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诗解诗,语境阅读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诗解诗,语境阅读

作者:

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17年第01期

重庆一中的申玉辉老师在班级开展的“有诗的一周”读书活动中,选定了陶渊明的诗歌作为阅读对象,并以“以诗解诗,语境阅读”为这一周教学的关键词,要求学生在本周的读书笔记中用诗歌表达自己阅读陶渊明的诗歌之后的感受。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申玉辉在就文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导读和解读后,下水作文,创作了一首诗作《归去应不识》,表达自己对陶公“归园田居”的看法:无论如何选择性的记忆和强调,物质的羁绊无所不在,过去是回不去了,“精神的回归”就是一场大梦。

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学生们创作热情高涨,佳作纷呈。其中,刘飞洋同学针对老师的诗作创作了一首诗,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陶渊明回到家园的那一刻,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归去”本身就是动作化达成。可谓相映成趣。 现摘录如下: 归去应不识 申玉辉 他归去西畴耘耔

我们终生走在水泥的街头种下腹诽和牢骚的毒草 没有他提供的粮食

我们仿佛只是长出来身子,没有肩膀和头颅 或者没有眼睛

眼睛通常让我们向橱窗里展览的金表投降 人群中经常有人装扮成隐士

他们行色匆匆手提一棵只有菜心的大白菜 他们把陶渊明的诗文裁成各式瑜伽的行头 在微寒的天气里推销养生之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公在就职典礼之后的80天里无数次张望 公田里的庄稼和街头的酒幡

终于内心如堵,倒下来的山石和朽木堆积成堡垒 我们活着都是酒徒,把自然自在自为的米酿成青春 然后贩卖,表现我们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口渴之时,泉水从脚下汩汩流向陶公的嘴角 饥饿之时,纸上的粟粒迅速饱满向秋天致意 我们跟随陶公归去,田园不识,征夫强笑 褐衣白巾风度翩翩,舟行如箭射向初冬的薄雾 我们跟着一封充满想象力的信回到了家乡 门口有孩子,厨房有女人,桌上有酒 院子里有破败的蓑衣和锈迹斑斑的铁犁 我们穿过衡宇柴扉和孤松丛菊 和自己的影子喝酒吹嘘云和鸟的爱情 孩子兴高采烈,追逐寻找 不会发现粮囤里藏着的哀愁和叹息 如同一朵花在秋雨中俯向另一朵

一个仲秋的黎明在紧张不安中走向另一个拂晓 面对空空的锅灶和陶樽,背叛在逃亡的时候掩面哭泣 对手脚的捆绑对男人腰部的折磨 直到多年后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无法再触及猛志英雄、秋风战旗和长歌易水的荆轲 他打扫院子,他离开院子,他想念院子,他回归院子 他邀请春天和生命的永恒邀请一辆巾车一只孤舟 邀请我们安排周末和假期去补习隐士的文化常识以备考 用他的长啸让寒冬透明纯洁

整个余生他在诗集中闭门饮酒东皋遐观临川赋诗幽谷寻壑 我们走散了,我们无法跟随一双毫不顾忌时间和痛苦的翅膀 他走向南山或者东山,走向一个异乡人的彼世 归去应识 刘飞洋

远云那一抹金黄终于探出了冬的影子 映着门前松树上淡淡的霜痕 记忆也朦胧了吧 像初冬水汽般 伴着晨风 光影斑驳中 轻推柴扉 如刻 如磨 “推开它。”他说 尘土飞扬间他看得痴了 轻拭相思之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望不穿往事尘烟 他记起那夜细雨无眠 听花落清浅的声音 他记起那天脱落的智齿 和屋檐上轻快的笑声

他学会望着云端放出狂热的目光 学会在五斗米前舔舔干燥的嘴唇 学会熟视无睹言不由衷 他累了

终究还是要回来的 世事至繁 天地至简 故景犹在 归去应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