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与饲料科学 A 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陕西省绥德县2010年畜问布鲁菌病监测分析 马维明 ,霍小霞 ,王 磊 ,周 寒 ,马鹏革 (1.陕西省绥德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陕西 绥德718000;2.陕西省绥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绥德西省绥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绥德718000) 718000;3.陕 摘要i通过对畜间布鲁茵病检测,掌握了陕西省绥德县全县布鲁菌病感染现状,找出了人感染布鲁茵病的主要传染源, 并就今后布鲁菌病的综合防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布鲁菌病;监测分析;畜间 中图分类号:¥855.1 文献标识码:B 布鲁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属 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在家畜中主要以羊、 牛、猪感染为主,该病的主要特征为母畜流产。人类感染后, 以低热、出汗以及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布病易在动 物与动物之间传播,并可以传染给人。该病的感染给畜牧业 生产和人类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陕西省绥德县从1996 年暴发人、畜间布病以后,当地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畜间布病 的净化,十几年来,每年都对羊、牛、猪进行血检,并及时对 阳性动物进行扑杀净化,采取“检、杀、免”的综合防控措施, 遏制了布病的感染和流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绥德县 2010年畜问布病血检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被检血清被检血清采自未免疫的成年羊、牛、猪及1 月龄以上的羔羊,于当日送到陕西省绥德县畜牧兽医技术 推广站化验室,血清保持新鲜、无溶血、未腐败。 1_2材料 ,①布氏杆菌病平板、试管凝集抗原(批号:20100412)、 阳性血清(批号:20090722)、阴性血清(批号:20090822),均 由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一次性反应凝集纸板、 试管、移液器、吸管、试管架、恒温箱、高压锅、记号笔等,由 陕西省绥德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化验室提供。 ②0.5%石炭酸生理盐水、0.5%石炭酸10%盐水,均经 高压灭菌,由陕西省绥德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化验室提供。 1.3检测方法严格按照布氏杆菌病平板、试管凝集操作 方法规定,每批次都做阳性、阴性对照,并采用平板初筛,试 管定性的原则进行操作。 1.4结果判定标准 ①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被检血清 进行判定。 ②平板凝集试验,被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的 凝集现象者判定为阳性(+),无凝集、呈均匀的抗原色(粉红 色)者都判为阴性(一)。 ③试管凝集试验,参照比浊管,按各试管上层液体清亮 程度判断。具体判定标准为:菌体完全凝集,100%下沉,上 层液体100%清亮,记为“++++”;菌体几乎完全凝集,上层 收稿日期:2010—12—19 作者简介:马维明(1963一),男,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 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马鹏革(1967一),男,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 病预防控制工作。 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0)11-0098—01 液体75%清亮,记为“+++”;菌体凝集显著,液体50%清亮, 记为“++”;凝集物有沉淀,液体25%清亮,记为…--I’;凝集物 无沉淀,液体均匀混浊,记为“一”;牛1:100倍稀释血清,猪、 羊1:50倍稀释血清,出现“++”以上凝集现象时,被检血清判 定为阳性;牛1:50倍稀释血清,猪、羊1:25倍稀释血清,出 现“++”以上凝集现象时,被检血清判定为可疑,该家畜3-4 周后复检,如仍为可疑,则判定为阳性。 2监测结果 2010年共对16个乡镇47个村108户所饲养的4 627 只羊进行采血检验,其中阳性羊75只(详细情况见表1),采 奶牛血526份、黄牛血46份、猪血200份,未检出阳性。 3分析及建议 3.1分析从检测结果看,陕西省绥德县2010年各乡镇畜 间羊布鲁菌病血检阳性率在0~4.7%之间波动,少数乡镇阳 性羊较多,且这些乡镇人间布病患者也多。说明该县布病防 治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陕西省绥德县1996年暴发人、畜间布病后,各级行 政、业务部门高度重视,经过几年艰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 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产生了麻痹思想,防治工作也 松懈下来,未能很好地巩固好防治效果。这一现象应引起各 级行政、业务部门的警惕。 ②陕西省绥德县历来是陕北羊只屠宰及其产品交易的 集散地,年屠宰羊只30多万只,皮、毛、绒年交易量大(年交 易羊皮500多万张,毛、绒达600t),相关从业人员有1 500 多人.但目前我国产地、运输、检疫不进行布病的血检。 ③陕西省绥德县重视当地饲养的羊只的血检工作,而 忽视了流动性大的贩运羊只的血检,这些羊只一旦感染或 带菌,将会给布病防治带来很大隐患。如近年来陕西省绥德 县义合镇人间布病发病人数多,就是由于该乡镇贩羊户多, 将外地病羊购回,未及时检疫,导致感染。这也说明该县人 发生布病的重要传染源是布病患羊。 ④部分防疫人员责任性不强,将疫苗交给养羊户,让养 殖户自己给羊灌服,由于农民防疫技术不过关,灌服时免疫 剂量不准确,导致免疫失败。甚至由于农民防疫意识不强, 而未对羊只进行免疫。 3.2建议 ①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布病监测制度,使畜间布病血检 工作由过去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年性工作,真正做到有进 出(出入县境)必检,有宰必检。②加强部门协作,使人间、畜 间布病防治工作有机结合,一旦有人发病,(下转第101页) 第11-12期 阎惠芳等:仔猪腹泻的防控措施 101 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即可。中草药治疗仔猪腹泻:白头翁 50 g、黄连30 g、黄柏50 黄芩50 g、金银花30 g、连翘30 g, 连用3 d.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仔猪 腹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防控时必须查清引起仔猪腹 泻的主要原因及主要症状,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及时、 准确、有效地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以消除断奶仔猪生理 1.2.2细菌性腹泻的防控:主要从饲养管理、卫生环境、 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4个方面采取综合防控措施l8 。一 般应用抗菌消炎药物,如:泻痢宁、氟哌酸、阿莫西林、磺 胺类药物、林可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等都有较好的 治疗效果,治愈率可达93%。对脱水严重的仔猪一般可用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 mL、VC 功能不完善、消化机能差、免疫功能低、体温调节能力弱等 因素,才能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提高 仔猪成活率,从而增加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永峰.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0 (1):34—35. 20 mL、庆大霉素10万~15万IU混合一次静脉注射,每 日1次.连用3 d。在饲料中拌人盐酸环丙沙星和诺氟沙 星(用量按说明),对于缓解患猪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 较好的作用。 1.2.3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控:寄生虫性腹泻主要侵害幼猪. 常在仔猪8~15日龄出现腹泻.最早在6日龄,最迟至3周 龄,该病常与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兰氏圆线虫混合感染,而且 对仔猪的危害性较大 。因此,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控 [2] 侯英,王永平.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J].畜牧 与饲料科学,2009,30(2):155—156. [3] 李国治,陈财林.利用中草药预防仔猪腹泻试验[J].畜牧 兽医杂志,2(】07,26(6):101—103. [4] 唐恩泽.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控对策[J].贵州畜牧兽医, 2010,34(4):19—20. f5] 杜凯,姚鹏举,董明新.试述仔猪腹泻病的类型及综合防制 措施[J].现代畜牧兽医,2001(12):39—40. [6] 王文振,姜顺传,彭懿德.仔猪腹泻类型及防治措施[J].现 该类疾病的基础。首先,宜选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驱除 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然后再用“抗支霸”拌料50 kg,自由采 食或集中一次使用,连用2~3次。仔猪在断奶和转群时各进 行1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1~2周进行1次驱虫,后备 猪、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 代农业科技,2007(19):196—197. 『7] 罗艳,孙波.断奶仔猪腹泻综合征的病因剖析和综合防治 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20—121. [8] 吴利锋,王长涛.仔猪腹泻常见病因及控制措施[J].山东 畜牧兽医,2007.28(6):40—41. [9] 盘春秀.猪场频发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控对策[J].广西畜 牧兽医.2010(4):12—13. 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或内服氨丙啉或用磺胺二甲嘧啶治 疗,驱虫效果均较理想。 2小结 [10]杜春仙,屈培成,窦婕香.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J].当代 畜禽养殖业,2010(7):l1—12. ”+一+一十一+”+一+”+*+・・+一+”+”+一+一+”+一+-.+-+”+ +综上所述,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该病的发生 ・口 一+・ +”+“—。+一・・—・卜・・—卜一—}一”+・・—・卜“—-+r”—+一・-—卜一—、卜・・+・・+“—十一“+”——●一“—+-一十 + +n+一+”+”+一+(上接第98页) 表1陕西省绥德县2010年羊布鲁菌病检测结果 个.只.% 畜间立即追踪查源,合力灭病。③加强产地、运输检疫和免疫 灌服工作,做到有羊必免,出入(县境)必检,先检后宰的原则, 力争在源头上遏制布病的发生、传播,确保人们的食肉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凯,邹伟飞,程军强,等.宜兴市职业人群布鲁菌病监测 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04,1670. [2]吕才福.青海省海南州1958年~2OO8年布鲁菌病监测分 析[J].动物医学进展,2009,30(3):118—122. [3]马鹏革,周寒,张琰,等.绥德县1996年--2008年布鲁菌病 监测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09,30(3) 112—114.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