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最新)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
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
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在劝谏齐王之前,写了妻、妾和客那一部分?【专业知识类】
【参】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是妻、妾和大臣那一部分。“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变过的真理,如果开门见山地进谏,邹忌很可能不会达成自己进谏的目的反而招来灾祸。他是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最后用“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2.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专业知识类】
【参】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很有风趣地描写了邹忌与妻、妾、客不同的三问三答,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反映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每每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叙述邹忌分析各人称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有着怎样一番动人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2.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是个“痴人”。)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讨论并明确:“痴行,痴景,痴情”。)
4.“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A.《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四)比较阅读,体会感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
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作业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都掌握了什么知识?
2.作业:
(1)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物片段。
(3)背诵和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参】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也正是作者的得
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画龙点睛,深化意境。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体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③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④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三)鉴言
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3.第三、四段写景,历来为人称道,有多处“妙点”值得品味。你能列出其中的几处“妙点”吗?
(1)段落之间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2)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形象生动的效果。
(3)先描写景,再抒情,借景抒情而又融情于景。
(4)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多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气势。
(5)动静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动;“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四)拓展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背诵课文;搜集描写岳阳楼景观的诗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参】
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是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2.你是否有教学经验?
【参】
最初是大学实习期间在公立学校有过三个月的实习经历。这期间,很幸运地观摩了学校好几位优秀老师的课,很有感触,特别是优秀语文老师的公开课,其中有一位老师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她广博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教学素养、全面的教学能力让我敬佩不已,更是羡慕有加,鼓舞了我要当好一名语文老师的决心。因此,实习后的那个假期,我进了中小学培训机构当语文辅导老师,直到研究生期间,我也是一直待在公立学校代课,不曾离开过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称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4.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深入研读
1.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文中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2)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4)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5)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五)小结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理想社会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本文的知识点和重点是什么?
【参】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第一步要做的,其次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讲解清楚。关于重点,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会流于串讲文言知识,这是不可取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比如《桃花源记》当中包含了陶渊明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蕴含着老子的自然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挖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你认为教授文言文时应突出哪些方面?
【参】
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一,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在写作方法上讲究对比、烘托、铺陈。在布局谋篇上,有的出奇制胜,似铁骑突出;有的精雕细琢,如间关莺语;有的行文如山间流水;有的落笔似林间惊鸿……让人读后回味无穷。非常值得学习。
第二,享受文言文的情意美。文学作品的优美,或壮丽,或朴素,或含蓄……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文学创作中,不同的内容都在寻求着可以完满表现它的形式;不同的形式总是尽力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这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