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及其答题技巧解
小说的概念: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知识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 ①依托于情节 ②正面描写 ③侧面烘托 ④细节描写 2.故事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读什么?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有: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肖像描写及作用
肖像描写(容貌、神情、衣饰、姿态、音调) 作用: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表现出人物的特征,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一般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
主题
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内容
一、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标题。 二、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在叙事上可以顺叙、倒叙或插叙。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要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一般概括的规律(一句话)什么人(主要人物)在什么地方(时间、情况)干了什么事 结果怎样。以第一人称写的,又可以分为两类。1.“我”参与整个情节发展的。2. “我”是线索人物。 高度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
开端: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发展:情节开端后,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
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高潮: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尖锐、紧张阶段,将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的关键一环。在高潮中,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都获得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了„„ 挖掘小说主题
(1)什么是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2)如何挖掘小说的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
题型有: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1、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3、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1、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点明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雕花烟斗》、《千叶瓶》等。 以主要人物为题 以特定环境为题。
考点六、分析写作技巧
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 ;二、结构方式;三、表现手法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1)人称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
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
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3)描写
①人物描写: 常用方法:a.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b.直接(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突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②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 社会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a.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 b.为人物出场作铺垫;c.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d.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
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 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夹叙夹议: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 “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动静结合:是一种 “动”与 “静”之间的衬托,用 “动”衬 “静”,或用 “静”衬 “动”。
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
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 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 ③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 、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阅读答题基本步骤
第一步,粗读原文,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⒈ 抓住对象、话题,把握作者大致的见解倾向。 ⒉ 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词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为后面寻找选项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 ⒊ 把握结构。
第二步,带题研读,找“三点”。
⒈ 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⒉ 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对应点如果选择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 ⒊ 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
⒈ 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 ⒉ 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⒊ 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 ⒋ 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内容,离不开人、事、景、物,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
㈠ 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㈡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㈢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三、散文的特点
㈠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非常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
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⒈ 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⒉ 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二、答题方法点拨 散文阅读技巧
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出文章大致的观点(文章情感、段落中心句子等),划出层次结构,这样才能使其后问题的解答有的放矢。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 ⒈ 对散文形象的考查
考纲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评价D) 常见提问方式:⑴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⑵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应对策略: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散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自然景物、动物、作者的自我形象等。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考生在把握作品形象时,要善于结合形象的外在特征来分析其蕴内在的精神和典型意义。先画出描写该形象的句子和关于该形象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分析形象具有的典型意义要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 ⒉ 对散文结构和主题的考查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⑴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⑵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⑶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应对策略:⑴分析散文的结构,要明确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用。①句段作用:总领
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②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⑵概括主题要抓住体现作品主要事件、反映作者情感取向的关键句。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往往在篇首)、过渡句(篇中)、抒情句(结尾)、议论句(结尾)、哲理句(结尾)等。散文主题的概括还可以采用理清段落的方法,梳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从文章标题入手,围绕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思考,也能很快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3、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应对策略: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基本步骤包括:第一,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第三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某手法运用后好在哪里。较常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排比、拟人。 ⒋ 对散文语言的考查
考纲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鉴赏评价D) 常见提问方式:⑴从语言运用角度,结合文章的主旨,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⑵某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应对策略:⑴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联系句子的上下文,找到答案;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准确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反语的讥刺性等。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熟悉相关的术语,如惟妙惟肖、言近旨远、整散结合等。 ⒌ 对作者观点的探究考查
考纲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F)
常见提问方式:⑴就文中作者的某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对策略:⑴立足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主题。⑵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⑶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概括。⑷作答时要有明确的观点,能分点列出事实依据或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