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英
(杭州第九中学,浙江杭州310020)
摘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是搞好语文
只是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有空要去翻翻这本书。至于如
学习的根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育提出了全新
的教育理念。本文考查了高中《语文读本》阅读的现状,何阅读。根本没有加以指导,更谈不上严格地检查督促。放任自流,将《读本》束之高阁,甚至给遗忘了。学生也表
示,只有少量的教师上课时能结合《读本》的内容。
在对我校高一、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每次发下《读本》时,其中10%的学生会快速浏览一下,32%的学生会选取其中感兴趣的篇目看看,58%的学生则放在一边从来不看。在学完一个板块后,如果教师没有要求,
分析了对《语文读本》重视不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
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本》阅读现状原因和建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意识到,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是搞好语文学习的根本,没有一定量和一定质的阅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只靠读教
科书的语文学习是极其荒唐的事。所以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中心.阅读总量的落实是语文教学的一
8%的学生会对《读本》里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44%的学生偶尔会看.48%的学生则从来不看。
问到教师对《读本》的阅读和使用情况时,lO%的学生反映,学完有些篇目后,教师会涉及《读本》的内容;35%的学生反映。教师会偶尔涉及《读本》的内容;55%的学生则反映,教师从未涉及《读本》的内容。
“阅读《读本》有什么作用?”11%的学生回答对学习
条腿。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更是成了人们的一种需
要,成为人们突破日常生活、打破时空限制而获得自我
救赎的重要的生活方式。
一、《语文读本》阅读的现状
课文的相关知识有帮助:30%的学生回答对增加阅读量、开阔知识面有帮助;20%的学生回答对写作有帮助;39%的学生回答即使不看《读本》,自己也可以从其他阅
读内容中获益。
“你希望教师使用《读本》吗?”42%的学生回答是希望教师将《读本》作为课外延伸阅读加以适当指导;10%
在这样的学习和阅读的大背景下.林林总总的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适应时
代需要应运而生了。我省高中试行课程改革以后,选用
了苏教版的《语文》教科书和《读本》。这套高中语文读
本与教科书一样,选文力求文质兼美。既重经典性,又
的学生回答是希望教师将其作为写读后记和练笔的材
料使用:28%的学生回答是希望教师将其作为课堂研讨的材料使用:4%的学生回答是希望教师将其作为课文精讲;另有16%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可以不涉及《读本》的内容,《读本》可南学生自己决定是否阅读。
二、《语文读本》重视不够的原因分析
由上可知。在《读本》的阅读和使用上,无论是教师
具时代性。在这套书里,编者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理由是文学作品总是语言最美丽的存在。它不但典型
而集中地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历史和现实,而且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奇特瑰丽的艺术想象和风格各异的
审美形态,都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可见,编者对这
套《读本》是寄予厚望的。的确,《读本》的出现,大大地
还是学生,都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究其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动往往要受制于目的。长期以来。受传
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替学生搭建了一个接
受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平台。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有了实验的园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既然如此,实施使用好《读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
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调查表明,《读本》阅读基本上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70%的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读本》的内容,很少有语文教师通读《读本》,
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把学习语文的目的定位在高
考应试上.而忽略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旧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基本篇目”,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基本篇目”的教学.条分缕析,精嚼细咽。此外的“自读篇目”、课外阅读,就很不重视。虽然新课
当然也不可能去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46%的语文教师
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披文人情,置身诗文的情景当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许学生的赏析水平不比我们差。
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一方面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来幻化情景,另一
126
程标准不再提什么“基本篇目”,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语言描绘情景引导学生入境,也可以两种方法并用。目
的只是让学生走进诗文,走近诗人,为鉴赏教学双边活
面用丰富形象的
动做好准备。
总之,要想古诗文阅读教学有成效.古诗文鉴赏不失分,就先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准备意识。
念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一下子改变。
2.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非得有“聚沙成塔”的经历不可。语文学习与数理化学习相比,前者花费时日多。见效周期长,后者往往有立竿见影,立马町就的效果。这正如农民种田与工人做工。谁不愿快见成果。尽早体验成功的喜悦呢?所以,许多学生不愿在学语文上下功夫,花时间。只要有时间,多埋头于数理化的题海中去了。更何况当今高中的学生又少有课外时间。
3.师生缺乏共识。
教师们一般认为,《读本》是让学生课外自学的,学生就应该自觉地去阅读.至于效果如何。就靠学生自己的“造化”了。学生是有依赖性的.加之学业繁重.教师若不硬性规定学什么,或在自学的方法上不给予具体的指导,或不利用各种手段去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学生是不会自觉地去阅读《读本》的。这种师生认识上的失误是造成《读本》闲置的直接原因之一。
4.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读本》。
高中语文教师一般是上两个班的课。加之新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新课文,教师不熟悉,备课工作量大。此外,各种教研活动、班主任工作,也要占据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教师们常常处于一种超负荷、
疲于应付的状态,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读本》。教师没时间、没精力去顾及读本,就谈不上去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了。
三、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读本》的阅读和使用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懂得,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
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等。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必需的。《读本》阅读教学是达成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建构者,许多知识是要靠自己去获得的。《读本》作为课外自读教材,是要自己主动去阅读的。这样,就会逐步改
变过去那种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分、升学的观念,《读
本》就会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
2.正确处理《读本》与教科书的关系。
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读本》,遵循的是课内与课
外相结合的原则。语文学习。首先要在课内学习教科
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足,仅凭一套教科书培养
语文能力显然不够。因此。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
野,增加积累。《读本》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编写的。语文读本中的内容,有些是帮助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是对教科书的延伸和深化。要提高语文能力,不能完
全依赖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读本和教科
书是姐妹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是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学习者学习的程序,个体的自我
约束,有了计划就有了对行动的制约,这样每天按计划
学习,目标就能达到。二是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法。学习
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法得当可
以事半功倍。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根据阅读的目标,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三是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般学生课外阅读都没有做笔记的好习惯。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勤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是一个好办法,对书中的名言警旬、优
美词语、知识点等应分类摘录在笔记本上,以便于知识
的积累。特别是对阅读中触发的意见、领会的心得,笔录于笔记本上,以供来日翻阅。四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高中学生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因此,需要指导他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一天要做的事情按
重要性排出次序,将一天内有限的课余时间,先分配在
处理最紧要的几件事上,如家庭作业等,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然后见缝插针,每天坚持三四十分钟时间读读本,也可读一些小小说、散文之类的文章,以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
4.“教学两本”有机地结合。
《读本》毕竟有别于一般的课外读物,它是语文教科
书的延伸。因此,它比一般课外读物有更明确的方向性、目的性.也更具实用性和重要性。这就必须立足教科书。
适当延伸至读本。如在学完苏洵《六国论》后,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的苏轼、苏辙的《六国论》。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季羡林的《荷塘
清韵》。又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之后,许多学生认为
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
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这时。可利用读本延
伸,从《晋公子重耳出亡》一文中找到答案。先在教科书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形成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因为教科书
与读本是配合编写、配合使用的“亲缘”关系。只要教师时时在意、处处留心。把读本放在心上,不轻视它的作用。随时都可以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延伸到读本中去,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们何乐而不为。
5.建立反馈,督促学习。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所以阅读需要引导。更需要加强督促、及时检查。在督促检查上.采用措施。可由各年级的备课组长负责。各分组长于学期
初写出《读本》教学计划,与教科书的教学计划一并上交。平时,课题组长、分组长经常督促、指导、检查师生
《读本》教学状况。有条件的可设计作业本。对阅读作业
做得较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读本》学习的功夫在课外,教师还得认真做好学生课外学习的督促下作。除布置相关的口头或书面作业供课前检查外.教师还应多从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竞争意识入手,举办一些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如创办报纸、访问作者(可在网上)、召开经验
交流会、制作电视散文、编订辅导资料,等等。特别是在
高中课程改革的当前,《读本》为学生提供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蓝本.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读本》进行创造性研究,激发学生从中寻找一些研究性课题。写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课程小论文。
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