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谁的诗? 生:杜牧。
师:杜牧是哪个朝代的人? 生:唐代诗人。
师:准确地讲,杜牧是晚唐诗人,“安史之乱”之后的诗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集权,实行了一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儒家学者为了适应加强集权的政治需要,展开了复兴儒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下面一些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从以上材料,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改变这种情况,实行了哪些措施,加强集权? 生:措施: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行政上,由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掌控。 材料二
宋代的经济发展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从材料上看,理学产生的物质保障是什么?对人们的思想倾向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物质保障:宋代的经济发展。 影响:带来了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
师:宋代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下需要教师总结)
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的重要财源。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材料三:
“然则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昌黎韩氏为之率。何以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耶?……韩氏论学虽疎,然其排释老而返之儒,昌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
儒之所滥觞也。……独昌黎韩氏,进不愿为富贵功名,退不愿为神仙虚无,而昌言乎古之道。曰为古之文者,必有志乎古之道,而乐以师道自尊,此皆宋学精神也。治宋学者首昌黎,则可不昧乎其所入矣。”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以上材料,分析“宋学”应该指什么?作者认为治宋学当何自始? “排释老而返之儒”怎么理解?
生: 宋学:程朱理学; 开始:韩愈;
理解: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师:韩愈怎样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呢?大家都熟悉韩愈的《师说》中的一句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请问怎么解释呢?原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尊道、礼佛、崇儒,三家各自发展,相互争论,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出家修行、沙门不敬王者、不礼拜父母的教义,只讲个人修行,不关心国家大事,这与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社会动荡,人心思变,士人们觉得“仁不足以救世,义不足以卫己”,“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成为一种时尚,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的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婢,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还放高利贷等多方牟利,普通百姓更多地去皈依宗教,寻求精神寄托,一个人一出家就不再从事劳动生产,统治阶级经济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所以,韩愈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复兴儒学,从历史的角度,师,就是儒学之师,当前的任务就是传授儒学之道,化解佛、道两家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 材料四:
“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得不鸣鼓而攻之乎。” ——《宋元学案》卷二
从材料看,作者认为“佛老之徒,横于中国”,“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导致什么问题?
生:问题: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 材料五:
“朕试天下之士以言,观其趣向,而比来流风之敝,至于会萃小说,割裂前言,竟为浮夸,靡蔓之文,无益治道。礼部申饬学者务明先圣之道,以称朕意。” ——张习孔等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从材料上看,“朕”认为“天下之士”存在什么问题?儒学家怎么解决“以称朕意”的?
生:问题:流风之敝;会萃小说,割裂前言,竟为浮夸;靡蔓之文,无益治道。解决: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材料六: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学术辩论,史被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
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从材料上看理学和心学在“求理”上,有什么不同?
生:朱熹“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师:由此可见,双方争论焦点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陆的认识论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正是如此,“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北宋通过加强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破坏社会等级秩序的藩镇割据局面,要求从思想上确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而宋代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冲击了儒家的伦理纲常、礼乐仁义。 儒学家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加强集权的需要,和佛、道两家严峻的挑战,在消化、吸收、融合佛道两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两教展开了一种积极回应和文化攻势,力求解决唐末五代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社会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那么王阳明认为怎样实现天理呢?请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
人对事物的第一个反应表明,人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是人的本性的表现。王阳明称之为“良知”,其字面意思是“对良善的知识”。人寻找藉口不去遵行良知的命令,乃是出于私欲。
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321-322页 从材料上看,王阳明怎样实现天理呢? 生: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师: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课堂总结】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图
名称 时间 人物 程朱理学 北宋 程颢 程颐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相同 “人伦者,天理也” 南宋 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 陆九渊 明朝 王阳明 “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宇宙便是吾“存天理,灭人“心外无物”“心心,吾心即是真欲” 外无理” 理” 反省内心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观点 不同 根本目的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思想升华】
宋明理学历经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八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课堂检测】 1、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3、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设计意图】
《宋明理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部分,理论强,涉及到哲学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认识论,无疑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而且,宋明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几年高考题目不断出现,重要性已经很明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课标》是这样要求的“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材分三个子目,分别是“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第一目是背景,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在宋时时期产生,与北宋加强集权密切相关。第二、三目是理学的分支,从《课标》要求看,列举出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并通过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设计,企图通过复习必修1“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必修2“两宋经济的发展”、运用材料、“课堂总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图》和“高考真题”再现以及“思想升华”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