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物理总复习机械能专题复习

高考物理总复习机械能专题复习

来源:榕意旅游网
专题七 机械能

一.功:W=FLcosθ 当0≤θ<90o时, cosθ>0,则W>0,即力对物体做正功;

0

θ=900时,力对物体______功 900<θ≤1800时,力对物体做_____功(物体________这个力做正功)

(1)W=FLcosθ(计算恒力的功)

求功的三种方法: (2)W=P t (P为平均功率,此式主要用于求在一个功率不变力所做的功)

(3)用动能定理求功W=Ek = Ek2 一Ek1 =

重点一:总功的求法

(1)先求外力的合力F合,再应用功的公式求出总功:W=F合lcosα

(2)先分别求出各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W2、W3……,总功即这些功的代数和:W=W1+W2+W3+……

1122mV2mV1 22例1. 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的v一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0—1s内,合外力做正功

B.在0—2s内,合外力总是做负功C.在1—2s内,合外力不做功

D.在0—3s内,合外力总是做正功

重点二:求变力的功:

1.化变力为恒力:

(1) 分段计算功,然后用求和的方法求变力所做的功. (2)用转换研究对象的方法求变力所做的功.

2. 若F是位移l的线性函数时,先求平均值FF1F2,由W2Flcos求其功.

【例2】用铁锤把小铁钉钉入木板,设木板对钉子的阻力与钉进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已知铁锤第一次将钉子钉进d,如果铁锤第二次敲钉子时对钉子做的功与第一次相同,那么,第二次进入木板的深度是多少?

解:kddkdk(dd)d

22∴d(21)d

3. 作出变力变化的F-l图象,图象与位移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变力做的功.

1

在F-l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功.对于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变化的力,作出F-l图象,求出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就求出了变力所做的功,上述例题也可用图象法来求解.因为木板对钉子的阻力与钉进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即F=kd,其图象为图5-1-2所示.

铁锤两次对钉子做功相同,则三角形OAB的面积与梯形ABCD的面积相等,

即1d(kd)1kdk(dd)d' 22解得 d(21)d

F Kd+d′ kd 0 C A B D s d d+d′ 图5-1-2

【例3】如图5-1-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在恒力F=100N的作用下从A点运动到B点,不计滑轮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及绳、滑轮间的摩擦,H=2.4 m,α=37°,β=53°,求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析】绳的拉力对物体来说是个变力(大小不变,方向改变),但

F H A α B β 图5-1-3

分析发现,人拉绳却是恒力,于是转换研究对象,用人对绳子做的功来求绳对物体所做的功W=F·l=F(HH)=100 J

sinsin【答案】W=F·l=F(HH)=100J

sinsin二、功率

1概念:功跟完成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力(或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PW(平均功率) t PFcos(平均功率或瞬时功率) 3单位:瓦特W 4分类:

额定功率: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即发动机产生牵引力的功率,P实≤P额。 5分析汽车沿水平面行驶时各物理量的变化,采用的基本公式是P=Fv和F-f = ma 6 应用:

(1)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由PF(P为机车输出功率,F为机车牵引力,为机车前进速度)机车速度不断增加则牵引力不断减小,当牵引力Ff时,速度不再增大达到

2

最大值max,则maxP/f。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在匀加速阶段汽车牵引力F恒定为maf,速度不断增加汽车输出功率PF随之增加,当PP额定时,F开始减小但仍大于f因此机车速度继续增大,直至Ff时,汽车便达到最大速度max,则maxP/f。

三.机械能:

1、动能:EK=mV2

2、重力势能:EP=mgh (h为从物体到零势能参考平面的高度) 3、弹性势能:与弹性形变有关 Ep=2kx2 4、机械能: E=EK+EP

1

12四. 动能定理: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合= Ek = Ek2 一Ek1 =

适用范围:普适

例4:如图5-3-1所示,质量m=1kg的木块静止在高h=1.2m的平台上,木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0.2,用水平推力F=20N,使木块产生位移S1=3m时撤去,木块又滑行S2=1m时飞出平台,求木块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空气阻力不计)

1122mV2mV1 22

3

解析: 对木块整个运动过程应用动能应理:

2Fs12g(s1s2)2ghm

Fs1mg(s1s2)mgh1m22

=220320.210(31)2101.2m/s1

=82m/s

变式训练1:物体从高出地面H处.由静止自由下落,如图5-3-2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落至地面进入沙坑深h处停止,求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多少倍?

图5-3-2

解法一:物体先自由下落,后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落至地面时间速度为.则

22gH ①

对第二阶段,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 ②

22ah ③

FHhh

由①②③得mg解法二:物体运动分两个物理过程,先自由落体,然后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落至地面时速度为,则由动能定理可得

mgh1m22 ①

1mghFh0m22第二个物理过程中物体受重力和阻力,同理可得 ②

FHhh.

由①②解得mg解法三:若视全过程为一整体,由于物体的初、末动能均为0,由动能定理可知,重力对物

4

体做的功与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相等,即:

mg(Hh)Fh

F解得 mgHhh.

练习:如图,光滑圆弧的半径为80cm,有一质量为1.0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开始下滑到B点,然后又沿水平面前进4m,到达C点停止,求:(1)物体到达B点时的速度;(2)物体沿水平面运动的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3)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取10m/s2) A O C

B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 表达式

E1=E2或Ek1+EP1=EK2+EP2

【重点】3. 守恒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一个物理过程是不是满足机械能守恒,关键是分析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力参与了做功,这一力做功是什么形式的能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如果只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而没有其它形式的能发生转化,则机械能守恒。

【重点】4.常用数学表达式:

第一种:Ek1+EP1=EK2+EP2从守恒的角度表明物体运动过程中,初状态和末状态机械能相等

第二种:△Ek =-△EP 从转化的角度表明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减小量

第三种:△E1=-△E2 从转移的角度表明物体1的机械能增加量等于物体2的机械能的减少量

【重点】4.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 (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对象(物体或系统).

(2).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各力的做功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3).若符合定律成立的条件,先要选取合适的零势能的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运动

5

过程的初、末状态的机械能值.

(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并代人数值求解.

【例5】.游乐场中的一种滑梯如图所示。小朋友从轨道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沿水平轨道滑动了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则( )

A.下滑过程中支持力对小朋友做功

B.下滑过程中小朋友的重力势能增加

C.整个运动过程中小朋友的机械能守恒

D.在水平面滑动过程中摩擦力对小朋友做负功

【例6】. 如图8所示,用一轻绳系一小球悬于O点。现将小球拉至水平位置,然后释

放,不计阻力。小球下落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小球所受的合力不变 C.小球的动能不断减小 D.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单个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例7】如图5-5-1所示,光滑的倾斜轨道与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相连接,质量为m的小球在倾斜轨道上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恰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小球释放点离圆形轨道最低点多高?通过轨道点最低点时球对轨道压力多大?

6

图5-5-1

【解析】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轨道支持力,轨道支持力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取轨道最低点为零重力势能面.

因小球恰能通过圆轨道的最高点C,说明此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为零,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列mgmvc 得

R2 1mvcmgR

22R2在圆轨道最高点小球机械能:

EC1mgR2mgR 2在释放点,小球机械能为: EAmgh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ECEA 列等式:mgh1mgRmg2R 解得h5R

22同理,小球在最低点机械能 E1mv2 EBECBB2vB5gR

小球在B点受到轨道支持力F和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向上为正,可列

Fmgm2vBRF6mg

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轨道压力为6mg.方向竖直向下.

【例8】如图5-5-2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

质量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立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7

【解析】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Epmghmgl(1cos600),此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E12.机械能守恒定律还可以表达为EE0 pkmv2k即

12mvmgl(1cos600)0 2整理得mv2mg(1cos600) 又在最低点时,有Tmgmv

ll22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Tmgmv2mg2mg(1cos600) 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l2mg20.110N2N的基本方法.

(二)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例9】. 如图物块和斜面都是光滑的,物块从静止沿斜面下滑过程中,物块机械能是否守恒?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 解:以物块和斜面系统为研究对象,很明显物块下滑过程中系统不受摩擦和介质阻力,故系统机械能守恒。又由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可以得知:斜面将向左运动,即斜面的机械能将增大,故物块的机械能一定将减少。

有些同学一看本题说的是光滑斜面,容易错认为物块本身机械能就守恒。这里要提醒两条:⑴由于斜面本身要向左滑动,所以斜面对物块的弹力N和物块的实际位移s的方向已经不再垂直,弹力要对物块做负功,对物块来说已经不再满足“只有重力做功”的条件。⑵由于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斜面一定会向右运动,其动能也只能是由物块的机械能转移而来,所以物块的机械能必然减少。

【例10】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2 m和3m的两个小球固定在一根直角尺的两端A、B,直角尺的顶点O处有光滑的固定

A 转动轴。AO、BO的长分别为2L和L。开始时直角尺的AO部

分处于水平位置而B在O的正下方。让该系统由静止开始自由转动,求:⑴当A到达最低点时,A小球的速度大小v;⑵

B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⑶开始转动后B球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m。

8

解:以直角尺和两小球组成的系统为对象,由于转动过程不受摩擦和介质阻力,所以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⑴过程中A的重力势能减少, A、B的动能和B的重力势能增加,A的即时

8gLv速度总是B的2倍。2mg2L3mgL12mv213m ,解得v112222⑵B球不可能到达O的正上方,它到达最大高度时速度一定为零,设该位置比OA竖直位置向左偏了α角。2mg2Lcosα=3mgL(1+sinα),此式可化简为4cos

α-3sinα=3,利用三角公式可解得sin(53°-α)=sin37°,α=16°

⑶B球速度最大时就是系统动能最大时,而系统动能增大等于系统重力做的功WG。设OA从开始转过θ角时B球速度最大,2m2v23mv2=2mg2Lsin

1212θ-3mgL(1-cosθ)

=mgL(4sinθ+3cosθ-3)≤2mgL,解得vm4gL 11θ A v1/2 ⑴ ⑵ α A ⑶ A

v1 本题如果用EP+EK= EP/+EK/这种表达形式,就需要规定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显然比较烦琐。用ΔE增=ΔE减就要简洁得多。

【例11.】 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其正上方A位置有一只小球。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B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B.在C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C.从A→C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大于小球动能的增加

D.从A→D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

9

A B C D

解:小球动能的增加用合外力做功来量度,A→C小球受的合力一直向下,对小球做正功,使动能增加;C→D小球受的合力一直向上,对小球做负功,使动能减小,所以B正确。从A→C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小球动能的增加和弹性势能之和,所以C正确。A、D两位置动能均为零,重力做的正功等于弹力做的负功,所以D正确。选B、C、D。

练习:如图5-4-1所示,一轻质弹簧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挂点等高的地方无初速度释放,让其自由摆下,不及空气阻力,重物在摆向最低点的位置的过程中( ) A.重物重力势能减小 B.重物重力势能与动能之和增大 C.重物的机械能不变 D. 重物的机械能减少

图5-4-1 .

【例12】(多选)如图所示,物体A、B通过细绳及轻质弹簧连接在轻滑轮两侧,物体A、B的质量都为m.现用手托着物体A使弹簧处于原长,细绳刚好竖直伸直,A与地面的距离为h,物体B静止在地面上.放手后物体A下落,与地面即将接触时速度大小为v,此时物体B对地面恰好无压力.若物体A落地后不反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mg

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h

1

B.A落地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mgh-mv2

2

C.与地面即将接触时A的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上 D.物体A落地后B能上升到的最大高度为h

[解析] 由题意可知,此时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等于B的重力,即F=mg,弹簧伸长的mg

长度为x=h,由F=kx得,k=,故A正确.A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h11

mgh=mv2+Ep,则弹簧的弹性势能:Ep=mgh-mv2,故B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

22A有:F-mg=ma,得a=0,故C错误.物体A落地后,物体B对地面恰好无压力,此时B的速度恰好为零,即B静止不动,故D错误.

10

[答案] AB

练习:如图5-5-1所示,物体A和B分别系在跨过定滑轮的细绳两端,物体A的质量为mA=1.5kg,物体B的质量为mB=1kg.开始时把A托住,使B刚好与地面接触,此时物体A离地面高度为1m,放手后让A从静止开始下落.(g取10m/s2)求:

图5-5-1

(1)当物体A着地时,物体B的速度是多大? (2)物体A着地后,物体B还能上升多高?

解析:(1)松开手后,物体A,B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都相等,所以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按连接体问题求解.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更为简捷,应该注意到,在运动过程中,绳的拉力对A做负功,对B做正功,但总和为零.所以,把A, B和地球看做一个整体,机械能是守恒的.

当A着地时,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系统动能的增加量为

EP(mAmB)gh11

EK1(mAmB)22

由于系统的机械能是守恒的,故有

EPEK,

1(mAmB)22

(mAmB)gh解得2m/s.

(2)物体A着地后,物体B仍有2m/s向上的速度,此后绳子松弛,物体B做初速度为2m/s的竖直上抛运动,设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解得H0.2m.

mBgH1mB22.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