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7506939 A(43)申请公布日 2017.12.22
(21)申请号 201710795744.0(22)申请日 2017.09.06
(71)申请人 北京林业大学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72)发明人 信忠保 孔庆仙 夏晓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82
代理人 徐金伟(51)Int.Cl.
G06Q 10/06(2012.01)G06Q 50/26(2012.01)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9页 附图1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包括,待修复河岸带现状评估、生态修复措施库的构建与系统化分类、划分河岸带类型区对修复措施进行初选、确定河岸带主导功能对初选措施进行优选和从河岸带立地条件出发得到最终适宜性修复措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确保河岸带主导功能发挥的同时,可以兼顾河岸带其他功能的发挥;适宜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变相地节约了经济成本。适宜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避免经验性修复措施因不适宜河岸带功能和立地条件而导致的无法成活或者年限较短就会失去效果的问题;适宜的河岸带修复措施可以提高防洪和固坡护堤能力,缓解边坡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改善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CN 107506939 ACN 107506939 A
权 利 要 求 书
1/3页
1.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包括,(1)待修复河岸带现状评估(1.1)对河岸带进行实地踏查
对待修复河流河岸带进行实地踏查,调查待修复河岸带的地形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因子、水文因子、河岸带特征、现有的修复措施以及存在的缺陷;
(1.2)对河岸带现状进行评估,选出河岸带修复措施;
(1.3)记录河岸带在特定地形下所现存的修复措施以及所存在的缺陷,为河岸带后续修复提供参考;
(2)生态修复措施库的构建与系统化分类
将所记录的所述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从自然性、水土保持措施和河岸横向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分类,构建生态修复措施备选库;
(2.1)构建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备选库,包括:①河岸带生态自然恢复;②封育,将退化、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植被遭受破坏、生产力下降的河岸带封闭起来,从利用状态改变为休闲、非利用状态,或加以培育,以恢复植被、保护草地环境的措施;
③叠木支撑,采用圆木按照纵横交错的格局铰接而形成的层状框架结构,框架内填土和块石,并扦插活的植物枝条,用于河岸冲刷侵蚀区域,起到岸坡防护作用;
④乔灌草绿化美化,适用于坡度缓、坡面长的城镇排水、风景观赏、郊野段具景观性要求高的坡面;
⑤抛石与植物结合,适用于城镇公园水系、平原郊野有生态以及具有风景观赏要求的河道;适用于低流速≤3m/s的河道;适用于当地有丰富石材资源的地方;适用于陡峭的河湖边岸;
⑥巡河路绿化,依据河道所处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山区、平原郊野段以耐旱、耐寒、防风固土树种为主;平原城镇段以耐热、抗污、观赏树种为主;依据需要绿化区域选择植物种类;适用于有绿化区域的临河道路;
⑦浆砌石挡土墙,适用于暴雨、洪水频繁的山区、平原郊野河道;⑧干砌石挡土墙,适用于流速小于3m/s的平原城镇和郊野的风景观赏河道;干砌石护坡的坡度为1:2.5-1:3;
⑨浆砌石护坡,适用于受水冲刷的坡面;⑩生态园林式绿化美化,适用于堤顶可绿化区域;(2.2)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系统化分类:(2.2.1)自然性,包括:
(2.2.1.1)自然恢复技术包括自然恢复和封育;(2.2.1.2)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和巡河路绿化;
(2.2.1.3)人工修复技术:包括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护坡和生态园林式绿化;
(2.2.2)水土保持措施,包括:
2
CN 107506939 A
权 利 要 求 书
2/3页
(2.2.2.1)工程措施包括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浆砌石护坡;(2.2.2.2)生物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和巡河路绿化;(2.2.2.3)工程和生物结合措施包括抛石与植物结合和生态园林式绿化;(2.2.3)河岸带横向结构位置包括,
(2.2.3.1)堤顶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巡河路绿化和生态园林式绿化;(2.2.3.2)常水位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叠木支撑和乔灌草绿化;(2.2.3.3)常水位以下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抛石与植物结合、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浆砌石护坡;
(2.2.4)河岸带地理位置,包括:
(2.2.4.1)山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乔灌草绿化美化、巡河路绿化和浆砌石挡土墙;
(2.2.4.2)平原郊野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叠木支撑、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和干砌石挡土墙;
(2.2.4.3)平原城镇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包括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绿化;
(3)划分河岸带类型区对修复措施进行初选
根据待修复河岸带划分的类型在生态修复措施库进行修复措施的初步选取:①山区河岸带对应山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
平原区郊野河段河岸带对应平原郊野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平原区城镇河段河岸带对应平原城镇河段生态修复措施;②自然河岸带对应自然恢复措施:
近自然河岸带对应近自然生态修复措施;人工河岸带对应人工修复措施;
(4)确定河岸带主导功能对初选措施进行优选近自然河岸带又包含山区河岸带、城镇郊野河岸带和平原城镇河岸带,山区河岸带的主导功能是防洪抗浪,城镇郊野河岸带的主导功能是固土护坡、防洪抗浪;人工河岸带指即平原区城镇河岸带,平原城镇河岸带主导功能有防洪抗浪、休闲游憩、水质防护等;
分别根据河岸带功能对修复措施的需求选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得出山区自然河岸带可以选取自然恢复或封育的修复措施,山区近自然河岸带选取乔灌草绿化固土护坡、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山区近自然河岸带主要由山区的岩石发挥作用,以便防洪抗浪;城镇郊野近自然河岸带选取叠木支撑、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固土护坡,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选取抛石加植物、巡河路绿化和生态园林式绿化,以利于休闲游憩,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选取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的生态修复措施,以优化水质;平原城镇人工河岸带选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挡土墙,以便防洪抗浪;
(5)从河岸带立地条件出发、修复措施的经济性出发得到最终适宜性修复措施:选取功能主导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后,确定河岸带立地条件,选取堤顶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以上坡面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坡面以下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山区植物多样性高,植被丰富,海拔高,选取自然恢复的措施;结合城镇郊野段的固土护坡多濒临公路,采用
3
CN 107506939 A
权 利 要 求 书
3/3页
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平原城镇段休闲游憩,河岸带采用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的水质防护选取乔灌草绿化美化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平原城镇人工河岸带的防洪抗浪选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挡土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地形因子包括坡度、坡长、坡位、海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层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植被因子包括河岸带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指数、乔木郁闭度、灌木从幅、草本盖度、乔木和灌木胸径、植物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水文因子包括流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河岸带特征包括河岸弯曲程度、河岸带砾石盖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2)中,河岸带现状分析,各因子的高低可根据调查结果区分大、中、小的等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根据自然性可分为自然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半自然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和人工化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类别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根据修复措施所适用的河岸位置分为堤顶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下水土保持措施。
4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
1/9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生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背景技术
[0002]目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河流河岸带边缘效应明显、土壤含水量高。自古以来,村庄或城镇大多沿河分布,不仅有利于生活取水,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人类对河流河岸带利用的同时并未同样地保护河岸带,使得河流河岸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河岸带进行生态修复首先可以保证河岸稳定,维持河流沟道形态;其次可以保证河流河岸带生态、景观、缓冲、水土保持等功能的发挥;第三,对河岸带进行生态修复可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河流河岸带进行修复,尤其是采用生态修复措施对受损河岸带进行修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0003]对河岸带修复措施适宜性不进行评估使得(1)无法根据河岸带类型、主导功能和立地条件确定合理的修复措施,使得修复措施选取经验化、盲目化;(2)过度追求简便和河岸带安全功能导致纯浆砌石河岸带、垂直挡墙河岸带较多;(3)缺乏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合理搭配,严重干扰了河岸带生态、景观、缓冲、水土保持等功能的发挥;(4)随意种植乔灌树种使得树种成活率低。如上所述,不合理的修复措施使得河岸带无法发挥自身功能,缩短修复措施发挥作用年限,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洪水还会威胁到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在进行修复之前,必须对修复措施进行适宜性评估。
[0004]有学者提出河岸带生态修复要兼顾河岸带功能的发挥和河岸带结构的界定,比如有无堤坝、坡位等,但是并未确定河岸带功能、结构的先后顺序,多是根据功能或者结构单一条件出发经验性地选择修复措施。
[0005]对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多集中于提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需要满足:1.以防汛抗洪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兼顾经济效益;2.因地制宜、分段实施、综合治理;3.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4.与周边景观相协调;5.注意景观效果等原则,但是缺乏合理的步骤确定最适宜的生态修复措施。
[0006]虽然现在学者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河岸带生态修复,但是较多偏重于先施工后对施工效益进行评估,在施工前没有良好的步骤对河岸带生态修复所需措施进行界定。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通过借鉴前人已有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技术,建立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技术备选库并对措施库中大量的修复措施进行系统化分类,明确了首先将河岸带进行自然、半自然、人工等类型划分,其次确定河岸带主导功能,最后根据河岸带立地条件依次优选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的方法,以此确定待修复河岸带最适宜的生态修复措施。[0008]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包括:[0009](1)待修复河岸带现状评估
5
CN 107506939 A[0010]
说 明 书
2/9页
(1.1)对河岸带进行实地踏查
[0011]对待修复河流河岸带进行实地踏查,调查待修复河岸带的地形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因子、水文因子、河岸带特征、现有的修复措施以及存在的缺陷;[0012](1.2)对河岸带现状进行评估,选出河岸带修复措施;[0013](1.3)记录河岸带在特定地形下所现存的修复措施以及所存在的缺陷,为河岸带后续修复提供参考;[0014](2)生态修复措施库的构建与系统化分类
[0015]将所记录的所述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从自然性、水土保持措施和河岸横向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分类,构建生态修复措施备选库;[0016](2.1)构建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备选库,包括:[0017]①河岸带生态自然恢复;[0018]②封育,将退化、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植被遭受破坏、生产力下降的河岸带封闭起来,从利用状态改变为休闲、非利用状态,或加以培育,以恢复植被、保护草地环境的措施;
[0019]③叠木支撑,采用圆木按照纵横交错的格局铰接而形成的层状框架结构,框架内填土和块石,并扦插活的植物枝条,用于河岸冲刷侵蚀区域,起到岸坡防护作用;[0020]④乔灌草绿化美化,适用于坡度缓、坡面长的城镇排水、风景观赏、郊野段具景观性要求高的坡面;
[0021]⑤抛石与植物结合,适用于城镇公园水系、平原郊野有生态以及具有风景观赏要求的河道;适用于低流速≤3m/s的河道;适用于当地有丰富石材资源的地方;适用于陡峭的河湖边岸;
[0022]⑥巡河路绿化,依据河道所处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山区、平原郊野段以耐旱、耐寒、防风固土树种为主;平原城镇段以耐热、抗污、观赏树种为主;依据需要绿化区域选择植物种类;适用于有绿化区域的临河道路;[0023]⑦浆砌石挡土墙,适用于暴雨、洪水频繁的山区、平原郊野河道;[0024]⑧干砌石挡土墙,适用于流速小于3m/s的平原城镇和郊野的风景观赏河道;干砌石护坡的坡度为1:2.5-1:3;[0025]⑨浆砌石护坡,适用于受水冲刷的坡面;[0026]⑩生态园林式绿化美化,适用于堤顶可绿化区域;[0027](2.2)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系统化分类:[0028](2.2.1)自然性,包括:[0029](2.2.1.1)自然恢复技术包括自然恢复和封育;[0030](2.2.1.2)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和巡河路绿化;[0031](2.2.1.3)人工修复技术:包括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护坡和生态园林式绿化;[0032](2.2.2)水土保持措施,包括:[0033](2.2.2.1)工程措施包括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浆砌石护坡;[0034](2.2.2.2)生物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和巡河路绿
6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3/9页
化;
[0035][0036][0037][0038]
(2.2.2.3)工程和生物结合措施包括抛石与植物结合和生态园林式绿化;(2.2.3)河岸带横向结构位置包括,
(2.2.3.1)堤顶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巡河路绿化和生态园林式绿化;(2.2.3.2)常水位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叠木支撑和乔灌草绿
化;
(2.2.3.3)常水位以下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抛石与植物结合、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
挡土墙和浆砌石护坡;[0040](2.2.4)河岸带地理位置,包括:[0041](2.2.4.1)山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乔灌草绿化美化、巡河路绿化和浆砌石挡土墙;[0042](2.2.4.2)平原郊野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叠木支撑、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和干砌石挡土墙;[0043](2.2.4.3)平原城镇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包括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绿化;[0044](3)划分河岸带类型区对修复措施进行初选
[0045]根据待修复河岸带划分的类型在生态修复措施库进行修复措施的初步选取:[0046]①山区河岸带对应山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
[0047]平原区郊野河段河岸带对应平原郊野河段生态修复措施;[0048]平原区城镇河段河岸带对应平原城镇河段生态修复措施;[0049]②自然河岸带对应自然恢复措施:
[0050]近自然河岸带对应近自然生态修复措施;[0051]人工河岸带对应人工修复措施;[0052](4)确定河岸带主导功能对初选措施进行优选[0053]近自然河岸带又包含山区河岸带、城镇郊野河岸带和平原城镇河岸带,山区河岸带的主导功能是防洪抗浪,城镇郊野河岸带的主导功能是固土护坡、防洪抗浪;人工河岸带指即平原区城镇河岸带,平原城镇河岸带主导功能有防洪抗浪、休闲游憩、水质防护等;[0054]分别根据河岸带功能对修复措施的需求选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得出山区自然河岸带可以选取自然恢复或封育的修复措施,山区近自然河岸带选取乔灌草绿化固土护坡、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山区近自然河岸带主要由山区的岩石发挥作用,以便防洪抗浪;城镇郊野近自然河岸带选取叠木支撑、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固土护坡,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选取抛石加植物、巡河路绿化和生态园林式绿化,以利于休闲游憩,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选取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的生态修复措施,以优化水质;平原城镇人工河岸带选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挡土墙,以便防洪抗浪;[0055](5)从河岸带立地条件出发、修复措施的经济性出发得到最终适宜性修复措施:[0056]选取功能主导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后,进一步确定河岸带立地条件,选取堤顶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以上坡面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坡面以下生态修复措施,由于山区植物多样性高,植被丰富,海拔高,选取自然恢复的措施;结合城镇郊野段的固土护坡多濒临
7
[0039]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4/9页
公路且,采用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平原城镇段河岸带的休闲游憩为主,采用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的水质防护选取乔灌草绿化美化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平原城镇人工河岸带的防洪抗浪选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挡土墙。[0057]进一步的,步骤(1.1)中,地形因子包括坡度、坡长、坡位、海拔。[0058]进一步的,步骤(1.1)中,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层厚度。[0059]进一步的,步骤(1.1)中,植被因子包括河岸带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指数、乔木郁闭度、灌木从幅、草本盖度、乔木和灌木胸径、植物高度。[0060]进一步的,步骤(1.1)中,水文因子包括流速。[0061]进一步的,步骤(1.1)中,河岸带特征包括河岸弯曲程度、河岸带砾石盖度。[0062]进一步的,步骤(1.2)中,河岸带现状分析,各因子的高低可根据调查结果区分大、小等级。
[0063]进一步的,步骤(2)中,根据自然性可分为自然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半自然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和人工化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0064]进一步的,步骤(2)中,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类别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0065]进一步的,步骤(2)中,根据修复措施所适用的河岸位置分为堤顶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下水土保持措施。[006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0067](1)在确保河岸带主导功能发挥的同时,可以兼顾河岸带其他功能的发挥;[0068](2)适宜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变相地节约了经济成本。适宜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避免经验性修复措施因不适宜河岸带功能和立地条件而导致的无法成活或者年限较短就会失去效果的问题;[0069](3)适宜的河岸带修复措施可以提高防洪和固坡护堤能力,缓解边坡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改善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附图说明
[0070]图1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1]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72]实施例一
[0073]所述方法是一项基于河岸带类型、功能和立地条件而言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适宜性评估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0074](1)待修复河岸带现状评估[0075]对河岸带进行实地踏查,分析待修复河岸带现状。对待修复河流河岸带进行实地踏查,调查待修复河岸带的地形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因子、水文因子、河岸带特征和现有的修复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河岸带现状进行分析,选出合理的河岸带修复措施。地形因子包括坡度、坡长、坡位、海拔等;土壤因子指土壤层厚度等;植被因子包括河岸带植物种类、
8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5/9页
植物多样性指数、乔木郁闭度、灌木从幅、草本盖度、乔木和灌木胸径、植物高度;水文因子主要指流速;河岸带特征包括河岸弯曲程度、河岸带砾石盖度;记录河岸带在特定地形下所现存的修复措施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为河岸带后续修复提供参考。所述坡度、坡长、海拔、土壤层厚度、河岸带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指数、乔木郁闭度、灌木从幅、草本盖度、乔木和灌木胸径、植物高度、流速、河岸弯曲程度、河岸带砾石盖度具体指标的大、中、小分级根据实际调查数据进行。[0076](2)生态修复措施库的构建与系统化分类,构建生态修复措施备选库[0077]在搜集大量资料、查阅大量文献和参考河岸带合理修复措施的基础上,将所记录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进行系统化分类。根据自然性可分为自然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半自然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和人工化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类别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根据修复措施所适用的河岸位置分为堤顶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下水土保持措施。[0078](3)划分河岸带类型区对修复措施进行初选[0079]根据河岸带实地踏查结果,从河岸带自然、半自然、人工的主导理念出发,将河流河岸带进行划分。根据自然河岸带、半自然河岸带和人工河岸带等主导理念将河流河岸带进行划分,比如:自然保护区、半自然生态修复区和人工修复区。根据不同类型河岸带区划,在已经系统化分类的修复措施备选库中进行初选。[0080](4)确定河岸带主导功能对初选措施进行优选[0081]从河岸带主导功能出发,对初选措施进一步筛选。确定已经分区的河岸带的主导性功能,根据主导性功能对初选措施进一步筛选。比如自然恢复型河岸带就要求无人为干扰,使得植物自然恢复,这就得选取自然恢复措施。防洪抗浪型河岸带就要求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砌石河岸,休闲游憩型河岸带就要求既能保证人类安全同时又栽植观赏性植物使得游人赏心悦目的生态修复措施,水质防护型河岸带需要去污能力强的植物吸收污染物质等。[0082](5)从河岸带立地条件和经济性原则出发得到最终适宜性修复措施[0083]从河岸带立地条件、地面物质、河岸的可塑性出发,选取最适宜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河岸带的坡位不同,对具体修复措施的要求不一,坡上需要耐旱植物而坡下则需要耐淹植物,河岸坡度较大可能需要挡墙之类的修复措施,坡度较小则可能需要栽植植物等简单的修复措施;地面物质是石质的则不能直接种植植物;河岸可塑性大则可以选取大尺度的修复措施,可塑性小则只能选取保守的修复措施。经过层层筛选,方能确定某一河段河岸带最适宜的生态修复措施。[0084]进一步的,步骤(1.1)中,地形因子包括坡度、坡长、坡位、海拔。[0085]进一步的,步骤(1.1)中,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层厚度。[0086]进一步的,步骤(1.1)中,植被因子包括河岸带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指数、乔木郁闭度、灌木从幅、草本盖度、乔木和灌木胸径、植物高度。[0087]进一步的,步骤(1.1)中,水文因子包括流速。[0088]进一步的,步骤(1.1)中,河岸带特征包括河岸弯曲程度、河岸带砾石盖度。[0089]进一步的,步骤(1.2)中,河岸带现状分析,各因子的高低可根据调查结果区分大小等级。
[0090]进一步的,步骤(2)中,根据自然性可分为自然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半自然河岸
9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6/9页
带生态修复措施和人工化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0091]进一步的,步骤(2)中,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类别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0092]进一步的,步骤(2)中,根据修复措施所适用的河岸位置分为堤顶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常水位以下水土保持措施。[0093]以下,以北京市怀柔区怀九河河岸带为例说明所述方法的应用:[0094](1)北京市怀柔区怀九河待修复河岸带现状分析[0095]调查因子包括地形(坡度、坡长、坡位、海拔)、土壤(土壤层厚度)、植被(物种名称、物种数量、盖度、郁闭度、从幅、高度等)、水文(流速)、河岸带特征(河岸弯曲程度、河岸带砾石盖度)、现有的修复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河岸带现状进行分析,选出合理的河岸带修复措施。
[0096]①样地1(116°19′33.6″E,40°20′30.2″N)河段位于海拔较高(328±3m)的河岸带上游,砾石盖度较大(89%),土壤层厚度为0cm,且坡长和坡度均匀(3.67m,15.2°),植物种类包含乔灌草,经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为3.41,乔木郁闭度为62.50%、灌木丛幅43.8%,草本盖度大于88.63%,河流河岸弯曲,河床深潭浅滩结构明显,这样的河岸带不需要运用生态修复措施进行修复,只需要自然恢复。属于河岸带类型区划分中的自然河岸带。[0097]②样地23河岸带位于海拔(143±2m)适中的中游(116°26′12.8″E,40°21′26.7″N),河岸带濒临区主要是一条村庄小路和庄稼地,砾石覆盖度(35.9%),土壤层厚度为(18.7cm),坡长和坡度分别为6.5m和30°,但是正在修筑完全的浆砌石护岸,导致河岸上无一株植物,河流笔直,河床裸露,且河道内巨大体积的拦水坝将河流完全切开。这样的河道属于近自然河岸带,但是完全的浆砌石是不合理的修复措施,所以需要对河岸带重新进行修复。
[0098]③样地28河岸带同样位于海拔(117±4m)适中的中游(116°28′36.4″E,40°20′45.5″N),河岸带濒临区主要是公路,砾石盖度为(16.9%),土壤层厚度为(26.8cm),硬化面积比例为42.0%,河岸带在近水区选取垂直挡墙保证河岸根基稳固,连接挡墙后面运用半圆形浆砌石的方法修复方法,并在半圆内栽植绿化性灌草,在连接公路处栽植一排行道树。这样的生态修复措施使得此处河岸带根基稳固,又发挥了河岸带休闲游憩的功能,这样的修复措施属于合理的河岸带修复措施。[0099](2)生态修复措施库的构建与系统化分类,构建生态修复措施备选库
[0100]在查阅文献和参考调查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选取10种生态修复措施构建了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备选库并进行了系统化分类。共分为4类,分别是:[0101]①自然恢复措施、近自然生态修复措施和人工修复措施;[0102]②自然措施、工程措施、自然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0103]③山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平原郊野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平原城镇河段生态修复措施;
[0104]④堤顶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以上坡面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坡面以下生态修复措施。
[0105]构建生态修复措施库:[0106]①自然恢复;
10
CN 107506939 A[0107]
说 明 书
7/9页
②封育,将河岸带封闭起来,恢复生态;
[0108]③叠木支撑,叠木支撑是由圆木按照纵横交错的格局铰接而形成的层状框架结构,框架内填土和块石,并扦插活的植物枝条。这一结构类型适用于河岸冲刷侵蚀严重区域,起到岸坡防护作用。
[0109]④乔灌草绿化美化:适用于坡度较缓、坡面较长的城镇排水、风景观赏、郊野段对景观性要求高的坡面,长期浸泡在水下、行洪流速超过3m/s的土堤迎水坡面和防洪重点河段不适用。
[0110]⑤抛石加植物:适用于城镇公园水系、平原郊野对抗洪要求不高,却有生态、观要求的河道;适用于低流速≤3m/s,冲蚀小和水蚀浅的河岸,较多用于河床坡度较缓,河岸相对广阔的河道;最适用于当地有丰富石材资源的地方;河湖边岸陡;水流大、水体深的河道坡脚不适用抛石加植物。[0111]⑥巡河路绿化:依据河道所处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山区、平原郊野段以耐旱、耐寒,防风固土树种为主;平原城镇段以耐热、抗污、观赏树种为主;依据可绿化区域选择植物种类,适用于有绿化区域的临河道路。[0112]⑦浆砌石挡土墙:适用于暴雨、洪水频繁的山区、平原郊野河道。城镇两岸居民较多、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河道采用此种形式既能节省两岸用地,又可减少移民搬迁,需注意植被覆盖。
[0113]⑧干砌石挡土墙:适用于水位不高和冲刷相对较小。流速小于3m/s的平原城镇风景观赏河道和郊野对景观要求高的中小河道;干砌石护坡的速度,根据土体的结构性质而定,土质坚实的砌石坡度宜陡,反之则宜缓。坡度1:2.5-1:3,或1:2。[0114]⑨浆砌石护坡:适用于水流大,对坡面冲刷大的坡面。坡度不易陡于1:0.75,不能大面积,全坡面护砌。
[0115]⑩生态园林式绿化美化:适用于堤顶可绿化区域广阔的矩形断面城镇风景观赏、排水河道;不适用于受土地资源利用限制,堤顶可绿化空间较狭窄的地段。[0116]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系统化分类:[0117]1)自然性,包括:[0118]1.1)自然恢复技术:包括自然恢复和封育;[0119]1.2)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和巡河路绿化;
[0120]1.3)人工修复技术:包括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护坡和生态园林式绿化;
[0121]2)水土保持措施,包括:
[0122]2.1)工程措施包括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浆砌石护坡;[0123]2.2)生物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和巡河路绿化;[0124]2.3)工程和生物结合措施包括抛石与植物结合和生态园林式绿化;[0125]3)河岸带横向结构位置包括:
[0126]3.1)堤顶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巡河路绿化和生态园林式绿化;[0127]3.2)常水位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叠木支撑和乔灌草绿化;[0128]3.3)常水位以下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抛石与植物结合、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
11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8/9页
墙和浆砌石护坡;[0129].4)河岸带地理位置,包括:
[0130]4.1)山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封育、乔灌草绿化美化、巡河路绿化和浆砌石挡土墙;
[0131]4.2)平原郊野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叠木支撑、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和干砌石挡土墙;
[0132]4.3)平原城镇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包括: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与植物结合、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绿化;然河岸带对应近自然生态修复措施(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人工河岸带对应人工修复措施(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护坡、生态园林式绿化)。[0133](3)划分河岸带类型区对修复措施进行初选[0134]划分为2种类型,分别是:[0135]①山区河岸带、平原区郊野河段河岸带、平原区城镇河段河岸带;[0136]②自然河岸带、近自然河岸带和人工河岸带;
[0137]根据待修复河岸带划分的类型在生态修复措施库进行修复措施的初步选取。山区河岸带对应山区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自然恢复、封育、乔灌草绿化、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平原区郊野河段河岸带对应平原郊野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叠木支撑、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平原区城镇河段河岸带对应平原城镇河段生态修复措施(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生态园林式绿化美化);自然河岸带对应自然恢复措施(自然恢复、封育),近自然河岸带对应近自然生态修复措施(叠木支撑、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人工河岸带对应人工修复措施(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护坡、生态园林式绿化)。[0138](4)确定河岸带主导功能对初选措施进行优选,
[0139]怀九河自然河岸带即山区河岸带主导功能为休憩用地;近自然河岸带又包含山区河岸带、城镇郊野河岸带和平原城镇河岸带,山区河岸带和城镇郊野河岸带的主导功能是固土护坡、防洪抗浪,人工河岸带指平原区城镇河岸带,平原城镇河岸带主导功能有防洪抗浪、休闲游憩、水质防护等。分别根据河岸带功能对修复措施的需求选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得出山区自然河岸带可以选取自然恢复或封育的修复措施,山区近自然河岸带(固土护坡),选取乔灌草绿化、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山区近自然河岸带(防洪抗浪)主要由山区的岩石发挥作用;城镇郊野近自然河岸带(固土护坡),选取叠木支撑、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休闲游憩),选取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和生态园林式绿化,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水质防护),选取乔灌草绿化美化、抛石+植物的生态修复措施;平原城镇人工河岸带(防洪抗浪),选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挡土墙。[0140](5)从河岸带立地条件出发、修复措施的经济性出发得到最终适宜性修复措施[0141]选取功能主导的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后,进一步确定河岸带立地条件,选取堤顶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以上坡面生态修复措施、常水位坡面以下生态修复措施。由于山区植物多样性高,植被丰富,海拔高等特点,考虑到经济性原则遂选取自然恢复的措施;考虑到城镇郊野段(固土护坡)多濒临公路,采用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行使休
12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9/9页
闲游憩功能(多为垂钓)的平原城镇段河岸带可采用抛石+植物、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抛石+植物的生态修复措施,以方便游人垂钓,同时坡顶采用巡河路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不仅可以固土护坡还可以给游人提供阴凉的垂钓环境;平原城镇近自然河岸带(水质防护)可选取乔灌草绿化美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平原城镇人工河岸带(防洪抗浪)可选取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挡土墙和生态园林式挡土墙。[0142]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3
CN 107506939 A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