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4信用评级权失控严重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来源:榕意旅游网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14经济发展与改革

信用评级权失控严重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郑良芳

(中国农业银行,北京100005)

[摘 要]本文指出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控制后的五大危害,分析了世界各国对信用评级业严格控制的做法,提出全力扶持民族评级业发展,建议立即起草《信用评级法》,限制外资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互设评级机构必须坚持对等开放原则,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崛起要靠自主研发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

[关键词]信用评级;金融[中图分类号]F8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4-0055-04

  最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财政部、中央财

经领导小组等几家权威部门组织了《美国渗控我国信用评级业严重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研究报告》课题组,研究报告以详实的资料揭露了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情况下,长驱直入掌握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已严重威胁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为此,应借鉴世界各国对信用评级业的严格控制的经验,为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对中国评级机构的崛起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对遏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应采取哪些严格监管措施等问题作些研究,这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利益大事。

一、信用评级的作用

  信用评级业是金融体系中特殊的中介服务,是维护国家金融主权的重要力量,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

  [收稿日期]2010-06-02

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国家地位。

信用评级业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它的定价功能使评级机构掌握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美国次贷危机证明,一旦信用评级出现问题,将给整个经济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冲击。1997年,美国穆迪宣布对山一证券降级,直接导致其股价狂跌和倒闭,美国美林公司乘机接管了山一证券,以极少的代价成功进入日本证券市场。

谁掌握了国际评级话语权就控制了信用资源。美国掌握国际评级话语权直接关系到其占有国际信用资源的能力。美国作为世界最大债务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逆差,政府债台高筑,只能靠不断增发货币,贬值美元来还债,其信用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但是美国通过掌握国际评级话语权用来宣称美国具有“世界最高信用等级”,从而以最低成本融通资金,保持其最大国际信用资源占有国的地位。

谁掌握了国际评级话语权就可无偿攫取他国利益。

  [作者简介]郑良芳,中国农业银行研究部兼体改办原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原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和西南财

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

・55・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14经济发展与改革

美国通过垄断国际评级话语权,长期压低债权国的信用等级,掩盖美国债务泡沫破灭风险和货币贬值的违约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对各国信用能力的判断使评级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无偿攫取他国利益的工具。

谁掌握了国际评级话语权就可以维护其货币的強势地位。美国掌握国际评级话语权可以维护美元強势地位,维护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影响。例如,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家评级机构强调的正向关键指标包括贸易和金融开放度、金融的外资化程度、央行的独立性、放松管制和私有化、产权保护等。这些指标实际上为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创造了有利条件。

谁掌握了国际评级话语权就可用来奖励或惩罚别国。德国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德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被标准普尔降低信用级别,由此导致德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公司在内的相关企业股价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十分巧合,澳大利亚全力支持美对伊战争,标准普尔将其外汇债务评级升至AAA最高等级。

到了加强和经营效益得到了提高。正值我国商业银行谋求海外上市之际,美国标准普尔仍宣布维持其10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BB级,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对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竟都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等级”,同时美国评级机构又高调肯定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使其在与中国商业银行谈判时压低价格,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我国的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据最新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元,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的估计,境外投资者一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暴利超过1万亿元。在世界银行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新股发行定价严重偏低意味着国家损失。世行报告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不在IPO环节,而是出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二是美国评级机构控制我国评级市场,可公开窃取中国最有价值的经济技术情报和政务信息,可悲的是,我们还要为此支付高额服务费用。目前,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已占据中国主要直接融资产品市场70%以上份额,广泛渗透到包括国防、能源、电信等战略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并建立起包括重点骨干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部门等主体在内的较为全面的中国经济数据库。中国信用评级业面临被三大机构全面掌控、垄断的危险。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从根本上削弱了国家竞争力,还严重威胁我国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

三是美国评级机构控制我国评级市场,使美国这个债务大国掩盖最大债务经济体的债务风险,能利用其高信用等级,使其保持持续、便利与廉价利用中国和国际资金能力,并可少支付筹资利息。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中央政府对内债务达816万亿美元,对外债务为317万亿美元,等于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614%,财政收入的515倍;同年经济增长率为-214%,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010%。自2000年以

二、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控制后的影响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的评级机构由央行组建。2005年,央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5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2006年后上海远东因“福禧短融”事件逐渐淡出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除大公外,其他3家均被美国穆迪、新华财经(美国控制)、惠誉所收购和控制。美国控制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后带来五大危害:

一是美国评级机构采取双重标准,故意压低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压低中国13家商业银行信用级别,为美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捞取垄断利润。1993~2003年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外汇储备稳定增长的10年。2003年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由1993年的212亿美元逐年猛增到4032亿美元,年递增高达3413%。经过治理整顿和改革,银行业经营和风险管理不断得

来,美国政府债务增长率平均为719%,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17%,财政收入增长率平均为018%。美国已陷入资不低债的严重危机中,其通过新创造价值偿还国家债务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只有依赖借新债还旧债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郑新立,2010年)。但美

・5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14经济发展与改革

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依然给美国长期主权债务评级定为AAA的最高等级,不肯下调其信用等级,高信用等级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全球资本,保证美国债务融资通道畅通,高信用等级还可低成本融资,实现债权国利益向美国转移。以10年期国债利率匡算,近10年来,因名义与实际信用等级之差使美国总共节约债务发行成本约2112万亿美元,而这正是应付给债权国的资金利息。高信用等级还掩盖了美国利用货币贬值转移国家债务。

四是美国评级机构控制我国评级市场,通过对中国进行不公正评级,大大增加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成本和损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国家利益。信用评级是任何债券发行人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必备的通行证,如果信用评级达不到投资级别,那么债券发行人即使能勉强发行债券,也将付出极高的代价。西方的信用评级机构一直给中国和希腊相同的信用评级(例如惠誉的“A”级)。而希腊的国债负担超过GDP的100%,远远高于中国GDP的的25%,外汇储备极低,进入欧元区后已失去运用货币、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违约风险远远高于中国。惠誉不公正地压低了中国信用等级也就降低了中国金融融资的定价,增加了中国债券市场发债的难度。中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国力不断提高,却因为没有国际评级话语权而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定价权,无法保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国家利益。

五是中国虽然是美国最大债权国,却因为没有国际评级话语权而缺乏保护作为债权国利益能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在2009年全球资本净输出国排名中位列第一,占全球资本净输出总规模的2314%,而美国则是全球最大资本净输入国,占全球资本净输入总规模的4117%。同时,美元的不断贬值给中国的债权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约21%,给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造成约3560亿美元的损失。

护国家利益,对外国评级机构的入境大多持限制态度,即使允许外资进入,也是严格限制其控股比例。例如日本和韩国,美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超过20%;日本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美国标准普尔在印度的评级机构仅持有9157%的股份。俄罗斯普京总理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凡发行本币债券和银行借款必须由其唯一的本土机构进行评级。韩国加强了双评级管理,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信用评级正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掌握评级话语权抵制现行不公正的国际评级体系正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这也为我国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四、政策建议

  面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世界舆论对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批评与指责如潮,世人才认识到美国垄断的三家评级机构存在问题,同美国一些投资银行一起犯了道德风险错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评级信息,将“有毒”资产打包成结构性衍生产品贴上AAA的标签,使全球投资者受骗上当,损失惨重(包括我国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全球金融危机教育了各国,必须要加强对评级业的监管,信用评级正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通过掌握评级话语权以保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为此,笔者十分赞同该课题组的三条建议:其一,培育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确保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其二,遏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渗控图谋,捍卫我国金融主权和国家安全。明确限制外资评级机构不得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对等原则等。其三,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此外,笔者再提出以下六条补充建议:

(一)中国金融业的崛起,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保驾护航。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给国人最重要启迪之一。国家有关部门要从财力、人力资源

三、世界各国对信用评级业的严格控制

  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如日本、韩国、印度、瑞典、俄罗斯等都主要依靠本国评级机构来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的安全。各国大力发展本土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以保

・57・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14经济发展与改革

上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大公等民族评级机构的加快发展和崛起,以增强中国在国际评级市场中的话语权。美国在全球的金融霸权(包括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美国能在全球举债)是靠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撑腰。不管是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发生了次贷危机都始终给美国以AAA最高信用级别待遇,始终使美国在全球能保持金融霸权的统治!而今,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则是中国的最大债务国,但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给美国以AAA最高信用级别待遇,而给最大债权国的中国以A+信用级别,这种信用等级倒挂是十分荒谬的。这只能说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表面上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实际执行的对内对外双重标准。这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金融业的崛起必须要靠民族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建议国家立法部门抓紧起草《信用评级法》,以法规范保护民族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信用评级法》应明确信用评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设立信用评级机构应具备的条件、应坚持的评级原则、制定评级标准、如何防范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等等,以及对外资评级机构进入我国评级市场从事业务的范围,应明确其不得从事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对外资评级机构进入应坚持对等设立原则等。

(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整顿被美国评级机构控制的信用评级市场。而今来看,掌控信用评级市场已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关系到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对此,我国有关部门应雷厉风行地采取有效措施立即整顿被美国评级机构控制的信用评级市场,将信用评级市场掌控在民族信用评级机构手中,以确保捍卫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的安全。对于美国政券交易委员会欲遏制中国获得国际资本市场话语权,不准中国独立评级机构“大公”进入美国市场问题。笔者建议中国政府代表在中美战略对话中,应明确向美方提出批评,要求美方必须履行坚持对等开放原则,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可相应采取对等措施,责令美国信用评级机构限期退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

(四)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崛起,要靠发杨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立足于自主研发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由于国内评级机构成立的时间不长,在评级方

法上基本上处于学习、借鉴、模仿国外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阶段,缺乏自主研发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笔者认为,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崛起,要在全球信用评级市场中争得自己的话语权,要敢于冲破国际信用评级标准就是美国标准西方政治理念的束缚,独立自主研发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适合用于国际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2008年底,世界外债总量为59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为5519万亿,占94%。外债总量排名前15位的均为发达国家,人均GDP排名靠前的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3囯,赫然位列世界净债务国行列;相反,人均GDP不高的国家,其经济结构符合国情,财政收支状况和国民储蓄较好,经济增长前景明朗,应具有较高举债空间和偿还能力。人均GDP排名分别是第54和105名的委内瑞拉和中国,已进入世界前10位净债权国行列。但是,三大机构给澳、美、加三囯的AAA信用级别长期不变,而给委、中分别是B+和A+。如此的评级结果,可谓颠倒黑白。为此,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必须要自主研发推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评级标准,以取代西方一套颠倒黑白的评级标准,以增强中国在国际评级市场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

[1]美国渗控我国信用评级业严重威胁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研究报告

课题组1美国控制我2/3信用评级市场严重威胁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N]1经济参考报,2010-04-12(8)1

[2]郑新立1把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列入国家战略[N]1经济参考

报,2010-05-05(1)1

[3]朱光耀1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必须改革1经济参考报[N],2010-05-06(1)1

[4]孙哲1国际评级话语权之争将引发政治经济变局[N]1经济参

考报,2010-05-07(1)1

[5]王建业1中国信用评级业发展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N]1经济

参考报,2010-05-11(8)1

[6]江涌1当前国际信用评级标准的奇异逻辑[N]1经济参考报》2010-05-10(8)1

[7]向松祚1掌控命门1经济参考报[N],2010-05-12(8)1[8]李新民,徐培英1中国独立评级机构“大公”进入美国市场受阻[N]1经济参考报,2010-05-04(1)1

责任编辑 和 平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