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孤独的隐者——论孟浩然诗歌的孤独意识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兰 一 孤独的隐者 论孟浩然诗歌的孤独意识 安 攀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河北保定摘要: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 071000) 泛夕流。”(《夜泊宣城界》)在落日的余晖中,诗人或送别 友人.或泛舟河川I,或在山寺古庙,一切笼罩在非明非暗 的夕岚中,与诗人的忧愤、清高,以及黯然神伤结合起来, 形成无尽的孤独之情。 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 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 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 独意识。 诗人也极爱用“空”字,有四十余处,“日夕望三山。云 孤独意识 关键词:孟浩然 隐者涛空浩浩。”(《宿天台桐柏观》)诗人被世俗之事所烦恼, 黄昏时登I临向往神山却不见.见浩浩云涛顿生孤独无人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在漫长的羁旅生涯 中.他用平淡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名山秀水;在闲居的 别业中.他感慨自己的人生。孟浩然也是一位注重表现自 相知之感。“寂寂竟何待,朝朝空白归。”(《留别王维》)诗 人干求无望,空怀满腔热情,只好回乡自守寂寞。“意气豪 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高阳池送朱二》)物是人 非,曾经的繁华变成荒凉之地,令诗人感慨之余也空留寂 寞神伤。 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意识的是诗人塑造的思妇与游子 我、抒写个人怀抱的诗人,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 人在清旷冲澹中隐藏了深沉的孤独意识。 一、在诗歌中的表现 盂浩然为后人留下两百六十多首诗,并且摆脱了初 唐应制诗、咏物诗的狭窄范围,更多表现自我的情感,所 以我们才能在诗中寻找诗人思想痕迹。 在诗中.孟浩然使用了很多凄清悲苦的词语,如恨、 形象。诗人描写思妇的诗句并不多,却将人物塑造得生动 形象,如《赋得盈盈楼上女》:“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 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针。燕子家家人,杨花处处飞。空床 独难守.谁为解金徽?”思妇在楼阁之上望着远方,似乎盼 望离家已久的夫婿忽然出现。但是她知道这只是空想罢 了。思念离家已久的夫婿,见景生情,心情更加愁苦,孤独 愁、悲、孤。例如,“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登江中孤 屿赠白云先生王迥》)“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襄阳 旅泊寄阎九司户》)“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感 寂寞之情油然而生。孟浩然曾经远离故土来到长安,也曾 游历吴越.作为一名游子,他自然真实地抒发了内心的孤 秋寄上人》)“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宿来公山房期 丁大不至》) 孟浩然最喜欢描写夕阳西下的晚景,在诗中随处可 见黄昏的景象,日夕、落景、夕阳、日暮、日落、日斜、夕曛、 暝还、暮归、夕岚、余照、残照都是诗中常见的词语。“落景 独羁旅之情。例如《落日望乡》:“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 摧。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遑子,劳歌为谁媒。”黄昏之时,诗人的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因功名未立、壮志未酬不能归家,而在异乡又没 余清晖,轻桡弄溪渚。”(《耶溪泛舟》)“去去怀前浦,茫茫 汉”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起码在美感上是难以达到原诗 的境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几个汉字组合在一 起,就可描述几个形象,创造一种意境。对于这种非文化 意象。译者必须如实再现,不得妄自添加或删减。在英译 有相知援引之人.诗人将无限的愁思和忧愤都融入一种 文化内涵.同时积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尽 量使译文意象走向原文意象.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 鸣。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既不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又 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意蕴,必要时还可淡化原诗意象,舍 “形”取“神”。翻译的效果取决于“情”和“境”的完整再现。 在李白诗歌英译的时候,个体意象的翻译要符合“情”与 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克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上的障 碍,也要克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最大限度地传递 原作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境”传达的需要,如果能不损害意境,个别词义的改_,变也 是可以选择的。 美国诗人Robe ̄Frost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intranslation.”f诗者,译之所失也),不管这句话是否合 理.它还是道出了诗歌翻译的难处。在翻译李白诗歌时要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2]朱原,eta1.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C].艾迪生・维 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75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91. 想再现原诗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在翻译中 译者不但要在脑海中构建原诗意象,更要在译语中找到 对等的意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保留原作的意 象,又再现原作的意境,做到“形神兼备”。但由于两种语 言间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是最难达到 [4]许渊冲.李白诗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5 的。因此,译者在重构意象时.要准确理解原诗意象及其 ■ 空茫没有目标的孤独寂寞之中,令人嗟叹。 二、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位生于盛唐时代的诗人.年轻的孟浩然和其 他人一样,满怀一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曾 经去洛阳、长安求仕,信心满满地写下“何当桂枝擢,归及 柳条新。”(《长安早春》)但不料应举落第,希望破灭,但是 他仍不甘心,继续谋取仕进。《唐才子传》中记载:“(孟浩 然)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日:‘微雨 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诗人博得才名,却没有得 到功名。纵然仕途坎坷,孟浩然也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 他在《京还赠张淮》中说:“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早朝 非晏起。束带异抽簪。”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嵇康 以“七不堪”为由不愿为官的典故。表白自己不屑于做趋 炎附势的小吏,更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推崇一种出污泥 而不染的高沽品格。这种高洁的品格注定孟浩然将是孤 独的,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界中, 孟浩然必然会被排斥在外。 《新唐书文艺传》中记载:“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 至,浩然匿床下。维实以对,帝喜日:‘朕闻其人而未见也, 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 ‘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 何诬我!’因放还。”应举不第对于诗人的打击很大,也是 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清高耿介终不会容 于世,在这样的官场上.自己是孤独的,“跃马非吾事,狎 鸥宜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秦中苦雨思归》) 怀着不遇的愤懑和对当权者的失望.孟浩然回到家乡。 孟浩然的孤独还在于不被人所理解,他在诗中常常 发出知音难遇之感慨:“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 期听,谁知鸾风声。”(《赠道士参廖》)“今日龙门下,谁知 文举才!”(《姚开府山池》)“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与白明府游江》)“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惜。”(《留别王 维》)与其说这是怀才不遇的忧愤,还不如说这是诗人无 人知、无人识的孤独寂寞。 - 三、对待孤独的态度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唐代诗人中是不多见 的,除了漫游之外,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襄阳鹿门山隐居, 当时的士子们把隐逸看作是进入政治舞台的一条道路。 科举考试固然是干禄的正途。隐居山林也是钓名猎官的 捷径。许多士子故意隐居在深山幽谷.等待州郡推荐、朝 廷征辟,而科举失利的孟浩然却似乎是想在隐居中寻求 解脱。“古来圣贤皆寂寞”,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历史上多隐 逸之士,如庞德公、诸葛亮.孟浩然对他们敬仰有加,“昔 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登鹿门山怀古》)对陶潜也赞 叹不已,“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 6 皇人。”(《书怀贻京邑同好》)孟浩然在仕途上遭受挫折, 转而投向隐居的生活,而他自己十分向往这样的生活,在 诗中时时说起:“迟尔同携手,何时同挂冠?”(《游云门寺 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 郑五情弹琴》)“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宴鲍二宅》) “因声谢朝列,吾慕颖阳真。”(《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 面对官场的黑暗、旁人的不解、难遇知音,孟浩然回到田 园.学习他曾经敬仰的先辈们,在宁静纯朴的山林田园之 中排遣心中的孤独。 他在《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中描写道:“夕阳度西 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在诗人眼中,大 自然是静谧清幽的,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斜照下来,有一 种清冷的感觉,微风吹过潺潺溪水却又发出清越的声音, 让人如在梦幻中,大自然的美似乎占据了诗人心中的孤 寂 然而若没有这种孤独与寂寞,又怎样发现大自然的清 幽之美。 与此同时.孟浩然与高人隐者、禅师道士的往来愈发 密切.他的诗中也频繁透出坐禅修道之意:“依止此山门, 谁能效丘也!”(《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 同往》)“纷吴远游意,学此上生道。”(《宿天台桐柏观》)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愿承 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孟浩然向往佛法又与王维不同,王维将佛禅融入了自己 的生活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掺人佛法的精 妙。没有深入研究佛禅,悟彻生活,就写不出好的禅趣诗。 孟浩然并没有像王维那样深深陷入佛道之中,在诗中,我 们也只是觉得他只是发一时之感慨,在这个世上,求仙问 佛能够排遣心中的孤寂,僧人道士能够理解他心中的苦 闷,说到底,佛道并不会占据他生活的全部,这是他对待 寂寞的方式。 总之.作为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作为受后世敬仰的 一位著名隐者,孟浩然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他也 是孤独的.他的孤独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深处的孤 独。这位孤独的隐者寓情田园,游览山川,成就了一位著 名诗人。 参考文献: [1]孟浩然,赵桂藩.孟浩然集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 社.1991. 『2]孟浩然.孟浩然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4]程芳.谈孟浩然隐逸不仕的内在原因.枣庄学院学 报,200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