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是我校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空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作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张孝纯先生在世时,我们进行了十年的实验;张先生去世后,我们又坚持实验了8年多。现在,“大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新教学大纲吸纳了\"大语文教育\"的一些观点。
2.课本也发生了靠近\"大语文教育\"的变化。
3.考试的\"指挥棒\"也在向\"大语文教育\"转向。。
4.各种语文教学报刊、书籍中,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5.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
“大语文教育”实验的意义在于,它解决的是长期困绕我国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大大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中第一点是总课题,二、三两点是分出的两个
1
子课题。
一、怎样深化和发展已有18年历史的“大语文教育”实验。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把语文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学生就回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可以说,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认识到这一点,便得语文教学之“三昧”。
可惜,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优秀传统,有许多成功经验,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完全脱离生活。解放后的几十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李杏保、顾黄初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一节中说:
尽管叶圣淘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
2
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但是,张孝纯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这个实验,就是要研究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方法和途径,把张孝纯先生开创的这一事业发扬光大。具体包括以下子课题:
怎样拉近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怎样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
怎样利用生活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怎样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
……这些都是目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一份贡献。
二、怎样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及成人的“终身语文学习”。但过去的实验主要是在中学进行。怎样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这又是这一轮实验的一个研究课题。具体有以下两个子课题:
怎样在小学低年级进行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
3
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优秀传统。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采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主要课本是“三百千”,还有《急就篇》、《开蒙训要》等。二是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分开进行,先求识,后求写。三是写字训练与书法训练结合进行,而且有一套成功的训练方法。以上做法,使我国传统教育的识字、写字教学效率比现在高得多,“三百千”读完,就可以认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并懂得一些初步的知识和义理,于是就可以较早地阅读浅近读物和进入写作训练,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现在的作法与之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差距:①识字与写字同步进行,要求做到“四会”,大大降低了识字效率。②识字教学中,知识与思想的含量低。现在的教材虽然有通俗易学的特点,但“人手口,马牛羊”绝对无法与“人之初,性本善”比较知识与思想的含量。③书法训练不受重视,因此许多学生迹等涂鸦。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已经探索了下面一些作法:
1.自选、自编补充教材。补充教材有下列几种:①新“三字经”。②儿童喜闻乐见的古诗、儿歌、谜语、寓言故事等。③常用独体字。这种字是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能由一知十,应首先学好。④分类常用字,如人身类,服饰类,食物类,树木类,花草类……也可以部首和读音分类。补充教材的教学要求应与课本不同:课本要求\"四会”,补充教材只求“一会\"──会读。否则,识字不可能快和多。
2.在课外阅读中识字。读物应是儿童感兴趣的画册,童话,故事及儿童报刊等。
3.在生活中识字。例如,看电视,电视的字幕;逛大街,街上的标语匾牌;买东西,商品的说明书。其他各科,亦可当做语文课堂。
4
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学生一年识字1500以上。几种媒体曾对此作过报道。但做法还不很成熟,需要继续探讨。
怎样在小学高年级大量阅读和大量积累。
在这方面,现代语文教学曾出现偏颇。我国传统教育主张大量阅读和大量背诵,甚至许多并不理解的内容也让学生死记硬背。此法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形成,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错,若等长大了能理解的时候再“活记软背”,恐怕就错过最佳时机了。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利用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力强且不易遗忘的特点,让他们大量阅读、背诵和积累。
问题是,背什么?怎样背?被哪些古诗?背哪些古文?背哪些现代诗文?怎样检查落实?怎样应用于说写?怎样处理和现行教材及应试的关系?怎样防止出现“孔乙己”?……如果这些问题能解决,无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的经验方面有所突破。
三、用电脑辅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近年来,我国社会争正以世界鲜见的速度信息化。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育受到强烈冲击, 包括撷息途径多源和信息量激增的冲击,信息载体的超文本性、超媒体性的冲击,信息形式的生动形象性的冲击,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存储的变化的冲击……在这些冲击面前,语文教学肯定必须做出反映和改革,肯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电脑辅助的方法,问题是,怎样辅助?近两年来,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制作了不少语文课件,甚至还有几家出版社对这些课件感兴趣,但是,我们自知还是初级水平,还需要大大幅度提高。这也是这一论的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能有所成就,则又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一份贡
5
献。
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大语文教育”思想是张孝纯先生的首创,其中虽然有对我国传统教育经验的继承,也有对外国教育思想和新时期以来国内各种教改经验的吸收,但总体上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它不仅突破了“狭的笼”,而且突破了并非“狭的笼”的第一课堂和课外活动想结合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引入了一个高远廓大的境界。它对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已有相关成果和下一阶段规划的成果
经过18年的实验,张孝纯、张国生等三代人已经发表有关 “大语文教育”的论文100多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其中有多篇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奖,今年还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教改实验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