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ESA 教学模式三要素及其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来源:榕意旅游网
ESA 教学模式三要素及其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周 瑞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ESA 教学模式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技巧进行了阐述,更有利于教师的掌握和运用,因此,该模式在教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英语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对ESA 教学模式的三个要素及其各自所依托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指出了国内外与此相关的一些研究。

关键词:ESA 教学模式投入学习运用

1998 年,国际上著名的英国英语教育专家Jeremy Harmer 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中提出了ESA 教学模式,指出语言学习要让学生多投入,学习要活动化,活动要交际化,使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更深入、具体。ESA 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兴趣;教师的角色更加多样、灵活,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利用ESA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主动活动和参与的机制、空间和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些思想都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流。

ESA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Harmer 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习得语言具有下列优势:学习者能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学习者为交际而

学习,这样便有学习的动力;学习者有机会运用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堂上学习语言与在社会中习得语言有所不同,但假如提供适当的条件,学习者同样能学好语言。和语言习得一样,学习者需要动力,需要接触语言材料并有机会运用。因此,这三个基本要素是创造这种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Willis 也指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任何人要想有效地学习一门语言,必须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语言接触、语言运用和学习动机。我国学者张一平对此作了补充,认为这三个条件能够适应个体认知方式不同的所有第二语言学习者。此外,还有一个不是必需,但期望能够满足的条件,即课堂教学。对在二语环境中的学习者来说,前三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第四个是期望能够满足的条件。对在外语环境下的学习者而言,这四个条件都是必要的。 1、投入

投入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如游戏、图片、故事、讨论、音乐等激发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教师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某一话题或某些人物特征,掌握一些有关语言材料的背景知识,为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材料做好铺垫。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在1981 年提出了“i+1”理论,即语言输入假说,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靠理解信息,靠接受“可理解性输入”。我国学者王兴勇认为,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

理解障碍。因此,在教授语言材料之前,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方式给学生输入一些有关材料的可理解性的背景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语言材料发生兴趣后,他们的学习才会更为积极有效,可见兴趣与学习动机有密切联系。冯忠良指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也正如Harmer 所言,“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时,他们的学习要比部分参与或完全不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效果更好。” 2、学习

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活动,学会分析语言材料和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篇章段落、行文风格和文化信息等内容,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并将重点放在语言点及语言的构成上。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语言规则,或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学习词汇、篇章阅读等。

讲授法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ESA 教学模式并没有全盘否定这一传统方法,而是把教师讲解作为学习方法之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同时,ESA 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或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以及对所学知

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促进者。ESA 教学模式提倡小组活动也是基于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存在交互作用,这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作用。

RobertE.Slavin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合作学习理论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Johnson兄弟提出“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①积极性相互依赖, ②建设性直接交流,③个人与小组责任,④小组协作技巧,⑤小组评价。美国合作学习专家Davidson Neil提炼出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学习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来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小组中有合作互助的气氛,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教师直接指导合作技巧,小组成员有组织地相互依赖。 3、运用

运用是指教师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并鼓励学生结合某一情景和话题,活用各种语言技能,达到自由、有效交流的目的。在Harmer 看来,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使学生能在某一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因而,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讨论、小组写作、广告设计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有

效而直接的学习经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985 年,Swain 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认为“口头或书面语言的产出可以促使语言习得或语言学的发生”,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ESA 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运用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ESA 教学模式强调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语言,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能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意义。情境教学理论是我国学者张士一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逐渐形成的教学理论,他认为“语言是反映人生一切活动的活动,不是单独孤立的活动”,学习“英语之所以难以高质有效,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丢掉情境而只在狭窄的语言范围内打转,只是在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或言语技能上打转”。

ESA 教学模式指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由、有效地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Hymes在1972 年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并指出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成,并第一次把“意义”纳入了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指明了语言教学的目标为培养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之后,Canale和Swai以及Bachman 等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交际能力学说。交际式语

言教学产生于70 年代初,80 年代中期其研究与实践达到顶峰,最早使用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这一术语的是英国Lancaster 大学的C. Candlin教授。Widdowson的重要著作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78) 以话语分析的研究为出发点,总结了他与Allen 主编English in Focus 系列教材时所遵循的原则和取得的经验,为交际式语言教学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 年,Johnson & Morrow 合编了Communicationin the Classroom,才对交际法的原理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为外语教师提供了教学方法上的指南。 此外,ESA 教学模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McNamara 指出:“学习动机中真正最重要的部分在于交际行为。”Willis 认为:“成功和满足是保持动机的关键因素。”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体验到了达到交际目的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正是因为学习者有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表达的意义的要求和达到这一目的所获得的喜悦,给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 参考文献:

[1] 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8. [2]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

[3]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 卢秋萍.ESA 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