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24期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26Ⅳ0.124 2010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 Apr.2010 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及其效应 杨 巨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利用1992—2004年的资金流量表可得出: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总体水平较低且逐年下降,下降 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企业特别是非金融机构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低水平的劳动收入占比会导 致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导致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企业是初次分配的主体,应通过在 企业内以劳动产权的形式让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途径以提高其劳动收入。 【关键词】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占比;收入分配;消费;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48(2010)02—0058—03 劳动收入即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而取 李扬、殷剑峰(2007)利用资金流量表得出:1992—2003 得的收入,表现为工资、奖金和补贴等形式。劳动收入占 年,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净额 占比与财产收入占比同时下 比即一国或一地区居民劳动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 降 。罗长远(2008)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 (GDP)的比值,反映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中 中国“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项目结构”数据也得出了中 由劳动者获得的收入份额。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国劳动收入占比在近几年下降的结论,其方法是首先计算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深化 中国各年省级劳动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然后将各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 省劳动收人占比的均值定义为全国劳动收人占比 ]。 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因此,关于9O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研 的比重。“两个比重”的提出极具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究重点在于其变化趋势本身,而对于其总体水平及下降原 不仅意味着再分配要向居民适度倾斜,实现公平的再分 因的讨论则相对欠缺,在初次分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背景 配;更意味着在初次分配中要以提高劳动报酬的形式向劳 下,对此开展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以上述研究为 动者适度倾斜,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同时注重公平。 基础展开分析,在方法上也主要利用资金流量表。 一、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研究综述 二、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现状及其结构 我国部分学者对劳动收入占比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 笔者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劳动者报酬”界定 在对国民收入功能性分配问题的研究。功能性收入分配是 为“劳动收入”。居民劳动报酬可来源于企业(非金融机 以生产要素为主体的分配,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 构和非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也可通过自营活动取得。 中贡献的大小来分配生产成果。这些研究的结论较为相 笔者以1992—2004资金流量表为基础,分析近几年来总 似: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劳动报酬份额上 劳动收入占比的总体水平、变化趋势及分来源劳动收入占 升较为明显,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居民倾斜的现象 比的变化情况。 基本结论是:中国总劳动收入占比的总 (李扬 11,1992;向书坚 J,1997;杨少华、徐学清 ], 体水平较低且逐年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企业特 2000)。但具体的衡量劳动收入份额的方法不一。李扬 别是非金融机构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1992)采用的是对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居 1、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水平较低 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进行相关计算处 计算期内,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水平是较低的,同 理,而向书坚(1997)、杨少华、徐学清(2000)则是对 期美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一直保持在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社会商品购买力来源、分配 65%的水平,2001年高达66.2%④。并且在计算美国劳动 及构成”的货币收入总额进行具体扣除计算。他们都认 收入占比时完全未考虑自营收入的影响,其指标是被低估 为自己的处理方式难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存在高估或低估 的;如果考虑自营收人中劳动收人的影响,美国劳动收入 的可能性,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只具有刻画大趋势的意义。 占比将明显提高,总体水平将超过70%④。我国统计年鉴 ・收稿日期:2010—02—27 作者简介:杨巨(1984一 ),男,湖南岳阳人,湘潭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58 的统计指标解释中提到:对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 得的劳动报酬与经营利润不易区分,所以在我国的统计资 料中是将二者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的。Johnson 构的变化是指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 收入对居民总收入的贡献比例,在我国,一般把工薪收入 和经营收入合称为劳动报酬收入;而居民收入在不同个人 (1954)指出,自营收入的2/3属于劳动收入,1/3属于 之间的分布的常见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 (1)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居民收入占比 资本收入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收入分配课题组提 出自营收人中劳动报酬收人占70%,而资本收入占30%。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去除自营收入中的资本收入,中国劳动 劳动收人占比决定了居民收人占总国民生产总值或国 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决定了居民收入占比 收入占比将明显降低,总体水平将平均下降6—9个百分 点,1992年将下降至54%,2004年将下降至41%。 2、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有逐年下降趋势 从1992年到2004年,劳动收人占比逐年下降,下降 的变化。因为对居民收入来说,劳动报酬收入居于最主要 地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小。理论上说,居 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可弥补劳动报酬的下降,从而使得居 民收入占总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下降甚至上 幅度高达15.6%。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变化亦可印证这一变化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职工 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14.6%下降 到2004年的10.6%,反映了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随着国 民经济的发展而适应性提高,各经济主体未平等享有经济 发展的成果。 3、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出现结构性差异 劳动收入来源中,来源于非金融机构的劳动收入占比 在1993年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在2001年到达最低点 后呈现波动趋势。2001年与最大值相比的下降幅度达 11.8%,与2004年相比的下降幅度达8.7%。来源于自营 活动的劳动收人占比自1992年的最高点逐年下降,到 2004年,下降幅度已达9%。与此同时,来源于政府部门 的劳动收入占比总体上升,而来源于金融机构的劳动收入 占比大致不变。 因此,总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可归结为来源于企业特 别是非金融机构的劳动收入占比和来源于自营活动的劳动 收入占比的同时下降。来源于非金融机构劳动收入占比下 降而来源于金融机构劳动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相近增长态 势的一个原因是:金融机构在考察时问段内一直是国有控 股领域,非金融机构中的私人控股或外资控股领域的企业 内分配向资本倾斜,从外商投资企业、私有企业到国有企 业,资本收入份额依次降低(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 2008)”J,在市场化过程中,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越来越 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企业内收入分配逐渐向资本倾 斜。而在统计上,自营活动是没有区分劳动报酬和营业利 润的,即来源于自营活动的劳动收人占比下降意味着自营 活动增长趋势放缓,自营活动总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比重下降。可见,来源于企业特别是非金融机构的劳动收 入占比将直接影响未来总劳动收入占比的走势。 三、劳动收入占比的效应分析 1、劳动收入占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收入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而初次分配和 再次分配中,各具有两层次含义。第一层次含义是指一国 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三大部类之间的分配比例关 系。第二层次含义是指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居民各部 类内部的分配格局,包括政府收入分配格局,企业收入分 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指 政府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和财政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 间的分配关系;企业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指不同行业间的 利润分布情况;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居民收入来源结 构的变化和居民收入在不同个人之间的分布,收入来源结 升。但是,现实情况上,劳动报酬决定了居民收入进而决 定了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资金数量。并且,居民金融投资 渠道相对狭窄,从1997到2003年,居民财产收入的90% 以上是利息收入,红利不到10%(李扬、殷剑峰, 2007) 。 (2)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意味着政府收入和资本收入 占比上升 生产税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获得的营业盈余 大多可归于资本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说明可得 出:国民生产总值可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 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四个部分。在固定资产折旧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意 味着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占比的上升,从而导致政府所 得比重和企业所得比重的上升,国民收入分配向税收和资 本倾斜即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总之,劳动报酬收入决定了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国民收 入在居民、企业和国家三大部类之间的分配。我国实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是生产主体,劳动者的活劳 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 决定分配,生产领域中创造价值的“劳动”和“按劳分 配”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分配领域得到体现,劳动者在劳 动过程中价值创造活动也需要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 2、劳动收入占比对消费与投资比例的影响 消费与投资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国内消费需求是推 动产业往高层次竞争优势前进的动力(迈克尔・波特, 1990) J,消费型社会以市场为导向,而投资性社会则以 生产为导向,后福特时代的生产必须紧跟市场,过度投资 只会导致产品过剩、资源闲置,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1)劳动收入占比对消费的影响 劳动报酬决定了居民收入,而居民收入决定了消费水 平,所以,劳动收入水平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如前所 述,劳动报酬收入目前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 收入占比下降意味着居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下 降,从而导致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趋势 与总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居民消费率从 1992年的48.3%下降到2004年的39.9%。如果用居民消 费率作因变量,总劳动收入占比作自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回 归,可得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为 0.48,对应t值为5.09,但D.W.检验和LM检验都显示 回归方程残差存在较强的序列相关性。采用残差项的hR (1)模型即一阶序列相关模型来修正原模型后重新估计, 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为0.70,对应t值 59 为4.22,通过D.W.检验(D.W.值为1.92)和LM检验 (滞后阶数=2)。修正后的模型估计结果更加有效,反应 出劳动收入占比对居民消费率真实影响。 (2)劳动收入占比对投资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非物质要素和高素质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相对重要性的变 化会引起企业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联合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 是以资源、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生产性组织,目的是实际 合作剩余最大化,合作剩余来源于企业内协作、组织能 力、组织知识与组织资源(刘长庚、刘兴、吕强, 2009) 。企业内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 劳动收入占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收入对投资的影 响则通过以下来说明:根据凯恩斯需求模型中的三部门经 济模型,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总投资来源于居民部门 的储蓄、企业未分配利润和政府部门的税收净额即税收减 去政府购买后的余额。可看出,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导 致的高储蓄只是高投资的一个原因,在劳动报酬下降从而 导致居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高储蓄率的影响让位于居民 造了一种生产力即集体力,企业内合作剩余是集体力的另 种近似表达形式。在联合产权制度中,企业物质资本所 有者不再独享企业合作剩余,通过向劳动者分配合作剩余 一收入本身下降的影响。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意味着企业所得 和政府所得占比的上升,在我国,政府有较强的投资动 机,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进行投资,国有投资的扩张与收缩 甚至成为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直接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1999) ,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也 是投资的重要来源,这样,我国的高投资甚至投资过热的 另一重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在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 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即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收 入决定了居民收入进而影响收入分配最终导致我国消费与 投资比例失调。这是劳动收入占比影响消费投资比例的间 接途径。劳动收入占比也可直接影响消费投资比例。因为 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和资本收入占比的上升直接反映出收 入在企业内部向资方倾斜的事实,意味着资本享有较高的 收益,资本的高收益直接刺激企业、政府的投资,从而导 致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将缓解我国严 重依赖投资与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协调消费、投资与出 口,引导我国经济步入以国内消费拉动为主的良性增长 轨道。 四、在企业内以劳动产权的形式提高劳动收入占比 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将主要在企业内进行,意味着将调 整劳资关系,提高劳动劳动报酬在企业内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相应降低资本利润比重,企业内收入分配将向劳动者 适度倾斜。利用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2008)的研 究成果可以得出,市场化改革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收入 占比的差异显著影响了总劳动收入占比。私有企业劳动收 入份额比国有企业的要低很多。渐进市场化改革导致新的 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与原有初次收入分配制度并存,现阶段 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二元分配制度,劳动剩 余索取型的国有企业与物质资本剩余索取型的私有企业制 度并存。 但是,如果市场化改革的道路必将继续,那么是否意 味着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结果就必然是消费投资比例的严重 失衡呢?如果不想出现这种结果,那么是否意味着这种二 元分配制度需要长期以一定合理比例并存才能有利于经济 增长呢?联合产权制度改革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 盾,一方面因为其以企业内初次收入分配为分析对象而符 合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另一方面又能以企业内分配为基 础带来较高的消费水平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白暴力(2007)认为,中国普遍的低劳动力价值即 低工资是由于企业的古典产权定位,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使 得所签订的劳动契约本身缺乏公平性和有效性,自由市场 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丧失了基础【】 。而随着我国市场 即可提高企业内部的劳动报酬比重,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向 劳动者倾斜,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收入占比。 (编辑:惠斌;校对:朱恒) 【注 释】 ①居民收人中来源于企业与政府的劳动报酬之和定义为劳动报酬 净额。 ②即使考虑1978—1992年的情形,利用综述中相关学者的研究结 论即劳动收入占比上升可分析出此结论仍然适用。另外,中国 2008年及以前的现有统计年鉴只提供了1992—2004的现金流 量表数据,利用罗长远(2008)的处理方式可得到中国2005 年和2006年的劳动收入占比分别为41.4%和40.6%。比2004 年的水平略低,因此可以认为利用现金流量表的现有数据基本 可以反映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 ③美国劳动收入占比数据根据2008 Economic Repo ̄of the Presi. dent和Statistical Abstract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9—2008) 得到。 ④李扬(1992)认为从1960年到1989年,美国劳动报酬占国 民收入的比重就一直处于70%以上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 现象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2(7):34—44. [2]向书坚.我国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统计研究, 1997(6):16~21. [3]杨少华,徐学清.居民劳动报酬对收人功能分配的影响分析 [J].运筹与管理,2000,9(1):I10—114. [4]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l992—2003年 中国资金流量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2(7):14—26. [5]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 析[J].世界经济,2008(11):86—96. [6]Johnson,D.G..The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U. nitde States[J].Review fo Eeonmics and Statistics,1954,35 (2):175—182. [7]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 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8):l6—28. [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530—549. [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投资、周期波动与 制度性紧缩效应——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J].经济研 究,1999(3):l6—25. [1O]白暴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解决消费需求不足[j].经 济经纬,2007(2):1—4,23. [11]刘长庚,刘兴,吕强.企业产权、收入分配与居民消 费[J].湘潭大学学报,2009(1):44—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