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 ji一 本栏编辑郭秀霞 栏目邮箱:ydwzaoyou@l 26.com 儿子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 从他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 们的谈话主题兴趣很浓,15岁的 他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 句,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 啊?” 菲力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 瞅着我 这个实验之后,我也变得敏感 凌游 己的看法。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 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朋友们 的一个特征?”我说没有。 他说:“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 起来。16岁的菲力普在我们做过 多次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观察 总结,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 于,欧洲人是看年龄,譬如在德国 学校里,你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 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 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 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 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 人称‘他’来称呼我。” 啊?! 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就 是‘小孩’,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 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 我们接着做了一次实验,就是观察 朋友下一次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 结果是这样的—— 跟孩予说话 ◎龙应台 着我。 我说:“15岁。”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 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 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 来为你代言。” 甲教授进来,我介绍:“这是中 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力 普。” 菲力普做这总结的时候,我真 的傻了。 此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 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我也会弯 他们握手,然后甲教授对着我 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汉语吗?” 眼睛依旧看着我。 我说:“你问他吧。”甲教授这 才转过去看菲力普。但是没说几 下腰去和他说话。圃 (摘自《视野》 2010年第19期) 我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 不要弄脏 别人的衣服 市里来了一位美国的教育学 专家,学校辗转联络邀其过来做 场讲演,我和同事开车去接。那天 偏偏下起了大雨,这位叫怀特的 地会被溅得泥头土脸。尽管路面 还不算太坑坑洼洼,在上这段路 ◎邓 海 前,我们还是小心地提醒怀特先 生要坐好,他起先也没在意,依然 谈笑风生,在我们不断按喇叭的 声响里他警觉地看看窗外,才发 现走的是这条路,他立刻一边摆 专家倒也和蔼可亲,上了车不断 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我们开玩 笑。 从市区到县里的一段路正在 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时 间,人流如织,泥水雨水自行车小 30 手一边扯大嗓门儿叫“NO、NO、 NO”。同事赶忙刹车,英语老师颇 有微词地说,怀特先生,请坚持一 会儿,马上就到了,路面整修呢。 汽车交织在一起,路面上积水一 他直摇头,说:“我不是这个意 思。”搞半天,我们终于明白,他是 块块的,车轮飞过,多半躲闪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