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
【摘 要】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普通心理学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在反思普通心理学课程特征和定位的基础上,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考虑和处理好三对矛盾:概括介绍与深入理解的矛盾;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专业兴趣的矛盾.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3 【总页数】4页(P87-90)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法中心;教学目标 【作 者】田浩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2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普通心理学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也正因为此,有关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在不断进行,且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成果。但是,作者认为当前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之处。
第一,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很多,但很多研究都是以方法和技术为核心
的[1]。过于注重教学方法和技术改革很容易造成对课程本身特征的忽视,其结果是导致教学改革的盲目性。比如,研究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被广泛认可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有人提出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推行研究型教学方法。但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使用此方法,这样关键性的问题常常被研究者所忽视。事实上,由于刚入学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在最初阶段进行所谓的 “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不顾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制性地进行 “研究”,效果也必定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在采用和实施某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考虑课程的特征和性质,在充分理解课程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再把方法和技术融入课程教学。
第二,普通心理学的性质与定位尚不明晰。虽然我们强调普通心理学的 “一般”和 “基础”的性质,但何谓 “一般”,何谓 “基础”是有极大探讨空间的。当前有许多研究探讨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的问题,这也正说明普通心理学把什么作为 “基础”还存在争议。从目前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来看,欧美体系、前苏联体系等不同教材体系也都存在,真可谓 “五花八门”。心理学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知识,究竟哪些研究能够作为心理学的精华和代表呢?作者认为,选取哪些内容作为普通心理学的核心,取决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不同,选取的核心内容就可能产生差异。从整体来看,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心理科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分解为三个,一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三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只有综合考虑以上三重教学目标,普通心理学才能发挥其核心价值,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虽然当前关于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很多,但多数研究仍然属于方法和
技术层面的改革,缺乏对普通心理学本质特征的深入思考,因而必然导致改革措施的生硬甚至偏颇。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应该关注另一个层面,即思考普通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再去探讨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问题。围绕这一核心,以下三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教学应该处理的主要矛盾。 普通心理学的 “普通”在于它介绍的是心理学的一般知识,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心理学具备概括性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让普通心理学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概括性,展现当代心理学的“全貌”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心理学中的概念、理论、方法非常之多,想要面面俱到地讲授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过多内容的铺开又会降低学生对内容理解的深入性。另一方面,普通心理学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又不可能把所有涉及的问题都深入下去。那么,如何选取具有 “代表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哪些内容加以重点介绍就显得非常关键。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容易造成两种不良后果:或者面面俱到,什么内容都讲但什么都讲不透;或者顾此失彼,对某些知识着力过多而另一些则轻描淡写。总而言之,如何处理全面性与深入性的矛盾是普通心理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当前关于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是改变以前一言堂式的 “知识倾销”,把学习变成自主、参与和体验的过程。 “学习不单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2]因此,主张把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观念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中也屡见不鲜。毫无疑问,学生作为一个能动主体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打破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他们成长的过程性也是另一种偏见。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心理学中的诸多概念、理论、方法并不是他们所熟悉的,大多数内容并没有像英语、数学、政治等中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掌握这些内容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
下,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无疑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如何处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普通心理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对心理学也日益了解和认可,以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也越来越多。整体来看,多数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对专业抱有很强烈的兴趣,同时也怀着对心理学的各种期待。有这样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是存在很多偏差的。其中最尖锐的是,学生普遍对心理学有着一种 “朦胧的神秘感”,在这种色彩笼罩下,学生会对心理学抱有某种期待,神秘而玄妙的东西被认为是心理学,而科学和理性的东西则被头脑所 “排异”。另一方面,如果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力图全面扭转学生的心理学观,则又会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失望情绪,降低专业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如何既能让学生接受 “科学”心理学的理念,又不让其丧失对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就成为普通心理学教学的重要议题。
作者在普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本课程性质与目标的思考,认为以上三对矛盾是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处理和解决好上述矛盾呢?综合现有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及作者的教学实践探索,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是值得推行的。 普通心理学以奠定专业基础为第一教学目标,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一种宏大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这一教学目标又要和专业方向以及整体课程设置相衔接。因此,普通心理学在选取教学重点的时候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调;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三是普通心理学与专业方向的结合。首先,普通心理学中的很多内容都会在后面的专业课程中详细学习,例如,普通心理学关于神经系统的知识会在生理心理学中详细介绍,感知觉、记忆、认知等内容会在认知心理学中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就需要各门课程间的统筹 “分工”而不是简单重复。其次,普通心理学应该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向学生展示学科前沿知识,如此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
础。再次,心理学专业有着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不同的方向,普通心理学在展现当代心理学的全景基础上,也应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意识地侧重和突出相关内容和研究,为学生今后的专业细化打下良好基础。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最重要的不是 “学会”某些知识,而是 “会学”更多的知识。简言之,学生应该逐渐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从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而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学什么,从哪里找问题。作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介绍学科前沿,让学生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而为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二是通过社会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社会和民众对心理学的期待,这也能为学生提供研究思路。三是通过体验和反思生活,让学生有意识思考生活经验中的可研究之处,了解生活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就能够逐渐自主地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再加上科学方法和技术的支持,从学习进入研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了。总的来说,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3.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专业兴趣
前文已经提及,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大多渲染着神秘玄妙的色彩,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选择性,容易对 “神奇”的东西产生亲近感,认为这就是心理学的原本模样。而当他们发现心理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神奇时,则多少会产生失望和迷茫。最后,当科学精神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以后,对心理学的热情又重新点燃。在教学过程中,从常识化认识到科学性认识的转变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念的转变不能是生硬的以科学代替常识,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丧失兴趣和热情。比较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经验,在讨论这些经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接纳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例如,作者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例子: (1)假如要买一个计算器,一家商店
卖15元,而另一家卖10元,但需要走10分钟,去不去呢? (2)假如要买一件衣服,一家商店卖125元,另一家卖120元,但需要走10分钟,去不去呢?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种情况下人们决策的比较 (同样是差5元钱,但两种情况下人们的选择是不同的),学生自己就发现了决策中的非理性,引发了进一步的专业思考。另外一种方法是通过优秀的教学影片让学生领略科学研究的魅力。例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BBC拍摄的 “两性奥秘”、“人类感官”等优秀科教影片,这些影片运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而精彩地展示了两性差异、视听觉等心理学相关知识,影片精彩的展示是很难通过其他形式获得的,因而也自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纳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作者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自觉融入了研究型教学方法。主要做法是,由教师根据学科前沿、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设置教学重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任务之一是介绍教材内容的体系和结构。之所以强调这点,也是由普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并不是回答所有人们想知道的问题,而只是回答心理学曾经研究过的问题。比如,感觉、记忆、意识、情绪、人格等等章节之间并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产生困惑,不清楚这些内容为何会成为心理学的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清这些内容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3]。知识的体系和结构清楚了,具体内容的掌握就相对容易了。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通过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等优秀书籍,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心理学各项议题的研究过程,也获得了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作者也让学生根据兴趣组成研究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最后形成研究报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上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研究兴趣比较浓厚,专业基础也比较扎实。
【相关文献】
[1]陈宏.普通心理学课程改革方向及目标分解的理性思考 [J].克山师专学报,2003(2):54-56.
[2]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90-95. [3]施铁如.对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思考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3-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