鬲属于较晚的型式。4.陶盂在较晚的单位中出土。
第三组:《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中报道的地层关系:H2(上)→(叠压)
1〕H2(下)〔。
在H2(上)中,有一件陶鬲(图六,1)形制特殊,墓葬中未见有类似的标本;陶鬲(图六,2)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AⅠ式鬲;两件陶簋(图六,3、4)从残存部分看,均接近于AⅢ式簋;西H2(上)∶7(图六,5)从残存的豆盘部分看,相当于本文划分的C型豆;陶豆(图六,6)从残存豆盘看,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豆;陶罐(图六,7)从残存的口、肩部分看,与乙AⅣ式罐接近;陶盂(图六,8)相当于本文划分的BⅡ式盂。
H2(下)出土的一件陶鬲(图六,9)足部已残缺,从残存部分看,与本文划分的甲G型鬲接近;陶簋(图六,10)接近于本文划分的AⅡ式簋。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
1.AⅢ式簋晚于AⅡ式簋,A型簋的序列早晚可以确定。2.甲G型鬲的出现年代较早。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84—85年沣西西周遗址、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1期;蒋祖棣:
《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
—41—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图六 沣西张家坡H2(上)与H2(下)出土陶器比较图
1-4.西H2(上)出土 5.西H2(上)∶7 6-8.西H2(上)出土 9、10.西H2(下)出土
图七 沣东H3与沣东H5出土陶器比较图
1.H3∶1 2.H3∶3 3.H3∶6 4.H3∶13 5.H3出土 6.H3出土 7.H3∶28 8.H3∶12 9.H5出土
10.H5∶2
第四组:《长安沣东西周遗存的考古调查》及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中报道的地层关系:沣东上泉北村H3→H5〔1〕(图七)。
在沣东H3中,H3∶1(图七,1)相当于本文划分的丙AⅣ式鬲;H3∶3(图七,2)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AⅢ式鬲;H3∶13(图七,4)相当于本文划分的BⅡ式盂;H3出土的两件陶豆(图
〔1〕郑洪春、蒋祖棣:《长安沣东西周遗存的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6年2期;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
期》,《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42—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图八 沣东T1(3-6)、沣东H6、沣东Y1及沣东Y2出土陶器比较图
1.T1(6)出土 2.T1(周)∶3 3.T1(周)∶4 4.T1(周)∶29 5.T1(周)∶27 6.T1(周)∶6 7.T1(周)∶108.T1(周)∶11
9.T1(周)∶2
10.T1(周)∶7
11.T1(周)∶28
12.T1(周)∶913.T1(周)∶16
14.T1(周)∶
8 15.T1(周)∶12 16.T1(周)∶17 17.T1(周)∶26 18.T1(周)∶5 19、21、24、26、27.H6出土 20.H6∶24 22.H6∶15 23.H6∶8 25.H6∶1 28.Y1∶5 29、30.Y1出土 31.Y2∶5 32.Y2出土 33.Y2∶4
七,5、6)均相当于本文划分的BⅠ式豆;H3∶28(图七,7)从残存豆柄看,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豆。沣东H5出土的两件陶罐(图七,9、10)均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AⅠ式罐。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甲AⅠ式罐的出现年代较早,处于序列的早端。
第五组:《长安沣东西周遗存的考古调查》及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中报道的地层关系:沣东T1(3-6)叠压沣东上泉北村东H6;沣东T1(3-6)叠压沣东上泉北村东Y1;沣东T1(3-6)叠压沣东上泉北村东Y2〔1〕(图八)。
在沣东T1(3-6)中,T1(周)∶3(图八,2)相当于本文划分的乙AⅣ式鬲;T1(周)∶4(图
〔1〕郑洪春、蒋祖棣:《长安沣东西周遗存的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6年2期;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
期》,《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
—43—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八,3)相当于本文划分的EⅡ式簋;T1(周)∶27、T1(周)∶6(图八,5、6)相当于本文划分的BⅠ式豆;T1(周)∶7、T1(周)∶28(图八,10、11)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Ⅳ式豆;T1(周)∶8(图八,14)这件残豆盘类似于本文划分的AⅤ式豆的豆盘;T1(周)∶29(图八,4)这件陶罐的残余部分与本文划分的乙
图九 张M157与张M166出土陶器比较图
1.张M157∶105 2.张M166∶4
BⅥ式罐接近;T1(周)∶10等(图八,7、8、12、13、15、16、18)这七件陶盂据残存部分观察,均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盂;T1(周)∶26(图八,17)据残存部分观察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Ⅳ式盂。
在沣东H6中,出土的鬲(图八,19)相当于本文划分的乙AⅢ式鬲;H6∶24(图八,20)相当于本文划分的EⅠ式簋;H6出土的陶豆(图八,21、23)均相当于本文划分的BⅠ式豆;H6∶15(图八,22)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Ⅴ式豆;H6出土的陶盂(图八,24)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Ⅱ式盂;H6∶1等(图八,25-27)三件陶盂均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盂。
在沣东Y1中,陶鬲(图八,28、29)均相当于本文划分的乙AⅢ式鬲;陶罐(图八,30)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BⅣ式罐。
在沣东Y2中,Y2∶5(图八,31)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AⅣ式罐;陶罐(图八,32)相当于本文划分的甲BⅣ式罐;Y2∶4(图八,33)相当于本文划分的AⅡ式盂。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
1.EⅡ式簋晚于EⅠ式簋,E型簋的早晚序列可以确定。
2.AⅣ式盂晚于AⅢ式盂,AⅢ式盂晚于AⅡ式盂,A型盂的早晚序列可以确定。3.乙BⅥ罐的年代晚于甲BⅣ式罐和甲AⅣ式罐。
4.乙AⅣ式鬲晚于乙AⅢ式鬲,乙A型鬲的早晚序列可以确定。第六组:《张家坡西周墓地》中报道的层位关系:张M157→张M166〔1〕。
张M157∶105(图九,1)属于本文划分的乙CⅡ式鬲。张M166∶4(图九,2)属于本文划分的甲BⅠ式鬲。这组层位关系表明:乙CⅡ式鬲的年代晚于甲BⅠ式鬲。
第七组:《张家坡西周墓地》中报道的层位关系:张M182→张M183〔2〕。
张M182∶2(图一○,1)属于本文划分的甲CⅡ式鬲;张M182∶1(图一○,2)属于本文划分的甲DⅢ式罐;张M183∶1(图一○,3)属于本文划分的甲CⅠ式鬲。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44—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甲CⅡ式鬲晚于甲CⅠ式鬲,甲C型鬲的早晚关系可以确定。
第八组:《张家坡西周墓地》中报道的层位关系:张M321→张。M322〔1〕
张M321:2(图一一,1)属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簋;张M321∶1(图一一,2)属于本文划分的甲DⅢ式罐。
张M322∶1(图一一,3)属于本文划分的甲G型鬲;张M322∶3(图一一,4)属于本文划分的AⅠ式簋;张M322∶2(图一一,5)属于本文划分的乙AⅢ式罐。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
1.AⅢ式簋晚于AⅠ式簋,再次确定A型簋的早晚序列。
2.M321中AⅢ式簋与甲DⅢ式罐的共存关系表明,甲DⅢ式罐与AⅢ式簋在使用年代上有重合的时期。
3.甲G型鬲的年代较早。
第九组:《张家坡西周墓地》中报道的层位关系:张M371→张M370〔2〕。
张M371∶2(图一二,1)属于本文划分的甲DⅢ式鬲;张M371∶1(图一二,2)属于本文划分的甲DⅢ式罐。
张M370∶1(图一二,3)属于本文划分的甲DⅢ式鬲;张M370∶2(图一二,4)属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簋;张M370∶3(图一二,5)属于本文划分的甲BⅡ式罐。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甲DⅢ式罐的年代要晚于甲BⅡ式罐。
第十组:《张家坡西周墓地》中报道的层位关系:张M381→张M382〔3〕。
张M381∶1(图一三,1)属于本文划分的丙BⅣ式鬲。张M382∶1(图一三,2)属于本文划分的甲BⅡ式鬲;张M382∶2(图一三,3)属于本文划分的甲AⅢ式罐。这组层位关系表明:丙BⅣ式鬲晚于甲BⅡ式鬲。
图一○ 张M182与张M183出土陶器比较图
1.张M182∶2 2.张M182∶1 3.张M183∶1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45—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图一一 张M321与张M322出土陶器比较图
1.张M321∶2 2.张M321∶1 3.张M322∶1 4.张M322∶3 5.张M322∶2
图一二 张M371与张M370出土陶器比较图
1.张M371∶2 2.张M371∶1 3.张M370∶1 4.张M370∶2 5.张M370∶3
1〕第十一组:《张家坡西周墓地》中报道的层位关系:张M140→张M141〔。
张M140∶1(图一四,1)属于本文划分的乙AⅢ式鬲;张M140∶4(图一四,2)属于本文划分的甲AⅢ式罐;张M140∶2(图一四,3)属于本文划分的AⅢ式豆。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46—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张M141∶1(图一四,4)属于本文划分的甲DⅡ式鬲;张M141∶2(图一四,5)属于本文划分的甲AⅡ式罐。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
1.乙AⅢ式鬲晚于甲DⅡ式鬲。2.甲AⅢ式罐晚于甲AⅡ式罐,甲A型罐的早晚关系可以确定。
第十二组:《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中报道的层位关系:97SCMM8→
1〕97SCMM7〔。
在97SCMM8中,97SCMM8∶3(图一五,1)属于丙BⅣ式鬲;97SCMM8∶5(图一五,2)属于本文
图一三 张M381与张M382出土陶器比较图
1.张M381∶1 2.张M382∶1 3.张M382∶2
图一四 张M140与张M141出土陶器比较图
1.张M140∶1 2.张M140∶4 3.张M140∶2 4.张M141∶1 5.张M141∶2
划分的甲BⅤ式罐;97SCMM8∶7(图一五,3)属于本文划分的AⅣ式盂;97SCMM8∶8(图一五,4)属于本文划分的AⅤ式豆;97SCMM8∶12(图一五,5)属于本文划分的BⅡ式豆。
在97SCMM7中,97SCMM7∶1(图一五,6)属于本文划分的甲BⅡ式鬲;97SCMM7∶2(图一五,7)这件鬲是联裆,看似分裆鬲是因为破损)属于本文划分的甲EⅡ式鬲;97SCMM7∶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
—47—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图一五 97SCMM7与97SCMM8出土陶器比较图
1.97SCMM8∶3 2.97SCMM8∶5 3.97SCMM8∶7 4.97SCMM8∶8 5.97SCMM8∶12 6.97SCMM7∶1
7.97SCMM7∶2 8.97SCMM7∶4 9.97SCMM7∶7
4(图一五,8)属于本文划分的甲CⅠ式罐;97SCMM7∶7(图一五,9)属于本文划分的AⅡ式簋。
这组层位关系表明:
1.丙BⅣ式鬲晚于甲BⅡ式鬲,甲EⅡ式鬲。2.甲BⅤ式罐晚于甲CⅠ式罐。
3.陶簋在较早的单位中出土,陶盂在较晚的单位中出土。4.B型豆年代较晚。
根据以上十二组层位关系,能够直接确定出早晚序列的陶器类型有六种:甲C型鬲Ⅰ式→Ⅱ式→Ⅲ式(第七组,1);乙A型鬲Ⅰ式→Ⅱ式→Ⅲ式→Ⅳ式(第五组,4);A型簋Ⅰ式→Ⅱ式→Ⅲ式(第三组,1和第八组,1);E型簋Ⅰ式→Ⅱ式(第五组,1);A型豆Ⅰ式→Ⅱ式→Ⅲ式→Ⅳ式→Ⅴ式→Ⅵ式(第一组,3);A型盂Ⅰ式→Ⅱ式→Ⅲ式→Ⅳ式(第五组,2)。
根据以上十二组层位关系,结合器物间的共存关系以及上述已经由层位关系直接确定的六种类型的陶器的早晚序列,可以分别间接确定出一些陶器类型的早晚序列。
其一,甲A型鬲,在第一组层位关系中,张家坡早期居址中出土甲AⅠ式鬲,与AⅠ式豆共存;在第四组地层关系中,沣东H3中出土甲AⅢ式鬲,与AⅢ式豆共存。因为A型豆的早晚序列已由第一组层位关系确定,故甲A型鬲的早晚序列可以间接确定为Ⅰ式→Ⅱ式→Ⅲ式。
其二,甲B型鬲,在第一组层位关系中,张家坡早期居址中出土甲BⅠ式鬲,与AⅠ式簋共存;在第十二组层位关系中,97SCMM7中出土甲BⅡ式鬲,与AⅡ式簋共存。因为A型簋的早晚序列已由第三组和第八组层位关系确定,故甲B型鬲的早晚序列可以间接确定为Ⅰ式→Ⅱ式→Ⅲ式。
其三,丙A型鬲,在第一组层位关系中,丙AⅤ式鬲与AⅥ式豆、AⅢ式盂共存,AⅥ式豆
—48—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处于A型陶豆的晚端,AⅢ式盂属于A型陶盂较晚的式别,据此可推定丙AⅤ式鬲是丙A型鬲中晚端的式别,该型陶鬲的早晚序列可以确定为Ⅰ式→Ⅱ式→Ⅲ式→Ⅳ式→Ⅴ式。
其四,丙B型鬲,在第十二组层位关系中,97SCMM8中丙BⅣ式鬲与AⅤ式豆、AⅣ式盂共存,AⅤ式豆属于A型陶豆中较晚的式别,AⅣ式盂处于A型陶盂的晚端,据此可推定丙BⅣ式鬲是丙B型鬲中晚端的式别,该型陶鬲的早晚序列可以确定为Ⅰ式→Ⅱ式→Ⅲ式→Ⅳ式。
其五,甲A型罐,在第四组层位关系(沣东H3→H5)中,沣东H3中出土有AⅢ式豆,H5中出土有甲AⅠ式罐;在第十一组层位关系中,甲AⅢ式罐与AⅢ式豆共存。据此可以推定甲AⅢ式罐晚于甲AⅠ式罐,甲A型罐的早晚序列为Ⅰ式→Ⅱ式→Ⅲ式→Ⅳ式→Ⅴ式→Ⅵ式。
其六,乙A型罐,在第一组层位关系中,晚期地层中乙AⅥ式罐与AⅥ式豆、AⅢ式盂共存;在第三组层位关系中,H2(上)中乙AⅣ式罐与AⅢ式簋、AⅢ式豆共存;在第八组层位关系中,M322中乙AⅢ式罐与AⅠ式簋共存。据此可以推定乙A型罐的早晚序列为Ⅰ式→Ⅱ式→Ⅲ式→Ⅳ式→Ⅴ式→Ⅵ式。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十二组层位关系,并结合共存关系,直接或间接确定出十二型陶器的早晚序列,分别是:甲A型鬲、甲B型鬲、甲C型鬲、乙A型鬲、丙A型鬲、丙B型鬲、甲A型罐、乙A型罐、A型簋、F型簋、A型豆、A型盂。这十二型陶器囊括了鬲、簋、罐、豆、盂五种器类,为后文的分期研究构建出必要的基础。
四 墓葬分期
上述十二种陶器型式包括了五种主要器类,而每一类陶器中的各型均有平行演变的趋势,因而这五类陶器中其他各型的早晚演变序列相应都可以确立。陶瓿的演变特点与陶罐相同,其演变序列也可以确立。我们确定出各陶器型式的早晚序列之后,由于典型陶器间相互多有共存关系,可据这种典型陶器式别之间的共存关系把多数墓葬的期别确定下来。至于少量出有已分式别的陶器的墓葬如果缺乏共存关系,可以据同型陶器式别之间纵向上的演进逻辑和不同型陶器在形态特征上的横向相似性的比较来确定墓葬的期属。
以前文典型陶器的型式划分与诸型陶器演进方向的推定为基础,考察诸型陶器式别之间的共存关系,可以将丰镐地区有上述典型陶器式别组合或出有已分式别的陶器的西周墓葬总体上划分为六期。有较晚式别与较早式别共出的墓葬,其期属以较晚式别而定。
第一期墓葬包括:张M6、张M8、张M9、张M19、张M21、张M38、张M56、张M74、张M77、张M79、张M80、张M123、张M143、张M166、张M178、张M234、张M251、张M257、张M284、张M285、张M294、张M315、SCCM178、SCCM189、SCCM219、SCCM301、SCCM302、
—49—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SCCM448、SCKM12、SCKM116、SCKM147、60M201〔1〕、61M303、61M412、67SCCM16、67SCCM28、67SCCM50、67SCCM54、67SCCM70、67SCCM72、67SCCM73、67SCCM82、67SCCM85、67SCCM87、67SCCM124、67SCCM158、79M2、79M3、79M4、84M2、84M6、84M15、84M35、84M36、84M47、87M21、92M8、92M23、92M25、96SCMM5、97SCMM4、97SCMM15、83沣毛M3、84普M14、84普M18、普渡村M1〔2〕、普渡村M2,总计67座。
典型陶器型式有甲AⅠ、BⅠ、DⅠ、EⅠ、FⅠ式、G、H型鬲,乙BⅠ、BⅡ、CⅠ、DⅠ式鬲,丙AⅠ、BⅠ、CⅠ式、Da、Db、E、F型鬲,甲AⅠ、AⅡ、BⅠ、CⅠ、DⅠ、EⅠ式罐,乙AⅠ、AⅡ、BⅠ、BⅡ、CⅠ、DⅠ式罐,AⅠ、CⅠ、CⅡ、DⅠ、EⅠ式簋,AⅠ式、C型豆,AⅠ、BⅠ式瓿(表一)。
需要说明的是,张M284和张M285中出土了乙BⅠ鬲,此式陶鬲未见与其他陶器型式共存,但从形态上看早于第二期的乙BⅡ鬲,裆部呈尖圆形,腹较深,其年代大致应为第一期,张M284和张M285的年代可推定为第一期。张M166中出土了甲BⅠ鬲,未见与其他陶器型式共存,形态上早于第二期的甲BⅡ鬲,侈口较直,口沿上部未出现小平沿,本文将该墓年代推定为第一期。张M38和84M15中均出土乙CⅠ鬲,此式陶鬲亦未发现与其他陶器型式共存,但从形态上看较早,柱足高粗,裆窄高,84M15中还出土一件年代为西周初年的铜戈,本文将这两座墓的年代也推定为第一期。
第二期墓葬包括:张M33、张M35、张M37、张M61、张M69、张M76、张M136、张M137、张M141、张M145、张M175、张M183、张M190、张M256、张M318、张M322、张M364、张、60M101、61M307、61M403、61M404、SCCM160、SCCM162、M382、张M384、55M2〔3〕
SCCM173、SCCM201、SCKM113、SCKM132、SCKM145、67SCCM4、67SCCM17、67SCCM33、67SCCM61、67SCCM71、67SCCM79、67SCCM130、76M4、76M5、76M6、84M20、84M24、84M37、84M46、96SCMM4、97SCMM5、97SCMM7、87M19、87M22、87M23、长花M6、长普花园村M2〔4〕、84普M13、84普M17、84普M20、84普M35、84普M38、84普M40,总M14、计60座。
典型陶器型式有甲AⅡ、BⅡ、CⅠ、DⅡ、EⅡ、FⅡ式鬲,乙BⅡ、DⅠ式鬲,丙AⅡ、BⅡ、CⅡ式、Db、F型、GⅠ式鬲,甲AⅡ、BⅡ、CⅠ、DⅡ、EⅠ式罐,乙AⅡ、AⅢ、BⅡ、CⅡ、DⅡ式罐,AⅡ、BⅠ、CⅡ、DⅡ式簋,AⅡ式、C型豆,AⅡ、BⅡ式瓿。与第一期相比,相当一部分陶器型式在此期消失不见,如甲G、丙Da、丙G型鬲、H、E型鬲,同时新出现了甲C、B型簋(表一)。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期。下文墓号前加“60”
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
〔2〕石兴邦:《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第8册。下文墓号前加“普渡村”的,均出自此简报,不另注。〔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的发掘》,《考古》1964年9期。下文墓号前加“55”的,均出自
此简报,不另注。
〔4〕郑洪春、穆海亭:《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博》1988年1期。—50—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51—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需要说明的是,张M190和张M183中均出土了甲CⅠ鬲,未见与其他陶器型式共存。这种陶器型式从形态上看早于第三期的甲CⅡ鬲,裆较高,但口沿下夹角相对于第一期的甲AⅠ鬲、甲BⅠ鬲、甲DⅠ鬲又较小,其流行年代大致应在第二期,张M190和张M183的年代也大致应在第二期。
另外,87M23、76M6、张M141中均出土了甲DⅡ鬲,但是共存的陶器型式C型豆、甲AⅡ罐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均存在。共存关系如下:
87M23,甲DⅡ鬲与C型豆共存。
76M6,甲DⅡ鬲与C型豆共存,另外出土一件鬲,一件簋,一件罐,一件豆,未发表。张M141,甲DⅡ鬲与甲AⅡ罐共存。
甲DⅡ鬲的裆部较甲DⅠ鬲低,口沿下角较小,与甲AⅡ鬲、甲BⅡ鬲的时代特征接近,年代应该相同,因而87M23、76M6、张M141的年代可大致推定为第二期。
还有些墓葬只出土或只发表一件陶器,而这种型式的陶器在第一期出现,第二期中还有,这样的墓葬可能的年代跨度就从第一期到第二期。墓例有:84普M3,出土乙BⅡ鬲,另外出土四件陶罐,二件陶豆,未发表;84普M4,出土甲AⅡ罐,另外出土二件陶鬲,三件陶簋,三件陶罐,未发表;84M18,出土丙Db鬲;92M37,出土乙DⅠ鬲;张M62,出土乙DⅠ鬲;87M4,出土二件乙BⅡ罐,另外出土二件鬲,三件簋,未发表;SCCM480,出土甲EⅠ罐,另外出土一件鬲,一件簋,未发表;SCCM402,出土CⅡ簋,另外出土二件鬲,二件罐,未发表;67SCCM2,出土CⅡ簋,另外出土二件鬲,二件罐,未发表;SCCM455,出土C型豆。
第三期墓葬包括:张M95、张M156、张M168、张M182、张M197、张M211、张M215、张M260、张M276、张M279、张M321、张M370、张M371、张M376、张M385、张M390、张M391、张M398、67SCCM56、SCCM193、SCCM310、SCCM413、SCKM69、SCKM139、67SCCM1、67SCCM57、67SCCM62、67SCCM81、67SCCM103、67SCCM151、84M3、84M14、84M23、84M43、87M12、92M38、92M41、97SCDM1、97SCMM12、97SCMM16、97SCMM9、长花M17、84普M9、84普M39,总计44座。
典型陶器型式有甲AⅢ、BⅢ、CⅡ、DⅢ、乙AⅠ、BⅢ、CⅡ、DⅡ、丙AⅢ、BⅢ式鬲,甲AⅢ、BⅢ、CⅡ、DⅢ、乙AⅢ、AⅣ、BⅢ、CⅢ式罐,AⅢ、BⅡ式簋,AⅢ式豆,AⅡ、AⅢ、BⅢ式瓿。与第二期相比,甲F、丙Db、F型鬲,C、D型簋,C型豆,乙D型罐在此期消失不见,同时,新出现了乙A型鬲(表一)。
97SCDM1和97SCMM9出土甲BⅢ鬲,甲BⅢ鬲没有与其他陶器型式共存,从形态上看晚于甲BⅡ鬲,其裆部更矮,口沿下夹角更小,与甲AⅢ鬲时代特征接近,可将这两座墓的年代推定为第三期。
另外,在张M105中,出土乙AⅢ罐,另外出土一件鬲,一件簋,未发表。乙AⅢ罐在第二期出现,第三期中还有,则张M105可能的年代跨度就从第二期到第三期。
—52—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第四期墓葬包括:张M30、张M89、张M92、张M140、张M157、张M161、张M170、张M352、SCCM157、SCCM306、SCCM437、SCKM141、61M309、79M5、79M7、84M7、84M13、87M1、87M6、92M11、92M18、92M28、92M32、92M34、92M42、96SC毛M2、97SCDM3、长囟墓〔1〕、长花M15,总计29座。
典型陶器型式有甲CⅢ、DⅣ、EⅢ式、乙AⅡ、BⅣ式、乙AⅢ、BⅢ、GⅡ式鬲,甲AⅢ、AⅣ、乙AⅣ、BⅣ、EⅡ式、BⅣ、CⅢ式罐,AⅣ式豆,AⅠ、BⅠ式盂,AⅢ式瓿。与第三期相比,甲A、B型、乙C、D型鬲,A、B型簋,B型瓿消失不见。同时,新出现了A、B型盂(表一)。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型式在第三期和第四期均存在,这样的墓葬可能的年代跨度是从第三期到第四期。墓例有:张M200出土乙CⅢ罐,与一件仿铜簋,一件陶鼎共存,另外出土二件陶簋,一件陶豆,未发表;84M4出土甲AⅢ罐,另外出土一件盂,未发表;张M151出土AⅢ瓿,另出一件陶鬲,未发表。
第五期墓葬包括:张M193、张M227、张M242、张M252、张M253、张M262、张M326、张M355、张M367、SCKM43、61M302、67SCCM18、79M104、84M5、84M40、87M7、87M15、92M30、92M33、96SC毛M1、97SCDM2、97SCMM11、97SCMM13、98SCDM4、84普M5、84普M26、84普M6、84普M44,总计28座。
典型陶器型式有甲CⅢ、DⅤ、EⅣ式、乙AⅢ式、丙AⅣ、BⅣ式、CⅢ式鬲,甲AⅤ、BⅤ、CⅢ、乙AⅤ、与第四期相比,乙B型鬲,甲E、乙BⅤ式罐,AⅤ式、BⅠ式、D型豆,AⅡ、BⅡ式盂。C型罐,A型瓿消失,同时,新出现B、D型豆(表一)。
张M242出土乙BⅤ罐,另外出土一件陶鬲,二件陶豆,未发表;84普M6,出土乙BⅤ罐,另外出土二件豆,二件盂,未发表;84普M44,出土乙BⅤ罐,另外出土一件陶罐,未发表。这三座墓均出土乙BⅤ罐,但未发表共存的陶器,此式陶罐形态晚于第四期的乙BⅣ罐,最大径位于腹中部稍偏上,年代也与属于第五期的甲AⅤ罐、乙AⅤ罐等的时代特征接近,张M242、84普M6、84普M44的年代可推定为第五期。
第六期墓葬包括:张M59、张M91、张M158、张M164、张M165、张M219、张M269、张张M347、张M358、张M366、张M380、张M381、张M386、55M3、M304、SCCM147、SCCM453、67SCCM106、67SCCM108、67SCCM110、67SCCM115、67SCCM160、79M1、79M6、81M105、84M8、87M10、92M13、92M15、92M16、92M36、96SCMM8、96SC毛M4、97SCMM8、97SCMM10、84普M29,总计36座。
典型陶器型式有:甲DⅤ、EⅣ、乙AⅣ、丙AⅤ、BⅣ、GⅢ式鬲,甲AⅤ、AⅥ、BⅥ、CⅣ、DⅣ、乙AⅥ、丙CBⅥ式罐,AⅥ、BⅡ式、D型豆,AⅢ、AⅣ、BⅢ式盂。与第五期相比,此期甲C、型鬲消失。此外,此期见有一件陶簋,本文归入EⅡ式(表一)。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
—53—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需要说明的是,张M269中出土甲EⅣ鬲,未见与其他陶器型式共存,而甲EⅣ鬲从形态上看晚于属于第四期的甲EⅢ鬲,其裆部低矮程度与甲DⅤ鬲的时代特征相近,甲DⅤ鬲的年代为第六期,故出土甲EⅣ鬲的张M269年代可推定为第六期。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中出土的E型簋数量很少,只有六件,可以归为EⅡ式的只有一件,出自张M158,未见与其他陶器型式共存。这件簋从形态上看与《长安沣东西周遗存的考古调
〔1〕报道的1(周)∶4非常相近,后者与相当于本文划分的乙Ⅳ式鬲、Ⅰ、Ⅴ式豆、查》乙TABA〔2〕BⅥ式罐、AⅢ、AⅣ式盂共存,属于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所分的同型陶簋
中最晚的式别。据此,我们把EⅡ簋的年代定为第六期,张M158的年代推定为第六期。
五 陶器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一)各期陶器的总体特征
第一期:主要陶器种类有鬲、罐、簋、豆、瓿。鬲在此期形态复杂多样,甲类七种,乙类三种,丙类七种,共十七种型式。总体特征是侈口较直,高裆,大部分鬲的腹较深,有些鬲的领部较高,如甲EⅠ式、丙D、甲FⅠ式肩部微耸,三足收束不明显;乙BⅠ、G型、E型鬲。CⅠ式裆较窄,呈弧形;丙E型鼓腹,锥状足外撇,整体瘦高;丙AⅠ、BⅠ式的足跟呈锥状,实足跟不明显;甲H型和丙F型鬲均为小口,卷沿,三足向下趴伏。罐有九种型式,总体特征是大部分陶罐直口或直口微侈,折肩或鼓肩的位置偏上,近似于耸肩。簋的型式也比较多,有五种,AⅠ式口微敞,厚方唇外折,断面呈三角形,深腹圆鼓,圜底,腹饰绳纹,有的间以划纹;CⅠ式腹部鼓突不明显,CⅡ式腹部鼓突明显;DⅠ式腹相对较深,圜底,圈足较高;E型腹圆鼓。豆在此期有二种型式,AⅠ式斜直口,方唇,盘底较平,折盘处与柄相接,盘柄分界不明显,豆柄收腰处位于柄下部,粗柄,柄裙微侈,柄素面,盘素面或在外壁饰平行弦纹;C型敛口,弧盘,呈碗形,高柄。瓿有二种型式,特点与陶罐相近,折肩或鼓肩的位置偏上。
第二期:主要陶器种类有鬲、罐、簋、豆、瓿。鬲在此期型式减少,甲类六种,乙类二种,丙类六种,共十四种型式。总体特征是裆部较第一期稍变低,但仍较高;有的陶鬲口沿上部平折,口沿下夹角较第一期变小;高领鬲的领部变低,有的高领鬲在此期不见;深腹陶鬲的腹变浅。甲AⅡ、FⅡ式三足向内收,FⅡ式肩部耸突明显;丙AⅡ式实足跟明显,呈尖状或短柱状,BⅡ式实足跟仍不明显。罐仍有九种型式,总体特点是折肩处或鼓肩处较第一期稍向下移,但仍然比较偏上;口沿上部平折的现象增多;素面陶减少。簋在此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型式,即B型,特征是大敞口,腹壁斜直。A型簋与第一期相比,口部向外敞,唇变薄,腹变浅,圜底*,腹饰的绳纹
〔1〕郑洪春、蒋祖棣:《长安沣东西周遗存的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6年2期。〔2〕蒋祖棣:《论丰镐周文化遗址陶器分期》,《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54—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有的在中间抹光,绳纹覆盖面积变小;C型簋只有腹部鼓突的Ⅱ式;D型簋腹相对变浅,底更平,圈足变矮。豆在第二期仍然有两种型式,C型豆同第一期,A型豆的盘底稍向下凹,折盘处与柄稍分离,盘与柄出现分界,粗柄,豆柄收腰处上移至柄中部,柄裙微侈,柄收腰处饰弦纹,盘壁素面或饰平行弦纹。瓿有二种型式,折肩处较第一期下移,有的肩部饰平行弦纹,间以圆饼状堆饰,有的周身饰满瓦纹。
第三期:主要陶器种类有鬲、罐、簋、豆、瓿。鬲在此期型式继续减少,有十种型式,深腹、高领的陶鬲更加少见,新出现了乙A型鬲。陶鬲的共同特点是裆变矮,口沿下夹角变小。甲AⅢ、BⅢ、CⅡ鬲三足向内收束;甲DⅢ式有的沿面有数道弦纹。乙A型斜平沿,高裆,呈圆弧形,足跟较高;乙B、C型鬲裆变宽矮,呈圆弧形,腹变浅,器身变得横宽;C型柱足变矮细。丙类鬲斜折沿,裆相对较矮,足跟捏成短柱状,即“疙瘩”状。罐有七种型式,特点仍然是最大径下移,仍然比较偏上。簋在此期只流行二种型式,A型口部较第二期更加外敞,唇更薄,腹更浅,圜底,腹饰绳纹,有的在绳纹中间抹光;B型口向内收,由斜直腹变为直腹。豆只有A型一种,斜直口,方唇,盘底更加向下凹,折盘处与柄距离拉大,盘与柄分界明显,豆柄稍细,收腰更加明显,位于柄中部,柄裙外侈,收腰处饰两道弦纹,盘外壁饰数周平行弦纹。瓿的特点仍是最大径下移,器体向瘦高发展。
第四期:主要陶器种类有鬲、罐、豆、盂。鬲在此期只剩八种型式,甲A、B型、乙C、D型鬲均消失不见,至此期甲、乙类鬲中不见深腹者;甲类鬲的裆部较第三期更低,口沿平折或*,口沿下夹角更小;甲CⅢ式三足向内收束明显,有的在上腹部装饰鸡冠状扉棱;乙类鬲的口沿亦为斜平沿或平沿,有的内外缘起棱,腹变浅,裆横平;丙类鬲与第三期比没有发生变化。罐有六种型式,基本不见器表饰绳纹者。此期陶罐与第三期相比,折肩处再稍下移;甲EⅡ式与乙类罐的肩部向内收,变得更窄,体形瘦高。豆仅有一种型式,特点是直口,方唇,凹圜底,折盘处与柄距离更大,豆柄更细,收腰处向上移,位于中部偏上,收腰处形成凸棱,柄裙外侈程度加强,呈喇叭状,盘外壁饰数周平行弦纹。盂的特点是侈口,沿面较窄,折肩或鼓肩处偏上,口径小于肩径,腹较浅;AⅠ式斜折沿,肩部多饰弦纹;BⅠ式斜折沿或卷沿,肩圆鼓,素面或在肩部饰弦纹。
第五期:主要陶器种类有鬲、罐、豆、盂。鬲在此期有七种型式,甲类鬲与丙类鬲的共同特点是口沿下夹角更小,裆部低矮。甲CⅢ式平折沿,三足向内收束明显,有的在上腹部装饰鸡冠状扉棱;甲EⅣ式卷沿,颈部不明显。丙CⅢ式颈更加粗,颈腹分界不明显。乙类鬲有一种型式,特点是斜平沿,口沿内、外缘起棱,形成凹沿,腹更浅,器身横宽,裆更矮平,足跟矮细。罐有五种型式,共同特点是最大径接近腹中部;肩部布满平行弦纹,或平行弦纹在器表成组分布。甲CⅢ式肩变窄,体形较Ⅱ式瘦高;乙BⅤ式肩腹处饰数道弦纹,或间以数道竖行篦纹。豆有三种型式,其中B、D型为新出现的型式。AⅤ式直口,方唇,凹圜底,折盘处与柄距离很远,豆柄较Ⅳ式细,收腰处靠近盘底,凸棱明显,柄裙外侈程度继续加强,呈喇叭状,盘外壁饰弦纹;B型口微敛,豆柄收束处位于豆盘底部,即豆柄的最小径位于豆盘底部,豆座呈喇叭状;D型带盖,敛口,深折
—55—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腹,矮圈足,盖及腹部饰瓦纹。盂的特点是折沿*,沿面加宽,肩向下移,但仍偏上,口径与肩径大致相当,腹变深。AⅡ式有的在口沿内外缘起棱,形成凹沿,肩饰弦纹,有的在弦纹中间饰篦纹,并将部分篦纹抹去,形成素面的曲折纹。
第六期:主要陶器种类有鬲、罐、豆、盂。鬲在此期有六种型式,甲类与丙类鬲的总体特征是斜折沿或接*折沿,裆部低矮*;乙类鬲只有一种型式,特点是斜平沿,口沿内、外缘起棱,腹更浅,器身横宽,裆更矮平,腹底微下垂,足跟矮细。豆仍然有三种型式,AⅥ式敛口,尖圆唇,凹圜底,折盘处与柄距离更远,豆柄很细,收腰处靠近盘底,凸棱极为明显,柄裙外侈较甚,呈大喇叭状;BⅡ式敛口加深,豆柄变矮,变细,豆柄的收束处下移至接近豆座底部;D型豆同第五期。罐有六种型式,器表施绳纹的陶罐消失不见。总体特征是,大部分为窄平沿,最大径在腹中部附近,有的已经移到腹中部以下;肩腹部装饰的平行弦纹成组分布,一般分两组或三组。甲CⅣ式肩更窄,体形更加瘦高;DⅣ式颈部更加细长,器身更加瘦高。盂有三种型式,总体特征是宽折沿*或平折沿,最大径下移至接近腹中部,口径大于肩径,腹继续加深,肩饰弦纹;AⅢ式有的在口沿内外缘起棱,形成凹沿;AⅣ式上腹部近直,腹更深。
(二)陶器的历时性变化特点
1.纹饰变化特点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陶器的器表纹饰,有的具有时代特点。一般来说,陶鬲的腹部绳纹早期比较细密,晚期变得粗乱。陶罐和陶瓿的纹饰随时间变化的阶段性比较明显。素面或弦纹陶罐、陶瓿在第一期流行素面磨光,或在肩部饰几何纹;第二期出现肩饰弦纹间以泥饼的装饰,流行于第二期和第三期;第三至五期陶罐流行弦纹间饰篦纹;弦纹有由布满肩部向分组发展的趋向,但不绝对。绳纹罐的绳纹由第一期的饰满整个器身,到肩部刮抹,再逐渐向下退至仅在下腹部饰绳纹;第二、三期出现并流行弦纹间绳纹的装饰。第四期以后基本不见器表饰绳纹的陶罐、陶瓿。A型簋的腹部绳纹与绳纹罐的绳纹变化特点相似,有逐渐向下退的趋势。第一期A型簋有的在腹部饰刻划三角纹,第二、三期出现与绳纹罐相同的弦纹间绳纹装饰。B型簋饰S型纹饰,年代标识性较强,在第二期出现,使用于第二期和第三期。有的陶簋在腹部装饰弦纹间以泥钉,做法与陶罐、陶瓿相同。
2.各器类的数量消长变化 陶鬲的流行时间较长,从第一期到第六期均为主要器种,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是由多变少。其中甲类空锥足鬲在第一、二、三期型式多样,数量较多,四期以后型式减少,数量相对也减少,至第六期很少见。乙类柱足鬲在第一期型式较多,但数量很少,从第三期开始,A型柱足鬲开始出现并流行,数量逐渐增多,在随后的几期内成为陶鬲的主要型式。丙类分裆鬲在一、二两期型式多样,但数量较少,第三期开始A、B两型分裆鬲(足跟均呈“疙瘩”状)数量开始增多,并在随后的几期内流行,成为陶鬲的主要型式。甲类空锥足鬲与乙类柱足鬲和丙类分裆鬲在数量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一至三期甲类鬲数量多,第三期开始乙类和丙类陶鬲数量多。总的来说,陶鬲有从型式多样向集中到几种特定型式的趋势,甲类空锥足鬲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乙A型以及丙A型、丙B型陶鬲。
—56—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57—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58—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59—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开的界限。因而在将根据陶器和铜器的演变划分出来的期别与具体王世相对应时,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陶器与铜器各自随时间变化的节奏并不一致,铜器相对而言变化迟缓,形制相对稳定。可以说这种对应从某种程度上说存在天然的缺陷,所以我们在对应的时候使用“大致”一词。
另外,已有发现和研究表明,丰镐地区存在先周时期的墓葬。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先周墓葬有83SCKM1〔1〕、83沣毛M1〔2〕、67SCCM89〔3〕等。实际上,从文王迁丰至武王克商仅有十三年的时间〔4〕,我们以陶器的变化呈现出的阶段性对墓葬进行分期,时间刻度达不到十几年时间,因而很难将这段时间的墓葬与西周初期的墓葬严格区分开来。而从青铜器的形态和纹饰上看,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也是难以区分的。因而本文未刻意区分先周墓葬,但不排除本文所划分的第一期墓葬中,有的年代可能属于先周时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9期。〔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9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4期。〔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工作队:《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2期。—60—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
七 结 语
丰镐地区是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掘所确定的西周时期的丰邑和镐京所在地,是西周时期近三百年间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理清这一中心地区陶器的发展脉络,不仅可以使学术界对于西周王畿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把握,同时也将为西周时期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比照体系。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丰镐地区所有已发表的西周陶器资料,通过对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层位关系和陶器在墓葬中的共存关系,将丰镐地区发表有典型陶器标本的墓葬划分为六期:第一期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早,即武王、成王和康王早期;第二期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晚,大致为康王晚期和昭王时期;第三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早,大致应当在昭王以后的穆王时期;第四期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晚,大致在恭、懿、孝、夷时期;第五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偏早,大致应为厉王、共和时期;第六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偏晚,大致为宣王和幽王时期。这六期的划分基本反映出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陶器的阶段性变化,而本文对该地区墓葬的分期编年研究,是对以往分期研究的进一步综合和细化,有助于西周文化尤其是陶器编年标尺的确立,可为其他地区西周遗存的断代研究提供必要的参照。同时,本文不仅对典型陶器的形制演变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而且对陶器器表纹饰的变化、各器类的数量随时间的消长、陶器的变化节奏以及陶器在墓葬内的组合变化做了细致的分析,有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丰镐地区西周陶器的总体面貌。
附记:本文的写作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80005)的资助,并得到王立新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THEPERIODIZATIONSTUDYOFTHEWESTERN
ZHOUTOMBSINTHEFENG-HAOAREA
byZhangLiyan
Uptonow,over1000WesternZhoutombshavebeenexcavatedintheFeng-HaoArea.Inthepast,theresearchesonthesetombswereallfocusedonsomepartsorsomeaspectsofthemanda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periodizationresearchhasnotbeendonetodate.UsingallofthepublisheddataoftheWesternZhoutombsexcavatedintheFeng-HaoAreaastheresearchsubjects,systematicallytrimmingthetypes,quantitiesandassemblagesofthepotteries—61— 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unearthedfromthesetombs,andanalyzingtherepresentativeonesofthembytypologicalmethodswiththereferencesofthestratigraphicalrelationsandthecoexistenceofthepotteriesinthetombs,thispaperdatestheWesternZhoutombsexcavatedinFeng-HaoAreayieldingrepresentativepotteriesintosixphases:PhaseⅠcorrespondstotheearlystageoftheearlyWesternZhouDynasty,whichisthereignsofKingWu,KingChengandtheearlyperiodofthereignofKingKang.PhaseⅡcorrespondstothelaterstageoftheearlyWesternZhouDynasty,whichisroughlythelaterperiodofthereignofKingKangandthereignofKingZhao.PhaseⅢcorrespondstotheearlystageofthemidWesternZhouDynasty,whichisroughlythereignofKingMu.PhaseⅣcorrespondstothelaterstageofmidWesternZhouDynasty,whichisroughlythereignsofKingsGong,Y,XiaoandY.PhaseⅤcorrespondstotheearlystageofthelateWesternZhouDynasty,whichisroughlythereignofKingLiandtheGongheRegency.PhaseⅥcorrespondstothelaterstageofthelateWesternZhouDynasty,whichisroughlythereignsofKingsXuanandYou.Thissix-phaseperiodizationbasicallyreflectedtheevolutionsequenceofthepotteriesunearthedfromtheWesternZhoutombsinFeng-HaoArea.TheresearchesofthispaperontheperiodizationandchronologyoftheWesternZhoutombsinFeng-HaoAreaarethesynthesesandrefinementofthepreviousresearches,whicharehelpfulreferencesfortheestablishmentofthechronologicalhorizonoftheWesternZhoucultureespeciallythatofthepotteries,andthechronologicalresearchesontheWesternZhouremainsinotherregions.Thispapernotonlysystematicallysummarizedthetypologicalevolutionsofthepotteriesbutalsofinelyresearchedthechangesofthedecorativepatternsofthepotteries,theincreasinganddecreasingofthequantitiesofthedifferenttypesofthepotteries,theevolutionrhythmsofthepotteriesandthechangesofthepotteryassemblagesinthetombs,allofwhicharefavorableforth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tothegeneralfeaturesoftheWesternZhoupotteriesintheFeng-HaoArea.
责任编辑:谭长生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