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构建 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模式的思考 ◎泉州第一中学 赖东升 一、何谓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CSSmeri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 步形成的一种评价范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性评 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那么,过程性评价 指的是什么?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基于“过程性的观察为主”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认知学习的过程。强调引导教师和学生 去关注、认识、把握和改进学习的微观过程,提高元认知水平。 但是,强调过程性评价是对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学习过程的 评价,结果会使一线教师对学习过程与评价产生误解。 第二种观点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典型方法或工具是“成长记录 (学习档案)”或“表现式的评价”。这种观点导向对非智力因素 的重视。但是,过程性评价显然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对学生的智能 表现的评价排除在外。这种观点是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 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机械对应起来,导致对成长记录和表现式评 价的狭隘理解,把学习效果的记录与表现这两个最为重要的方 面排除在外,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第三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 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 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 评价。这实际上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将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阶段划 分成一些相对短暂的阶段,将短暂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成为 过程性评价。所关注的仍然是学习效果,主要是知识与技能掌 握。对过程性评价的这样一种理解,显然没有把握过程性评价的 要义,忽视了对学生在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及学生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笔者以为,过程性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始终关注每个学 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的评价。 二、构建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模式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存在单一性。课改前,语文教 学评估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语文基础、阅读、作文组合成的一 张张试卷来考查学生。教学评价的单一、静止、绝对,已经成为 语文教学的桎梏,束缚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创新 性思维。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 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评价要突出语文课 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所以,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来体 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 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 自身价值,已成为高中新课程实践语文教学评价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模式的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我们所要构建的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模式的基本 目标十分明确。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依据国家对中学教育的要 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对高中语文教育的期待。把学习 个体的和谐进步放在首位,受教育者在德、智、美诸方面健康的发 展;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已有水平上获 得长足的进步;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够文明地交际,有良好的团队素质。二是“三维”目标的要求,即 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求,语文基础知识、社会文化常识、思想方法 论的掌握,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听说读写能力,探究学 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等的提 高,文明交际、思维品质、批判精神等素养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 目标要求,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具有个人的学习体验,有 正确、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正确的方法论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的目标要求,积极地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孜孜不倦地学习,富有 责任感,具有爱国、忠诚、高尚、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与牺牲精神 的高尚品德。三是“三维”目标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所以它是具 体的、动态的。每一个目标的确立,都取决于具体的学情,是一个 建构的过程,而非完全的形而上的预设。但正是这个建构的过程, 才使得语文教学目标一一实现,学习个体的心智得以健康的发 展。三个方面的目标把人的塑造凸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是理想 的现实化。而人是具体的、有差异的,因此对目标达成度的认同, 也有个差异性问题。只有这样,“异质”发展才有可能。 四、构建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模式的基本方式 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与教育的最高追求 相一致的,那就是对人的关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 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 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基于上述认识,语文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与手段要起到催化智育、 净化心灵、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 首先是建立激励机制。一是挖掘闪光点。学习个体是一个有 77善 2010.1 着多种需要、多种文化层次需求的特殊群体,由于个体心理文化 知识前结构的不同和智能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 认知状态。有的学生可能学业不太好,有的可能语文成绩差,但 在课中的表现尚佳,譬如,积极学习语文,对某一个问题有自己 独到的见解,或在某一次作文中有明显的进步,等等,老师要采 取积极的态度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二是鼓励 独创。按照现代阐释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参与建构 的,任何一个文本,都由于阐释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课 文也是文本,有历史视界;由于师生这个特殊的读者群的参与, 也就获得了现时视界。这种“视界融合”的结果,就是文本新意 的产生,也是新意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老师是与学生平等地 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建构之中的,一般而言,答案不应该是唯一 的。鼓励学生的独创,尊重学生的体验,是培养批判精神、创造 精神,发展异质的好方法。三是培育成就感。最能调动学习个体 学习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转化为一种持久的人生趣味的,就 是成就感。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要突出成就感的地位。但要 避免成就感的成人化。成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对学生来说,在 已有水平上的任意一点进步都可以定义为成就。对一个学业落 后的学生来说,一次有亮点的课堂发言,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 就。这三种激励方式的“物化”和制度化是提高评价效果的重要 前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等级评定制对上述三项指标进行 评定,并把这个评定纳入总结性评价中,产生良性效果。 其次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变考试为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不断地反馈给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的评 价。“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在认知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一个单元、一个 知识点进行诊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过程性评价的重 要任务。把以检测知识为目标的考试转换为诊断性评价,就提升 了教学品质。二是变训练为诊断性评价。解题能力是学习素质之 一。但在训练中,题量太大、只重结果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问 题。从语言的特殊性来看,语文练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训 练。因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文化载体,同时还是呈情显才 的魔方,是情意智的产物。因此,学习个体在阅读与写作中所反 映出来的问题,就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如果我们既注意从知 识性、技术性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又注意从情感、态度等非知识 性、非技术性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是变总结性评价为诊断性评价。在学校教育中,总结性评价往 往表现为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对这种考试,大家的目光都不自 觉地聚焦在分数上,也就是把定量评价的价值夸张到最大限度。 但人们又往往忘记了分数不等值规律。因此,在对学习个体的学 业成就进行分析时,更多地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研究考试效 果。比如,在成绩评定完了之后,及时组织对试卷的分析、评讲, 以补救不足,从而在实践中完成由总结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的 转移。四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定量 评价与定性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 价的对象,是定量评价的特点。而定性描述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 性质、特点、状态的描述,具有模糊性。而语文恰恰具有模糊性。 在目前,对定量评价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定性评价的重视。这不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多种 评价手段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整合信息的网络,这是高质量教 78 学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再次是建构学生评价机制。首先是自我反思。“评价作为一 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自我分析 就是把自身的行动及其结果,与一定的价值尺度相比较的过 程 ”自我分析是个体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社会尺度 与他人尺度的比照,对自己进行理性分析,获得个体言行、社会 形象的解释,这是个体良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一是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二是要 教技术,三是要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四是要有评价措施。其次 是同学评价。同学评价是认识自我的又一条路子。人总是从别人 对自己的反映中去认识自己。虽然这种认识有危险(也许别人的 认识是偏见,也许别人的标准与自己的不尽相同,等等),但人总 是有社会角色期待心理的,如果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好的,他 就会按着这个期待去行动,因此如果老师能够善于利用这个心 理特点去引导学生的行为,那么不仅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就 学生而言,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也会上一个台阶。第三是家 长评价。这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对话等形式来进行。 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手段的 多元化,而整合评价手段,科学地分配权重,对促进学生学习语 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构建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模式的优势和局限 构建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全面。无 论从评价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上看,过程性评价的 理念更为全面,能够更全面地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二是及时。过程 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评价和教学相互交叉和融 合,教师和学生民主互动、协商,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 有利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 三是灵活。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 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不过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 性,不过分追求评价环境和程序的正规和严肃,有利于学生充分展 示才能。四是深入。过程性评价采用包括质性评价在内的各种评价 方式,可以深入到学习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 对学习进行描述和评价,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层次更高也更深入。五 是可持续。过程性评价不是间歇式地进行,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都不间断地进行着。 构建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模式也存在明显局限。一是由于 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其标准无法 做到统一,其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二是当社会需要 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教学的效益和学习的成果时,过程 性评价很难证明评价的公平与公正。三是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 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评价的强度应该是多大才恰当,比较 难以把握。四是伴随过程性评价方式产生的还有许多新颖的评 价工具,这些评价工具同样有着明显的局限。如消耗的时间过 多,评价的视野不稳定,等等。 构建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模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整体性、系 统性、多元性,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性评价强调 在“过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养成语文能力及其情 感、态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它始终把学生与教师的活动看 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这不仅 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