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甘肃省2005~2006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甘肃省2005~2006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v01.25 2007 No.17 甘肃省2005~2006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高 共t,王建国 ,盖永志 ,刘广宇 (1.白银市平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白银730913;2.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目的通过对全省布鲁氏茵病(布病)2年监测结果的分析,提出防治建议。方法整理2005 ̄2006年全省布病监测资 料,ff, ̄-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我省布病疫情呈全面上升趋势,人群血清阳性率升高,新发病例增加,出现暴发疫点,疫区 不断扩大,兰州市等城市人群血清阳性率明显上升,畜间监测结果与人间基本符合。结论我省面临布病疫情全面暴发和流行 的危险,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抓住疫情控制的有利时机,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预防和控制较大范围的流行。 关键词:甘肃省;布鲁氏茵病;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07)17-.-0127—03 1990年以来,我国人、畜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呈明显 上升态势[1】,卫生部要求各省加强布病防治工作,2005年将布病 列入重点监测的传染病。甘肃是畜牧大省,也曾是全国布病流 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从1970年初开始,全省在流行病学调 查基础上推广应用以人、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疫情 得到有效控制,防治效果十分显著,1990年我省和全国共8个 省、自治区率先达到布病基本控制和稳定控制区国家标准。但 此后人、畜间布病防治工作逐渐滑坡甚至停顿,布病疫情也随 之回升。本文就2005~2006年全省布病监测结果及流行趋势进 行分析,并结合本省实际提出防治思路。 1监测工作概况 的夏河县、天水市的清水县、平凉市的静宁县、庆阳市的正宁 县。此外,有能力或需要开展监测的市、县可自行决定开展监 测。检测试剂由我省统一订购分发。监测工作按监测方案要求 进行。 2监测结果 2.1 2005年监测结果 2.1.1人间2005年除天祝县国家级重点监测点进行系统监测 外,有8个市(州)的26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开展了人群流动 监测,血清学检测5 638人,阳性16人,阳性率为0.28%确诊 布病患者10人,患病率为0.18%,其中新发7人。10例确诊患 者分布在5个市的5个县(市、区),即玉门市1例、天祝县4 例、临夏市1例、白银区3例、华亭县1例。对兰州市榆中县某 奶牛养殖园养殖人员及兽医共27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血 甘肃省于1990年率先达到布病基本控制和稳定控制区国 家标准,全省有72个县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有15个县未达 标(安西、金塔、肃南、环县、宕昌、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 卓尼、舟曲、敦煌、合作和甘州)。 但自从达标后,由于布病疫情较为稳定四,国家和省上停止 下拨布病专项防治经费,特别是畜间免疫及检疫措施得不到落 实,而且由于人、畜间布病防治机构的改革,绝大部分专业人员 退休转岗,致使防治工作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在此期间,我省仅 在国家监测点(1个县)进行疫情监测。从这一时期的监测结果 来看,在2004年以前每年仅有少数散发病例。 为预防和控制布病疫情回升,做好防治工作,2006年我省 22人,血清学检验阳性6人,阳性率为27.27%。由于6人尚未 出现布病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感染者。白银区对牧羊户及 其周围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中养羊人员27人采血,血 清学检验阳性3人,阳性率为11.11%,均为新发布病患者。白银 区武川乡崖渠村八社及兰州市榆中县某奶牛养殖园分别为布 病及感染者暴发点。 2.1.2畜间在31个县(市、区)血清学检测牲畜13 087头(只), 检出阳性150头(只),阳性率为1.15%。其中牛5 667头,阳性 113头;羊6 138只,阳性37只;猪1 282头,阴性;检菌289 根据《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制定了《甘肃省人间布鲁 氏菌病监测方案》,由省卫生厅下发执行,将布病纳入全省重点 监测传染病病种之一。 份,阴性。阳性畜分布在5个县(区),即白银区、榆中县、碌曲 县、玛曲县及夏河县。畜牧部门在白银区武川乡崖渠村羊群采 集392份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阳性34份,阳性率为8.67%,其 中1只为种公羊;对榆中县3 500头存栏奶牛进行抽检,其中对 某奶牛养殖园存栏的423头奶牛抽检205头,检出阳性畜109 头,阳性率为53.17%。其中疑似布病牛5头,分属5家养殖户。 2.2 2006年监测结果 目前布病监测点的分布基本覆盖全省,其中天祝县为国家 级监测点,白银区、临泽县为省级监测点。14个市(州)级监测点 分别是:酒泉市的玉门市、张掖市的甘州区、金昌市的永昌县、 武威市的古浪县、嘉峪关市、白银市的靖远县、兰州市的榆中 县、定西市的岷县、陇南市的宕昌县、临夏州的临夏市、甘南州 2.2.1人间2006年全省有31个县(市、区)对密切接触牛、羊 一1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及畜产品收购、屠宰、皮毛加工等重点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共计47 353人,其中血清学检测5 983人,血清学阳性126人, 阳性率为2.11%,占调查总人数的0.27%。阳性血清分布在13 个市(州)的27个县(市、区),阳性率较高的县(市、区)由高到 低依次为:兰州市的皋兰县、红古区、榆中县、安宁区、城关区,以 及玉门、宕昌、岷县、庆城、天祝等。 全省新发布病患者9人,分布在7个市(州)的8个县(市、 区),其中国家级监测点天祝县2例,省级监测点临泽县1例, 县、市级监测点6例,即古浪县1例、临夏市1例、宕昌县1例、 正宁县1例、兰州市城关区1例、清水县1例,比2005年增加 了2例。 2.2.2畜间在17个县开展监测,血清学检测牲畜39 825头 (只),检出阳性19头(只),阳性率0.05%。其中检测牛33 616 头,阳性3头;羊5 356只,阳性16只;猪853头,阴性;检菌152 份,阴性。阳性畜分布在4个县(区),即甘州区、临泽县、玛曲 县、肃州区。 2.3天祝县国家极监测点监测结果 我省天祝县2005年设立为国家级布病监测点,2005~2006 年流行病学调查1 521人,血清学检测641人,阳性12人,阳性 率为1.87%;确诊布病患者11人,其中新发3人(见表1)。 表1 2005~2006年天祝县国家级布病监测点监测结果 畜间2006年血清学检测羊3 755只,未检出阳性;检菌35 份,阴性。 2.4全省布病患者及分布 2006年除确诊9例新发病例外,在12个县新发现慢性布 病患者37例,现全省共有布病患者428人,分布在10个市('kli)的 34个县(市、区)(见表2)。 3疫情分析 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在1960~1970年布病 流行较为严重,全省87个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在 一些地区曾发生多起暴发和大范围流行,人、畜间感染率和发 病率均较高。自1970年初全省开展了人、畜间布病流行病学调 查,采取以人、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 控制,防治效果十分显著。1980~1990年,本省布病疫情较为稳 定,未发生暴发及流行,仅有少数散发病例。1990~2002年血清 学检测阳性率为0.94%。同期畜间羊血检,阳性率为0.08%,牛 阳性率为0.19%,猪未检出阳性;检测犬26只,阳性2只,阳性率 为7.69%。但在这一期间,国家和省上逐步减少并停止下拨布病 专项防治经费,特别是畜间免疫及检疫措施得不到落实,致使 防治工作长期处在停顿状态脚。 2005年全省26个县(市、区)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16人, 阳性率为0.28%;共确诊布病患者10人,其中新发7人。10例 确诊患者分布在5个市的5个县(市、区)。畜间也检出阳性病 畜。说明我省布病疫情呈大幅度回升趋势,并有小范围的暴发 流行。例如,白银区、兰州市榆中县某奶牛养殖园出现布病及感 一128一 染者暴发点,人、畜间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很高,如白银区暴发 点羊的血检阳性率为8.67%,特别是兰州市某奶牛养殖园奶牛 感染率竞高达53.17%,直接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表2 2006年全省慢性布病患者及新发病例分布 2006年全省31个县(市、区)检出阳性血清126份,阳性率 为2.11%,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1.83个百分点。全省检出新发 病例9例,分布在7个市(州)的8个县(市、区),新发病例比 2005年增加2例。在12个县(市、区)检出慢性布病患者37例, 全省现有慢性布病患者428人,分布在10个市(州)的34个县 (市、区)。全省在17个县开展畜间布病监测,血清学共检测牲 畜39 825头(只),检出阳性19头(只),阳性率为0.05%。 2006年由于扩大监测点及监测范围,人血清阳性率和阳性 血清检出县(市、区)、新发病例及分布县(市、区)均有增加,目 前全省10个市(州)有布病患者分布,13个市(州)检出阳性血 清。畜间2年监测结果虽然与人间监测结果不完全相符,但人 间发病较多或有暴发点的县(市、区)均检出阳性畜,而且阳性 率很高。 国家级监测点天祝县连续2年都有新发病例,2006年血清 阳性mY-I-高,确诊患者数增加。历史上有暴发和较大流行的临 泽县2006年检出新发病例,2005年暴发点榆中县人群感染率 高达7.42%。以往人间布病发病和感染率较低的宕昌县、庆城 区、清水县血清阳性率也有较大幅度升高,分别为3.94%、 3.92%、3.84%,而且宕昌县、清水县检出新发病例。 夏河县、肃南县1990年是我省人、畜间布病发病较高的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V01.25 2o07 No.17 建构指向第三维度的高职医学语文教材 卢思东 (漳州医学护理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高职医学语文教材,应从第二维度转向第三维度,即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整体素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07)17—0129---02 关键词:高职医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CA23.3 语文教材的编写常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联,回顾高职医学语 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思考未来的教材改革方向。语文教材从 “文法”和“习问”。“文选”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例子;而“文 话”相当于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即把课文当作知识点的例子, 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短文中的知识点,从而使整套教材构成一个 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培养,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为学习语文知识服务。例如《国文百八 课》第1册第1O课中,“文话”是“记述和叙述”,“文选”是沈尹 默的“三弦”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文选”只是作为例 子说明前面“文话”的知识,即记述与叙述的区别。这就是夏丐 1夏丐尊的例子说与医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 高职医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继承和发展了中等医学语 文教材的“知识引路~范文导学”的编写体例,采用综合组元的 方式,这2种编写体例都源自夏丐尊的例子说。在他编写的《国 文百八课》中,每个单元都是“文话”在先,“文选”在后,然后是 尊的例子说。中等医学语文教材是《国文百八课》的继承与发 展,它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兼顾语文能力训练;高职医学语 区,但2006年监测结果人群感染率很低,分析原因可能与监测 点设置和采血对象的选择、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关。 业人员培训,建立各级布病防治专业队伍,并对医疗卫生人员 开展布病诊疗知识培训。 4.3加大布病专项防法经费投入 我省财政多年来已无布病专项防治经费,是导致布病防治 工作滑坡的重要原因。鉴于目前布病疫情态势,各级财政应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兰州市的8个县(区)血清阳性率都较 高,表明兰州市的肉、奶产品存在布病感染的严重危险性。 连续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省布病疫情呈全面上升趋 势,如果说2004年以前我省布病疫情尚处在散发阶段,那么从 2005年起则面临疫情全面暴发和流行的危险,这是可能发生大 的疫情的先兆,也是疫情控制的有利时机,应给予足够重视,切 立布病专项防治经费,保障布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4加强会省疫情监测 2006年我省在做好国家级监测点(天祝县)监测的同时, 省级及各市(州)都设立了监测点开展布病监测,全面掌握布 病疫情动态。要不断提高监测质量,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工 作。 4.5开展布病防法知识宣传 实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预防和控制较大范围的流行。 4防治建议 4.1各极及主管部门要重视布病防法工作 卫生、农业、工商、质检等行政部门要加强协作,分工负责 畜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尤其是 加强卫生与畜牧部门的合作。布病是人畜共患病,要做好布病 在重点人群中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人群自我防护 意识;要求医疗卫生人员学习和掌握布病诊疗知识,及时报告 疫情并有效治疗患者。 参考文献: 防治工作,必须加强2个部门的合作,畜间防治措施不落实,人 间防治措施便无法落实。各级卫生和畜牧部门应及时互通疫情 信息,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密切协作,共同预防和控制 人、畜间布病流行。 4.2加强布病防法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 【1】赵永利,王大力,江森林.全国重点监测点2001—2004年布氏菌病监 测结果分析册.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20(4):247—249. 【2]王建国.甘肃省布氏菌病防治现状们.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 (4):14~16.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等多种原因,全省各级疾控机构从 事布病防治的业务人员严重短缺,已经影响到正常工作的开 展。因此,专业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应有计划地进行全省布病专 【3】王建国,刘广宇.甘肃省布氏菌病疫情回升因素分析们.中国地方病防 治杂志,2006,21(6一A):29—30.A 一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