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1 Mar,20(7) ‘831‘ 降脂通脉胶囊 治疗 颈动脉硬化的疗效观察 散兴忠,赵俊,戢运建 (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湖北房县442100) [摘要] 目的 研究降脂通脉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加服丹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降脂通脉胶囊6个 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并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明显减小,血脂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降脂通脉胶囊能改善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可以降低血脂。 [关键词】 降脂通脉胶囊;血脂;颈动脉硬化;斑块;内膜一中层厚度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1)07—0831—02 我院2008年6月一20l0年6月用降脂通脉胶囊治疗颈 表1 2组治疗前后IMT、斑块面积变化情况(面±s) 动脉硬化患者3O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有不同程度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住院及门诊患者6O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l9例,女11例;年龄41~76(63.3±9.6)岁;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原发性高血压21例,高血脂症13例,冠心病l5例,糖尿病4 0.05;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l2例;年龄44~78(64.8± 2.2 2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治疗后对照组TC、TG、HDL— 10.2)岁;原发性高血压l8例,高血脂症12例,冠心病14例, C、LDL—C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 糖尿病5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原患疾病均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 (P均>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2。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饮食、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i±8,mmol/L) 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和血糖,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 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降脂通脉胶囊(山东朗生药业 有限公司生产)3粒口服,每天3次,共6个月;对照组给予丹 参片3粒口服,每天3次,共6个月。 1.3观察项目 应用美国GE—V730型彩色超声多普勒仪 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在颈总动脉结 构显示最清楚处测量管壁IMT,测量3次,取均值,正常值≤ 0.9 mm。动脉壁增厚的定义为1.0 am≤局部IMT 1.2 mm,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义为局部IMT>1.2 mm。对有斑块的 0.05;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颈动脉部位,于斑块最大面积时冻结图像,沿斑块边缘测定其 2.3 2组药物不良反应2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肾 面积。若同时有数块斑块,取其最大者为观察指标。用药前 功能无明显变化。 后颈动脉彩超检查由同一人进行,仪器所有设置相同。所有 3讨 论 患者于用药前及服药0.5 a后检查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颈动脉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与缺血性脑血 醇(LDL—C)及肝肾功能。 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正逐渐被临床所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 是目前诊断颈动脉硬化简单、经济、有效、快速、安全的检查手 料用 .4-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段。观察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不仅可作为心脑 2结 果 血管事件的一个预测因素,而且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全身动 2.1 2组治疗前后IMT、斑块面积比较治疗后对照组IMT、 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 斑块面积同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 降脂通脉胶囊的成分是姜黄、泽泻、三七、铁线草、决明 疗组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治 子。姜黄中姜黄素、姜黄油可明显抑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氧 疗组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1。 化…,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决明子中的有关成分能 ・83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1 Mar,20(7) 明显降低血清内TG和TC,并有抗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抗血小 斑块面积,且未见不良反应,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的药 物,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云波,李长清,许川山.姜黄素在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板聚集作用 ;铁线草为彝族活血良药,可在脂质过氧化物 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面加强白细胞修复作用,从而降低炎症 反应,延缓动脉硬化进程;三七中总皂甙能清除过量的自由 基,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排泄,减少内源性脂质合成,并有保护 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减缓动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7):631—633 [2] 高艳青,刘俊.决明子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药 业,2008,17(8):63—64 脉粥样硬化、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的作用 ;泽泻 的提取物有降低Tc、TG,升高HDL—C的作用 ,且具有抗 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增强纤溶酶活性,明显抑制主动脉 [3] 徐少平.三七总皂甙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内科, 2007,2(3):415—418 内膜粥样斑块的生成等作用。该组方既降脂又通脉。本研究 结果表明,颈动脉硬化患者长期应用降脂通脉胶囊能降低 TC、TG、LDL—C及升高HDL—C,一定程度减少IMT和缩小 [4] 丁霞,吴水生.泽泻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8,25(5): l9—21 [收稿日期]2010—08—04 胆结石危险因素的探讨 陈 捷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桐乡314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胆结石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13例胆石症患者作为胆结石组,另选择120例 非胆石症的健康体检者作为非胆结石组,检测2组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BMI)、肌酐等指标,观察其与胆结石发生的 相关性。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肥胖、三酰甘油与胆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油升高是胆结石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年龄、肥胖、三酰甘 [关键词] 肥胖;糖尿病;胆结石;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057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1)07—0832—02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胆石症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目前~些学者对 胆结石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由于不同的研 究,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研究结果也有很大的差 异。笔者对有关胆石症的危险因素也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一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 及门诊就诊胆结石患者113例(均由B超及外科手术确诊) 作为胆结石组,另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除外患有胆结石 者)作为非胆结石组。 1.2方法 常规检测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 (TG)、胆固醇(TC)、尿酸、肌酐以及尿素氮等水平,B超检查 胆结石的发生。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 量资料的比较采用ANOVA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c 检 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取自然对数后再进行比较,胆结石危险因 子的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 2结 果 注:①与胆结石组比较,P<0.0l;②与胆结石组比较,P<0.05; ③与胆结石组比较,P>0.05。 2.2胆石症危险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胆结石作为应变量,进 2组在BMI、年龄、性别、TC、2 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肥胖以及TG进入了回归方程,是 胆结石的危险因素。见表2。 3讨 论 2.1 2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型糖尿病、肥胖及FBG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2组间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TC、尿素氮、肌酐、尿酸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结石的发生率呈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