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舆论生态与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创新实践

来源:榕意旅游网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3期 共青团建设 网络舆论生态与青少年网络舆情 监测体系的创新实践 共青团宁波市委 (共青团宁波市委,浙江宁渡315066) 摘 要:青少年是网络舆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也是网络话题重要的制造者和发起者,并具有复杂性、 多样性、群体性、分化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重技术轻服务、有数据无分析、强 调管控却忽视引导、追求数据规模却忽略群体定位、重视监测却疏于应对。宁波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在长期 的团工作实践中,依托中青华云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技术优势,不断探索处置青少年网络舆情事件的长效 机制,逐步形成了“CMSGCE模型”的雏形。宁波“CMSGCE模型”由以下6个体系构成:青少年网络媒介素 养培育体系;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青少年网络舆情研判体系;青少年网络舆情导控体系;青少年网络 舆论行为矫治体系;青少年网络道德修养宣教体系。 关键词:网络舆论;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CMSGCE模型 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03(2015)03—0037—07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cology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 on Teenagers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Ningbo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Ningbo,Ningbo 3 1 5066,China) Abstract:The teenager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and important manufacturers and sponsors of the network topic.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diversity,group,differential and creative.At present,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 on teenagers has problems of emphasizing technology,data,control and data size,and ignoring service,analysis,guide and responses.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CY Huayun technolog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platform,all levels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of Ningbo explore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dealing with teenager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vents,and gradually ̄rmed the CMSGCE mode in the long—term work practice.The CMSGCE model refers to teenagers’network media literacy cultivating system,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ng system,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network behavior correcting system and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network public opinion;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 on teenagers; CMSGCE model 收稿日期:20l5—03—10 37 一、网络舆论生态与青少年网络舆情现状 近年来,网络舆论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具革命性的舆论力量。青少年是网络舆论场中 最活跃的舆论主体,做好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才能有效、全面地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管理。建 设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重在探索运用大数据抓取和云信息技术,从时问、地域、传播层级等多维 度分析数据,全面掌握青少年网络舆情动态,深度挖掘和动态研判青少年网络热点问题,加强对青少 年思想舆论引导与应急突发事件处置。 (一)网络舆论生态 舆论生态是植根于一个国家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公众意见表达的环境总和,而网络生态环境 水平更是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从全局上看,我国网络舆论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新 常态 ’的全新阶段 。具体而言,我国网络舆论生态有以下几方面的新变化: 1.上升到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 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 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 平任组长,这体现了国家对网络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高度重视。 2.从无序状态迈向法治生态。长期以来,网络舆论处于无序状态,网络中的各种舆论缺乏引导、 更缺乏合理的规制,网络舆论的博弈一再上演,为此,构建法治网络的呼声不断高涨,“依法治网…‘有 序网络”成为公众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共同期盼。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及时制定网络法律规范,如 201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3年8月国家网信办提出了互联 网“七条底线”;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 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 罪、非法经营罪等四宗罪,通过涉网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新的司法解释的出台,逐步构建起了“法治化 网络舆论生态”的雏形。 3.从情绪宣泄向理性表达转变。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一度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域,基于网络 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危害深远。随着国家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视, 网络治理成果凸显,“立二拆四”等一批网络大谣被依法惩治,“七条底线”等法规和倡议的贯彻落实 也使网络大V的网络言行更具正能量。从总体上看,整个网络舆论生态逐步从情绪宣泄向理性表达 转变。 4.从“泛舆论”向推动社会革新的“建设性舆论”转变。一方面,全新网络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与应 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公民的网络素养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网络舆论更加理性、务 实、具建设性。另一方面,政府网络舆论导向更具指引性。引领网络舆论理性、健康、有序发展是政府 网络意识形态导控工作的核心目标,这就要求政府的网络治理必须务实而作、顺势而为,引导公众就 推动社会发展的议题进行讨论,这是政府了解民意、汇聚智慧、推动变革的重要工作思路。 5.从媒介细分到媒介融合的舆论态势转变。基于传统媒体的线下舆论参与方式主要是细分受 众、细分阶层和细分诉求;而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的舆论方式是粉丝圈、朋友圈和社交平台,这种交互式 的舆论参与方式更能汇聚舆论力量,更容易形成“公民决议”。这种舆论格局使网络舆论生态从媒介 细分向媒介融合的舆论态势转变。任何一种媒介平台上所发生的议题,都将成为其他媒体平台共享 的话题资源,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舆论的全媒体传播也正在迅速普及,因此, 在当下的网络舆论生态中,舆情无所不在,舆论无处不兴。 38 (二)青少年网络舆情现状 青少年是网络舆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也是网络话题重要的制造者和发起者。青少年网络舆情 现状凸显了复杂性、多样性、群体性、分化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青少年成为网络舆论参与的生力军。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3 年中国6.18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56亿,占网民总体的41.5%,占青少年总 体的71.8%,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平均水平(45.8%)26个百分点,较2012年增加了5.4个百分 点。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网民主要集中在l2—24岁,所占比例为88.4%。其中,中学生群体和 非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38.3%和32.6% 。由此可见,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生力军,青 少年网民的网络行为与舆论话题深刻影响网络舆论的总体动向。 2.情绪化的意见表达方式。青少年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阶段,他们的意见表达方式表现出更为 浓郁的情绪化倾向。在网络舆论场中,青少年网民的言论表现得更为狂放、更为极端、更为感性,也更 加情绪化。这种意见表达方式在碎片化的网络叙事体系中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因为网络的虚拟属 性自动隐匿了网友的真实身份,人们在阅读一个网民的言论时,往往只关注意见内容本身,而很少有 人去考量舆论主体的年龄、学识、地域、处境等背景性信息,也很少有人去推定这一言论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3.欠成熟的认知能力与分辨力。网络舆论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往往是因为这些事件触及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或敏感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还很不成熟。当 青少年网民成为这些舆论话题的舆论主体时,网络舆论很容易偏离方向,往往会出现许多欠考虑的、 一知半解的、极端的、臆想和揣测的内容,这就使整个网络舆论偏离了理性的正常轨道。近年来,一些 4.极度从众的网络心理。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的行为极易受到特定群体和情境的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一再证明网络舆情的演进趋势受部分网民极端思想影响较大。 影响。在网络舆论场中,青少年网民的网络意见表达也表现出了极强的从众性。中青华云网络舆情 监测平台在监测重大反腐事件的网络舆情演进趋势时发现,人民日报、央视等权威媒体的介入报道, 往往会使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出现转折,但仔细对比转折前后的舆论主体,我们发现网络大V和成 年网民对自己独立意见的表达趋于坚守,而青少年网民的跟风行为更盛。事实上,微信朋友群中的舆 情更是如此,一个朋友发出的声音,他的朋友圈中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往往观点趋同,这说明青少年网 民的观点更具从众性。 5.群体极化的意见演进模式。网络舆论场中群体极化是最常见的舆论博弈形态,一个舆论话题 在网络中的争吵,往往因不同的主体而形成不同的舆论维度。在网络舆论中,青少年的参与使网络舆 情更容易形成极化,因为青少年的群体极化特征会向网络迁移。在高考制度改革、择校等涉及青少年 切身利益的网络舆论议题的讨论中,青少年的网络观点表达因不同年级、不同地域、不同诉求而呈现 出诸多倾向,这种极化的群体性舆论行为在网络舆论场中具有极强的“黏性”,能在舆论事件中迅速 形成主流意见。这种群体极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表达网民对某一事件的主要诉求,另一方面也很 容易把小的问题讨论成重大网络舆情事件。 6.不健全的网络道德观念。在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话语中,存在许多不健全的网络道德观念。 一些青少年网民把网下生活中的种种不满,宣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形成了许多网络不道德行为。 如青少年对网络色情的偏好,网络黑客行为,网络窃密,网络盗窃,网曝老师或同学隐私,网络谩骂同 学,或网晒欺负同学的视频,不伦网恋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会引起网络舆论的关注,催生网络舆论 话题;另一方面也会形成错误的示范,引诱青少年网民用类似的方式去寻求刺激。在网络舆论场中, 青少年制造的舆论话题时有出现,校园暴力、校园犯罪、校园不雅事件经常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一些 青少年以制造舆论为乐,热衷于在网络舆论中出风头。 39 二、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重技术轻服务。当前,在网络舆情监测服务领域,主要有四种类型的舆情信息服务机构:一是 技术类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以美亚、本果、邦富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主要以售卖舆情监测软件为 核心盈利模式,这种舆情监测服务过分依赖服务器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数据挖掘,没有专业的分析,也 没有适时的舆情处置应对方案。二是科研院所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 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纷纷组建网络舆情监测研究室。这类舆情监测机构,更注重舆情的学术理论研究, 往往与具体的舆论事件的处置应对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公关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一些公关公 司利用手中掌握的调查数据和媒体资源,积极拓展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为政府和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 等大中型企业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服务。四是媒体型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如人民网、新华网、 中国青年报社等媒体平台,依托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拓展网络舆情监测业务。所有这些网络舆情监 测机构都强调网络舆情信息的全方位监测,但监测后的数据如何使用,分析报告如何呈现,处置应对 方案如何制订等问题,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纵观整个网络舆情监测行业,重技术轻服务成为行业 最显著的特征。监测机构重视服务器建设、重视数据挖掘能力、重视监测平台的体验感,但对网络舆 情信息的针对性监测、专题性分析和处置预案的制订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网络舆情 监测的质量及对青少年网络舆情处置的速度。 2.有数据无分析。涉及青少年的网络舆情信息只有被专业分析、科学预判,形成正确反映青少年 思想动向的决策建议,才能体现其价值。目前绝大部分团委机构所采信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有数据 无分析,即便有分析也无预案,有预案也很少有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学理研究与社会治理实践相脱 节、舆情监测与舆情危机干预相脱节、数据信息采集与专业数据分析相脱节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一 定程度上成为影响青少年网络舆情应对的瓶颈与桎梏。 3.强调管控,忽视引导。在青少年网络舆情治理实践中,各级共青团组织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管 控工作,往往非常强调对负面网络舆情的灭火救灾与缓和平复。事实上,管控舆论只是青少年网络意 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最后底线,是确保一城一隅的社会治理不因青少年网络舆论而引起重大社会事件 的最低要求。而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还必须有科学的舆论引导机制。 4.追求数据规模,忽略群体定位。纵观国内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的运作模式,追求数据规模几乎是 所有网络舆情监测机构都高度重视的核心工作,各种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的开发几乎都在追求数据挖 掘的穷尽可能,试图把所有与关键词有关的匹配信息都收集到监测平台上来,但这种数据挖掘方法既 加重了服务器的负担,也增加了舆情监测的难度,还不利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事实上,很多网络舆 情监测技术存在的最致命的问题不是监测数据不准,而是监测数据无法进行精准的群体定位。对于 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而言,传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只强调相关信息是否被采集进监测系统,但这些 数据的样本性、范例性、真实性都无从考证,这种监测方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5.重视监测,疏于应对。网络舆情监测最直接的价值在于舆论危机处置,这就要求网络舆情监测 机构要提出合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或网络舆论事件的处置方案。而当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监测机 构所提供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往往重视监测、忽视应对。一些以软件为基本产品形态的舆情监测企 业,甚至只能提供适配关键词的监测平台,无法形成完整的网络舆情报告,更不可能提出高水平的网 络舆情应对方案。青少年群体规模庞大、观念复杂,且思想多变,而共青团组织人手十分有限,很难依 靠自身力量完成全区域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应急预案制订,这也成为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存在诸 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舆论存在生态缺陷。青少年群体超高水平的网络普及率和超时空的网络接触方式,使青 少年成为网络舆论场中的主角,让他们有机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尽情宣泄内心的种种诉求,找到了 自我的价值和释放的乐趣。而网络舆论立法工作的滞后,又为青少年网络言论的任性表达提供了便 利,导致了确定网络舆情监测样本的难度、采信信息的难度和分析样本信息内在诉求的难度。 2.理论研究相对缺乏。构建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的 多学科角度进行科学架构,而当前共青团组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所应用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绝大 部分没有进行区隔,往往采用统一的网络监测平台对青少年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反馈。这种方式既 背离了网络舆情监测的初衷,也对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置带来较大偏差。究其原因,关于青 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匮乏,青少年网络舆情治理存在较大的理论空白疆域。 3.舆情应对实践尚在摸索阶段。尽管涉及青少年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但针对青少年网络 舆情的应对实践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各地共青团组织在真正面临青少年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依然 束手无策。许多网络突发舆情即便被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所监测到,也没有科学的应对预案进行及时 干预。而各地关于青少年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实践仍然少有规律性的结论和成形的工作模式。 4.网络道德宣教存在短板。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青 少年很难在学校正常的教育体系中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和责任感,这种宣教缺失状态为网络舆情事件 频发埋下了严重隐患。一群没有网络行为规范的年轻人在网络中尽情释放自己的种种臆想与揣测, 自然会形成种种舆论漩涡。而网络道德宣教体系的缺失,也给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道德生态带 来了严峻的考验。 三、CMSGCE模型——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创新 在长期的青少年工作实践中,宁波市共青团组织逐渐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体 系——CMsGCE模型。 (一)“CMSGCE模型”的理论与设想 1.“CMSGCE模型”的构成。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的“CMSGCE模型”是基于共青团宁波市委与 中青华云网络舆情监测中心长期以来的网络舆情应对实践所提出来的一套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测处置 模式。所谓CMSGCE模型,是指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体系,由“培育(Cultivation)…‘监测(Monito— ring)”“研判(Study)”“导控(Guidance)”“矫治(Correction)”“宣教(Education)”六大核心环节和工 作流程构成。其中,培育是指作为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之一的青少年,在进入网络舆论场之前,需要有 完备的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素养的双重教化和准备;监测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和第三方平台对青 少年网络舆情的实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研判是指计算机的智能识别、舆情分析师的舆情态势预 判和政府主管部门决策者的舆情研判,通过舆情研判形成对舆情事件的决策预案;导控是指针对特定 网络舆情事件,能够通过分析师的预警,学校、社会、家庭的整体协作以及职能部门的应急响应,及时 形成舆情危机干预合力;矫治是指针对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对类似事件、类似群体、类似情形进行及 时矫正,一方面通过专业人士的咨询辅导矫正特殊人群的网络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依托职能部门的 政策规制,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和整体环境;宣教是指针对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在青少年 群体中开展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和防范教育,以便对系统性问题进行及时宣教。 2.“CMSGCE模型”的架构设想。“CMSGCE模型”涵盖了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的全流程, 关于“CMSGCE模型”的具体响应机制架构设想如图1所示: 41 服务提供商 、培育 一 青少年 3、研判 防范教育 专业人士的咨询辅导I I职能部门的政策规划 图1 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的“CMSGCE”模型 3.“CMSGCE模型”的理论机理。“CMSGCE模型”的提出有三大理论基础:一是心理学基础。该 模型的提出主要以儿童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为理论起点,强调从青少年意识形态形 成的过程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着力解决好网络舆情发生前的网络素养培育问题和网 络舆情发生后的系统宣教问题,充分发挥青少年可塑性强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优秀网民。二是社会 学基础。从社会问题出发,透析社会问题演进的路径及其对青少年网络舆论态势演进路径的影响,寻 找青少年网络舆论行为的内在规律,同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合力,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舆 论心理与行为。三是传播学基础。从信息传播路径出发,结合青少年网络信息接触方式,寻找青少年 群体在网络舆论场中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从而探寻更柔性的涵化方式。 (二)“CMSGCE模型”的框架构建 共青团宁波市委依托中青华云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技术优势,不断探索处置青少年网络舆情事 件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CMSGCE模型”的雏形。 1.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一是创建一批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共青团宁波市委在 多个乡镇(街道)和学校建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基地,打造一批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二是 积极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让中小学提请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需求计划,由在甬高校教 师完成主讲,另一方面通过“社科大讲堂”平台推动一批网络媒介素养课程下基层。j是加大网络媒 介素养宣传。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媒介素养知识,尤其是对网吧、校园和学生寝 室进行全覆盖宣传,极大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2.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2013年,共青团宁波市委通过与中青华云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合作,逐 步建立起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的第i方平台。一方面借助于中青华云的技术和团队力量,对全市青 少年网络舆论动向进行全方位监测;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团线系统的网评员队伍,依靠网评员队伍的力 量,对共青团系统内部舆情进行定向监测。从而形成一套以“智能挖掘为主、人工定向发掘为辅”的 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3.青少年网络舆情研判。为了创建较完善的青少年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共青团宁波市委着力打 造了舆情研判的“三合一模式”,即“大数据分析…‘舆情演进趋势推演…‘四方联合研判”三位一体。 在网络舆情引发的初期,借助中青华云的数据挖掘系统和智能识别系统,对已有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 筛选与研判,一方面过滤掉大量垃圾信息,另一方面对已有信息进行褒贬义分析、态度分析、情绪分 析、群体分析,初步得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基本判断。在网络舆情爆发进程中,由中青华云高级 42 网络舆情分析师对具体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网络舆情演进趋势推演”,结合以往类似事件网络舆情 演进的数据模型,准确推演出未来该网络舆情事件的演进模式,从而研判出可预知的结果。在网络舆 情亟须进行危机干预时,及时组织家长、校长、分析师和团组织负责人的“四方联席会”,联合评估该 网络舆情事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研讨网络舆情应对的处置方案。 4.青少年网络舆情导控。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网络舆情事件一旦 发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合理干预,否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更大范围的群 体性事件。为此,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事件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网络舆情导控系统。三年来,共青团宁波 市委始终致力于建设一种高效、灵敏的网络舆情导控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一支高 水平的红色网军。通过推荐和选拔,从全市共青团各条战线,尤其是大中小学选拔一批高素质的教 师、意见领袖、信息员、宣传员,组建一支高效、精干的网评员队伍,通过网评员考核评价机制,有效调 动网评员的危机干预积极性,形成青少年网络舆论阵地中最坚强的堡垒。二是组织联络一批网络意 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共青团宁波市委积极发现一批本土网络 意见领袖,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意见领袖和教师意见领袖,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络寻求他们的支持与 帮助。三是制订一批网络舆情事件应急预案。在中青华云的支持和帮助下,共青团宁波市委逐步建 立起青少年网络舆情事件应急预案。 5.青少年网络舆论行为矫治。网络舆论行为矫治体系是对网络舆情导控的深化与完善。一些网 络舆情事件发生以后,网络舆论的谴责与批判往往会给一些青少年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负担,这就需 要及时的行为矫治。一方面要对涉事群体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科学的认 知和良好的心理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对个别青少年的不当网络言论行为进行个别性矫治,通过专业的 咨询与治疗,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转变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此,共青团宁波市委深 入发掘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的潜能,组织一批心理咨询和教育咨询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志愿者,随 时针对青少年网络舆论活动中的不当行为进行必要的矫治。 6.青少年网络道德修养宣教。许多青少年已经是资深网民,但却未曾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网络道 德修养教育,这正是一些青少年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直接原因。如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校园不雅行为、 校园暴力事件、校园犯罪事件,许多事件发生以后被当事人或围观者当成一种好玩的信息传播到网络 上供人围观,并以此为乐,他们对网络道德修养的无知,使许多孩子承受着未曾预料的后果。为了填 补网络道德修养教育的历史空白,共青团宁波市委积极开展四种形式的网络道德修养教育。一是结 合重大社会问题的网络道德修养主题教育。如结合国家互联网中心在网络意见人士大会上提出的 “七条底线”,深入开展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修养教育。二是结合重大事件的专项教育。如结合 PX事件中青少年的种种过激行为和网络舆论行为,对部分中小学学生进行专项教育,引导青少年正 确看待问题,正确分析网络信息,尤其是对网络谣言要明辨是非。三是结合重点人群的特殊教育。如 针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积极开展“放下电脑、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的专题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 网络心理与行为。四是结合重大争议开展机会教育。如结合网络人肉搜索事件,深入开展青少年网 络隐私权保护专项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权益保护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树庭,李未柠,孔清溪.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2O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研究报告[J].现代传 播,2015(3):1—9. [2]张紫.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计算机与网络,2014(2):5. (写作组组长:鲍娴萍,成员:方晴、程艳林、杨婷) (责任编辑:丁小文)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