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中医中药・ November 2013.Vo1.11。No.32 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有毒副作用。没有抗药性,可以持续运用直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6(25):2174—2175. 根治疾病,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3] 王文远,毛效军,张利芳,等.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8895例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4(26):1526—1527. [1]缪利锋针灸颈肩腰腿痛41例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4]李敏.中老年颈肩腰腿痛病人的心理观察及护理[A]_中国康复医 ,11(13):1672-1673. 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康复护理继续教育资料 [2] 王文远,毛效军,张利芳,等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研究[J]. 【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11:372—373. 逐瘀通脉胶囊对TIA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付跃波 杨学东 徐宝林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吉林长春130011) 【摘要】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短时间脑缺血病惠在使用逐瘀通脉胶囊后对粥样硬化的颈动脉以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 至12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短时间脑缺血病患80例,将这些病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病惠40例,为对照组中的病 惠单纯提供阿司匹林口服胶囊,实验组中的病患在此基础上加入逐瘀通脉口服胶囊,进行3个月的长期服用。使用前后对病惠的颈动脉进 行超声检查,观察两组病患颈动脉内膜一中膜的厚度(IMT)、斑块产生的大小;血脂的检测仪器为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对比两组病惠用药 期间脑血管病发生率。结果使用药物后,实验组中病患的三酰甘油、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使用药物前,P<0.01,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中病患颈动脉IMT变薄程度以及斑块产生面积减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l,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逐瘀通脉口服胶囊既能 有效调节短时间脑缺血病患的血脂,还可以稳定或是减小病患粥样硬化的颈动脉斑块。 【关键词】逐瘀通脉胶囊;短暂性脑缺血;斑块;血脂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32-0514-02 短时间脑缺血的简称是TIA,导致TIA病发的关键因素是粥样颈动 选取两组病患使用药物前后3个月内的静脉血液,用日本生产的 脉硬化引发颈动脉狭窄 。],所以如何有效治疗粥样颈动脉硬化产生的 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血脂中的三酰甘油、脂蛋白、胆固醇。 斑块,是现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逐瘀通脉口服胶囊中含有抑制剂凝 1.2.4脑血管病发生率 血酶,有很强的溶栓、抗凝效果,文章回顾短时间脑缺血病患在使用 两组病患在使用药物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随访,对两组病患 逐瘀通脉口服胶囊后对动脉硬化斑块以及血脂的影响,报道如下。 在此期间产生的短时间脑缺血与死亡例数进行详细记录。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1.1基本资料 2.1对比两组病患使用药物前后斑块产生面积、颈动脉IMT厚度详情 选取2012年6月至12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短时间脑缺血病患80 见表1。 一 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这两组病患经超声 表l 对比两组病患使用药物前后斑块产生面积、颈动脉IMT厚度 检查颈部血管均呈现出粥样斑块硬化,实验组40例病患中,有男性3O 例,女性10例,年龄在50 ̄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9±2.7)岁; 29例两侧颈动脉发生病变,1 1例单侧颈动脉发生病变;同时伴有10例 糖尿病,20例高血压,10例血脂异常}对照组40例病患中,有男性28 例,女性12例,年龄在5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2±3.5)岁; 25例两侧颈动脉发生病变,l5例单侧颈动脉发生病变;同时伴有12例 2.2对比两组病患脑血管病发生率详情见表2。对比两组病患使用药物 糖尿病,17例高血压,11例血脂异常。对比两组病患性别、年龄、并 期间脑血管并发率,P>0.05,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发症等基本信息,P>0.05,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可以比较。 表2对比两组病患脑血管病发生率 1.2方法 1.2.1药物的选取 为实验组中的病患提供逐瘀通脉胶囊(国药准字Z20000138,哈 药集团三精干鹤制药有限公司)每天3次,每次2粒,以及100mg的阿 3讨论 司匹林口服胶囊,每天1次,进行3个月的长时间服用,并提供胞二磷 短时间脑缺血这种疾病已经成为引发缺血胜脑卒的一种重要危险性 胆碱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中的病患除了不使用逐瘀通脉胶囊, 原因,研究表明,在接受诊断的TIA病患中,有大约25%的病患在90d内 其余治疗方式均与实验组相同。 产生不良后果,有10%的病患引发脑中风,并且大多数病患为致死性脑 1.2.2超声检测颈动脉 中风;TIA病患持续的时间越长,引发脑梗死的概率越高,TIA和防治 使用药物前后对两组病患的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仪器使用美国 其危险原因对降低缺血性脑中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发TIA危险 生产的多普勒超声仪,频率为7.5M赫兹,检测时让病患仰卧,用以检 的原因有多种,颈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因素。 测病患两侧的劲动脉,对颈动脉的粥样斑块硬化情况、内膜厚度、血 综上所述,逐瘀通脉1:3服胶囊具有很好的降脂、溶栓、抗凝功 管形态进行细致观察。 效。实验组中的病患在进行为期3个月的药物使用后,三酰甘油、胆 1.2.3检测血脂 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下降明显,高密度脂蛋白上升显著,证明逐瘀通 嘲|匿一 2013年11月第1 1卷第32期 代医生,2010,14(34):139—142. ・中医中药・515 脉口服胶囊有降脂作用。超声检查颈动脉表明病患在使用该药物后, 颈动脉的IMT内膜厚度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严重,证明这种药物 [3] 陈汉跃.降脂逐瘀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J].辽宁 有减缓或是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逐瘀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J].中国 医药指南,2011,9(17):150—154.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4(7):125—127. [4]黄燕林.通心络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2012,21(1):142.145. [5] 张金生.橄榄降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2例临床观察 .中 【2】叶斌.红花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 医杂志,2010,12(5):198—200. 单味大黄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潘海珍 (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广西防城港538021) 【摘要】目的观察单味大黄治疗缺血性脑中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 究对象,给予单味大黄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其中,治愈25例,比例为41.7%;显 效17例,比例为28_3%;有效13例,比例为21.7%;无效5例,比例为8I3%。治疗前NIHSS评分为(21.6-I-4.3)分,治疗后NIHSS评 分为(8.9±2-3)分,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t=l1.2033,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缺血性脑中风应用单味大黄治疗效果显著, 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提高总体疗效,值得,I岳床中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中风;单味大黄;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 94(2013)32-051 5-02 缺血性脑中风在临床中为常见疾病之一,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 1.6统计学处理 病率和重残率,临床中常常给予西药治疗,总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采取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随着临床中人们对该病的不断研究,中医逐渐的得到该病的治疗,并 均数士标准差( 士S)进行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尸<0.05,差异有 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Ⅲ。笔者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给予 统计学意义。 单味大黄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体的报道如下。 2结果 1资料与方法 2.1临床疗效分析 1.1临床资料 本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其中,治愈25例,比例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 为41.7%;显效17例,比例为28-3%;有效l3例,比例为21.7%;无效5 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年龄为40 ̄72岁, 例,比例为8.3%。 平均年龄为(55.2土2.5)岁。病程时间为1-7d,平均病程为(3.5± 2.2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0.5)d。病情状况:轻度患者14例,中度患者34例,重度患者l2例。 通过对本组60例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NIHSS评 1_2诊断标准 分为(21.6土4.3)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8.9±2.3)分,数据的 本组的患者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 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t=l1.2033,P<0.05),统计学有意义。 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版)中缺血性脑卒中的 3讨论 诊断标准 。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疾病之一,在临床中具有较高 1I3治疗方法 的发病率,长期的住院治疗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临床中常常给 本组的患者均先给予常规的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然后给予 予西药进行治疗,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并且治疗效 5.0 ̄10.0g大黄粉治疗,分早晚2次开水冲温服。对于不能够进食或者 果并不是很理想。 饮水呛患者给予鼻饲法进行服药,连续治疗1周。对于服药期间出现 随着临床中人们对该病的研究,中医疗法逐渐的应用临床中,并 有大便次数多的患者,可以减少大黄的剂量。 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缺血性脑中风在中医中属于“脑卒中疲血 1.4疗效评定 证”范畴,主要是由于血瘀积于脉络脑窍而导致的血不通。临床中常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脑卒中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 常采取益气活血、祛痰、熄风的方法进行治疗 。 准》中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估 】,分为4个等级。①治愈:NIHSS评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对于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给予单昧大黄 分减少值≥90.0%,病情程度为0级;②显效:NIHSS评分减少值在 治疗是可行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 46.0%~89.0%之间,病情程度为1 ̄3级I③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 况。大黄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草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好的通便导滞 分减少值在l8.0%-45.0%之间,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减 和活血祛瘀以及泻火凉血的效果。血不通是脑中风的一个重要发病机 少值≤18.0%,或者NIHSS评分增加值≥18.O%。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制,而大黄具有通腑泄热和祛邪外出的效果。同时,还具有降血压和 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降胆固醇的效果,从而有效地的减轻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管的微循 1.5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本组的数据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依据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其 显示,临床中应用单味大黄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有效率达到了91.7%。 分值在0-45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 ]。 由此分析,单味大黄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