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鱼类学概论
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例如: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固有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后天获得性免疫是在鱼类中开始进化而来的,因此,研究鱼类的免疫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鱼类学研究什么的呢?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功能形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系统分类:鱼类的亲缘关系 生理生态:鱼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朱元鼎(16-1986):(上海海洋大学)1元鼎骨(咽喉齿),奠定鲤科鱼类的分类基础2 软骨鱼类侧线系统:对软骨鱼类分类系统进行了修正。
伍献文(1900-1985)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著名的鲤形目鱼类的分类学家。
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
鱼类的基本类群 圆口类:没有上下颌严格意义上说不是鱼类。软骨鱼类:鲨鱼 硬骨鱼类:大多数的鱼类
鱼类的祖先—甲胄鱼类
现在全世界估计有4万种鱼,有记录的约3万种(其中圆口类80种,软骨鱼类800种) ,(其中淡水8000多种),(其中中国3000种,淡水800种)
鱼类的分布 大多数分布在近架的温暖水域中. 在极地水域中约1100种. 外洋水域目前只知道 225种. 深海鱼类 (水深100-1000 米深水域)被发现的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已知约 1000种
• 最大的鱼:鲸鲨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15米长)
• 第二大的鱼:姥鲨basking shark (Cetorhinus maximus)( 14米长) • 最小的鱼Trimmatom nanus(虾虎鱼)(1厘米长)生活在珊瑚礁中. 最近刚刚在新西兰发现一种只有8mm的鱼(目前还没有命名)
• 不同地方对同种鱼有不同的叫法,需要统一的鱼名,才能进行交流。 学名采用瑞典科学家林奈的双名法 (属名+种名)
• 大多数鱼类的寿命在几岁到十几岁。
• 也有只活几周或几个月的(一些小型的珊瑚礁鱼类)。 • 也有超过100岁的(金眼鲷目的某些鱼) • 狗鱼(pike)据说有200岁的年龄。 鱼类年龄如何鉴定: 耳石 鳞片 海马垂直游泳,游泳很慢
鱼类是色盲吗?鱼类能辨色. 鱼类视网膜里的视锥细胞能感知光波长。
• 据说日本一水族馆有训练鱼分辨红绿交通灯。
• 深海中红色最不容易被识别,所以大多数深海鱼体表呈红色。为什么? • 但生活在很深很深的深海,鱼体表又不是红色的。 鱼类的洄游 降海性鱼类 溯河性鱼类
鱼类的适应性 鱼类的适应性很广。肺鱼Lungfishes 可在干旱状态下休眠达4年之久. 如何适应?比目鱼可以拟色 。石首鱼科可以麻痹对方。断线鲈(鲈科)可以利用色彩来吸引性伴侣 洞穴鱼类
• 典型性洞穴鱼类:身体呈半透明状,内脏及骨骼也就隐约可见,为什么? • 盲鱼是由地表具有正常眼睛的鱼类演化而来的?
• 鱼的味觉、嗅觉和听觉,与别的鱼类完全一样,只是侧线感觉特别灵敏,往往有须 斑 马 鱼-研究发育生物学的模型 学名:Danio rerio
• 英文名:zebrafish 鲤科
产地:印度、孟加拉国 • 食物:肉食性
• 性情:活泼玲珑,性情温和。饲养容易,对水质要求不严,水温以22~26℃为宜。 • 繁殖比较容易。卵为无粘性的沉性卵。每尾雌鱼每次产卵约300余粒,受精卵约经
36小时孵化,两天后仔鱼卵黄囊消失,五个月可达性成熟,每年可繁殖6~8次。 • 卵、胚胎、仔鱼透明
• 神经中枢系统、内脏器官、血液以及视觉系统,在分子水平上85%与人相同,尤其
是心血管系统,早期发育与人类极为相似,已成为研究心血管疾病基因的最佳模式生物。
• 胚胎是全透明的,可以全程观察和研究其心脏发育及血液流动状况。借助显微镜,
甚至可看到每个心肌细胞和血液细胞.
• 斑马鱼一生可产卵数千枚,24小时胚胎发育成熟,仔鱼期只有1个月。高速繁殖有
利于高通量大规模地进行基因筛选,为早日捕捉到与疾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创造时机 • 中国的淡水鱼类 据《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
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 • 分属下列四大类: • 圆口类: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 软骨鱼类:有一小群体赤魟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赤魟起源
海洋,为什么在广西出现? • 软骨硬鳞鱼类: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其中包括中华鲟。 • 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 •
鱼中的女儿国――银鲫 银鲫的体细胞含有162个染色体,称为三倍体鱼。它们产出的卵子的染色体数不减半,仍为162。银鲫生殖时卵子的受精过程很特殊,与一般两性融合生殖不同。银鲫产出的卵子由其它种类的雄鱼产出的精子来刺激它,但这些精子不参予真正的受精过程,从而发育成雌性的后代(雌核发育),形成一个独特的鱼类“女儿国” 。 河鲀毒素的分布 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如果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便能逐渐渗入肌肉内。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肝脏也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
河鲀毒素的来源 1.其它生物中也发现有河鲀毒素2.细菌分泌河鲀毒素
河鲀毒素的作用
• 河鲀毒素的药用价值:镇痛、戒毒、去皱
• Sigma公司的价格:20万$/每克(纯度99.999%) • 为什么这些生物体内积累河鲀毒素:
• 1.河鲀毒素可防止河鲀被敌害捕食,加上河鲀的气囊使潜在的掠食者减少,正因为
如此,目前人们还不清楚哪些生物是河鲀的天敌(除了人类);
• 2.使河鲀能捕食含河鲀毒素的饵料生物,包括含河鲀毒素的腹足类、海洋涡虫、海
星等,而其它鱼类则没有办法捕食这些含河鲀毒素的饵料生物; • 3.某些河鲀如星点东方鲀,繁殖期间,雌性卵巢中排出的河鲀毒素,作为性外激素,
能吸引雄性星点东方鲀到产卵场交配,增加受精机会。
河鲀对河鲀毒素的耐受性 河鲀自身能耐受多少含量的河鲀毒素呢?河鲀的毒性在300-750 MU/20g之间,是小鼠的300-750倍。河鲀为什么能耐受如此高的河鲀毒素含量呢?一种途径是河鲀通过河鲀毒素结合蛋白(TTX binding protein, PSTBP)特异地与河鲀毒素结合,避免了河鲀毒素对自身的伤害。。
另一种途径是河鲀拥有河鲀毒素抗性的Na+离子通道,使河鲀毒素不能结合上去。在红鳍东方鲀和墨绿凹鼻鲀的基因组中,已鉴定出其中一个Na+离子通道Nav1.4基因,通过比较人、斑马鱼、红鳍东方鲀和墨绿凹鼻鲀Nav1.4蛋白,发现在红鳍东方鲀和墨绿凹鼻鲀的第401位的氨基酸为非芳香族氨基酸(N/C)(见图2),而此位点的芳香族氨基酸被认为该离子通道结合河鲀毒素的关键位点。一个关键位点的突变,就可以使红鳍东方鲀和墨绿凹鼻鲀获得对河鲀毒素的高耐受力
2、鱼类的外形
鱼类的形态学参数
鱼类的基本形态 1.流线型2.侧扁型3.平扁型4.棒型 口:位置 上位 端位 下位
唇:无肌肉组织.多数鱼类是皮包颌骨
鼻孔(Nostril):软骨鱼类的鼻孔位于腹面,硬骨鱼类位于背面.硬骨鱼类的鼻孔被隔成两个开孔.不于口咽腔相通。肺鱼亚纲具内鼻孔。 眼:无泪腺,无眼睑 鳃孔或鳃裂 喷水孔
鱼类的鳍条(Fin)奇鳍(median fins):不成对的鳍 背鳍(dorsal fin) 臀鳍(anal fin) 尾鳍(caudal fin) 偶鳍(paired fin):成对的鳍 胸鳍(pectoral fin) 腹鳍(pelvic fin, ventral fin)
棘和鳍条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特有.
• 软条(ray):末端分支的鳍条和末端不分支的鳍条 • 硬棘(spines )
奇鳍:背鳍(D)、臀鳍(A)、尾鳍(C) 偶鳍(附肢):胸鳍(P)、腹鳍(V) 脂鳍:没有鳍条支撑。小鳍:只有1根鳍条支撑
鳍式 鱼类的背鳍和臀鳍,是分类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 记载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鳍式。 • 如,鲈鱼的鳍式:D. XII,I-13
• D表示背鳍,两个背鳍,第一背鳍由棘组成,第二背鳍由1根棘和13根鳍条组成. 鱼类的皮肤(skin) 真皮 表皮
皮肤中的腺体 粘液细胞(mucous gland):典型的呈杯状,分泌粘液.无鳞的鱼类,粘液分泌很多,为什么?毒腺(poison gland):
鱼类的鳞片 楯鳞:软骨鱼类2.硬鳞:鲟鱼、雀鳝 3.骨鳞:真骨鱼类 圆鳞 栉鳞 鱼类色素细胞类型
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
黑色素细胞中含黑色的颗粒,颗粒收缩(不是黑色素细胞收缩),身体上的黑色变淡。这种黑色素颗粒是不溶性蛋白颗粒。通过微管和微丝蛋白运载黑色素颗粒。研究色素细胞发育的意义:
1.鱼类白化,人类白化病,环境污染造成的白化动物(frog)
2.研究色素细胞发育,创造各种体色的观赏鱼
• 色素细胞是由neural crest(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成的,并且迁移到各个目标位置。
• 目前已经明确:黑色素细胞中黑色颗粒的合成是由酪氨酸 III型受体控制的。
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
• 含脂肪性色素颗粒蝶啶和类胡萝卜素。强光、有机溶剂会使其褪色 • 两个细胞核
红色素细胞(erythrophore)
红色素细胞中含有红色素颗粒,颗粒主要成份是蝶啶和类胡萝卜素。红色素细胞呈现的是橘黄色和红色。
虹彩细胞(iridocyte)
• 细胞内存在具有强烈折光作用的白色晶体(鸟粪素嘌呤,guanine)
白色素细胞leucophore
• 不是所有鱼都有的。一般位于黑色素细胞下面。此外,在眼睛的脉络膜层中尤其多。 • 白色素细胞中含有尿酸盐
• 白光照射到白色素细胞,会反射出白光,很少折射。
蓝色素细胞cyanophore
• 以前认为蓝色是由于其它几种色素细胞调和而成的,没有专门的蓝色素细胞。 • 实际上蓝色素细胞中含有蓝色素颗粒,但颗粒的成分还不清楚。
色素颗粒囊是有高尔基体和平滑内质网产生的,然后色素颗粒填充进去后,扩散到细胞的各个部位。
3、 鱼类的肌肉和骨骼
Muscle Tissue Types Smooth Muscle(平滑肌) Striated Muscle(横纹肌)Skeletal Cardiac
鱼类的肌肉 平滑肌 心肌 骨胳肌(横纹肌) 头部肌肉 躯干和尾部肌肉 鱼类的躯干和尾部肌肉
• 大侧肌:为主要肌肉,由肌隔区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 稜肌:上稜肌(背鳍牵引肌、背鳍牵缩肌)、下稜肌(腹鳍牵引肌、腹鳍牵缩肌、臀
腹鳍牵缩肌)
为什么鲑鱼的肉是红色的?
• 鲑鱼红色的肌肉不是由本身的肌血球素(myoglobin)造成的,而是由虾青素
astaxanthin造成的.
• 其中的原因不清楚,推测可能是类胡罗卜素可以作为抗氧化剂,此外,也可能为雄鲑
产卵时期红色皮肤和雌鲑卵储备色素,间接证据是产卵其间,鲑肌肉红色很浅. • 鲑鱼不能合成虾青素 ,其来源主要依赖食物. • 鲑鱼养殖中,饲料中需要添加叶黄素.
• 为什么?因为,红色的肌肉是是高质量鲑鱼肉的标准之一. 红肌和白肌的差别
• 白肌light muscle:产生ATP的来源是糖原.大部分是无氧代谢,产生的产物乳酸,需
要转运到肝脏后,作进一步的代谢. 因此,爆发力强.
• 红肌dark muscle:产生ATP的来源除糖原以外,还可利用脂肪.有更多的线粒体,因
此能充分的有氧代谢,产生CO2 and H2O. 因此,红肌红肌耐力强
鱼类的头部肌肉
• 与口开启有关的肌肉群:下颌收肌、腭弓提肌等。 • 与鳃盖开启有关的肌肉群:鳃盖开肌、鳃盖收肌等。 • 管理鳃弓的肌肉群:鳃弓收肌、鳃弓提肌等。 鱼类肌肉变异—发电器官
• 电鳐 如右图
• 发电细胞串连,产生高电压。电流强度取决于电细胞横截面面积。电压取决于电细
胞数目。
最著名的电鱼—电鳗,电细胞有6000-8000个,电压可高达600-800V 骨骼的发育途径
鉴定软骨和硬骨的方法
• 阿里新蓝可以把软骨染成蓝色 • 茜素红可以把硬骨染成红色
骨胳系统 外骨胳:鳞片、牙齿 内骨胳:包在肌肉中的骨胳 主轴骨胳:头骨 脊椎 附肢骨胳:偶鳍骨骼 奇鳍骨骼 脑颅(共36块骨骼)
• 筛区:围绕嗅囊的骨胳。如中筛骨。 • 蝶区:环绕眼框周围的骨胳。如框蝶骨。 • 耳区:围绕耳囊周围的骨胳。如前耳骨。
• 枕区:连接脊椎的脑颅最后部分。如上枕骨1。 • 背面:顶骨2,额骨3 咽颅
• 1对颌弓:上颌(前颌骨、上颌骨) • 下颌(齿骨、隅骨) • 1对舌弓:
• 5对鳃弓:第5对特化为咽弓 如右图
1 髓棘,2 髓弓,3 前关节突, 4 后关节突,5 肋骨,6 椎体, 7 脉弓,8 脉棘
韦伯氏器:三叉骨(tripus),间叉骨(intercalarium),舶状骨(scaphium),带状骨(claustrum),这些骨骼由结缔组织相连.
肌间骨是由肌隔结缔组织骨化而成的。只有低等的鱼类如鲱形目、鲤形目具有。给这些鱼的
加工带来困难。 附肢骨骼
• 软骨鱼类奇鳍支鳍骨:辐状支鳍骨构成鳍的一部分,且数目少于鳍条数目。
硬骨鱼类奇鳍支鳍骨:支鳍骨在鳍的下方,且数目于鳍条数目一样
鱼翅
• 群翅:犁头鳐的鳍制成的,价值最高 • 天九翅:分别取自鲸鲨和姥鲨 • 杂翅是其他多种鲨鱼鳍制品的总称 • 背鳍>胸鳍>尾鳍 硬骨鱼类的尾鳍支鳍骨
• 支鳍骨与髓棘愈合成尾上骨 • 支鳍骨与脉棘愈合成尾下骨 • 最后几个尾椎愈合成尾杆骨 • 正型尾(硬骨鱼类):外形对称,尾杆骨上翘 • 歪型尾(软骨鱼类):外形上翘,最后几个脊椎上翘。 骨骼是有细胞形态的
• 细胞:
•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4、 消化呼吸
鱼类体腔被横隔膜分隔成围心腔和腹腔.消化系统位于腹腔中. 消化系统
• 消化道:摄食和消化食物的场所,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等。 • 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帮助食物消化,包括肝、胰、胃腺等。 口咽腔
• 鱼类的口腔和咽(有鳃孔开口处)并无明显的界限,统称为“口咽腔”。鱼类口咽腔
的大小与鱼类的食性有密切关系。凡凶猛鱼类如鲇、鳜等口咽腔较大,便于吞下食物。
• 然而有些专食浮生物鱼类如白鲢、鳙等的口咽腔也不小,这与它们不停歇地张口取
食物的习性相适应。 • 有齿、舌、鳃耙等构造 齿
• 硬骨鱼类有颌齿\\梨齿\\腭齿\\舌齿\\咽齿,,统称为“口腔齿”。
• 咽齿是第五鳃弓角鳃骨特别扩大,其上着生的牙齿,鲤科鱼类特有,又称“元鼎骨”。 • 咽齿发达的鱼类,其颌齿不发达。 咽齿-元鼎骨
齿式是用来描写哺乳动物一侧牙齿的数目,是哺乳动物分类有重要意义。横线的上下,分别为上颌和下颌,从左至右半侧的门齿、犬齿、小臼齿和大臼齿的数目即所谓齿式。 咽齿齿式:咽齿的形态、数目和排列是鲤科鱼类的主要分类依据之一。 牙齿与食性
• 犬齿:齿尖利,有的齿端具沟状缺刻,如狗鱼、海鳗、鳜鱼、带鱼、鮟鱅 • 圆锥状齿:齿细长而尖,如大麻哈鱼、鳕鱼等,以小鱼、无脊椎动物为食
• 臼状齿:齿大多呈臼状,如鲳鱼、青鱼、真鲷等,以螺、蚌及其它坚硬的食料为主,
借臼状齿轧碎
• 门齿状齿:齿呈门齿状,如东方鲀,籍以捕食固着于岩礁上的生物。 舌
• 鱼类的舌属于原始类型,位于口腔底部,一般无弹性,不能活动,肌肉不发达,仅
仅是其舌骨外面上一层粘膜。舌大多前端游离,由于鳃下肌肉的作用,其前端稍可上下移动,也有些前端不游离。
• 一些鱼类的舌上有味觉细胞——味蕾,但不如高等脊椎动物发达,而且除舌之外,
口腔、触须及体侧表面都有一些味蕾分布。
• (肌肉质的舌在哺育类最为发达,与摄食、搅拌及吞咽动作有密切关系。舌表面有
味蕾分布,为一种化学分析器,舌也是人的发音辅助器官)
鳃耙
• 咽部鳃弓的内侧面上生长着一种滤食器,就是鳃耙,每一鳃弓上排成内外两列,其
中以第一鳃弓外鳃耙最发达。
• 多数鱼类在鳃耙的顶端,鳃弓的前缘分布有味蕾,因此鳃耙除了过滤食物外,还有
味觉作用,同时还有保护鳃丝的作用。
鳃耙与食性
• 浮游生物食性:多半多而致密,如鲢、鳙 • 肉食性鱼类的鳃耙短粗而稀,如带鱼
• 鳃耙的数目在分类上有时作为主要标志之一,一般以第一鳃弓的外鳃耙进行统计,
由上鳃耙(咽鳃骨,上鳃骨)+下鳃耙(角、下鳃骨),如大黄鱼,8-11+16-21。
鳃耙与咽上器官
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管状,称为咽上器官。 咽上器官外附肌肉,收缩时可压缩起唧筒作用。 类似鲢鳙的咽上器官,在鲥、斑鰶等也有。 鱼的食性与口、齿、鳃耙
捕捉型:口较大,牙锐利且坚硬,除了颌齿之外,梨骨、腭骨等部位都可能有齿,鳃耙短而稀,并不起主要的滤食作用,起着保护鳃的作用,凶猛鱼类如乌鳢等属之。
吸盘型:无上下颌,口几成圆的吸盘形,有许多角质齿,舌上都有齿,较尖刻,可舐括其他生物的皮肉,无鳃耙,营半寄生生活,如盲鳗、七鳃鳗属之。
吸吮型:吻部带延长呈管状,口小,牙齿不发达,鳃耙不发达,通常以小的生物为食物,如
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甲壳动物等,如烟管鱼、海龙、海马等。
研磨型:口中等大小,牙齿坚硬,常呈板状或臼齿状,鳃耙中大,通常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如青鱼、真鲷。
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中大或较大,齿细小或无齿,鳃耙特长而密,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如鲢、鳙、姥鲨等。 食道
• 鱼类的食道一般短而宽,壁比较厚,食道由三层结构组成。食道有味蕾分布,并籍
环肌的收缩,可以辨别和选择食物,将异物抛至口外。 • 粘膜层(最内层):食道内壁有许多纵列粘膜褶,吞咽食物,扩大食道的容积。 • 肌肉层:食道的肌肉相当发达,由二层横纹肌组成,内纵外环,食道上还有味蕾,
世道与胃交界处有括约肌。 • 浆膜层:最外层 胃
• 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近食道的部分分为贲门部。近肠的部分为幽门部,胃体盲
囊状,少数鱼类无胃,如鲤科. • 胃分四层:由内向外
•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
• 粘膜层的褶皱形状因种而异,粘膜层有胃腺,分泌蛋白酶;肌肉层由外纵肌和内环
肌组成(为平滑肌).
胃液既然能消化各种肉类,为什么不消化自己呢?
• 胃壁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脂类物质,与抵御消化有很大关系,如果用洗涤剂去掉细
胞表面的脂类物质,胃壁细胞就会受到酶的侵害。
• 胃壁细胞经常更新,老细胞不断地从表面脱落,由组织内的新生细胞取而代之。所
以,即使胃的内壁受到一定的侵害,也可以在几天或几小时内完全修复。
肠: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
• 由内而外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内环外纵,环肌层一般比纵肌发达,环肌
的波状收缩,能将食物团推向后方)、浆膜层四层。 • 肠道肌肉属于平滑肌。 螺旋瓣与幽门盲囊
• 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
为“螺旋型”、“画卷型”。
• 许多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的许多盲囊状突起,称幽门盲囊,它的组织结构与小肠基
本一致,没有任何腺体存在,它对肠子扩大吸收面积有作用,同时能分泌肠壁其他部分那样的分泌物,各种鱼的幽门盲囊数目不同,少则只有一个(玉筋鱼),多的可达1000个左右(脂眼鲱),排列方式亦不同
直肠腺
• 软骨鱼类结肠的后方有一指状的直肠腺突出于肠外,它的内壁厚,有许多的腺细胞,
有分泌粘液和排盐作用(与渗透压调节有关),直肠腺后为直肠。
消化腺
• 鱼类的消化腺有胃腺、肝脏及胰脏,无唾液腺即无口腔消化,人的口腔有三对唾液
腺,可进行口腔消化。 • 鱼类为什么没有唾液腺? 胃腺
• 有胃鱼类都有胃腺,呈单盲囊状构造,埋在胃壁内,开口于胃腔粘膜表面,
• 胃腺分泌胃蛋白酶,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胃蛋白酶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
作用,鲨鱼胃的酸度很高,相当于0.6%-1%盐酸的酸度,硬骨鱼的胃分泌物也呈酸性,大西洋鲱胃最适PH为2.5-2.8,河鲈1.5-2.5。板鳃类胃中有淀粉酶,真骨鱼类也有微弱的淀粉酶活性
鱼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肝脏
• 一般呈褐色,位于体腔前端且在心腹隔膜后方
大多数鱼类的肝脏分为两叶,但也有不分叶或分为三叶、多叶的;有些鲤科鱼类的肝脏分散无固定形状,弥散在肠系膜上,并与胰脏混杂在一起,称为“肝胰脏” 肝脏的结构
• 肝细胞 :分泌 胆汁, (胆汁酸盐是一种雄七鳃鳗的性外激素) • 胆细管输送胆汁→ 胆管→胆囊→输胆管→肠道 肝脏的作用
①乳化脂肪使之被溶解为油滴,促进脂肪分解,所以肝脏不好,吃油腻的食物会不适。 ②解毒作用,把有害及无用的东西通过胆管送到肠排出体外;另外肝细胞能吸收有毒物质,经分解或与其他物质结合变成无毒物质。 ③贮藏糖元,维持体内糖元的平衡
鱼类肝脏所担负的功能和高等脊椎动物是相似的,切除鱼肝脏会很快死亡的。 最重要的消化腺--胰脏
• 外分泌部:为胰脏的主要部分,分泌消化酶,为消化腺。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
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及麦芽糖酶,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及糖类,消化酶通过胰管进入肠的前端,胰消化酶需在碱性条件下发挥作用,而肠道内经常是维持碱性的。 • 内分泌部:胰岛或兰氏岛(为内分泌腺),多散布在分泌部与的组织之间,分泌胰岛
素,调节血糖的平衡。
消化道也是一道物理屏障
• 肠道内的微生物
• 肠壁也能分泌抗菌物质
• 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刺激肠上皮细胞! 呼吸系统
• 鱼类的呼吸器官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具有十分丰富的血管;
• 介于血液与外界呼吸媒介物质的壁膜必须极薄,使氧气能迅速通过薄膜; • 要有一个正当的“机械装置”,使水持续不断通过鳃。 鳃的构造
• 每1全鳃由2个半鳃组成,每个半鳃又由许多鳃丝组成,相邻两鳃丝上的鳃小片紧
相嵌合。鳃小片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每一鳃小片只有2层细胞,两层中间为微血管,其壁很薄,因此鲜活鱼的鳃总是鲜红的
鳃上的血管分布
• 腹侧主动脉—→入鳃动脉 —→入鳃丝动脉—→ 入鳃小片动脉—→微血管网—→出
鳃小片动脉—→出鳃丝动脉—→出鳃动脉—→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鳃丝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是相反的 伪鳃
• 颌弓与舌弓之间的鳃裂,其前壁长着1个细小的半鳃(舌弓半鳃),称为喷水孔鳃,
它没有呼吸的功能,所以又称伪鳃,其外的小孔称为喷水孔.
• 伪鳃多见于板鳃类和鲟鳇鱼类。它的功能是接受充过氧的动脉血,然后从这里流向
眼睛等处。
呼吸运动
• 呼吸运动依靠口和鳃盖进行,有两对呼吸瓣(口腔瓣—上下颌的内缘、鳃盖瓣-鳃盖
膜)和两个唧筒(鳃腔吸引唧筒、口底加压唧筒)。
• 吸水时:口张开,口腔瓣倒向内侧,口腔对外界产生负压,水流进入口,同时鳃盖
膜紧贴体壁,鳃盖则向外扩张,形成鳃腔吸引唧筒,水由外界流入口咽腔;
• 出水时:口关闭,口底上升,增高口咽腔的压力,水就通过鳃而进入鳃腔,并且迫
使鳃盖膜打开,使水由鳃孔流出体外,这时口腔起加压唧筒作用。
• 多数硬骨鱼类借此双重唧筒作用,使水不断流经鳃,而相邻鳃丝上的鳃小片相互嵌
合,这就水可以充分与鳃接触。
几种特殊的呼吸方法
• 1.急流山溪中的鱼类:居住在急流山溪中的某些鱼类,身体非常扁平,吸着在水底
石头上,口一直张着,水流不断从口流进,从鳃孔流出,口咽腔和鳃盖只是起着微弱的唧筒作用。
• 2.鳐类生活在海底,它的口和鳃裂位于头的腹面,喷水孔很大,位于头的背面。游
泳时用普通方法呼吸,但停在水底时,则改用喷水孔进水,由鳃裂排出。如果静伏海底时用口吸水,就会把泥沙一并吸进,有损伤鳃小片的危险。
辅助呼吸器官
• 皮肤: 皮肤表面布满血管,能行气体交换的机能。 鳗鲡、鲇、弹涂鱼、黄鳝 • 口咽腔粘膜:口咽腔黏膜血管丰富,有时还有不少乳头状突起,能吸取空气中的氧。
黄鳝、电鳗。 • 肠管:泥鳅有一根比较直的管子,平时肠子上的上皮细胞呈柱状,到夏季水温升高,
水体含氧量极低时,上皮细胞变为扁平状,细胞间出现血管和淋巴,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吸收进去,二氧化碳则由肛门排出。
• 鳃上器官:是比较完善的辅助呼吸器官,如乌鳢、攀鲈、胡子鲇、斗鱼等,它们是
由鳃弓的一部分骨骼或舌颌骨等特化而成,外面覆以黏膜,密布血管,可以直接呼吸空气,其形状有花朵状、木耳状或丁字形。
鳔
• 胚胎时期,食道背面一个芽体向后扩展,形成一个小囊,有些鳔管始终保持与食道
的连系,有鳔管的,称为喉鳔类(管鳔类),另外无鳔管,与食道不直接相连,称为闭鳔类。
• 鳔的形状很多,常与鱼的体形有关,一般鳔可分为二室,也有不少不分室 ,个别有
三室。闭鳔类鳔的前腹面内壁有红腺,能分泌气体,鳔的后背方为卵圆窗,此处有环肌和辐射肌布满血管,可以吸收气体。
鳔--鱼肚
• 石首鱼科的鳔非常有名:鱼肚 • 黄唇鱼:妇女坐月子
• 毛鲿鱼:小孩子长高,增强体质 • 长吻鮠 “笔架鱼肚” 鳔的功能
比重调节作用
• 无鳔的软骨鱼类、金鱼类和马鲛鱼等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比较自由地上、下活
动,是靠付出较大能量来实现的。
• 有鳔的硬骨鱼类可以通过改变鳔内气体来达到,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但付出的能量
较少。
• 鳔内气压的调节,闭鳔内靠气腺和卵圆室来执行的。管鳔类无卵圆室,但具有气体
吸收区。气腺细胞与微血管密切相连,呈红色,故称红腺
呼吸作用
• 肺鱼类的鳔有纤维将鳔隔成许多对称的小气室,每个小气室又被网状纤维隔成许多
小泡(相当于肺小泡),构造与肺已经十分相似。
• 鳔管以小型的喉口开口于食道的腹面,这也与肺类似,而与其它鱼类的鳔开口于食
道的背面不同。
• 陆生动物的肺可能起源于肺鱼的鳔。
感觉作用 鲤形目的韦伯氏器对听觉有帮助,外来的振动影响鱼体时,鳔能加强振幅,血由韦伯氏器传到内耳,一般鱼只能接受340-1000HZ的声波,而鲫、鲇能感受高达2750HZ的频率上限达1万。
发音作用 鳔与附近器官产生的声音起着共鸣,对声音放大,鳔管放气、收气,特别是肌肉摩擦鳔壁发声。
5、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作用
• 作用:输送养料、氧气,代谢废物、激素等。 • 鱼类的血液循环是闭锁型(封闭型),血管、淋巴管分到最细的毛细血管,末端亦无
开口,依靠心脏的搏动,血液或淋巴在管道内周而复始地不断运动。
循环系统包括
• 液体:血液、淋巴 • 管道:血管、淋巴系统 鱼类的血液
• 鱼的血液在鱼类类系统有着特殊的功能,除供给组织器官以养料、氧气、清除体内
代谢废物外,内分泌激素也必须通过血液循环,以调节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血液在抵抗疾病,修补损伤组织方面,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 鱼类的血量相对较少,一般只占体重的2%左右,而哺乳类的血液约计7.5~8.0%。
鱼类血液比重也低于哺乳类,鱼类和哺乳类的血液比重分别为1.035和1.053。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球”
• 血浆:
• 血液滤去血球后的略呈黄色的液体部分,最基本的成分为无机盐和血液蛋白质 • 血液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液蛋白质的分
子很大,只存在于管道中,无法穿透毛细血管而进入组织间。
• 白蛋白:肝细胞合成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血浆中很主要的载体,许多水溶
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白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 • 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抗体)
• 血清:是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后残留的液体。 • 黄鳝、鳗鲡的血清有毒 血球
• 血球
• 包括红血球、白血球和血栓细胞。
• 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成分,多数扁圆形,微凸,具一个胞核,细胞质
内有血红蛋白,气体交换就是靠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而带到身体各部位,快速游泳鱼
的血红蛋白较高(一般为7-12g/100ml,金鱼为17-21g/100ml)。
为什么鱼类的血液为红色?
• 血红蛋白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它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
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铁原子的环状血红素。氧气结合在铁原子上,被血液运输。 • 白血球包括: • 粒细胞:细胞质中含有许多微小囊性颗粒的一类多形核白细胞。颗粒中贮有多种酶。
根据其颗粒对染色剂的不同反应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无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白细胞 • 一般鱼类的白血球数在1—15万/ml。
• 血小板:核卵圆形,四周有少量细胞质,而哺乳动物的血小板无核。 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绝大
部分的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 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 、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它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多种。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到脾脏发育成熟。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
T淋巴细胞激活后,分化增殖形 成多种具特殊性的效应T淋巴细胞株。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是具有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促进或抑制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免疫功 能,分别叫做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TS)。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 白血鱼
鱼血液一般都是红色的,而在南极洲的水域里发现了15种白血鱼,隶属于(鲈形目鳄冰鱼科)。其血红素比一般鱼少96%。这种白血鱼不用鳃呼吸,而是用布满毛细孔的皮肤呼吸。为什么?
• 白血鱼的血液在低温时不凝固,而鱼在0.5-0.8℃时血液就凝固了。白血鱼的血液
为何不凝固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物质,它含有大量的羟基。羟基是汽车等散热器上所用防冻剂中的重要成份,正是由于这些羟基的存在,白血鱼的血液才不会凝固。
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
• 北极和南极区的水域非常冰冷,会使一般的鱼类血液结冰;生活于此的鱼类,己逐
渐在血液中演化出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类似天然的抗冻剂,以避免血液结冻! • 抗冻蛋白能起到抗冻作用是因为它能包在冰晶的表面,使冰晶不能再增长。只要冰
晶在血液里不长得过大,鱼就可以在冰冷的水中生存。科学家以前曾在鱼的血液里发现过Ⅰ型抗冻蛋白,它能让鱼在零下1.5℃的水中生存。
血管系统
• 循环系统为单循环,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心脏内含缺氧血。 • 在鱼类中,心脏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回心的血液回心.
• 所以,在有些鱼类的鱼肉加工中,需要先放血,但很多人认为,先放血没有必要. 血管系统
鱼类是变温动物,代谢产生的能量会通过鳃部散发掉. 温血鱼类—金鱼
• 为了避免热量散失,金鱼进化出一种使热量只在动脉和静脉间交流的系统(微血
管网),使热量保留在身体内,而不会流向鳃部(热量损失主要在鳃)。
血管
• 动脉:离心的血管 • 静脉:向心的血管
• 毛细血管:介于动脉与静脉之间。
• 门静脉(肝门静脉、肾门静脉):两端都与微血管相连的静脉。 淋巴系统
• 淋巴液
• 淋巴管:周边组织液再回收的功能 • 淋巴组织:具有免疫功能 淋巴液
• 成份与组织液相同,因为是由血液经微血管所渗出来的,所以不含红血球,而且蛋
白质为血液的四分一。
淋巴管
• 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于静脉的管子。封闭的一端,称为微淋巴管,比微血管大,
分布于全身。微淋巴管汇流后,进入较大的淋巴管,再注入静脈。
淋巴组织
全身的器官或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生殖道,都有淋巴组织聚集而在身体的特定部位,也有一些淋巴小结形成。
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外观呈紫红色,扁圆形,可制造淋巴细胞,此外,尚能储血,可吞噬衰老的红血球,并予以分解。
胸腺:为一成对器官,位于鳃盖骨背连合外皮下的一对卵圆形淋巴社团。诱导T淋巴细胞,以攻击病菌。胸腺一般认为是鱼类的中枢免疫器官
• 头肾:位于肾的前端。可以产生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血细胞,是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相当于哺乳动物的骨髓;另一方面,它又含有吞噬细胞和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具有类似哺乳动物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组织功能
a. 制造淋巴细胞
b. 过滤淋巴液中异物及处理入侵的细菌 造血器官
• 脾脏:通常位于胃后方肠的前背面的系膜上,脾脏鲜红色,可分为二层: 皮质层(红髓)——制造红血球及血栓细胞 髓质层(白髓)——制造白血球及淋巴细胞
• 在棘鳍鱼类中,脾脏又是毁灭陈旧红血球的场所。 其它的造血组织——头肾 尿殖系统
• 尿殖系统包括在生理上区别很大的两个系统就是“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但是
两者在位置上接近,共同起源于中胚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某些同样的输导管,所以合称尿殖系统。
泌尿器官
• 泌尿器官包括一对肾脏和输导管。
• 作用:新陈代谢产生的各种含氮化合物和各种盐离子(Cl、K、Na)都是通过排泄
系统排除体外的,这些废物如不予排除,就会给有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和毒害。
鱼类的肾脏
• 呈块状而结实,位于体腔背壁,其腹面有体腔上皮。
• 中肾管前端凹入形成具有两层细胞杯状的肾小球囊,背主动脉有分支伸入肾小球囊
内,形成微血管网,称为血管球,它与肾小球囊的内壁相密接,肾小球囊和血管小球合称“肾小体”,中肾小管将排泄废物汇集到输尿管。
输尿管
• 肾脏过滤的新陈代谢废物由肾小管汇到输尿管,借助输尿管内肌肉蠕动将尿液排到
体外。一般鱼类有输尿管一对。
• 在发生上,前肾管纵列为二,其中一根为输尿管,另外一根为输卵管。 膀胱
• 鱼类膀胱较小,是贮藏尿液的作用。
• 有两种类型:输尿管膀胱:由输尿管后端扩大成. 大多数鱼属之 • 泄殖腔膀胱:由泄殖腔壁突出而成 内鼻孔鱼属之 泌尿机能渗透压调节
• 泌尿器官主要是肾脏,鳃也能排泄些易挥发的物质如氨、尿素等) • 两个步骤:
• 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 滤过鲍氏囊的血液成份为无蛋白质及血球的血浆过滤液。 •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
• 重吸收无机盐、矿物质、水分等。 洄游性鱼类
• 溯河洄游:鲑 幼鲑在氯细胞未充分发达之前不能成功地回到海洋中 • 降河洄游:鳗鲡 从海水到淡水,鳃上氯细胞由泌盐细胞变为吸盐细胞
• 广盐性: 硬头鲑 没入淡水时,要喝大量海水,肾脏的过滤作用急剧地发生退
化,肾小管的再吸收作用却加强了,水分的排出大大减少,适应1.5-5.0天,体液变为低渗性溶液。
生殖系统
• 多数生殖腺左、右对称,少数不对称,如黄鳝仅左侧有生殖腺。
• 鱼类雌、雄的生殖腺分别为卵巢和精巢,这是两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和储存的地
方,生殖腺有系膜系于腹腔背壁上。
软骨鱼类的卵巢-游离卵巢
游离卵巢(裸卵巢) 软骨鱼类、肺鱼类、圆口鱼类。软骨鱼类卵成熟后,掉入腹腔,然后借体壁收缩进入输卵管的腹腔口,再到输卵管。 硬骨鱼类的卵巢--被膜卵巢
• 卵巢外有腹膜包被,成为卵巢囊。成熟的直接落入卵巢中的卵巢腔内。卵巢囊后端
变细为输卵管,卵巢囊上有纵肌和环肌,可以帮助将卵子推挤出来。
精巢
• 软骨鱼类的精巢多数成对,乳白色,有许多细小的输出管通到肾脏内的输精管中(即
中肾管)
• 真骨鱼类精巢 幼体时精巢表面光滑,成体或的呈不规则的盘曲状,表面有许多皱
褶。根据组织学上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壶腹型②辐射型
输精管
-++
• 1、软骨鱼类
• 板鳃类:以中肾管(吴夫氏管)作为输精管,输精管的前方多迂曲,向后方则渐变
直,并扩大成贮精囊,其末端又突出一对长的盲囊,称精囊,系退化了的米勒氏管的远端部分。贮精囊通入尿殖窦,再经尿殖乳头开口于泄殖腔。 • 全头类:无泄殖腔,输精管经尿殖窦开口体外。
• 2、真骨鱼类 输精管与肾管无关,由腹膜褶联接形成的管道作为输精管。 卵子的形态
• 有大,有小;有浮性、沉性、粘性卵,多数鱼卵的直径约为1-3mm。 • 卵子外形可以区分不同鱼的种类。 精子的形态
• 精子:有螺旋形、栓塞形、圆形;分头部、颈部和尾部。 雌雄异型
• 很多鱼难以从外形上区别雌、雄。 • 少数鱼类雌雄有差异 • 1.外形上的差异 • 2.色泽的差异 • 3.珠星的出现 雌雄同体
• ①类别 A: 某些种类个别个体中偶然出现的现象,如胡瓜鱼、鲤鱼等;B: 某些
种类全部个体都有的现象,如鮨科有的个体的卵巢、精巢会同时成熟,自体进行受精。
• ②构造 A:身体一侧是卵巢,一侧是精巢.B:有的一边或两边同时存在雌雄性腺 如
狭鳕的上半部为卵巢,下半部为精巢或卵巢、精巢每侧一个。
性逆转
• 在同一个体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性别,通常首先出现雌性,即第一次性成熟
时为全雌,以后全为雄性,如石斑鱼、黄鳝 先雌后雄
生殖方式
• 1、卵生 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 2、卵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 胎儿营养来自卵黄,不依靠母体或靠母体提供水或矿物质 • 3、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营养上与母体有一定的关系
6、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在鱼类的一切活动过程中起着协调与联络的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神经分布广,传递迅速,接受外界的刺激,传递相应的反应,协调整个身体的正常活动等。 神经系统分三个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神经元(神经细胞)
• 神经元包括两部分: • 1.细胞体 • 2.突起:
• 树突:传递刺激到细胞体。树突是向核的. • 轴突:传递刺激离开细胞体。轴突是离核的.
• 神经纤维指的是那些突起。通常一根神经是有很多神经纤维聚合而成。 • 感觉神经元:能感受刺激,传递冲动至中枢。
• 运动神经元:由中枢传递信号至效应器。
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两部分构成 脑的构造与机能
• 脑由五部分组成: • 1.端脑:嗅脑+大脑
• 嗅脑:嗅脑由“嗅球”“嗅束”“嗅叶”组成。
• 大脑:大脑成对,大脑背壁为神经组织,仅由上皮细胞组成一薄膜,大脑腹面为真
正脑组织部分,称为“纹状体”,纹状体是运动中枢,游泳迅速的鱼纹状体特别发达。 • 2.间脑
• 位于大脑后方,背面有一条细长线状的脑上腺(松果体分泌退黑素Melatonin
即“脑白金”),腹面有血管囊。间脑分为上丘脑、丘脑、下丘脑等部分,是鱼类的内分泌、嗅觉、味觉等的调节中枢。 • 3.中脑
• 又名视叶,位于间脑上方的一对椭圆形体,为鱼体视觉中心,由此发出两对
视神经。 • 4.小脑
• 是位于中脑后方的一个椭圆形或圆球形体,它的大小随鱼类的活动能力而有
不同,具有维持平衡、掌握运动的协调,节制肌肉张力的作用,小脑瓣随侧线器官的发展而膨大,是身体活动的主要协调中枢。 • 5. 延脑
• 硬骨鱼类中变化较大,鲤鱼在延脑前具有面叶和迷走叶,面叶单个,在小脑
后方,迷 走叶左右成对。延脑发出多对神经,是味觉、听觉、侧线感觉、呼吸中枢。
外周神经系统
• 外周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 神经节: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结的部位。包括感觉神经节(脑和脊神经节)
和植物性神经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
脑神经
• 由脑部发出的神经,一般有十对,按它们的作用性质可以区分为三大类: • 感觉性脑神经:
• I 嗅神经:起源于端脑, 分布到嗅囊
• II 视神经:起源于中脑, 分布到眼球视网膜 • VIII 听神经:起源于延脑侧面,分布到内耳 • 运动性脑神经:
• III动眼神经:起源于中脑腹面,分布到眼球上、下直肌、下斜肌、内直肌 • IV滑车神经:起源于中脑后背缘,分布到眼球上斜肌 • VI外展神经:起源于延脑腹面,分布到眼球外直肌 脊神经
• 是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在结构上分节排列现象。 • 脊神经:
• 背根:主要包括感觉神经纤维;具有感觉作用,负责传导周围部分的刺激至中枢神
经系统,包括躯体感觉等。 • 腹根:主要包括运动神经纤维,负责传导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冲动到周围各反映器。 • 背角---背根(感觉) • 腹角---腹根(运动)
• 合在一起,又分为三支:背支,腹支和交通支. 功能:是低级反射中枢和神经传导的路径 植物性神经系统
•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两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 交感神经系统:节前神经纤维(脊髓)-交感神经节(靠近脊髓)-节后神经纤维 • 副交感神经系统:节前神经纤维(脑、脊髓)-副交感神经节(靠近所作用的器官)
-节后神经纤维
•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专门管理内脏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和血管扩张收缩等活动
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分布到内脏的同一器官,产生拮抗作用,即一组兴奋而另一组受抑。在正常情况下,此两组神经的作用时常维持平衡,保持协调。
感觉器官
• 鱼类的感觉器官有皮肤、听觉、视觉、嗅觉及味觉等。 皮肤感觉器官
• 1.简单的皮肤感觉器有: • 感觉芽(最简单)、丘状感觉器,二者都是体表一些小型分散的感觉器官。
• 各种皮肤感觉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有几个感觉细胞和一些支持细胞组成,感
觉细胞具有感觉和分泌的双重功能,其分泌物在感觉器的外表凝结成长的胶质顶,感觉细胞有感觉毛, 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感觉细胞之间。 • 2.复杂的皮肤感觉器:罗伦瓮 侧线
• 侧线:侧线是鱼类及水生两栖类所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呈沟状或管状,分布在身体
两侧及头部的一种感觉器,一般在鳃盖后方至尾部, 每侧各一条,少数2-3条。侧线是一种管状的构造,它在体侧穿过鳞片,鳞片上有一个个小孔与外界发生联系。 • 侧线管内有许多感觉器,管内充满粘液,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小孔进入
管内,引起粘液的流动,并使感觉顶发生倾斜、摇动,这样外来的刺激就可以由感觉细胞感受后由神经传到中枢。侧线管内感觉顶愈长其感觉愈灵敏。
侧线管功能
• ①感觉水流 • ②测定方位
• ③摄食、避敌、生殖、洄游、集群
• 软骨鱼类中有一种罗伦瓮,也是皮肤感觉器,能感受水流、水压、水温、电波、电
磁场等,亦能感知低限到0.01mv/cm的电压。所以对于定位、迁移、寻找同类及食物均十分有益。
听觉器官——内耳
• 高等动物的听觉器官有外耳、中耳、内耳,鱼类仅有内耳,也就是只具膜迷路部分,
包藏在头骨的听囊内。 • 内耳有上下两个部分,
• 上部是椭圆囊,它的前后及侧壁各有一细管状的半规管,它们相互几乎垂直排列,
每个半规管的一端有一膨大的球状构造,为壶腹. • 内耳的下部为球状囊,它的后端有一个突起为瓶状囊. • 三个囊内部相通。囊内有耳石:椭圆囊(星耳石)、球状囊(矢耳石,最大),瓶状
囊(小耳石)
• 当鱼体改变位置或受到某种声波的震动时--内耳外壁--内耳的外淋巴液--内耳各腔
的内淋巴液--耳石与感觉毛的位置变化-听神经(VIII脑神经)--延脑
内耳的功能
• 1.平衡作用——平衡中心在椭圆囊及半规管,切除鱼就失去平衡,不能定向。 • 2.听觉作用——在球状囊和瓶状囊 视觉器官——眼
最外层:巩膜----- 角膜 中间层:脉络膜
• 银膜 脉络腺
• 血管膜 , 虹膜(中间为瞳孔) • 色素膜 内层:视网膜
• 视杆细胞:司光强 • 视锥细胞:司光色 水状液--- 晶状体--- 玻璃液 嗅觉器官:
嗅囊鱼类鼻孔(失去呼吸功能)里面就是嗅觉器官——嗅囊,它是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是由许多排列成放射状或其他形状的嗅板组成或其它形状的初级嗅板组成,初级嗅板上又有一些褶突,称为次级嗅板
• 嗅囊是一种化学感觉器官,能感受由食物所产生的化学刺激,如 • ①堵塞鼻孔 鲨鱼就失去对死沙丁鱼的摄食
• ②大麻哈幼鱼的洄游:能在相隔多年以后,回到它出生地进行繁殖。 内分泌器官
• 分泌腺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 外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通过特殊的导管送到消化道和体外,如胰腺等;
• 内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激素)直接释放到血液中,经血液流动输送到全身各
器官、组织和细胞内,起着刺激性或抑制性作用。 • 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胰岛、尾垂体等. 脑垂体
• 垂体的构造
腺垂体:前腺垂体、中腺垂体、后腺垂体
神经垂体:由脑组织的第三脑室腹壁向下伸出的指状突起组成 垂体的功能
• 腺垂体:是腺组织具有产生、贮藏和分泌激素的功能,分泌激素有生长激素、促性
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皮质黑色素集中素、中叶激素、催乳素、。
• 神经垂体:是神经组织,只能贮存和释放下丘脑产生的神经激素而不能产生激素。 •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色素释放因子或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升压素、催产激素
• 下丘脑与脑垂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丘脑中存在着一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脑
细胞,这些细胞除了有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外,还能产生内分泌激素. 这类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可将传入的神经信号转变为神经激素信号,并储藏起来,在需要时加以释放。下丘脑通过释放神经内分泌激素与脑垂体发生联系,控制脑垂体的机能。
甲状腺
• 甲状腺是位于鳃区底部较大的滤泡状腺体,滤泡是甲状腺的功能单位和组织单位。 • 板鳃类和全头类的甲状腺为坚实的块状腺体
• 硬骨鱼类很多种类甲状腺为弥散型,散布于腹侧主动脉及鳃区动脉等处,多数没有
被膜,个别种类如鲐有结实的甲状腺。
甲状腺的功能
• 从血液中吸收碘,合成含有碘的甲状腺激素,鱼类的变态、生长、代谢、渗透压调
节(影响广盐性、溯河性鱼类的氯平衡)等都与甲状腺的活动密切相关。 • T4 四碘甲腺原氨酸---T3 肾上腺
• 鱼类并无高等脊椎动物那样单独的肾上腺,鱼类的肾上腺不规则地分布在肾脏及大
血管区域.
• 肾上腺由肾间组织和肾上组织组成。 • 肾间组织分前肾间组织和后肾间组织(斯坦尼斯小体),分泌类固醇性质的皮质激素,
又称“皮质类固醇激素”,它对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有一定影响。
肾上组织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一般认为能促进心跳,扩大鳃血管,导致黑色素颗粒集中等作用。 胰岛
• 鱼类的胰脏不是单一的组织,而是同时具有内分泌细胞的积累,即胰岛,它分散在
外分泌细胞之间。位置:位于胆囊、脾脏、幽门盲囊、小肠等周围。
• 功能:产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 胰岛的功能
• 胰岛素:调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是调节体内糖代谢的重要激素,
增强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缓和肝糖元和血糖的生成,维持正常的血糖含量,另外,它还能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 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脂肪分解及尿素的生成,产生能量。
• • • •
性腺(Gonads)
性腺是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器官,同时也是内分泌器官。 精巢分泌雄性激素(androgen)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estron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