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3年6月 第34卷第3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un.,2013 Vo1.34 No.3 论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全 摘宇 (湛江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湛江524048) 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科学技术之一,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以 及工作,同时也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进行 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课标,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的涵 义、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和目标;阐明了师资素质、思想观念和国家政策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化人才 培养的三大因素;指出重技术轻意识是当前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误区,据此,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 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型信息化人才;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2O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O6--4702(2o13)o3一o155--06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力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之一.在科学技术飞速 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存在的各个领域,处处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谁具 有信息意识,谁就掌握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进 人教育领域,对整个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非常重大 的变革.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未来社会个体成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 要.因此,国家对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呢?信息技术教育有什么特征?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利用 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普及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对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采取什么 对策?本文将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 . 1信息技术教育 1.1信息技术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比如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等,有时候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的电子通信技 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是能 够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 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 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 策的功能;微电子技术则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 然的界限.比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在计算机系统里面既有信息传递,又有信息收集.狭 义而言,信息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等 收稿日期:2013—03—09 作者简介:全宇(1982一),男,广东湛江人,湛江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实验室管理与理论研究 15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第34卷 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1.2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有如下特征:一是基础性,它 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其他传统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一样,同属于文化基础教育.二是技木性,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建立专用的联网计算机室和多媒体室,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需要具有专 门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和技术管理人员.三是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快,其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 内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等都需要不断更新.四是实践性,它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操活动,注重在教学 活动中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五是整合性,它决定信息技术不局限 于信息技能课程的学习,而是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常规教学活动中,如建设校园的网络资源平台,发挥信 息技术的网络共享优势,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学,制作各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等. 1.3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在 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首条就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 民”[1],它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那么课程目标中所倡导的信息素养 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第一,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文化有素养,大多数是指这个人有知 识.因此,当我们称某个人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时候,这个人至少应该具备相当丰富的信息科学知识,所以 说信息知识应该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第二,虽然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信息素养的高低离不 开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这种熟练运用,贯穿在信息的获取与鉴别,加工与处理,交流与运用的整个过程中. 因此,信息素养也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这里所说的信息技术也可以理解为技术素养,即信息素养应该包 括技术素养. 第三,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还应该包括对待信息的态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 息意识,即是否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法规.如果没有信息知识,没有信息技术,当然也就谈不上信息素养; 但一个人即使储备了很多的信息知识,掌握了很高的信息技术,而缺少对待信息的积极态度,没有良好的信 息道德社会水准,那也不能说具备了很高的信息素养. 第四,信息能力实际上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上来说,信息能力指的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 息、传递信息乃至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除了上述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 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 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个体,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 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 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在学校教 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保障.信息化人才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普及型信息化人才. 广义地说,每一个人生活在信息化时代,都必须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的技能.狭义地说,各行各业的信息化都 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第二层面是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微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第三层面是单位或部门高级信息管理人才,或叫首席信息官(CIO),这是信息化建设 的关键性人才.作为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普及型信息化人才. 3 当前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误区 当前,对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重技术,而忽视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信 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 第3期 全宇:论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157 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高中信息技术 会考中的题目也较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和编译程序,这就很容易让中小学的师生片面地认为信息 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而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 区.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 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归于信息的收集、 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 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Office、Win— 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 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 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地来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 的视野和思路,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 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在网上盗窃各种账号的密码、制造病 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 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 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 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4影响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因素 影响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师资素质、思想观念和国家决策三个因素. 4.1师资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培养普及型信息化人才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 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 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指出,“各国政府应努力 重新确认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资格”[2 .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必须对未 来社会的信息化人才进行取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大多数教师所具备的教育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与培养现代化的普及型信 息化人才之间的要求差距甚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理念和观点.许多教师自身的 观念、思想都未能及时更新.很多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都不高.由于自身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 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有些教师甚至于把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成打字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 是专业教师的事,而应当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把信息技术同自己的本学科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工具的操作应用知之甚 少,甚至有的教师还对计算机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惧感.所以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 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另外,一提到教育信息化,相当一部分人仍然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育 工具,就算是教育信息化,简单地将“教师+多媒体课件”看作为教育信息化.其实教育信息化不仅也不应该 只包括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环境、教育评价都是其重要组成部 分.而现在大多数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往往简单地将培训定位于计算机技术的介绍,常用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 ware等)的使用、学习.即重视对技术的利用,却很少有意识地提高受训教 师的信息素养. 4.2思想观念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许多社会人士对此番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普及型信息化人才持有不 15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第34卷 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学生上课太紧张了,应该轻松一下,它属于一个调节课,一个娱乐课,可有可无,在安排 课时的时候也有很大的随机性,可以随意调整课时的安排,即中小学中经常所说的“副课”.有人提出应尽量 减少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率,一方面学生上机的次数多了,对设备会有一定的损坏,看起来就不会像刚装的 那样有气势了;另一方面,学生只要能将高考所需要考试的科目学好就可以,对于这种“副科”学不学都无所 谓.一些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游戏课、上网课(打游戏、聊天),这样会使学生把一些不良的习气带进来,上 课不专心,脑子里老是想着游戏情节和上网情景,无心上学,成绩日渐下降,而成为了影响学生的第一祸首; 此外,在部分学生家长的心中,信息技术课是一个神秘的课程,根据对于计算机的宣传,认为和计算机课是等 同的,就是计算机课,学生上网吧会打游戏. 很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理由,一个方面是由于被潮流推上了戏台,不管会不会唱,既然到这个地步 了,就上去喊两句也好吧,要不然显得自己学校没有档次,与现代化的学校有了差距.一方面也是为了听党和 国家的号召,这样也显得对党和国家比较尊重,也可以体现学校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从而也可以从另一个 侧面体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先进,盲目地上一些设备,妄图以先进的、一流的信息教育设备来建立先 进的信息教育学校. 由于以上种种认识,使得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有一定的畸形发展,信息技术课成了游戏课,成了娱乐课,成 了体现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课程. 4.3国家政策 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及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家的决策,直接影响到信息 技术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国家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发展契机.普通高中信息技 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单独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因而,高 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成功,不仅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首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课程任务进行轮廓性分 层,给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留下足够空间,然后将这个分层中预留给高中的内容予以合理整合.关于各学段 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分层是这样思考的:小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形成学 生感性经验;初中——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 形成;高中——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 但是,严酷的高考现实不得不使信息技术靠边站,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列入高考科目,所以信息素质教 育和信息化人才培养时常成为了一句空话.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 应该是等同的,但偏偏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氛围,却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浓厚,那样受到重视.很多情况 下,人们把信息技术课堂当成了“玩的殿堂”,学生也渐渐形成了玩的习惯. 5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策略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曾经说过:“人才是强国之本,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 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赢得优势,就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33 信息技术进人教育领域后,对整个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的基础 教育面临着非常重大的变革.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普及型信息化人才,他们是国家的未来 和希望,所以对于未来社会个体成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信息化进 程的迅速推进,社会对于信息化人才尤其是普及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学校的人 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采用新的思维和超常规的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我国信息技术人 才培养的进程,而信息技术教育是大面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误区及影响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人手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3期 全宇:论信息技术教育与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l59 5.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转变教师的自身观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转变教师的自身观念,是培养普及型信息化人才的首要任 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上去了,教学工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 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思想的更新应该放在第一位,这要比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加重要.如果没有 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因此, 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 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 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 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 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 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 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教师本身的思想更新了,才 能更有利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这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关键所在. 5.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培养普及型信息化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 国家的社会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政府、教育、工商、新闻等各界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 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养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 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培养信息素养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养网站.同时,向中小学生开放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信息素养培养的氛围.要 让在校的中小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 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5.3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其 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比如,在小学阶段,教师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 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且通过操 作、接触多媒体教学软件,能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信息技术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学会一 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 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 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 保护,对信息使用、发布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 5.4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因地制宜寻求发展 大部分农村地区本来的底子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现状.但是,为了提高将要进入社会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学生的素质,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国家就应该对这部分地区加大专项经济支持和政策 倾斜力度,以便这些地方具备基本的教育设施.另外,本地区的办学部门也应该抓住机遇,利用学校有限的资 金,因地制宜地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5.5 改变课程设置。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地位 在课程设置方面,如果国家能够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课并参加国家统一高考的话,那么就能引起社 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们的重视,这样在客观上就起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也就强制性地提高了学生 的信息素养.但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困难.难就难在大部分的学校缺乏基础设施,国家也无法实 行统一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的解决最终不得不回归到基础设施的到位问题上,也就是资金问题,如果能够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课程的设置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任何学科课程目标的确定都必须基于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满 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第三,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目标的确定也不 16O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第34卷 例外.以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提升对象,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学生信息意识不 强,信息能力较低,信息道德观念薄弱,就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求,这反映了信息技术教育的 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信息素养作为提升的内容,是信 息社会生活的需求.现在的社会信息特征非常明显,信息可以说无处不在,快速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会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升意 味着有了一定的基础上,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培养.因此可以理解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以义务教育阶 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从而可以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学活动尤其是创新型课程开辟了新的天地.积极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对于提高 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的普及型信息化人才,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评议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网易教育.第一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EB/OL].http://edu.163.com/edu 2004/editor一2004/school/ O5O4201/O5042O一190942.html,2005一O4—2O. [4]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口].电化教育研究,2001(3):24—27. Is]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he Popula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 Personnel Training QuanYu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Zhanj iang Normal Unversity, Zhanjiang,Guangdong 524048,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IT)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ce technologies in tO— day’S world.It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and people's daily life and work.At the same time,it enters the field of Education.So it has made extrem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Education.And today,in the society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on this filed with IT appears to be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Based on this background,and according to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IT,and the features of IT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aim.It also elucidates the three biggest elements for influencing IT education and popularized IT talents.They are as follows:teach— ers,ideas,and the national policy.Besides,it points out that paying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while igno— ring consciousness is the misunderstanding part of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talents.The countermeasures to IT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IT education;popularized IT talents;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the countermeasures to uhiv月t;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