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富春山居图教案

来源:榕意旅游网


富春山居图教案

【篇一:《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教案】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教案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花鸟画的种类及寓意。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情感目标: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并理解古代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国花鸟画的寓意。

教学难点:运用欣赏方法,学生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对中国画了解多少呢?.中国画作画工具材料有笔、墨 、纸、砚。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有壁画、屏障、卷轴、册页、扇面 等。中国画的按表现题材来分类大概有 人物 、山水 、 花鸟。中国画的按画法分为工笔 、 写意。总的来说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样式。引出课题:《独树一帜的中国画》

三、新课传授:

传神写照——人物画

人物画按题材分类的种类:人物(表现现实人物或历史故事);风俗画(表现社会风俗);仕女图(表现妇女形象);写真(人物肖像)

师生共同鉴赏人物画作品。

1、鉴赏作品:

(1)、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人物画欣赏,要看它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

提问:唐代阎立本《步辇图》是中国人物画哪一类?回答:历史故事画。

内容:描绘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番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题材:人物历史画。

表现手法:工笔画。

艺术特点:没有夸张化,借助眼睛、面容、姿态,画龙点睛的描绘了一代帝王宏大、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智慧的头脑。面容光滑,太宗一身便服出场。太宗颌下一撮胡须,以及唇上八字胡都很特别。太宗的眼神非常安详、平和,充分显示出一个满腹经纶、道德修养极高的封建帝王的形象。

提问: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

回答:眼神、面容、姿态、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服装轻浅、呼之欲出

(2)、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你能找到哪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吗?你是怎么判断的?身穿黑袍,头戴高帽,倚栏倾听的是韩熙载 ;穿戴衣着、面部眼神、人物身材比例的大小也显示出了他的身份地位等。其他宾客超然自适,韩熙载神情严肃。

(3)小组讨论: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如此欢快祥和的场景, 为什么韩熙载又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呢?

此画是顾闳中奉诏而画。韩熙载原北方豪族,后投靠南唐统治者,他虽然很有才,但不受重用,他怕遭人暗算,便故意装出不问政治沉浸于享乐生活。南唐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便派顾闳中去窥探真情,顾闳中凭借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故才有此画产生。

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对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的揭示。

咫尺千里-山水画

1、首先由学生读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播放诗歌配乐的山水画。

3、屏幕显示图片: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

后人评价他的画风“峰峦雄厚,势状雄强”。画面取景高远。

4、屏幕显示图片:宋代马远《踏歌图》

5、屏幕显示图片元代倪瓒《六君子图轴》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

比较两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结合时代背景,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6、欣赏小结:

(1)魏晋时期萌芽

(2)隋代时期独立

(3)唐宋时期高峰

(4)元明清时期主流

重点欣赏《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山水画的独特的透视)

移情草木-花鸟画

1、感知作品,了解花鸟画的题材,看看导学案上花鸟画的发展脉络。

2、学生自主学习

欣赏方法:①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②对内容的感受体验、理解。③对内涵的研究和领悟。

分析《写生珍禽图》

(1)形象姿态分析各种动物的形态、神态性格。

(2)形式、用笔、墨色找不同。

(3)自己融入画面,对内容理解体验。

(4)联系作者性格人生态度、时代背景领悟内涵意蕴。

3、中国花鸟画特点:

a、以写生为基础。

b、借物抒情。

c、托物言志——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通过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表达画家寄托在花鸟之中的情感和理想。

4、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二:《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

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

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马远《踏歌图》我们看到是一幅山水画,其实还是一幅风俗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对比分析

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

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欣赏分析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用非常写实的方法画了这两座山。近、中、远景的分层布局,营造出清晰的景深感。这张画用淡淡的红色表现了秋天的树林。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疏朗中留出思维和审美空间,因为空静的心灵才能容纳万物。

思考

《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

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富春山居图》合璧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

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

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三、分组小结

分小组总结: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四、 作业拓展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篇三:高一美术教案: 古代山水画教案原稿】

高一美术 古代山水画

试讲人:杜晓芹 毕业学校:桂林理工大学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3.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

2.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3.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挂图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问:同学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吗?

答:有,看过。

问:那同学们知道唐伯虎是做什么的?

答:画画的。

在《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中,唐伯虎所画的《春树秋霜图》是什么画呢?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山水画。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古代山水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2页,先浏览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了解古代山水画

1、历史发展过程

古代山水出现于战国以前,经历东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到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趋于成熟在元代达到鼎盛,在经历明代、清代之后发展逐步走向衰落。

2、欣赏的标准和创作要求:

中国画是历史的一面明镜,诗、书、画、印为一体,相互映照,其中“六法”为创作的要求,鉴赏的标准首先。“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其中,气韵生动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指色彩的应用;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

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手法和特点:

我们来看下北宋时期范宽所画的《溪山行旅图》,范宽,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与李成、董源合称“宋三家”。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所以人称之为“宽”,以范宽自名。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

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的作品也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

我们看到这幅画,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占据画卷3/2的主峰,在画卷右侧一道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在画卷的左侧是一座较矮小的侧峰,山脚下雾气迷蒙,作者就是通过画卷来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意境。大家看到近处的山石,是不是感觉非常的逼真,赋有立体感,与远处的主峰形成了层次上的对比。这是因为作者在刻画山石的过程中,用以扭曲抖动的笔触以及深黑的墨色来刻画山石的轮廓,还运用浓淡不同,雨点般的细线,逆笔皴擦,

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皴擦,皴擦就是利用毛笔斜着或着横着使用毛笔在画面上出现一种断断续续但又藕断丝连的效果,利用笔锋的顿挫,做到笔中有线,分出岩石的块面,使其赋有质感、重量感,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是一条小路,在画卷的右下角,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这与山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作者也正式利用这样的对比,来抒发一种情感,什么情感呢?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变,而人类只是山间过客。

这幅画在绘画手法上,充分体现了散点透视的特点,散点是移动视点,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自然的,有机的组织到一个画面里。简单的来说,画的视点是不固定的,我们不能说这画是仰视还是俯视,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作者采用这种构图,自由性更大,能达到广视博取,随心所欲,纵横经营的目的,使整副画显得特别的高远,浑厚。散点透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构图形式,比如长卷,主轴等,使表现幅度有了更大的延伸性,可塑性强。溪山行旅图原画就是一副高达2米多的主轴。

看完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现在再来一起欣赏一下这幅,南宋时期由马远所做的踏歌图,“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作者表现的是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这幅画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谓边角之景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作者构图上善于运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画半山,半树,半石,因此被人称为“马一角”。画中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作者特意将画卷的中断留白,特意的留白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空旷的感觉,反倒为远山增

添了几分云烟迷漫的神秘感。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山水画更多的带来的是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而这幅踏歌图给我们带来的是灵动轻盈的感觉,以清新取胜。

南宋与北宋的山水画相比,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善于运用空白,称之为以白当黑,对景物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使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

讨论:

(1)针对元代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结合我们所学作品欣赏方法,分析画中的绘画风格以及绘画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怀。

(2)讨论方法:前后桌8人一组的方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法院,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课堂纪律和讨论秩序。每组还要选出一位代表向师生阐述本组的观点。讨论时间10-15分钟

(3)教师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整个讨论过程

三、课堂小结:

每幅画都有它自己所表现出的内容,和思想,以及作者所想要抒发的情怀,这些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我们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我们只欣赏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附:板书设计

古代山水画

一、历史发展过程

二、“六法论”

1、气韵生动 2、骨法用笔 3、应物象形 4、随类赋彩

5、经营位置

6、传移摸写

三、绘画手法和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