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述评 潘运,杨桂芳 550001)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摘要: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国外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从概念、理论 模型到研究方法已趋于成熟。文章系统介绍了心理韧性的结果论、过程论和品质论概念,并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特点总 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韧性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最后尝试着从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出心理韧性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3)02—0007—06 A Review of the Resilience at Abroad PAN Yun .YANG Gui—fang (1.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Resilience is the hot problem in positive psychology.Since the 1970s to 1980s,the research of resilience had been put forward not only in theories,models,but also method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s of resilience from three perspectives:outcome,process,and character,and concluded theoretical models and meticalr instruments of resilience in differ— ent age stag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finally tried to advance the trends of resilience in future from the angle of practical problem. Key words:resilience;positive psychology;adaptation 20世纪50年代,在精神病理学、发展和变态 心理学中最初开始对脆弱性概念、抵抗和处理压 力概念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发展韧性结构作 出了巨大贡献,韧性(Resilience),即心理韧性,这 个术语过去常被广泛用于描述一种灵活性特质的 物质。在20世纪8O年代,研究者发现面对同样 的压力环境,有的个体能采取策略获得良好发展, 而有的个体则不然,这样的个体差异现象促使研 究者对韧性开展了更加广泛的研究,以此提出了 “心理韧性”概念。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 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在压力环境中表现出的 良好发展结果,心理韧性也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 的热点问题。 一连续集合体,或是一系列的特质,结果或过程 J。 如特质论的代表Tusaie和Dyer认为,心理韧性主 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身体方面的压力和心理 方面的应对,因此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特质调节 压力的消极影响以促进个体良好适应,即个体成 功处理改变和不幸的能力 。结果论的代表Ols. son等将心理韧性视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机能能 力和社会能力等结果…。过程论的代表Rutter认 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过程,是风险因 素和保护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要理解这个 适应过程,评估风险和保护机制是必要的;保护机 制主要包括个体自己、家庭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社 会三个领域 J。因此在以往研究中,心理韧性常 被定义为个体成功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能力,以 及顽强和坚定的性格特质。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 学的兴起,研究者提出了心理韧性的生态学概念。 、关于心理韧性的概念 一。目前学界关于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还未统 研究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视为适应或成功的 收稿日期:2013—0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单列)“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对策研究一以苗族、布依族等为例” (CBA1001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潘运(1980一),男,贵州凯里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杨桂芳 (1988一),女,贵州铜仁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军 ~ 第j 两 —■■■■lIl 潘运,杨桂芳: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述评 如Ungar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操纵自己的行为方 式去增强心理健康资源的能力,及采用有意义的 方式提供身体和社会生态资源的能力,因此心理 韧性有自我操控和与他人合作两种解释 J。总 之,目前国外关于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主要有结 果论、过程论和品质论。 (一)心理韧性的结果论观 渐转向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开始探讨个体在 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 压力时的良好适应,以及体现出的特质或能力。 二、关于心理韧性的模型 目前关于对心理韧性研究已建立了许多理论 模型,如系统模型、动态模型、过程模型、层次模 型、心理韧性框架等。文章根据已有文献所具有 的个体发展特点分别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不同 年龄阶段的心理韧性模型进行说明。 (一)儿童研究中的心理韧性模型 结果论观以Marten等人为代表,认为心理韧 性是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 结果 。这种观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调个体 的保护功能上,即人们在危险情况下所表现出来 的有效行为能力模式和功能。研究者按照良好的 心理健康,机能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结构来定义 心理韧性。为此结果论观点认为,心理韧性是个 体克服逆境而获得的良好适应的行为结果。 (二)心理韧性的过程论观 根据过程论的观点,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 生活应激性事件或挫折时,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 动态过程中,通过应对而获得良好适应的调适过 程。过程论的研究旨在理解人们在危险的情景中 采取行动以成功适应环境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其 中,这种发展过程是个体成功适应的过程,要理解 适应的过程,对危险机制和保护机制的评估是必 圈 要的 ]。评估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个体经历过 严重危险的打击;二是在经历危险打击后个体仍 发展良好。而个体在成功适应的过程中,应有一 定的促进因素或保护因素使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获 得良好发展。一般而言,探讨促进个体心理韧性 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家庭环境以及 社会 。 (三)心理韧性的品质论观 品质论观以Connor和Davidson为代表,认为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 活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或特质 。美国心 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 APA)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在面临逆境、创伤、 悲剧、威胁、艰辛及其他生活重压下能够良好适应 的“反弹能力”。品质论的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在 身体方面的压力和心理方面的应对策略两个基本 方面。 尽管心理韧性这一术语已经获得了广泛认 可,但研究者还是根据不同标准对其进行了定义。 如Ungar认为等,这是因为心理韧性概念具有鲜 明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 人们受文化习俗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完全可 能对其做出不同的解读 。近年来受到积极心 理学的影响,研究者们对心理韧性的关注点已逐 心理韧性的研究最早始于儿童韧性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关于儿童心理韧性的模 型,如生态学理论模型。生态系统中的韧性概念 是由霍林提出来的。他在1973年的《生态系统评 论》杂志中发表了一篇经典性的论文,探讨了韧 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背景直接和问 接关系对儿童韧性的影响。生态学理论研究者认 为,心理韧性是测量一种从不平衡状态快速恢复 到平衡状态的系统,即“生态复原力”。但值得注 意的是,生态学理论并未讨论究竟是什么样的机 制或因素促使个体从不平衡状态快速恢复到平衡 状态。为了弥补这种理论的不足,Garmezy等人 进一步提出了心理韧性的三种机制模型 J:补偿 模型(Compensatory Mode1)、挑战模型(Challenge Mode1)和免疫模型(Immune Mode1)。其中,补偿 模型是在危机情景下,儿童所拥有的某些人格特 质或环境因素等保护性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抵 消危险因子的消极影响。挑战模型解释了中等水 平的危机能够产生积极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儿 童的问题解决技能。免疫模型则说明当再度面对 危机情境时,成功克服逆境的经验能够帮助儿童 有效地应对应激情景。模型中的心理韧性类似免 疫疫苗。这三种机制模型强调了个体内在素质和 能力。从对心理韧性的理解可认为,韧性应是危 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为此An— tonovsky提出了健康本源模型(Solutogenic Per- spective on Resilience) 。该模型把回避风险的 概念看成是具有韧性的先决条件,同时模型还重 视有益于健康和幸福的因素,其关注的健康本源 因素是帮助儿童确定应对危险的资源,这些资源 对逆境和危险情景具有有效的调节和恢复作用。 健康本源模型在多个领域强调能力和健康的作 用,指出儿童的韧性心理可以通过在环境中建立 保护因素进行培养并得到促进。 (二)青少年研究中的心理韧性模型 在现有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中青少年群体的 最多,理论模型的建构也颇为丰富。如基于心理 韧性是个体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动态过 程的观点,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 (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该模型认为, 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固有潜能。青少年在发 展过程中具有一系列成长的需要,这些成长需要 的满足依赖于家庭、社会等外部保护资源,拥有这 些资源后,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发展起一些如 自我意识、自我效能等特征,即个体内部资源,这 些内部资源将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危害, 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然而,Haase从应对压力环 境的保护性因素角度,提出了青少年韧性模型 (The Adolescent Resilience Mode1) 。该模型的 主要成分包括:个体保护性因素(如,勇敢应对、 希望和精神层面等因素)、家庭保护因素(如,家 庭氛围、家庭支持等资源)、社会保护因素(如,医 疗保健资源和社会同化)。研究者认为在青少年 韧性模型中,个体可获得包括与心理韧性有关的 自尊、自我超越、自信或自控及幸福感等。由于文 化背景、种族等因素的差异,个体在应对压力时其 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为此Ungar等对跨文化下 的心理韧性进行探讨,提出了青少年心理韧性社 会建构模型(Social Construction Model of Resili- ence) J。该模型强调个体自我在社会环境中同 一性建构的重要性。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以 及整个社会等,它们能过滤和限制某些环境因素 对青少年的影响,从而影响到青少年的自我同一 性建构,即动力、背景、行动和结果的连续性发展。 他们认为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的动力来自两方 面:一是自我控制;二是他人帮助的需要。 (三)成年人研究中的心理韧性模型 Windle等人结合了众多理论观点来探讨老 年人的心理韧性,认为心理韧性整体结构可用许 多心理资源的功能进行解释(如,自尊、个人能力 和自控力) 。因此心理韧性模型应包括三个方 面:自尊、人际控制和个体能力,这些特质被看作 是来自于个体生活经历中自我认知的集合。这种 模型提供了自我概念方面的解释,并把自我概念 视为一种“自我建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 成年人的心理韧性研究中还未有研究者提出具体 使用的模型或结构对心理韧性进行解读,这可能 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成年人的自我意识、 认知和社会性已逐渐成熟、稳定有关。 总之,在众多的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中,动态模 型和生态理论模型是当前研究心理韧性的主要观 点。动态模型将心理韧性作为个体所拥有的天生 潜能特质,而生态理论模型则将人与自然系统的 关系视为个体能从危险情景中快速恢复的关键。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理论模型都符合积极心理 学的研究思潮。 三、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方法 心理韧性特质的测量主要是自我报告和观察 研究两种方式。基于这两种测量方式,韧性的研 究已发展出很多具体的测量工具。尽管这些测量 工具都是基于研究者所提出的不同心理韧性模 型,但其强调的重点都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即 运用个体和社会资源对压力情景做出反应以保护 自身不受危险因素的伤害。已有研究者对心理韧 性的众多测量工具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儿童、青少 年和成年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心理韧性测量 工具进行梳理,旨在总结当前国外心理韧性研究 中测量工具的特点。 (一)儿童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对儿童的心理韧性特质进行测查的测量工具 多数是通过对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共同探讨。如 Biscoe和Harris使用韧性态度量表(RAS)对儿童 及其监护人进行测查,评估对韧性的支持态度 (如,主动性、幽默感、坚持性和信念等)。Caspia 等采用加利福利亚儿童集合问卷(CCQ—Set),同 时对儿童、监护人及教师进行观察研究,测量个体 的自我韧性和自我控制。加利福利亚州教育部门 使用加利福利亚健康儿童调查量表(California Healthy Kids Survey)对小学各年级学生进行调 查,评估小学生对自己的个体特质,对来源于家 庭、同伴、学校和社区保护资源的看法。有关儿童 心理韧性测量工具的具体内容见表1。 (二)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从已有文献中不难发现关于青少年心理韧性 特质的研究较多,并发展和形成了众多的心理韧 性测量工具。例如,Bums和Anstey编制和修订 10个项目单维结构的康纳一戴维森韧性量表(简 称CD—RISC) 。该量表反映了个体对改变、个 人问题、疾病、压力、失败和痛苦情感的承受能力。 Donnon等使用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优势评估问 卷(简称YR:ADS)对在校获得成功学生的能力 进行研究 。该问卷共94个项目,包括10个因 子和31个能力发展分量表,其31个能力发展都 与心理韧性特质有关。Ungar等采用儿童与青少 年心理韧性量表(简称CYRM)整合了11个国家 14个地区35个研究者的有关心理韧性研究结 果,得到28个项目4个维度的青少年韧性量 表 。Oshio等以13本大学生为被试,考察青少 年韧性量表(简称ARS)的结构效度,最终得到一 个具有较高信效度的21个项目3个维度的青少 年韧性量表 13j。Hurtes和Allen使用韧性态度和 2013军第。艺期 I百I 甜 1■■■吼 潘 运。杨桂芳: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述评 表1 儿童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内容 技能结构量表对青少年心理韧性态度进行探讨, 得到34个项目7个维度的韧性结构量表(简称 RASP) 14]。Wagnild和Young编制了包括个人能 力、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两个方面的共25个项目 的心理韧性量表(简称Rs)¨ 。该量表主要测查 个体的镇定性、坚持性、自在感、有意义的生活体 版本进行了修正,最终获得了有l4个项目的单维 韧性量表结构(简称RS一14)。心理韧性量表白 1993年编制以来,已被广泛使用于不同民族和年 龄群体的样本,如Bruno和Juliane在修订的14个 项目单维结构韧性量表基础上,编译了巴西版本的 韧性量表,得到了适用于巴西青少年群体具有较高 信效度的l3个项目单维心理韧性量表u 。有关 验和自信心。但由于最初25个项目版本的量表 结构并不够稳定和清晰,之后Wagnild等将最初 青少年心理韧性测量工具的具体内容见表2。 表2青少年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内容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青 栅表2s 格,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 7点计分自我报告 … 啪能力和外部保护资源 个体 READ ( ) …。… …(三)成年人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心理韧性是一种应对压力情景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适应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心理韧 性特质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者在对成年人心理韧 性特质探讨的基础上编制了许多韧性测量工具。 如Bartone编制的15个题目3个维度的韧性素质 量表(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简称DRS),主 要用于测查成人心理韧性的承诺(目标感)、控制 力和挑战力 17]。Connor和Davidson编制了康 和修订的成人韧性量表(简称RSA)的两个版本: 37个项目5个维度和33个项目6个维度,主要 用于测量个人能力、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 支持和个人组织性等保护因素 18]。Windle等编 制了共l9个项目3个维度的心理韧性量表(Psy. chological Resilience),该量表适用于测查成年人 的自尊、个人能力和人际控制作为保护因素的作 用¨ 。此外,Smith等还编制了简洁版的韧性量 表(BRS),该量表包括6个项目,分别探讨个体 在应对压力时的积极和消极反应,主要测查个 体的相关特质、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健康等情 况¨ 。有关成年人心理韧性测量工具的具体内 容见表3。 纳一戴维森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 ence Scale,简称CD—RISC),量表共25个项目, 主要测量个体的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 控制感和精神信仰5个方面 j。Friborg等编制 表3成年人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内容 从上述3个列表内容可看出,尽管目前国外 对心理韧性研究已编制和修订出了较多的心理韧 性测量工具,但这些研究测量工具还是以自我报 告和观察研究的形式为主。从所测量的内容来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集中探讨个体的自身特 素质到遗传基因,从对儿童到对老年人的探讨,从 探讨问题来源模式到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研 究对象的范围在不断延展,研究的理论模型和测 量工具亦不断成熟,但争议与问题也越来越多。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未来关于心 理韧性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还需解决。这些问 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心理韧性概念的 界定。迄今为止,关于心理韧性的概念还未有统 质,即个体运用资源应对压力情景使自身不受危 险因素的伤害;二是围绕外部支持资源,主要涉及 家庭、学校和社区。 四、心理韧性的研究展望 国外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从20世纪7O一8O 年代对儿童母爱剥夺研究开始,这些研究从个体 的定义,尽管研究者普遍提出了特质说、结果说 和过程说这三种倾向观点,但由于研究者所根据 的测查重点和对象不同,因此其对心理韧性的理 一斫j军第 期 J《第i ——●●_l 潘运。杨桂芳: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述评 解亦不同。这些彼此之间孤立的心理韧性研究很 难对韧性有统一的结论,未来的研究需要在一个 统一的结构框架模型下对各类心理韧性概念进行 整合,发展一个广泛、统一的定义对该类问题进行 研究。一个能体现心理韧性本质概念的发展需关 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心理韧性作为一种适 应性能力的本质和机制;二是探讨这种本质和机 制是个体先天潜能还是后天发展;三是确定这种 能力是伴随人的一生还是会在某个具体的情景中 消失?(2)心理韧性结构模型的建构。目前国外 研究者对心理韧性结构模型的研究多是根据其具 体的研究对象而提出或发展的,同时对同一年龄 阶段个体的研究由于研究重点不同,研究者也会 提出不同的结构模型。这些关于心理韧性的结构 模型概括起来也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建构,即个人 支持力和社会支持力,但其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却 不甚紧密。(3)心理韧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完 善。已有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方法多是自我报告 和观察两种测量方式。但是人们在对自我进行评 价时,当感觉到自我评价的某个方面受到威胁 (或挑战)时,个体会努力地寻求对这种自我评价 的社会承认,也就是说,个体会运用自我提高机制 来完善自我,而这些结果与研究所要测查的变量 啊 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对个体的心理韧性进行测量 时,研究者应寻求更为有效的评估方式,如结合自 然实验或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以更加科学、客观的 方法来确定环境对个体良好适应的作用。(4)心 理韧性研究的本土化。从文献中可知,尽管国外 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已渐成熟,但在中国才刚刚 起步。应当承认,心理韧性概念所反映的内容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逆境观”、“祸福观”等是有重 叠的,但如果完全使用西方测量工具来研究中国 人的韧性是不合适的,因为西方量表并未涵盖中 国人的心理韧性内容和中国人行为的独特方式。 因此有必要开发和编制适合于中国人群体的本土 化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Olsson C A,Bonda L,Bums J M,et a1.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3(1). 『2]Tusaie K,Dyer J.Resili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 [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1). [3]Rutter,M.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9(2). [4]Ungar M,Liebenberg L,Boothroyd R,et a1.The study of youth resilience across cultures:Lessons from a pilot study of measure— ment development[J].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2008 (3). [5]Masten A S,Coatsworth J D,Neemann J,Gest S D,et a1..The Structure and Coherence of Competence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1995(6). [6]Garmezy N,Masten A S,Tellegeu A.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la psy— chopathology[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 [7]Connor K M,Davidson J 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 [8]Antonovsky A.The slautogenic model as a theory to guide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996(1). [9]Haase,J.E.The Adolescent Resilience Model as a guide to in— terventions.Journal of Pediatric Oncology Nursing,2004(2). [10]Windle G,Markland D A,Woods B.Examination of a theoreti- cal model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older age[J].Aging& Mental Health,2008(3). 『11]Burns R A.Anstey K J.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Testing the invariance of a uni—dimen- sional resilience measure that is independent of positive and neg— ative affec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 (5). [12]Donnon T,Hammond W.A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self repofled youth resiliency assessing developmental strengths ques— tionnaire[J].Psychological Repofls,2007(6). [13]Oshio A,Kaneko H,Nagamine S,Nakaya M.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J].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3(5). [14]Hurtes K P.Allen L R.Measuring resiliency in youth:The re— siliency attitudes and skills profile[J].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maaal,2001(4). [15]Wagnild G M,Young H 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 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Journal of Nursing Meas— urement,1993(2). 『16]Bruno F D,Juliane C B,Joilson P S.14一Item Resilience Scale(RS一14):Psychometirc Propeaies of the Brazilian Ver- sion[J].Journal ofNursing Measurement,2011(3). [17]Baaone P.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一15,a brief hardiness scale[J].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7(5). [18]Friborg O,Barlaug D,Ma ̄inussen M,Rosenvinge J H,njem— dal O.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irc Research,2005 (1). [19]Smith BW,Dalen J,Wiggins K,Tooley E,et a1.The brief re— silience scale:assessing the ability to bounce back[J].Inter- nationalJournal of Behavioural Medicine,2008(2). 责任编辑周莹洁 英文审校孟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