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说 延迟法

小说 延迟法

来源:榕意旅游网


一、延迟法含义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就是小说中的“延迟法”。不同的文章, 使用“延迟法”的次数不同、在文中出现的时间不同,收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延迟法的公式就是:主人公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不断地努力,最后达成了目标/或者阴差阳错地得到了更好的结果/或者失败。

二、延迟法作用

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延迟法”作用

①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

②使情节有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④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有序展开,人物、事件接连出场;

⑤丰富人物形象;

⑥应揭示小说主题,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

三、示例

1.刘备三顾茅庐

2.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的诚意。

三打白骨精,体现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对手越厉害,故事就越有看头。

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招安孟获,这块地方自己不好管理,得找地头蛇做代理人;一个是自己刚出道不久,拿孟获练手锻炼军队。从大目标的的达成,到每一次都打赢孟获,诸葛亮智勇过人的形象就出来了。

七进七出救少主,赵云的忠勇善战以极其震撼的方式展现出来。

可是,为什么延迟法使用重复的桥段,不会让人觉得故事有停滞感呢?这是个重点了。答案是:因为目标明确。当目明确的时候,读者们会感觉到,每一次的失败,其实是主人公向前走出了一步,虽然存在大篇幅的重复情节,读者仍会感受到前进感。

最后为大家梳理一下延迟法的要点。

1目标一致,不要改。刘备三顾茅庐,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走三次才能打动诸葛亮。而没有明确目标感的重复,就会有停滞感,会变成水文。

2. 达到目标的方式不能完全一样,要有变化。比如白骨精的三次变形,每一次在剧情上都是有推进的。朱阿打德国兵,好几次被阻止写的也有差异有趣味。如果一味重复,读者就兴趣寥寥了。

更高阶的方式,是每次达成目标的方式都不一样,玩出花样,才有看头。

3. 最后达成目标的方式可以是出人意料的。比如《牲畜林》里,德国兵最后被山猫袭击掉下悬崖。(现在的喜剧片总爱用用这种方式做结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