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文范文之屠呦呦满分作文

作文范文之屠呦呦满分作文

来源:榕意旅游网


屠呦呦满分作文

【篇一:屠呦呦作文专辑】

淡薄无私 名垂青史404班 朱星宇

屠呦呦,这个不曾被世人熟知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中国获科学类诺贝尔奖金第一人”、“青蒿素之母”……铺天盖地的名誉与赞扬纷至沓来,她只淡淡地留下了一句话:“我觉得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以身试药,让她的肝脏伤痕累累;放弃照顾女儿,使女儿体会不到母爱的温暖。她的淡泊名利、她的无私奉献,早已让她心灵升华,让她人格闪光,让她名留青史。

我不禁想起了你——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排八阵,演七星,东结孙吴,西和羌族,北抗曹魏,南平蛮夷。为了辅佐明君一统天下,拯救黎民百姓,你没有丝毫怨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你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尽了人臣的责任。你忠贞职守,从未要求过荣华富贵,“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你用生命诠释了无私与淡泊的重量。

三十年间,你遍尝百草,时常在生死之间徘徊,但你始终没有放弃,不知奋笔疾书多少个日夜,不知忍受了多少苦涩的味道,你终铸成这部中国医学史上的煌煌巨著——《本草纲目》,在中国医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本着一颗医者仁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但却不求回报,一生简朴,你的无私淡泊已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千古流传。

为了杂交水稻,你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他人的冷嘲热讽,都没有让你动摇,你的愿望是让全球人民都能吃饱饭,但当你终于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后,你仍穿着过去的衣服,仍吃着简单的饭菜。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乃是你做人的准则,每一个受到你恩惠的人都会将你刻记于心。

……

行走在历史的河畔,我看到了淡泊与无私无处不在。把诺贝尔奖章当作女儿玩具的居里夫人,放弃外国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将毕生财富献给慈善机构的比尔盖茨……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淡泊与无私,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灵魂高尚;只有无私奉献,方可名垂青史。用淡泊和无私铸就成功

404班芦鑫荣

屠呦呦半生研究中药青蒿,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了极高的荣誉。面对诺奖殊荣,她淡化个人荣誉,将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得更为重要。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她的无私,才使她走向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天雨人悲,月黯神伤的困惑都将离人而去,世间的一切都将美好起来。时代变迁,人心永恒。拥有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方可走向成功。

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人精神力量,带人走向成功。居里夫人专注科学研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最终成功地发现了镭。她虽曾获过两次诺贝尔奖,但她从不为此陶醉,一生淡泊名利,专注研究,无私奉献。她的淡泊心境和无私奉献给予她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她一直努力研究,让她明白“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你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你将一事无成。”正是因为居里

夫人的淡泊和无私,才使她的科学事业走向了顶峰。她的美貌虽被侵蚀,但她的精神值得人传颂。淡泊的心境可无私的精神给人无限动力,带人走向成功。身为名人的王选有一串串闪光的头衔,但他唯独对“老师”这个称谓看得比其他任何荣誉都重要。在他看来,教书才是他的本行。在他个人事业的巅峰之际,他毅然决定将舞台和荣誉让给青年才俊而自己回到本行,甘当人梯,为基础性教育做贡献。在王选的那个领域,他虽有名利,有权威,但他没有陶醉于此,而是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将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予王选动力,让他甘当人梯,让他成就自我。

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人心灵支柱,带人走向成功。世人皆知我国有神一到神六,但谁知这些成功是如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神一到神六,这一次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人用淡泊和无私铸就的。当成功来临时,这些航天员依旧待在科研室里,不陶醉于任何成功,只是默默的为国家付出。正是因为这些航天员的淡泊和无私,才有了通向太空的成功之路。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予了航天员心灵支柱,让他们走向了成功,让中华民族走向了成功。

淡泊是一种信仰,无私是一种精神。冰山雪莲,洁白无瑕;满山杜鹃,情满人间。懂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不管生活如何,都会唱响属于他们自己的歌,都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心境,都能走向成功。

淡泊中无私,无私中淡泊,用淡泊和无私铸就成功,用淡泊和无私创造人生,创造未来。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404班 谢志荣

一心只系国家,埋头于研究,耗尽青春年华,终得功成身就。耄耋之年,首获诺贝尔奖,

但她从未想过争名逐利,只为解救疾苦中的人们,她就是值得万人敬仰的科学家——屠呦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贤的这句格言一语道出了大部分国人真实的人生追求。然而屠呦呦却将名利置之度外,甘愿承受清贫,潜心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造就不凡人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学子开启一扇窗。龚全珍无论是在新疆兵团还是在江西农村,无论是作为将军夫人还是作为小学教师,她的最可贵之处就是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用她丈夫甘祖昌将军的名言来说就是“甘当革命的傻子”。她放弃优越的城市环境和政策保障的优越生活待遇,默默无闻扎根农村60年,为了山区学子们能够受到教育,她坚持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才为山区的学子们开启了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科学开启一扇门。居里夫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她的美貌被放射性物质无情的侵蚀,最终成功发现了“镭”。在丈夫去世后,她一个柔弱的女人仍然不懈的进行研究。她曾获过很多令人羡慕不已的奖章,但她从不因此而陶醉。她还把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给他的小女儿当玩具玩,以此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的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才为科学世界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创造了科学奇迹。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众生创安定生活。杜甫身处茅庐,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范仲淹遭受贬谪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他们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将个人的得失甚至生死都抛诸脑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写就了他们平凡、真实而又光辉、伟大的人生,他们都在为天下众生创造安定生活而努力。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都应学做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人,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造就不凡人生。

无私亦淡泊

404班 芦悦

85岁的屠呦呦因在中药青蒿素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但在她40年工作以来,她未曾想过会得到这些荣誉,也不为争名争利而科学研究,她把荣誉归功团队,归于国家。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方可受人敬仰,名垂青史。

屠呦呦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青蒿素的研究,却从未叫苦,从未放弃,只为成功后为人类健康作贡献;面对诺奖殊荣,她淡化个人荣誉,认为贡献是大家的。她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让我敬佩不已,她理所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喜看稻田千重浪,淡泊名利一农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为寻找特优品种,从早到晚栽头于稻田,只为解决人民饥饱问题,工作起来忘了吃饭,患上了肠胃病,却从未放弃,最终成功,在一次受人评估自身身价时,他不屑地说:“用金钱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他奉献自己的一生给稻田,不求金钱回报,只为人民吃饱;虽有很多财富却仍忙碌于稻田。他无悔奉献和对金钱的不屑令我折服,令世界折服。

真菌林业齐并进,无私奉献一先驱。中国真菌学家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果断放弃自己即将

得到的博士学位回国;他手提竹篮深入山中,一样一样采集禾真菌标本;他拒绝就任高官,冒风顶日做研究;他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主动提减薪,捐房捐积蓄给国家......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国家出发,无私地奉献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报国理想,他淡泊名利,拒绝高官厚禄,是我们的楷模,是国家的骄傲。

镭放射线闪光芒,淡泊无私一伟人。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忙碌于镭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她把金钱和奖章给孩子当玩具,这件事虽被传得不甚新鲜,但我们却不得不从心底佩服这位伟大的女性,她为科学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无私与淡泊将永久地使她活在我们的心中。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庸碌一生,无所作为,生来被人忘记,死去无人关心;第二种人放荡一生,做恶多端,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第三种人则是像屠呦呦、邓叔群等这种人,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受人敬仰,被人铭记,名垂青史。而我们就是要做这第三种人,他们的无私与淡泊给予我们更大的动力,让我们去做更大的贡献。

因为无私,所以奉献。

因为淡泊,所以富有。

举起无私和淡泊的火把

404班 闫智聪

我看着照片上的那位老人。时光遮住了她的面庞,盖住了她的青丝,使他满面皱纹、鬓白如雪,但他的眼神仍是那么清澈,映着阳光闪闪发亮。时光染白了她的双鬓,却染不白她的一颗

赤子之心,四十余载风雨,到她口中却只剩云淡风轻。面对镜头,她没有谈及自己的功绩,而是说着不争名利。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无私和淡泊,我不禁想着:在这繁华的世界上,我们该不该无私?我们该不该淡泊?我的脑海中飘过几个模糊的影子。

没有人会忘记大亮山上满山墨绿是谁染上的,也没有人会忘记那个人的满头乌黑是如何花白的,没有人会忘记那位老公仆——杨善洲。他本该退休,到一处安逸的地方安享晚年,但他却没有,而是一头扎进了大山里;他为林场争取的近千万奖金他本该拿走一部分,但他却没有,而是仍然只接受每月七十元的伙食补助。他的无私将被人们永世传唱,他的淡泊将被人们世代纪念。

蘑菇云在千里荒漠中腾起、膨胀、扩散。一个已不再青春的男人,望着这朵他辛勤培育出来的蘑菇,不禁潸然泪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美国留学的朱光亚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决定当即回国。他朝着祖国的方向,走的毅然决然,全然不顾此一行将是风雨兼程。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祖国的核领域。当核弹氢弹引爆时,他笑了,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他的灵魂留在了大漠,留在了这片热地。

【篇二: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一、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

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二、科技成就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

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 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后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从而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在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主席、印度中央药物研究所所长阿纳德教授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药物指出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会议代表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发明,它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三、人物故事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

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篇三: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

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是用简短的内容将关于屠呦呦的作文写出来,文字不算长,但是内容简单而扼要的描绘了关于屠呦呦的文字。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文章,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下面介绍屠呦呦的英语作文由资料站提供。

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一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昨日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middot;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得诺贝尔奖。得奖没有特别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bull;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