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报告)资料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在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内陆部分自北向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半岛突伸于渤、黄二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 km,占全国海岸线的总长度六分之一。全境东西最长约700km,南北最宽约420km,陆地总面积15.71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山东省行政区划,进入市制建设以来,目前设有青岛、济南两个副省级市,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临沂、德州、莱芜、日照、滨州、聊城、菏泽15个地级市,140个县级单位(其中市辖区49个、市31个、县60个)。

第二节 地形地貌

山东省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5%, 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是省内地势最高、切割最强烈、地形最复杂的地区。泰山、蒙山、鲁山、沂山均在1000米以上,泰山玉皇顶海拔1545m,为省内最高峰。泰山、鲁山、沂山座落于该区北部,山势挺拔陡峻,自西向东形成一断续的略呈北凸的弧形泰沂山脉,构成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脊背。蒙山山脉呈北西向平卧于泰沂山脉之南,顶峰海拔1150m。由中

1

山向外围逐渐降为海拔高程800~400m的低山及海拔高程低于400m的丘陵,并过渡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内地势北半部高,四周低,排水通畅,水涝和盐碱危害较轻。河谷平原和盆地土质肥沃,土层较深厚,是主要粮食产地之一;山地峰高坡陡,宜林宜牧。

鲁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环海,西部与鲁中南山区为邻。分布有山间盆地、滨海平原、低山丘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胶莱盆地位于其中部,海拔一般50m以下,地面平坦。其西部从属于鲁中南山地,多为海拔高程200~500m的低山丘陵;其中五莲山最高,海拔高程为515m;由胶莱河自西向东由大泽山、艾山、牙山、昆嵛山、伟德山等组成向北凸的弧形低山带,各山峰海拔高程在500~800m,山势陡峻、山峰尖峭,山脊构成半岛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半岛南部的崂山,孤立于南海岸,峰顶海拔高程1133m,为半岛的最高点。濒临大海分布狭窄的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鲁西北平原区自北向南呈弧形环绕于鲁中南中低山丘陵的北部、西部和西南部。该区主要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泛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山前倾斜平原由潍弥白浪河、汶泗河等河流冲洪积扇群组成,由鲁中南山前地带至黄泛平原叠交处,海拔高程由100~50m渐过渡到50~10m。黄泛平原为黄河冲积形成,是省内地势最低的地区;该区地域广阔、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50m以下,黄河口三角洲海拔高程低于10m。区内微地貌复杂,发育有缓平坡地、河滩高地、泻湖洼地、扇形地、三角洲以及沿海滩涂等地貌。区内地势平坦,河流的河道长,支流少,比降小,排水不畅,淤积严重。多春旱、夏涝,盐碱危害较重。

全省总的地貌格局中部山地突起,东部丘陵散布,宽谷平原错列于山地丘陵之间,北及西部平原坦荡低下。

2

第三节 土壤植被

全省按土壤类型可分为山丘沙岭地、山麓冲积洪积黄土地、黄泛平原潮土地、涝洼黑土地和盐碱地五大类(水田除外)。

(1)山丘沙岭地: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及胶东半岛山地丘陵的中上部。土壤多为粗屑质褐土和棕性壤土。系由各种岩石风化残积、盐积物发育而成。土层浅薄,一般仅10~50厘米。因水土流失严重,细粒部分大部流失,质地粗糙,多夹砾石,蓄水保肥能力很差。

(2)山麓冲积、洪积黄土地:主要分布在胶济铁路沿线、湖东山前倾斜平原、山麓阶地、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地带。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土层深厚,耕垦历史悠久,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3)黄泛平原潮土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土壤主要系在潜水控制和作用下形成的潮土。潮土地分布区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但土地瘠薄,旱涝碱威胁较大。

(4)涝洼黑土地:主要分布在胶莱河谷区及临、郯、苍及南四湖湖积平原。土壤主要为砂浆黑土。土质粘重,通透性不良。

(5)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除滨海有成片的大面积分布外,内陆地区多呈斑块状零星分布在其他类型土地之中。盐碱地除表层多粉砂土壤外,其他主要为潮盐土、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

山东地处暖温带,植被属森林分布区,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区内原始森林早已荡然无存,现状植被多具次生性质,或为人工栽培。山丘区荒坡上次生灌草丛分布广、面积大,各种农业植被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果、菜等类型多样。

3

第四节 气象水文

山东省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受蒙古冷高气压的控制,气候寒冷而干燥,盛行偏北风,偶有南方暖湿气流北上与冷空气汇合,产生雨雪天气。春季,地面和空气的温度不断升高,蒙古高气压减弱,因而降水比冬季多,天气多变,南北风交替出现,是大风最多的季节,蒸发强烈,经常发生春旱。夏季,经常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天气炎热,湿润多雨,受南方气漩影响时产生大到暴雨,偶有台风侵袭带来大风暴雨。秋季,蒙古高气压重新建立,经常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下降,降水骤减,多秋高气爽天气。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1.7~14.5℃之间,由鲁西南向半岛递减。最高气温出现于7、8月份,平均在24~27℃;最低气温在1~2月份,平均在-4~-1℃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为-11~-20℃,极端最高气温为36~43℃。

全省1956~2000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9.5mm。由于受地形地貌、植被、气流运动等影响,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在地域上,总的趋势由东南沿海850mm向鲁西北内陆递减为55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也十分不均。年际之间丰、平、枯交替出现,全省1964年最丰,降水量达1171.6 mm,1981年最枯,降水量为444.6 mm;单站极值比在2.0~6.1之间;极差在550~1500mm之间。年内降水量多集中于汛期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2.7%;尤其集中于7、8月份,两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3%

全省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E601蒸发器)在900~1200mm之间,总体变化趋势是由鲁东南向鲁西北递增。蒸发量年内变化较大,冬季小、春末夏初强烈,最大发生在5月,3~6月占全年蒸发量50%左右,11~2月仅占全年蒸发量15%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的1980~2000年平均年蒸发量

4

均较1956~1979年略有变小。

全省多年(1956~2000年)平均年天然径流量为198.26亿m3,折合年径流深为126.5mm。年径流总的变化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鲁西北平原逐渐减少。其年际、年内变化和地区分布规律大致与降水相同,但由于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在地区分布的变化比降水变化要大。全省各地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多在25~300mm之间。鲁中南及胶东半岛山丘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在100—300mm左右,而鲁西北地区年径流深尚不足25mm。高值区的年径流比低值区大10倍以上。

第五节 河流湖泊

山东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平均0.24km/km2,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其它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分别划属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片。全省干流长度大于10km的河流1552条,河流类型大致可分为山溪性河流和平原坡水河流两大类。

黄河自西南而东北贯穿全省,有大汶河、玉符河等少量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3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7%。黄河由于多年淤积,河床抬高,黄河大堤内已为地上河,实际已成为其两岸各河的分水岭。

黄河以北的鲁北平原诸河,属海河流域。除漳卫南运河水系的卫运河、漳卫新河中下游为鲁冀两省界河外,主要有徒骇、马颊、德惠新河等,均自西南向东北流入渤海。流域面积为3.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7%,海河水系各河发育在黄河冲积平原上,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坡度非常平缓,河流比降很小,排水不畅,若遇到较大的暴雨,极易发生雨涝,为平原坡水河流。

黄河以南的河流除大汶河经东平湖入黄河属黄河水系外,均划属淮河流域片,总流域面积11.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71.6%。在鲁中南地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形成辐射状水系。南流的主要有沂河、

5

沭河,均流经江苏省入黄海,组成沂沭河水系;北流的有潍河、弥河、白浪河等汇入莱州湾,加上黄河与泰沂山脉之间自西向东流入渤海的小清河、支脉河等,组成小清河水系;向西流的有光府河、泗河、白马河、十字河等,均入南四湖,与鲁西平原注入南四湖的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等组成南四湖水系;南四湖出口的韩庄运河、伊家河以及陶沟河、邳苍分洪道、西加河等属于中运河水系;鲁东南滨海地区主要有傅疃河、两城河、绣针河、白马河、吉利河等流入黄海。在胶东半岛以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构成一个西南一东北向的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入黄海、渤海的诸河,主要有胶莱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等。除鲁西平原河流为平原坡水河流外,其他均为山溪性河流。

在诸河流中发源于境内的河流多为雨源型河流,雨季流量大、枯季流量小为其主要特征。尤其是发源于山丘区的河流,在雨季河水暴涨暴落,在枯季流量骤减甚至干涸。

本省湖泊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泛平原交接低洼地带,主要有淮河流域内的南四湖、黄河流域内的东平湖和小清河流域内的白云湖等。南四湖是省内最大淡水湖泊,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湖泊连接而成,呈一北西—南东向的狭长状,南北长126km,东西宽5~25km;周边长311 km ,最大湖面面积1268 km2,总库容47亿m3。承接鲁、苏、豫、皖4省32县(市)来水,入湖河流53条,湖东28条,湖西25条。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湖泊,分新、老湖区,面积627多km2;现状主要是老湖区接纳大汶河入流和调蓄黄河的中小洪水,面积209 km2;最大容积达11.94亿m3。白云湖经改建后,高程20.5m以上最大容积为4000万m3以上。蜀山湖、马场湖、马踏湖、南旺湖、麻大湖、青沙湖皆已干涸,仅在雨季时少量积水。

6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一节 地层

山东省基岩出露面积较广,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失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及三叠系外,其他均有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太古界泰山群,太古界~元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土门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下、中统)、石灰系(中、上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按照由老至新的顺序简述如下:

① 太古界

泰山群(Arts):分布于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构成鲁中南山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斜长片麻岩、角闪岩、片岩和变粒岩等。厚度4425~16837m。

② 太古界—元古界

胶东群(Ar—Pt1jd):构成胶北隆起区最古老结晶基底。岩性为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及片岩等,厚度7877m。

胶南群(Ar—Pt1jn):构成胶南隆起区最古老结晶基底。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黑云片岩夹大理岩、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等。厚度>4946m。

③ 元古界

粉子山群(Pt1fz):下元古界粉子山群以胶北隆起区烟台、福山、莱州一带最为发育。岩性为石英岩、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夹大理岩、石英

7

岩夹碎屑岩等。厚度9095m。

蓬莱群(Pt3pl):上元古界蓬莱群分布于蓬莱、栖霞等地。岩性为石英岩、钙质板岩、大理岩和结晶灰岩等,其中香夼组灰岩具有一定供水意义。厚度>4103m。

土门群(Pt3tm):上元古界土门群又分为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分布在沂沭断裂带附近及其两侧地区。岩性为石英砂岩、石灰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等。厚度1200m。

④ 古生界

寒武系(∈):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区,覆盖于泰山群变质岩之上。主要岩性下部为薄层灰岩、泥质灰岩、暗紫色页岩等,中部为厚层鲕状灰岩,上部为薄至厚层竹叶状、条带状灰岩夹页岩和泥质灰岩等。厚度303~1866m。与下伏泰山群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奥陶系(O):分布范围与寒武系基本相同,广泛出露于鲁中南山区。下统为薄层—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厚60~250m;中统以中厚层状纯灰岩、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为主,厚305~1207m。

石炭系(C):仅发育中、上统,分布不广。局部出露于鲁中南山区单斜断陷盆地边缘,除北部出露较齐全外,其它地区多被第四系覆盖。岩性为页岩、砂岩夹灰岩和煤层。厚度141~277m。

二叠系(P):零星出露于鲁中南山间盆地。南部多被第四系覆盖,北部以淄博、章丘盆地出露较好。岩性为砂岩、页岩、泥岩夹煤层。厚201~933m。

⑤ 中生界

侏罗系(J):广泛分布于胶莱盆地和鲁中南山区部分盆地内。岩性以

8

砂岩、页岩、砾岩夹煤层和薄层灰岩为主。厚60~2088m。

白垩系(K):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边缘,在鲁中南山区各断陷盆地内零星出露。下统青山组(K1)岩性为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厚436~13355m;上统王氏组(K2)岩性为红色河湖相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及砾岩等,厚797~6497m。

⑥ 新生界

第三系:下第三系(E)分布在鲁西平原及河谷盆地和鲁东局部地区。岩性为泥岩、页岩、砾岩、砾岩夹油页岩、灰岩、石膏层。山区厚2423~3530m,平原区厚3240~4200m。上第三系(N)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和沂沭断裂带北段等地。鲁西北平原广泛发育馆陶组、明化镇组,岩性为砂岩、泥岩,局部为生油层和储油层,厚900~1900m;沂沭断裂带北段等地分布牛山组、山旺组和尧山组,岩性为玄武岩、泥岩、页岩、砂岩、砾岩,厚266~475m。

第四系(Q):广泛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及山间河谷地区。岩性为冲积、洪积、坡积、海积、湖积、残积等各种成因类型所形成的砂砾、砂及粘性土。平原区厚120~220m,山区厚度小于50m。

另外,山东省在不同地质时代还发生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其中以中生代燕山期侵入活动最为强烈,形成多种类型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闪长岩、正长岩、石英二长岩、辉长岩等。

第二节 区域地质构造

山东省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区内基底构造复杂,以褶皱为主,遭受了一系列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盖层构造较简单,以断裂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了一系列断块凸起、断陷盆地和单斜构造。根据基底、地层、构造等特征将

9

山东省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即鲁中南台隆、鲁东迭台隆及华北台坳。

鲁中南台隆大致位于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鲁中南山地。沂沭断裂带为北北东向展布,由唐吾——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四条主干断裂组成。区内断裂主要发育有北西、北东、东西及南北向四组,断裂间相互切割,形成了一系列断块隆起和断块凹陷。其中鲁西南一带为断块凹陷区,整体缓慢下降,与上升的鲁中南台隆分离开来,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地层;鲁中南一带则持续上升,只在断块凹陷中形成了中生代、新生代地层。

鲁东迭台隆位于山东省东部,沂沭断裂带以东地区。该台隆包括胶北台拱、胶莱台陷和胶南台拱,结晶基底为元古——太古代胶东群和元古代粉子山群、蓬莱群,基底构造以开阔、平缓、规模较小的正常褶皱为主要特征。元古代之后,本区长期处于整体上升,故缺失古生代地层。中生代以来,开始差异性活动,形成一系列以北北东和北东向为主的断裂构造,使胶北和胶南台隆上升、中部胶莱台陷则开始下降接受沉积,并伴随大量岩浆岩侵入和喷发活动。至第三纪以整体上升为主,仅局部

鲁西北台坳位于鲁北及鲁西南平原地区,为中朝准地台断裂沉降带华北台坳的一部分。该区下伏基岩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外,大部分地区为下第三系。在中生代燕山期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和凹陷与凸起。新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状态,沉积了巨厚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北东向,次为北北东及北西向。自南向北分布了数条大的断裂,将该区割成了一系列的坳陷和隆起。

10

第三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形成和分布,受气候、地貌、岩性、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地质构造又是决定因素。我省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不同构造地貌单元、不同地层岩性组合,造成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赋存运移和富水程度差别很大,地下水动态类型各异,使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比较复杂。全省水文地质分区大致可划分为鲁中南、鲁东、鲁西北三大

一、 鲁东水文地质区

该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鲁东迭台隆。区内基岩大面积出露,主要为各类变质岩、岩浆岩、碎屑岩和少量石灰岩等;第四系仅分布于山间盆地及沿河两岸和滨海地带。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变质岩、岩浆岩和碎屑岩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具有分布广泛但富水性弱的特点,很难形成供水水源地,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m3/d;在局部裂隙发育带或大理岩、灰岩裂隙溶隙发育带,可形成具有一定供水能力的富水地段,单井出水量可达500~1000m3/d,局部大于1000m3/d。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沿地形向河谷汇集后流向下游,补给河流或第四系或直接排泄入海,或者消耗于人工开采。地下水动态类型一般为渗入——径流——开采型。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中。滨海地带第四系主要为冲积、洪积和坡积层,胶东北部近海地带为海积层;含水层主要为中粗砂或粉细砂,厚度5~20m不等;除沿海地带海积层外均可构成较好的含水层,单井出水量可达1000m3/d左右。而一些大的河流冲积平原,如大沽河冲积平原、胶莱河盆地冲积平原及大沽夹河冲积平原等,含水

11

层由砂砾石、中粗砂组成,厚度4~15m,单井出水量一般1000~3000 m3/d,往往成为当地主要供水水源地。第四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基岩裂隙水侧渗及河水渗漏补给,沿地形倾斜方向向河谷下游径流,沿途补给河水或消耗于潜水蒸发、人工开采及潜流入海。地下水动态类型滨海平原区一般为补给——径流——蒸发型,河谷平原区一般为补给——开采——径流型。 二、 鲁中南水文地质区

该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鲁中南台隆,位于沂沭深大断裂带及其以西鲁中南山地。该区是山东省地势最高的区域,基岩广泛出露,形成中低山及丘陵。该区基底为太古界泰山群古老变质岩系;盖层有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二叠系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陆相沉积或火山相岩类,第四系则多为冲洪积的松散岩类。可溶性碳酸岩盐类广泛分布,是该区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由于受地质构造控制,该区形成一系列断块突起和断块凹陷;以单斜蓄水构造为主,形成若干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各水文地质单元的富水程度,主要取决于可溶性岩类分布面积和间接补给区范围的大小。

该区中部由泰山、鲁山、沂山、蒙山、莲花山、凤凰山等断块凸起构成的中低山地带,广泛出露太古界变质岩及各时期的侵入岩,属一般山丘区,多为各水文地质单元的间接补给区。此区间普遍含有微弱的风化裂隙水,且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多小于100m3/d。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沿地形坡向以潜流或泉水的形式向下游或沟谷排泄。地下水动态类型一般为渗入——径流型。

在各水文地质单元的中游及下游,广泛分布以奥陶系、寒武系为主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形成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地下水赋存于岩溶裂隙

12

中。奥陶系及上寒武系凤山组灰岩为本区主要含水岩组,岩溶裂隙水丰富,水质优良,具有重要供水意义,但其富水性差异很大。一般在单斜构造上游灰岩裸露的山丘区,岩溶裂隙发育较差,为弱富水,单井出水量多小于500 m3/d,水位埋深可达100m左右;在山前或隐伏灰岩区,岩溶裂隙发育程度高,富水性强,单井出水量一般为1000~5000 m3/d,甚至大于10000 m3/d。水位埋深小于10m甚至自流,并形成了流量大于10000 m3/d的济南泉群、明水麻湾泉、泗水泉林泉、临朐老龙湾泉等30多处岩溶大泉以及济南——长清、泰安——莱芜、淄博——青州、枣庄——羊庄等多处岩溶富水地段,成为我省城市及工农业重要供水水源地。寒武系下统至上统长山组灰岩间夹多层页岩,一般富水性较差,单井出水量多小于500 m3/d;但其中馒头组、张夏组灰岩在有利的地形、构造条件下富水性较强,单井出水量可达500~1000 m3/d或大于1000 m3/d。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河水渗漏补给以及上游山区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岩溶裂隙水多以泉水或地下径流的形式排泄或消耗于人工开采。地下水动态类型一般为补给——径流——开采型。

该区第四系仅分布于山间河谷或山间盆地,孔隙含水层不甚发育,分布范围不广,厚度多小于10m,一般水文地质意义不大。但分布于变质岩、花岗岩山区河谷地带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由于砂层颗粒较粗、分选性较好,而且与河水的水力联系密切、补给条件较好,常形成一些具有较强供水能力的小型富水地段。第四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基岩裂隙水或岩溶裂隙水侧渗补给以及河水补给,在沿地形向下游径流过程中补给河水或消耗于潜水蒸发、人工开采。地下水动态类型一般为补给——径流——蒸发(开采)型。 三、 鲁西北水文地质区

13

因该区处在华北地台的断裂沉降带,沉积了巨厚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形成孔隙含水层。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前倾斜平原、黄泛平原和滨海平原。

山前倾斜平原,主要分布于泰沂山北部和西部山前地带,由众多大小河流冲洪积扇组成,并逐渐过渡为黄泛平原。冲洪积扇由山前至前缘,一般颗粒由粗变细、层次由少变多、厚度由小变大。在洪积扇的首部和轴部,含水层由砾石、粗砂组成,含水层厚度一般5~30m,常形成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富水区,单井出水量1000~5000 m3/d、局部大于5000 m3/d;在洪积扇前缘和扇间地带,含水层颗粒变细、厚度变小,富水性变弱,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00 m3/d。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不仅得到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河水的渗漏补给,还可得到山区的侧向补给,具有良好的补给条件和径流条件。地下水沿地面倾斜方向流向下游,在天然状态下流入黄泛平原或潜流入海,或在与黄泛平原交接的低洼地带溢出地表,地下水动态为补给—径流—蒸发型;在现状条件下主要消耗于开采,地下水动态一般为补给——开采型。

黄泛平原分布广泛,地面较平坦,富水性差异较大。由于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和泛滥,形成了多条近于平行的古河道带,每条古河道带由多组条带状砂层组成,含水砂层岩性为粉砂、细砂及中砂,砂层厚10~30m,富水性较强,单井出水量500~1000 m3/d;局部大于1000 m3/d;古河道带间及近滨湖或近滨海地带,含水层岩性以厚度小于10m的粉细砂为主,富水性弱,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00 m3/d。水位埋深1~4m、局部大于4m。地下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可得到黄河侧渗及引黄灌溉补给和其它河流的渗漏补给。地下水流向在鲁西北自西南向东北、在鲁西南自西向东缓慢运动,水力坡度为0.1~0.2‰。在天然状态下地下

14

水以蒸发排泄为主,地下水动态类型为典型的入渗—蒸发型;而在现状条件下,地下水以人工开采排泄为主,其次为垂直蒸发排泄和向河流排泄,地下水动态类型多为补给——开采型或补给——蒸发型。

滨海平原主要为鲁北近海平原,与黄泛平原及山前倾斜平原并无明显分界线,为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地下水位埋深仅1m左右,基本为全咸区或卤水,没有条件形成淡水水源地,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第四节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山东省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明显差异,分为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及山前平原、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鲁西北黄泛平原及滨海平原等三大区域。

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总体上地下水径流比较畅通,溶滤作用强烈,水化学类型主要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在山间河谷盆地或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区及山前平原与黄泛平原交接地区,由于地形平缓、地下水运动缓慢及地层的影响,硫酸根离子含量增高,出现硫酸盐重碳酸盐型水,矿化度也有所增高,但一般仍小于1g/L。区内阳离子含量随地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变质岩地区以钙、钠离子为主,石灰岩地区钙离子富集,白云质灰岩分布区钙、镁离子含量增多。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水化学特征除受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海洋影响。在远离海洋的地区,以重碳酸盐型水为主,矿化度小于0.5g/L。随着由内陆向海滨的过渡,水中氯离子、钠离子的含量增加,水化学类型则逐渐由重碳酸盐型水过渡为重碳酸盐氯化物型水或氯化物重碳酸盐型水,直至出现氯化物型水,矿化度也逐渐增高至

15

大于2g/L。阳离子含量因地层岩性而异,花岗岩、片麻岩地区,以钠、钙离子为主,大理岩分布区则钙、镁离子含量增高。

鲁西北黄泛平原及滨海平原区,地形平坦,地下水垂直蒸发强烈、水平运动缓慢。从鲁西—鲁北—滨海平原,依地下水运动方向,水化学类型及矿化度具有水平分带规律。鲁西、鲁北大部分地区古河道带以低 矿化度重碳酸型水为主,而古河道带间则为重碳酸盐硫酸盐型水、重碳酸盐氯化物型水,矿化度也有所增高。而一些地势低洼地带,地下水径流缓慢,在强烈蒸发、浓缩作用下,出现硫酸盐重碳酸盐型水、硫酸盐氯化物型水、氯化物重碳酸盐型水等多种水化学类型,地下水矿化度也随之增高,多处出现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区。在近滨海地区,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型水、氯化物重碳酸盐型水为主,同时钠、镁含量也随之增高。滨海和黄河三角洲地区,为氯化物型水,地下水的矿化度大于5g/L。

16

第三章 超采区划定

第一节 山东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山东省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较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在1973年北方抗旱打井会议以来,我省机(电)井建设和灌区建设迅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1979年全省共有机电井473876眼,1999年全省机电井发展到988939眼,20年里机电井总数翻了一番。2002年机电井发展到1026006眼,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从总体上达到较高的水平。经分析计算,全省多年平均(1980—2000年)浅层淡水可开采量为125.5亿m3。多年平均(1980—2000)地下水开采量112.3亿m3,地下水开采率全省平均为89.48%。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关,我省各地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很不均匀。一般在城市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山前、河谷平原和岩溶山区的排泄区地下水实际开采模数较大,可达20~25万m3/km2.a,开采资源为孔隙水和岩溶水,该区主要分布在小清河区的济南、淄博至潍坊、湖东区的济宁至兖州、胶东半岛区的莱州至龙口、中运河区的滕西山前平原和大汶河河谷地段,在济南、淄博、潍坊、泰安、济宁局部集中开采区甚至超过50万m3/ km2.a;鲁北和湖西黄泛平原区,客水资源较丰富的沿黄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地下水实际开采模数一般小于5万m3/ km2.a,无引黄条件的地区,如冠县~莘县~夏津、巨野、单县一带,地下水实际开采模数一般在5~10万m3/ km2.a;在地下水资源较贫乏、开采条件较差的一般山丘区地下水实际开采模数一般小于5万m3/ km2.a,在河谷地区

17

可达到10~15万m3/ km2.a。

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的含义、分类与分级

一、 地下水超采区含义

所谓地下水超采区是指某一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地下水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区域;或指某一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的区域。 二、 地下水超采区分类

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目标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类型,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为如下三类:一、裂隙水超采区;二、岩溶水超采区;三、孔隙水超采区。

根据一般基岩、碳酸盐岩的埋藏特征,将裂隙水超采区和岩溶水超采区分别划分为裸露型和隐伏型两种。

根据松散岩土含水层组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发育的特征、自上而下的序次及地下水承压与否,将孔隙水超采区划分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和深层承压水超采区两种。本次工作只分析划定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三、 地下水超采区的分级

(一)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大小,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为四级:

1、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不小于5000km2为特大型地下水超采区; 2、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小于5000 km2且不小于1000 km2为大型地下水超采区;

3、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小于1000 km2且不小于100 km2为中型地下水超采区;

4、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小于100 km2为小型地下水超采区。

18

(二) 按照超采程度分级。根据地下水超采区在开发利用时期的年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以及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将地下水超采区分别划分为一般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两种。

1、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在各级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严重超采区:

(a)年均地下水超采系数大于0.3;

(b) 孔隙水年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1.0m,裂隙水或岩溶水年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大于1.5m;

(c)需要保护的名泉年均泉水流量衰减率大于0.1;

(d)发生了地面塌陷,且100km2面积上的年均地面塌陷点多于2个,或坍塌岩土的体积大于2m3的地面塌陷点年均多于1个;

(e)发生了地裂缝,且100km2面积上年均地裂缝多于2条,或同时达到长度大于10m、地表面撕裂宽度大于5cm、深度大于0.5m的地裂缝年均多于1条;

(f)发生了地下水水质污染,且污染后的地下水水质劣于污染前1个类级以上,或污染后的地下水已不能满足生活用水的水质要求;

(g)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海水入侵现象; (h)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咸水入侵现象; (I)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土地沙化现象。

2、一般超采区:不符合严重超采区条件的其他地下水超采区。

19

第三节 地下水超采区划定

一、 超采区划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03〕150号);

山东省水利厅关于转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通知(鲁水资字(2003)63号文);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 《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山东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 二、 划定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之一,在生活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与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下水赋存于地质介质中,具有运动缓慢、补给周期长、循环更新慢、自我修复能力差、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后难以治理和修复等特点,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有效保护。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就是对已遭受破坏的地下水含水层有针对性地采取恢复和保护,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二)全面普查、统筹划定的原则

20

在全面普查我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划分的原则、方法、步骤,对符合划定标准的区域范围进行全面划定。 (三)科学合理、突出重点的原则

地下水超采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划定工作是依据地下水位降幅、地下水质变化和地下水可开采量分级分步骤进行,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的鲁西北平原、胶东沿海地区等地进行重点全面分析。充分考虑各类因素的影响,在超采区划定工作中以地下水位降落和海咸水入侵为首要判别标准,其它影响因素作参考,力求超采区范围划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四)注重实用、服务管理的原则

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是防治和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地下水的基础,工作中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和地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重点服务于加强超采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更好地为超采区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分除考虑水文地质特点外,还应结合行政区划界线,科学合理地划分,以易于操作,又方便管理。

三、 超采区划定的方法、步骤

超采区的划定方法有开采系数法和地下水动态分析法。开采系数法即采用地下水开采系数K进行判断(K为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比值),K>1为超采,K<1不超采。所谓地下水动态分析法,即依据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等动态变化资料,分析水环境恶化及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发生的情况,从而确定地下水超采区。

21

本次采用地下水动态分析法划定浅层孔隙水超采区。 划定步骤如下:

(一)绘制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

根据地下水位观测资料,绘制历年全省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分析全省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1980、1990、2000、2003年末全省地下水埋深等值线见图3.1。

1980~2003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0.4mm,较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79.5mm偏少7.2%,处于略偏枯时期。其中1980、1990、2000、2003年降水量分别是661.7、935.8、629.5、936.3 mm,基本是两个平水偏枯和两个丰水年。根据地下水位动态资料分析,全省平原区2000年地下水位埋深比1980年平均增加了3.29m;其中1980~1989年期间,遇有1980~1984年、1986~1989年连续两个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增加幅度较大,平均约3.00m;1990~2000年降水为平水期,全省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基本保持平稳,地下水位埋深略增加了0.29m。

对比历年全省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可见,自1980年至2003年,全省山前冲积平原及聊城市西部、德州市北部及西南部、菏泽市东南部等黄泛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明显增加,地下水漏斗(埋深大于6m的地区)明显扩大。其中,自1980年至1990年漏斗面积扩展最快,之后漏斗范围变化不大,但漏斗区中心埋深仍呈增加趋势。历年全省漏斗区面积见表3.0。 (二)地下水位下降速率的计算

选取研究区地下水动态观测井,计算开发利用时期内地下水位变幅及各井的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计算公式为:

v

H1H2 T22

表3.0 山东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表

年份 面积(km2) 年份 面积(km2) 1980 2473 1990 1981 5995 1991 1982 6808 1992 1983 9242 1993 1984 8869 199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8246 11190 12328 15507 1650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11703 11505 13059 11003 11973 11709 12157 16861 13179 15640 2000 2001 汛后 年初 汛前 汛后 年初 2002 汛前 汛后 年份 年初 面积(km2) 汛前 15640 21710 17616 16652 23809 19946 20571 25328 27025 2003 2004 汛后 年初 汛前 汛后 年份 年初 面积(km2) 汛前 27587 28584 20470 13408 13172 12636

式中:v—年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速率(m/s);

H1—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初地下水水位(m); H2—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末地下水水位(m); T—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的年数(a)。

计算时段的选取:时段末统一定为2003年末,时段的选取根据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发展情况、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观测资料情况及当地降水情况,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所选择时段系列必须保证不少于10年。

计算结果显示,我省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普遍比较平缓,其中下降速率大于1.0m的监测井很少,因此,单从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判断,我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主要为一般超采区。

23

(三)绘制地下水位变化过程线

选取部分地下水位长期观测井,分别绘制地下水位多年变化过程线,详见图3.2。

所选取的观测井都表现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直观反映了地下水超采的情况。

(四)调查现状海咸水入侵范围

调查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地的海咸水入侵状况,确定因开发利用地下水所引起的海咸水入侵范围。现状各市海咸水入侵面积见表3.1,其中海水沿裂隙入侵的范围不属于浅层孔隙水超采区,另外,日照市海水入侵范围尚不明确。

表3.1 2002年各市海咸水入侵面积统计表 单位: km2

烟台 751 青岛 136 威海 285 潍坊 413 东营 69 合计 1654 (五)调查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其他环境地质灾害

调查因开采地下水所造成的土地沙化、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六)根据地下水位埋深现状、地下水下降速率、海水入侵状况及其他环境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综合分析确定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并对各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分级。

24

图3.2.1 菏泽曹县61A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地面高程:46.69m 5045水 位40353025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48.39m 图3.2.2 菏泽曹县108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5045水 位40353025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43.32m 图3.2.3 菏泽单县111A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4540位水3530252015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 25

地面高程:44.36m 图3.2.4 菏泽单县119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4540位35水30252015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42.30m 图3.2.5 菏泽单县124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45位水4035302520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12.89m 图3.2.6 德州宁津66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2015水 10位50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 26

图3.2.7 德州宁津86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地面高程:18.93m 3025位水20151050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

地面高程:35.51m 图3.2.8 济宁市市中区1A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40位水3530252015105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46.37m 图3.2.9 济宁市兖州59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55水 50 位4540353025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

27

地面高程:45.78m 图3.2.10 济宁市兖州33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50位水4540353025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

地面高程:38.20m

图3.2.11 莘县69A地下水位过程线图水位(m)40.00莘县69A35.0030.0025.0020.0015.0010.001976年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2000010203年份图3.2.12 莘县—夏津超采区中心到边缘区代表井逐年地下水位变化过程线128;地面高程:39.39m 175:地面高程:40.34m 190:地面高程:43.00m 187:地面高程:36.86m水位(m)45.00 40.0035.00莘县128冠县175冠县190东昌府18730.0025.0020.0015.0010.001976年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2000010203年份

28

图3.2.13 潍坊市寿光6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地面高程:9.32m 2015105水 位0-5-10-15-20-25-30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

图3.2.14 潍坊市寿光158A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地面高程:18.17m2015水 10位50-5-10-15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44.13m 图3.2.15 淄博临淄18A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35位水30252015105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

29

地面高程:39.70m 图3.2.16 淄博临淄10A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35位水30252015105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23.94m 图3.2.17 淄博桓台7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35水 位30252015105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地面高程:24.00m 图3.2.18 淄博桓台75A号井地下水位过程线图10水 位5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5-10年份

30

四、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结果

全省共划定浅层地下水超采区12处,涉及聊城、潍坊等12个市,超采区总面积13750 km2。各超采区的分布及基本情况见图3.3,表3.2。其中,海河流域超采区面积3836km2,淮河流域超采区面积3634km2,山东半岛超采区面积6280 km2。按行政区统计,各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见表3.3 。在13750 km2的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中,一般超采区10887km2,严重超采区2863km2。各超采区分布及所含的县(市、区)及乡镇统计见表3.5,表3.6,各超采区部分观测井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见表3.7。

各超采区基本情况分述如下: (一)莘县--夏津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聊城市西部至德州市西南部,自南向北贯穿莘县、冠县、临清、夏津等县市,总面积2994 km2。

该区属于黄泛平原,有冠县—临清古河道带及莘县—禹城古河道带通过该区,区内含水砂层厚度普遍超过10m,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含水砂层厚度超过20m,含水层岩性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细砂和中砂,单井涌水量>1000m3/d,或500~1000 m3/d,地下水开采条件良好。

由于该区地势高亢,降雨量较小,引黄条件差,多年来一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埋深普遍大于6m,最大埋深超过20 m,并造成了地下水开采难度增加、土地沙化、地下水污染等危害。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大型一般超采区,但根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土地沙化区属于严重超采区,本区严重超采区(土地沙化区)面积320km2。

(二)茌平--高唐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聊城市茌平县东部至高唐县东南部,面积192 km2。

31

该区属于黄泛平原,有莘县—禹城古河道带通过该区,区内含水砂层厚度一般在10—20m,含水层岩性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细砂和中砂,单井涌水量一般1000m3/d左右,地下水开采条件良好。

由于该区处于引黄灌区下游,引黄条件较差,近年来一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埋深长年大于6m,造成地下水开采困难,并存在土地沙化的潜在威胁。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中型一般超采区。 (三)宁津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德州市宁津县北部至乐陵市西北部,面积650 km2。 该区属于黄泛平原,区内含水砂层厚度一般在10—20m,含水层岩性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细砂和中砂,单井涌水量一般1000m3/d左右,地下水开采条件良好。

由于该区降水量小,引黄条件差,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近年来一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埋深长年大于6m,最大埋深达15 m以上,造成地下水开采困难,并存在土地沙化的潜在威胁。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中型一般超采区。 (四)单县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菏泽市曹县东部、成武县南部、单县大部及济宁市金乡县南部地区,总面积1626 km2。

该区属于黄泛平原,区内含水砂层厚度一般在10—30m,含水层岩性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细砂和中砂,单井涌水量一般500—1000m3/d,地下水开采条件一般。

由于该区地处引黄灌区下游,引黄条件差,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水

32

量不断增加,近年来一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埋深长年大于6m,造成地下水开采困难,并存在土地沙化的潜在威胁。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大型一般超采区。 (五)成武--巨野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菏泽市定陶县东部、巨野县南部及成武县北部地区,总面积506 km2。

该区属于黄泛平原,区内含水砂层厚度一般在10—30m,含水层岩性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细砂和中砂,单井涌水量一般500—1000m3/d,地下水开采条件一般。

由于该区地处引黄灌区下游,引黄条件差,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近年来一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埋深长年大于6m,造成地下水开采困难,并存在土地沙化的潜在威胁。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中型一般超采区。 (六)牡丹区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菏泽市牡丹区中部及定陶县北部地区,面积256 km2。 该区属于黄泛平原,区内含水砂层厚度一般在10—30m,含水层岩性以粉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细砂和中砂,单井涌水量一般500—1000m3/d,地下水开采条件一般。

由于该区地处菏泽市区周围,水资源需求量大,而当地地表水源不足,近年来一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埋深长年大于6m,造成地下水开采困难及地下水污染等危害,并存在土地沙化的潜在威胁。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中型一般超采区。 (七)济宁超采区

33

该超采区主要分布于济宁市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汶上县及泰安市宁阳县南部地区,面积1246 km2。

该区属于泗河冲洪积扇与汶河冲洪积扇迭交地带,区内第四系含水砂层较厚,颗粒较粗,厚度一般在15—35m,含水层岩性以细砂和含砾中粗砂为主,单井涌水量>1000m3/d,或500~1000 m3/d,地下水开采条件良好。

该地区开采地下水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灌溉程度较高,农业开采地下水量较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集中用水量越来越大,近年来一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埋深长年大于6m,最大埋深超过30 m,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开采困难等危害。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大型一般超采区。 (八)历城—章丘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济南市历城区东北部至章丘市中部的山前冲洪积平原,面积453 km2。

该区第四系厚度50—80 m,含水层主要为中粗砂与卵砾石,单井涌水量>1000m3/d,地下水开采条件良好。

多年来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最大埋深超过30 m,造成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开采困难等危害。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中型一般超采区。 (九)淄博—潍坊超采区

该超采区分布于泰沂山北麓山前冲洪积平原,西自滨州市邹平县青阳镇东至潍坊市昌邑县卜庄镇,涉及滨州、东营、淄博、潍坊等四个市,总面积4289km2。

该区位于孝妇河、淄河、潍河、弥河、白浪河等河流的冲洪积扇上,

34

含水砂层厚度普遍超过10m,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含水砂层厚度超过20m,从冲积扇轴部向两侧含水层岩性由粗沙砾石过渡到粉细砂,单井涌水量部分500~1000 m3/d,多数>1000m3/d,一些地方单井涌水量>3000m3/d。

多年来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最大埋深超过40m。由于超采地下水还造成了咸水入侵、地面裂缝、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开采困难等危害。

根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析,该区属于一般超采区。该区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危害之一是咸水入侵,按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规定,发生海咸水入侵的地区都为严重超采区,面积482 km2,另外,考虑到该地区咸水入侵正在持续发展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把咸水入侵区南侧地下水位低于0m的地区也划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1100 km2。该超采区合计严重超采区面积1582km2。

(十)莱州--龙口超采区

该超采区位于烟台市莱州至龙口市的滨海平原及山前冲洪积平原,西自莱州市土山镇,东至龙口市诸由观镇,面积832km2。

该区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及海水入侵,到2002年该区海水入侵面积达到418km2。本次把海水入侵区及其淡水侧2km范围划为严重超采区,共计570km2。

(十一)福山--牟平超采区

该超采区位于烟台市福山区至牟平区的滨海地区,面积517km2。 该区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及海水入侵,到2002年该区海水入侵面积达到102km2。本次把海水入侵区及其淡水侧2km范围划为严重超采区,共计202km2。

35

(十二)文登超采区

该超采区位于文登市母猪河下游地区,为海水入侵区,面积189km2,全部为严重超采区。

表3.3 各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统计表 单位: km2 行政区 面积 行政区 面积 行政区 面积 行政区 面积 聊城 2386 济宁 1141 滨州 664 淄博 1194 德州 1450 泰安 105 东营 398 烟台 1349 菏泽 2388 济南 453 潍坊 2033 威海 189

第四节 超采量计算

采用疏干体积法计算地下水超采量。

W超=S*(h2-h1)*μ

式中:S——超采区面积; h2——时段末平均埋深; h1——时段初平均埋深; μ——给水度。

经计算,全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多年累计超采地下水约89.2亿立方米。各超采区累计超采地下水量见表3.4。

36

表3.4 超采区累计超采地下水量表 单位:万m3

地下水超采区 累计超编号 地下水超采区 累计超编号 名称 采量 名称 采量 莘县--夏津超采区 16101 186920 历城—章丘超采区 16108 27991 茌平--高唐超采区 16102 11045 淄博—潍坊超采区 16109 443172 宁津超采区 16103 25120 莱州--龙口超采区 16110 36000 单县超采区 16104 48506 福山--牟平超采区 16111 10032 成武--巨野超采区 16105 15094 文登超采区 16112 2800 牡丹区超采区 16106 7550 济宁超采区 16107 77956 合计 892186 37

表3.2 山东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地下水超采区 名称 莘县--夏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茌平--高唐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单县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成武--巨野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牡丹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济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历城—章丘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淄博—潍坊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莱州--龙口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福山--牟平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文登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编号 16101 16102 16103 16104 16105 16106 16107 16108 16109 地下水开发利用目标含水层组 所含各地级行政最低地下水水2面积(km) 顶、底板埋深区名称 位(m) 岩性 厚度(m) (m~m) 聊城、德州 聊城 德州 菏泽 菏泽 菏泽 济宁、泰安 济南 淄博、潍坊、滨州、东营 烟台 烟台 威海 5~60 5~60 5~60 5~60 5~60 5~60 6~150 6~80 6~150 粉砂、中细砂 粉砂、中细砂 粉砂、中细砂 粉砂、中细砂 粉砂、中细砂 粉砂、中细砂 中细砂、含砾中粗砂 10~30 10~20 10~20 10~30 10~30 10~30 15~35 2994 192 650 1626 506 256 1246 453 4289 14.7 4.3 3.2 26.4 34.0 37.5 31.0 5.0 -30.6 主要生态灾害说明 地下水超采区级别 大型 中型 中型 大型 中型 中型 大型 中型 大型 水位下降、土壤易沙化、水质污染 水位下降、土壤易沙化、水质污染 水位下降、土壤易沙化、水质污染 水位下降、土壤易沙化、水质污染 水位下降、土壤易沙化、水质污染 水位下降、土壤易沙化、水质污染 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 地下水污染、地面裂缝、塌陷 水位下降、咸水入侵、地面裂缝、地下水污染 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 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 水位下降、海水入侵 中粗砂、砂砾卵石 15~35 细砂、中粗砂、砂砾、卵石 5~50 16110 16111 16112 6~40 6~40 6~40 中粗砂、砂砾卵石 5~20 细砂、中粗砂、砂砾卵石 中粗砂、砂砾 5~20 5~20 832 517 189 -5.9 中型 中型 中型 38

表3.5 超采区分布及所含乡镇统计表 地下水超采区 名称 编号 分布范围 县(市、区)及乡镇 莘县:(河店、张鲁、王奉、燕店、魏庄、董杜、莘亭、张寨、王庄、城关、俎店、十八里铺、朝南自聊城莘县城、柿子园、大王寨、妹冢、大张家、古云、古城、樱桃) 冠县:(北馆陶、甘官屯、贾镇、万莘县--夏津浅层地古云镇,北至善、兰沃、辛集、店子、斜店、梁堂、桑阿、清水、烟庄、柳林、东古城) 东昌府区:(沙镇、16101 下水超采区 德州武城县老郑家乡、张炉寨) 临清:(松林、唐园、八岔路、大辛庄、金郝庄、泮庄、烟店、康庄、尚店、城镇 老赵庄) 阳谷:(西湖、定水) 高唐:(三十里铺、梁村) 武城:(杨庄、甲马营、老城) 夏津:(新盛、田庄、苏留、香庄、双庙、东李官屯、郑保屯、白马湖、渡口驿、宋楼) 南自茌平县茌茌平--高唐浅层地茌平:(冯官屯、杜郎口) 16102 平镇,北至高下水超采区 高唐:(杨屯、琉璃寺) 唐县杨屯镇 西自宁津相宁津浅层地下水乐陵:( 黄夹、大孙) 宁津:( 保店、柴胡店、长官、杜集、大柳、张大庄、刘营伍、时集、相16103 衙,东至宁津超采区 衙、大曹) 陵县:(前孙) 杜集 南自单县孔曹县:(苏集、侯集) 成武:(天宫庙、孙寺) 单县:(徐寨 单城、李田楼、张集、孙溜、莱河、单县浅层地下水16104 集,北至成武蔡堂、龙王庙、时楼、终兴、杨楼、谢集、高老家、郭村、曹庄、朱集、黄岗) 金乡:(肖云、司超采区 县郜鼎集 马) 成武县伯乐集成武--巨野浅层地巨野:(董官屯、营里、章缝、万丰、柳林)

16105 至巨野县王平下水超采区 定陶:(孟海) 成武:(汶上集、南鲁集、伯乐集) 坊 牡丹区浅层地下牡丹区岳程庄牡丹区:(岳程、马岭岗、佃户屯、牧丹、何楼) 定陶:(坊山) 16106 水超采区 至马岭岗 39

续表3.5 超采区分布及所含乡镇统计表 南自任城区石宁阳:(泗店、东疏) 东平:(沙河) 任城:(接庄、许庄) 兖州:(小孟、新驿、大安、谷村、济宁浅层地下水16107 桥,北至东平颜店、新兖、黄屯、兴隆庄、王因) 梁山:(韩岗、韩垓) 邹城:(太平) 汶上:(苑庄、义桥、超采区 县沙河 次丘、寅寺、郭楼、郭仓、南站、杨店) 市中区:(李营、南张、柳行) 曲阜:(陵城) 历城—章丘浅层历城枣园至章历城:(华山、王舍人、郭店、董家、唐王、遥墙)

16108 地下水超采区 丘唐王 章丘:(党家、龙山、枣圆、圣井、埠村、双山 ) 昌邑:(卜庄、围子、夏店、柳疃、双台、龙池) 寿光:(北洛、孙家集、文家、化龙、台头、营里、王高、侯镇、田柳、古城、上口、留吕、稻田) 维城区:(于河、北关) 寒亭区:(高里、固堤、寒亭、双扬店、南孙、泊子、张庄) 青州:(高柳、朱良、东夏、黄楼、口埠、何(石村、大码头、西刘桥、稻庄、李鹊、大王) 临淄区:(朱台、召口、淄博—潍坊浅层西自邹平青阳官、王母官) 广饶:16109 (马桥、陈庄、田地下水超采区 东至昌邑卜庄 路山、敬仲、齐都、梧台、皇城、金岭、稷下) 博兴:(店子、兴福) 桓台:庄、邢家、新城、唐山、周家、果里) 周村:(北郊、城北路、萌水) 淄川:(扬寨) 张店:(房镇、马尚、付家、石桥、南定、卫固、四宝山) 邹平:(孙镇、焦桥、韩店、明集、青阳、长山) 奎文区:(梨园) 莱州--龙口浅层地莱州土山至龙莱州市:( 城港路、土山、三山岛、金城、平里店、朱桥、虎头崖) 招远:( 辛庄) 龙口:(徐16110 下水超采区 口诸由观 福、诸由观、黄山馆、北马) 蓬莱:(北沟) 福山--牟平浅层地福山区古现至福山:(门楼、古现、褔新) 芝罘:(黄务、幸福、世回尧) 牟平:(大窑、武宁、姜格庄) 莱山:16111 下水超采区 牟平区大窑镇 (解甲庄) 文登浅层地下水文登市宋村至16112 文登市:(宋村、侯家、小观) 超采区 小观

40

表3.6 严重超采区分布及所含乡镇统计表 地下水超采区 名称 编号 分布范围 县(市、区)及乡镇 南自聊城莘县莘县--夏津浅层地16101 燕店镇,北至莘县:(燕店、魏庄) 冠县:(店子、桑阿、烟庄) 下水超采区 冠县店子镇 昌邑:(卜庄、围子、夏店、柳疃、双台、龙池) 寿光:(北洛、文家、化龙、台头、营里、王淄博—潍坊浅层西自广饶石村高、侯镇、田柳、古城、上口、留吕) 寒亭区:(高里、南孙、泊子) 广饶:(石村、大码头、16109 地下水超采区 东至昌邑卜庄 西刘桥、稻庄) 莱州--龙口浅层地莱州土山至蓬16110 莱州市:(土山、金城) 招远:(辛庄) 龙口:(徐福、诸由观、黄山馆、北马) 蓬莱:(北沟) 下水超采区 莱北沟 福山区藏家至福山--牟平浅层地16111 牟平区姜格庄福山:(古现、褔新) 芝罘:(幸福) 牟平:(大窑、武宁、姜格庄) 莱山:(解甲庄) 下水超采区 镇 文登浅层地下水文登市宋村至16112 文登市:(宋村、侯家、小观) 超采区 小观

41

表3.7 超采区部分观测井地下水位下降速率 m/a

莘县--夏津超采区 测井编号 A007060A A0031750 A0071421 A0031810 A0071450 A0071460 A003189A A0031900 A0071520 A0031930 A003196A A0071640 A0031990 A0032000 A0032050 A0032060 A0032080 A0032090 A0032100 A0071770 A0071780 A0071790 A0071800 A0071870 A0071880 A0071890 A0071900 A0071910 A0071920 A0081270

测井位置 尚店乡贾牌村东南500米 万善乡宋庄村南1000米 唐元乡瑶坡村西南94米 甘屯乡张八寨村西200米 八岔路乡国塔头村内 大辛庄乡中周店村内 店子乡董当铺村东200米 斜店乡郭庄村西北100米 大辛庄乡大辛庄村内 兰沃乡柳邵村西南200米 梁堂乡于林头村西北100米 潘庄镇赵庄村内 清水镇杜行村北40米 清水镇阎村内 桑阿镇申小屯院内 烟庄乡五岔路村内 烟庄乡东宋村东北300米 桑阿镇轧庄院内 东古城镇杨召村内 老赵庄乡大相庄村东200米 烟店镇西王集村东北500米 烟店镇牛张寨西北80米 八岔路乡三职高村内 唐元乡畈町村东北500米 金郝庄乡新集村东北200米 大辛庄乡刘顶坟村西50米 康庄镇崔楼村南10米 尚店乡东段屯村东南10米 康庄镇大万村西200米 卅里铺乡阚牌村南10米 42

下降速率 (m/a) (1976.1.1~2003.12.26) 县市 临清县 冠 县 临清县 冠 县 临清县 临清县 冠 县 冠 县 临清县 冠 县 冠 县 临清县 冠 县 冠 县 冠 县 冠 县 冠 县 冠 县 冠 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高唐县 0.01 0.51 0.36 0.06 0.20 0.36 0.53 0.52 0.23 0.01 0.58 0.18 0.47 0.49 0.62 0.62 0.60 0.54 0.48 0.13 0.23 0.04 0.38 0.25 0.09 0.40 0.10 0.05 0.04 0.22 A0081400 A0081430 A004064A B0190540 B0190550 B0190560 B0190570 B0190580 B0190020 B019004A B0180770 A007109A A0071430 A0071590 A007162A A0071650 A0071660 A0071710 A0071740 A0071750 A0071760 A0081580 A0041820 A0041840 A0041860 A0041870 A0042000 A002021A A002069A A002097A A002110A A002114A A0021250 A0021280

高唐县 高唐县 东昌府 夏津县 夏津县 夏津县 夏津县 夏津县 夏津县 夏津县 乐陵市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临清县 高唐县 东昌府 东昌府 东昌府 东昌府 东昌府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卅里铺乡杓子刘村南400米 梁村镇北王村西北250米 沙镇孙丰村内 双庙乡双庙村西北450米 双庙乡前柳庄村西900米 东李官屯镇于桥村西200 郑保屯镇柳元庄村东150 白马湖乡枣林村内 新圣店镇侯庄村北650米 苏留庄镇新金庄村内 黄夹镇安子杨村东200 松林镇尚官营村东100米 八岔路乡杨二庄村内 金郝庄乡夏庄村西150米 唐元乡毛寨村东100米 烟店乡樊庄村西200米 康庄镇中学院内 康庄镇王里长屯村西南200米 唐元乡李官寨村东南100米 金郝庄乡肖寨水厂内 老赵庄乡由庄西南400米 梁村镇梁屯村内 郑家乡五圣村内 张炉集乡殷堂村内 郑家乡郑家村内 郑家乡白堂村东南20米 郑家乡路湾村内 张寨乡南杨村内 河店乡销金寺村内 大王寨吕村北200米 董杜庄乡毕屯村内 英桃园乡蒋军寨村西20米 王庄乡前侯庄村西150米 俎店乡西延营村西南350米 43

0.09 0.06 0.05 0.23 0.19 0.25 0.46 0.38 0.23 0.01 0.05 0.30 0.25 0.12 0.16 0.14 0.28 0.12 0.14 0.14 0.04 0.00 0.53 0.13 0.14 0.30 0.36 0.33 0.66 0.57 0.11 0.19 0.25 0.24 A0021300 A0021340 A0021350 A002136A A0021400 A0021420 A0021470 A0021490 A0021510 A0021520 A0021550 A0021560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莘 县 董杜庄乡张庄村内 河店乡王庄村内 城关镇黄河村内 位庄乡尚二庄村内 王奉乡元庄村院内 位庄乡葛庄村内 大张乡蒋庄东100米 古云乡刘庄村内 古城镇丁庄村内 燕店乡百巷村内 位庄乡邹巷村内 王奉乡东町村内 0.43 0.51 0.20 0.60 0.62 0.64 0.30 0.19 0.00 0.63 0.56 0.58

测井位置 冯官屯镇史庄村西北150米 冯官屯镇林辛村东50米 杜郎口乡北街西北1000米 杨屯乡朱庄村东北100米 琉璃寺镇徐庙村北100米 杜郎口乡丁楼村院内 琉璃寺镇茄子王村内

下降速率 (m/a) (1976.1.1~2003.12.26) 茌平--高唐超采区 测井编号 A0060770 A0061090 A0061270 A0081320 A0081450 A0061570 A0081550 县市 茌平县 茌平县 茌平县 高唐县 高唐县 茌平县 高唐县 0.04 0.04 0.04 0.00 0.20 0.13 0.22 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测井编号 B0200300 B0200530 B0200670 B020068A B020072A B0200760 B020079A B0200830

测井位置 柴胡店镇西刘村西500米 长官镇仉庄村西500米 杜集乡牛庄村东北500米 杜集乡朝阳孙南250米 大柳镇李满村东300米 大柳镇郑庄村西南150米 张大庄钟绍寺刘庄村南50 相衙镇撤庄村西南1500 44

下降速率 (m/a) (1990.1.1~2003.12.26) 县市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0.40 0.41 0.30 0.25 0.32 0.46 0.15 0.40 B0200840 B0200870 B0200880 B0200750 B0181030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宁津县 乐陵市 保店镇方庄村东50米 长官镇小杨庄村西南50 大曹乡大曹村南100米 刘营伍乡刘营伍村北400 大孙乡张苏官庄村南500 0.72 0.47 0.71 0.19 0.33 测井位置 苏集镇袁楼村内 天宫镇岳翟楼东南300米 张集乡温庄村南250米 李田楼乡后崔庄东北300米 张集乡盖六村西南500米 高老家乡高楼村北600米 莱河镇李半庄小学东70米 蔡堂镇苏双楼村西南150米 黄岗镇八岔口村北300米 时楼乡大孟庄村东200米 张集乡李林村南50米 李田楼乡老龙窝村内 蔡堂镇赵庄村内 郭村镇位堂村北600米 黄岗镇刘庄村西50米 下降速率 (m/a) (1991.1.1~2003.12.26) 单县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测井编号 P132061A P133012A P134006A P1340170 P1340270 P1340330 P134067B P1340770 P1341000 P134105A P1341220 P1341240 P1341290 P1340490 P1341280 县市 曹 县 成武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单 县 0.36 0.05 0.33 0.64 0.09 0.15 0.52 0.04 0.17 0.12 0.64 0.79 0.24 0.13 0.21 成武--巨野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测井编号 P133068B P1290280 P129057B P129099A P1291010 P1310910 县市 成武县 巨野县 巨野县 巨野县 巨野县 定陶县 测井位置 汶上镇水管站院内 董官屯镇万刘庄东100米 营里乡营里西南600米 万丰乡水管站院内 柳林镇柳林村北400米 孟海乡琉璃庙东北500米

下降速率 (m/a) (1991.1.1~2003.12.26) 0.37 0.22 0.17 0.41 0.16 0.05

45

牡丹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测井编号 P1311020 P1300950 P1301350 县市 定陶县 牧丹区 牧丹区 测井位置 仿山乡邓集试验场院内 马岭岗镇水管所院内 牡丹办事处北高桥西北250米 下降速率 (m/a) (1991.1.1~2003.12.26) 0.00 0.05 0.06 测井位置 接庄镇大郝村东300米 接庄镇敬老院内 接庄镇中辛村东100米 小孟镇王海东北750米 新驿镇蔡庄西100米 新驿镇皇林村西400米 大安镇二十里铺南200米 大安镇夏村西700米 谷村镇前官庄东南200米 谷村镇徐村西20米 颜店镇李宫东北1000米 颜店镇高庄西南100米 颜店镇袁庄西北650米 颜店镇坊村北200米 新兖镇沈官屯东250米 新兖镇八里铺南15米 黄屯镇二十里铺东250米 黄屯镇三仙庙南400米 黄屯镇吴营西北400米 兴隆庄镇巨王林西北250米 兴隆庄镇王楼东250米 王因镇沙河村西北700米 新驿镇董楼村中心水塔 陵城镇西郭中学院内 46

下降速率 (m/a) (1993.1.1~2003.12.26) 济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测井编号 M1100710 M110078A M1101090 M1110150 M1110330 M1110410 M111051A M1110590 M1110650 M1110740 M1110770 M1110860 M1110890 M1110920 M1111010 M111116A M111123A M1111250 M1111300 M1111550 M1111640 M1111660 M1111670 M1121430

县市 任城区 任城区 任城区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兖州市 曲阜市 0.95 0.79 0.53 0.02 0.28 0.09 0.06 0.39 0.15 0.24 0.19 0.10 0.32 0.33 0.32 0.64 0.25 0.37 0.41 0.38 0.01 0.37 0.36 0.10 M1122050 M1190060 M1190070 M119011A M119017A M1190220 M1190530 M1190570 M1190620 M1190670 M1190690 M1190790 M1190850 M1190890 M1170330 曲阜市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汶上县 金乡县 陵城镇西程庄北1000米 杨店乡庙口村东南300米 杨店乡大屯东北100米 苑庄镇苑庄中学前 苑庄镇后小秦村东北50米 义桥乡柳杭头西北500米 次邱镇徐村西南300米 寅寺镇宋辛庄北200米 郭楼镇小古墩南200米 郭仓乡路毛坦南200米 郭仓乡干河头东北300米 杨店乡钱村南500米 次邱镇西温口西100米 南站镇后李尹村东100米 肖云镇鲍楼村西北100米 0.12 0.29 0.06 0.25 0.28 0.30 0.46 0.42 0.20 0.42 0.51 0.00 0.41 0.03 0.14 测井位置 下降速率 (m/a) (1990.1.1~2003.12.26) 淄博--潍坊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测井编号 C0260120 C0260200 C0260220 C0260290 C0260490 C0260570 C0260860 E0410090 E041010A E0380390 E0410170 E038064A E041018A E041029B E0380770

县市 邹平县 邹平县 邹平县 邹平县 邹平县 邹平县 邹平县 临淄区 临淄区 桓台县 临淄区 桓台县 临淄区 临淄区 桓台县 焦桥乡朱套西北500米 韩店乡韩店北150米 韩店乡曹家南200米 孙镇乡辛集南300米 焦桥乡焦桥西南400米 长山镇官庄东北500米 明集乡水利站院内 召口乡中金村西南150米 路山镇水利站院内 田庄镇小庞村西南150 齐都镇兽医站院内 陈庄镇水利站院内 皇城镇灯笼村北200米 路山镇王桥村西100米 新城镇祝家村东南200 47

0.05 0.57 0.02 0.02 0.01 0.04 0.16 0.46 0.82 0.33 0.72 0.23 0.85 1.58 0.23 E0380820 E038086A H057032A H0580010 H0601260 H060132A H0601340 H0620480 H062052A H068124A H0681460 H068151A H068156A H068158A H0681610 F0491050 F0491080 F049030A F0490340 桓台县 桓台县 潍城区 坊子区 昌邑市 昌邑市 昌邑市 青州市 青州市 寿光市 寿光市 寿光市 寿光市 寿光市 寿光市 广饶县 广饶县 广饶县 广饶县 陈庄镇中薛村东北5米 马桥岔河水文站南200 杏埠镇高埠村东50米 清池镇二甲李村东300米 奎聚街办黄辛庄南50米 宋庄镇西岭村西南50米 都昌街办南店村东北200米 双台乡水利站院内 尧沟镇前赵村西650米 赵戈乡双沟头村北700米 安丘镇三里庄南100米 黄旗堡镇东安太村南200米 景芝镇景芝村南100米 大牟家镇李党村南50米 呼家庄乡安家屯内 大王镇陈官庄南200米 西刘桥乡西雷村中 稻庄镇邢家村东南250 稻庄镇郝家村东200米 0.19 0.18 0.60 0.50 0.20 0.09 0.43 0.55 0.01 0.65 0.46 0.12 0.33 0.86 0.22 0.77 0.01 0.06 0.16 测井位置 下降速率 (m/a) (1990.1.1~2003.12.26) 福山--牟平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测井编号 I0700310 I075013A I075014A I0750370 县市 芝罘区 牟平市 牟平市 牟平市 幸福镇轻工学校院内 大窑乡尹宋周村内 大窑乡棉纺厂东200米 大窑乡董格庄村内 0.02 0.50 0.41 0.01

48

第四章 超采监测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本次划定的12处地下水超采区目标含水层均为浅层孔隙水,评价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而且主要是与大气降水及当地地表水关系密切的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灌溉入渗补给量(引黄、引河、引湖、引库)、山前侧渗补给量、平原水库渗漏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减井灌回归补给量即为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采用可开采系数法计算。

地下水超采监测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计算直接采用鲁计地区函[2002]86号文部署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山东省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研究成果。评价时段为1980~2000年。评价成果反映了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

第一节 降水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的变化特征。我省1980~2000年平均降水量627.3mm,比1956~2000年均值679.5 mm偏少7.7%,比1956~1979年均值725.11 mm偏少13.5%, 1980~2000年属于偏枯时段。

在12处地下水超采监测区中牡丹、历城、邹平区的1980~2000年降水属平水期,平均值基本接近1956~2000年多年平均值;宁津、单县、福山--牟平、文登、莱州--龙口1980~2000年降水属于偏枯期,平均值较1956~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少10.9~13.6%;其他超采区1980~2000年降水属于略偏枯期,平均值较1956~2000年多年平均值略偏少6.4~8.7%。

在12处地下水超采监测区中1980~2000年平均降水量在475~

49

656mm之间,其中成武--巨野、牡丹区、济宁、邹平、文登超采监测区大于600mm, 宁津小于500 mm,其他地下水超采监测区均在500~600 mm之间。

第二节 水文地质参数

(一)潜水变幅带给水度μ

给水度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水岩土体积的比值。根据我省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采用地下水位动态资料分析法,结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不同类型区均衡试验场研究成果及有关单位科研成果,确定了黄泛平原区、山前平原区不同岩性的给水度。见表4-1、表4-2。 表4-1 黄泛平原区给水度μ值表

岩 性 μ 粘 土 0.03 亚 粘 土 亚 砂 土 0.04 0.06 粉 砂 0.065 细 砂 0.08 中 砂 0.12 粗 砂 ≥0.15 表4-2 山前平原区给水度μ值表 岩 性 粘 土 亚粘土 亚砂土 粉 砂 变化范围 0.02~0.05 0.03~0.06 0.04~0.07 0.05~0.11 采用值 0.035 0.045 0.055 0.07 岩 性 细 砂 中 砂 粗 砂 砾 石 变化范围 0.07~0.15 0.09~0.20 0.15~0.25 0.20~0.35 采用值 0.08 0.14 0.18 0.25

(二)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指降水入渗补给量Pr 与相应的降水量P的比值,即ɑ=Pr/P。利用我省1980~2000年系列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采

50

用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分析法分析确定。计算公式为: α年 =μ.ΣΔh次 / P年

式中 :α年 — 年均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 μ — 变幅带给水度(无因次);

ΣΔh次 — 年内各次降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升幅总和(mm); P年 — 年降水量(mm)。

对五日观测井地下水位资料计算的α值进行了修正。 修正公式为:Κˊ=α1日 /α5日 式中: Κˊ— 修正系数;

α1日 — 根据逐日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α值; α5日 — 根据五日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α值。

通过分析,修正系数取值范围为1.20~1.25。

根据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结果和0~4 m、4~8 m岩性分区图,参考我省各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研究成果及以往科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分别建立了不同岩性P年~α年~Δ年关系曲线,并汇总成表。见表4-3。

表4-3

降水入渗系数表

不同地下水埋深(m)的α值 年降水量岩性 (mm)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300~400 0.09 0.13 0.18 0.21 0.20 0.18 0.17 0.15 0.14 0.13 0.13 0.13 400~500 0.10 0.15 0.20 0.23 0.24 0.22 0.20 0.18 0.16 0.16 0.15 0.15 粉细砂 500~600 0.11 0.17 0.21 0.25 0.26 0.25 0.23 0.21 0.19 0.18 0.17 0.17 600~700 0.12 0.19 0.24 0.27 0.28 0.27 0.26 0.24 0.22 0.20 0.19 0.19 700~800 0.13 0.20 0.25 0.29 0.30 0.29 0.28 0.26 0.24 0.22 0.21 0.20 >800 0.15 0.21 0.26 0.30 0.31 0.31 0.29 0.27 0.25 0.23 0.22 0.21 300~400 0.09 0.13 0.17 0.20 0.19 0.18 0.16 0.15 0.13 0.13 0.12 0.12 亚砂土 400~500 0.10 0.15 0.19 0.22 0.22 0.20 0.18 0.17 0.15 0.15 0.14 0.14 500~600 0.11 0.16 0.21 0.24 0.25 0.24 0.22 0.20 0.18 0.17 0.16 0.16

51

600~700 0.12 0.18 0.23 0.26 0.27 0.27 0.25 0.23 0.21 0.19 0.19 0.18 700~800 0.14 0.20 0.24 0.28 0.29 0.29 0.26 0.25 0.23 0.21 0.20 0.19 >800 0.14 0.21 0.25 0.29 0.30 0.30 0.28 0.26 0.24 0.22 0.21 0.20 300~400 0.08 0.12 0.15 0.17 0.17 0.15 0.14 0.13 0.12 0.12 0.11 0.11 400~500 0.09 0.13 0.17 0.20 0.20 0.19 0.17 0.16 0.15 0.14 0.13 0.12 亚砂亚500~600 0.10 0.15 0.19 0.22 0.23 0.22 0.20 0.18 0.17 0.16 0.15 0.15 粘互层 600~700 0.11 0.16 0.20 0.23 0.24 0.23 0.22 0.20 0.19 0.18 0.17 0.16 700~800 0.13 0.18 0.22 0.25 0.26 0.25 0.23 0.21 0.20 0.19 0.18 0.17 >800 0.13 0.18 0.23 0.25 0.27 0.26 0.25 0.23 0.21 0.19 0.18 0.17 300~400 0.06 0.11 0.15 0.16 0.15 0.14 0.12 0.11 0.10 0.09 0.08 0.08 400~500 0.07 0.12 0.16 0.18 0.18 0.16 0.15 0.13 0.12 0.11 0.11 0.10 亚粘土 500~600 0.08 0.13 0.18 0.20 0.20 0.19 0.17 0.15 0.14 0.13 0.12 0.12 600~700 0.09 0.14 0.19 0.22 0.22 0.21 0.19 0.17 0.16 0.15 0.14 0.13 700~800 0.10 0.16 0.21 0.24 0.24 0.22 0.21 0.19 0.17 0.16 0.15 0.14 >800 0.10 0.17 0.22 0.25 0.25 0.24 0.22 0.20 0.18 0.17 0.16 0.15 300~400 0.06 0.09 0.12 0.14 0.14 0.12 0.11 0.09 0.08 0.07 0.07 0.07 400~500 0.07 0.10 0.14 0.16 0.16 0.14 0.12 0.11 0.10 0.09 0.08 0.08 粘土 500~600 0.08 0.11 0.15 0.17 0.17 0.15 0.13 0.12 0.11 0.10 0.10 0.09 600~700 0.08 0.12 0.16 0.19 0.19 0.17 0.15 0.14 0.13 0.12 0.11 0.10 700~800 0.09 0.13 0.17 0.20 0.20 0.18 0.17 0.15 0.14 0.13 0.12 0.11 >800 0.09 0.13 0.18 0.21 0.21 0.20 0.18 0.16 0.15 0.14 0.12 0.12 (三)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包括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渠和井灌回归补给系数β井)

渠灌入渗补给系数是指引地表水灌溉由渠系到田间的总入渗补给量与灌水量的比值,或称渠灌综合入渗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是指提取地下水就地灌溉后,在重力作用下又回渗到地下的水量与灌水量的比值。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大力开展节水灌溉和工程改造,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和浇地成本。根据我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陵县、冠县、阳信、菏泽等黄泛平原区和兖州、泰安、枣庄等山前平原区及“山东省利用世行贷款节水井灌区地下水资源与节水效益综合研究”等专项实验研究成果及以往科研成果,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引黄灌溉综合入渗补给系数为0.25~

52

0.30,引河、湖、库灌溉综合入渗补给系数为0.20~0.25,井灌回归补给系数取值范围为:

Δ﹤4m, β井 取0.16~0.20

灌水定额大于50m/亩次 Δ﹥4m, β井 取0.10~0.15

3

灌水定额小于50m3/亩次

Δ﹤4m, β井 取0.11~0.15 Δ﹥4m, β井 取0.05~0.10

(四) 含水层渗透系数K

渗透系数为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是表征含水层透水能力的参数,影响K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根据我省有关抽水试验、野外同心环试验及同位素示踪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分别确定了不同岩性的渗透系数。见表4-4。

表4-4 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不同岩性渗透系数K值表 单位 :m/d

岩 性 K 粘土亚粘土 0.1~0.5 亚 砂 粉 砂 土 0.3~1 1.0~5 细 砂 3~15 中 砂 8~25 粗 砂 20~50 砂石砂砾石 ≥50 (五) 潜水蒸发系数C

潜水蒸发系数是指潜水蒸发量E 与相应计算时段的水面蒸发量E0的.E0。比值,即C=E/E0或E=C 影响潜水蒸发系数的主要因素是水面蒸发量、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和植被状况。本次评价利用浅层地下水位观测资料采用潜水蒸发经验公式进行分析计算。

潜水蒸发经验公式(修正后的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E=E0 . k .(1-Z/Z0)n 式中:E—潜水蒸发量(mm)

Z0—极限埋深(m)。亚粘土取4 m、亚砂土取3.5 m、

53

粉细砂取3 m;

n —经验系数(无因次),取值3.0;

k —作物修正系数(无因次),取值0.9~1.2;

E0—为E601 型及换算成E601 型蒸发皿的水面蒸发量值。 根椐逐年E年、C年值求得多年平均潜水蒸发系数C均。详见表4-5。

表4-5 山东省平原区潜水蒸发系数C值表 地 下 水 埋 深 (m) 岩性 亚砂土 粉细砂 亚粘土 0.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0.72~0.43 0.43~0.26 0.26~0.15 0.15~0.07 0.07~0.02 0.02~0.0 0.02~0.0 0.45~-0.29 0.29~0.16 0.16~0.07 0.07~0.02 0..37~0.23 0.23~0.14 0.14~0.08 0.08~0.04 0.04~0.02 0.02~0.004 0.004~0.0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一、各项补给量的计算 (一) 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当地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计算公式为:

Pr=10-1.P.α.F

式中: Pr—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3/a);

P—年平均降水量(mm);

α—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 F—均衡计算区面积(km2)。

根据岩性、降水量,在P年~α年~Δ年关系表上查出α年值,利用上式计算Pr年值。

(二) 省内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河道水位高于河道岸边地下水位时,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根据绘制的不同典型年地下水位、河水位、湖水位的水位过程线及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对河道的水文特性、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各

54

条河流补给地下水的时间与河段。

由于缺少适于分析计算河道补给量、排泄量的上、下游水文控制断面,因此,河道补给、排泄地下水量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Q河补=10ˉ4K.M.I.L.t

式中:Q河补—河道渗漏补给量(万m³/a); K—渗透系数(m/d);

M—含水层厚度(m);

I—地下水水力坡度(无因次); L—河流长度(m);

t—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时间(d)。

(三) 黄河侧渗补给量

黄河入境我省后,均为地上河,河道过水期间,河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河道补给地下水。根据沿黄地区地下水位资料和艾山、清河镇布设的黄河侧渗断面观测资料,采用水动力学法计算多年平均黄河侧渗补给量。经分析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单宽侧渗补给量为29.9万m3/km。 (四) 引黄灌溉入渗补给量

我省引黄灌区主要分布在菏泽、济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市的沿黄地带。引黄灌溉水量利用1980~2000年各市水利系统调查统计资料及有关单位实测资料,进行合理分析后确定。引黄灌溉入渗补给量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Q黄 = Q引.。(1-Φ).β′

式中:Q黄 — 引黄灌溉入渗补给量(万m3/a);

Q引 — 引黄灌溉水量(万m3/a);

55

Φ — 退水系数(引黄退水量占引黄总水量的比值),取值范

围为0.10~0.25;

β′— 引黄灌溉综合入渗补给系数,根据各均衡计算区地下

水埋深、岩性等进行确定 ,取值范围为0.25~0.30。 (五) 引黄平原水库渗漏补给量

引黄平原水库蓄水期间均补给地下水。采用水量平衡法、分项计算法、地下水动力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计算引黄平原水库多年平均渗漏补给量。

(六) 引河、库、湖灌溉入渗补给量

引河、库、湖灌溉入渗补给量即渠灌入渗补给量。它是指引各种地表水体灌溉后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总补给量。渠系与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综合计算。

计算公式: Q灌 =β综..Q引

式中:Q灌 — 引河、库、湖灌溉入渗补给量(万m3); β综 — 综合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

Q引 — 引河、库、湖灌溉水量(万m3)。

灌溉水量采用各县调查统计的1980~2000年引河、库、湖灌溉水量资料,并参照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合理性对照分析综合确定。根据灌区内各均衡计算区的岩性、地下水埋深、灌水定额分别确定综合入渗补给系数β综值,其取值范围为0.20~0.25。 (七) 人工回灌补给量

通过渗坑、渗渠、渗井等途径,将当地地表水或客水直接灌入地下含水层的水量称人工回灌补给量。近20年来,我省济宁、枣庄、淄博、滨州等地在汛期引多余洪水,在黄河过水期间引黄河客水,利用地下水

56

漏斗区的地下库容储水,进行人工回灌补源。

计算方法按库、塘、河道渗漏补给量的方法计算。 (八) 山前侧向补给量

山前侧向补给量是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的交界面上,山丘区地

下水以地下潜流的形式补给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水量。用达西公式计算:

Q山前侧 =10-4K.M.I.L.t 式中:Q山前侧 —山前侧向补给量(万m3/a);

K— 渗透系数(m/d); M— 含水层厚度(m); I— 水力坡度(无因次); L— 侧向补给断面的长度(m); t— 侧向补给的时间(d)。

(九) 井灌回归补给量

井灌回归补给量,是指抽取地下水就地灌溉后又重新回渗到地下含水层的水量。井灌回归补给量采用井灌回归系数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Q井灌 = β井 .Q井

式中:Q井灌 — 井灌回归补给量(万m3/a); β井 — 井灌回归补给系数(无因次); Q井 — 灌溉用水量(万m3/a)。

根据农业灌溉用水量及各均衡计算区的岩性、地下水埋深、灌水定额分别确定井灌回归补给系数β井值,用上述公式计算井灌回归补给量。 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多年平均各项补给量之和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多年平均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处地下水超采

57

监测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33656.82万m3,各地下水超采监测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及资源量见表4-6。

第四节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可开采系数法分析确定。可开采系数(ρ) 山东省浅层地下水超采监测区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成果表

表4-6

面积:km2 水量:万m3 模数:万m3/km2 地下水超采区 所含各地级 地下水超监测区 地下水 名称 行政区名称 采区级别 面积 资源模数 莘县--夏津浅层地聊城、德州 下水超采区 茌平--高唐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单县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成武--巨野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牡丹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聊城 德州 菏泽 菏泽 菏泽 大型 中型 中型 大型 中型 中型 大型 中型 地下水 地下水可开 地下水可开采资资源量 采资源模数 源量 4888 564.6 1289 2347 1196 832.3 2468 580 6460 1565 860.6 274 23324.5 10.4 11.4 10.9 11.9 15.6 13.1 23.3 20.3 14.9 16.2 12.3 11.1 51052.44 6461.53 14035.78 27929.3 18604.44 10912.38 57586.67 11774 96254 25387.78 10614.07 3044.44 333656.83 9.4 10.3 9.8 10.7 14.0 11.8 21.0 18.3 13.4 14.6 11.1 10.0 45947.20 5815.38 12632.20 25112.9 16744.00 9821.14 51828.00 10596 86628.8 22849.00 9552.66 2740.00 300266.94 济宁浅层地下水济宁、泰安 超采区 历城—章丘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济南 淄博—潍坊浅层淄博、潍坊、大型 地下水超采区 滨州、东营 莱州--龙口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福山--牟平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文登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烟台 烟台 威海 中型 中型 中型 合计 58

是指某一地区的地下水可开采量(Q可开)与该地区的地下水总补给量(Q

总补

)的比值,即ρ= Q

可开

/Q

总补

。确定了可开采系数ρ,即可根据地

下水总补给量Q总补,确定出相应的可开采量Q可开,即Q可开=ρ·Q总补。

可开采系数根据地下水动态资料、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的开采条件、实际开采状况及已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分析确定。

12处地下水超采监测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300266.94万m3, 各地下水超采监测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及可开采资源量见表4-6。

59

第五章 地下水超采区动态监测方案

加强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是有效保护地下水源,控制地下水超采,遏制超采区扩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人工回灌水量及水质、地面沉降和土地沙化等项目的监测和调查。

第一节 地下水超采区动态监测区的确定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的范围确定动态监测区。划定原则是:从划定的地下水超采区的地域分布边界线向外推移5 km所围括的区域,划定为该地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区,当相邻两个属于同一地下水开发利用目标含水层组的地下水超采区的地域分布边界线相距不大于10km时,以这两个超采区的地域分布边界线的中线作为这两个超采区的动态监测区的边界。当地下水超采区的地域分布边界线与相应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目标含水层组的边界线之间距离不大于5km时,以地下水开发利用目标含水层组的边界线作为划定该地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区的依据。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各地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区的边界,各监测区分布见图3.3,各动态监测区面积见表5.1,各动态监测区所含县(市、区)及乡镇统计见表5.2。

60

表5.1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面积统计表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名称 莘县--夏津动态监测区 茌平--高唐动态监测区 宁津动态监测区 单县动态监测区 成武--巨野动态监测区 牡丹区动态监测区 济宁动态监测区 编号 16101 16102 16103 16104 16105 16106 16107 面积 (km) 4888 565 1289 2347 1196 832 2468 2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名称 历城区动态监测区 编号 16108 16109 16110 16111 16112 合计 面积 (km) 580 6460 1565 861 274 23325 2淄博—潍坊动态监测区 莱州--龙口动态监测区 福山--牟平动态监测区 文登动态监测区

第二节 地下水水位监测

一、 地下水位监测井布设

监测区内现有较完善的地下水监测井网,共有地下水位监测井623处,平均密度为2.67眼/100 km2,茌平--高唐监测区井网密度最大,为3.4眼/100 km2,成武--巨野超采区井网密度最小,为1.7眼/100 km2。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技术要求,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井网密度应达到3~5眼/100 km2,在严重地下水超采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的地域分布边界线附近应适当加密地下水水位监测井,在各孔隙水超采区的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中心处,必须布设地下水水位监测井。按照上述要求,全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监测区共需布设地下水位监测井819眼,其中原有监测井623眼,尚需新设196眼,各监测区布设及新增地下水位监测井的数量分别见表5.3、表5.4。另外,原有监测井大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布设的民用井,现状井内淤积、井口破坏、水位反映不灵敏等现象较普遍,需要重新进行布设。

61

表5.2 监测区所含县( 市、区) 及乡镇统计表

地下水超采区 名称 编号 县(市、区)及乡镇 莘县:(徐庄、妹冡、大王寨、张寨、河店、王庄、城关、董杜、莘亭、樱桃、俎店、十八里铺、王奉、大张家、古云、古城、燕店、魏庄、张鲁、朝城、柿子园) 冠县:(甘官屯、定远寨、范寨、柳林、东古城、贾镇、万善、兰沃、辛集、店子、斜店、梁堂、桑阿、清水、烟庄、北馆陶)

莘县--夏津监测区 16101 东昌府区:(沙镇、郑家乡、张炉寨、斗虎屯) 临清:(松林、唐园、八岔路、大辛庄、刘垓子、老赵庄、尚店、金郝庄、泮庄、烟店、康庄) 高唐:(三十里铺、梁村、清平) 阳谷:(西湖、定水) 武城:(李家户、杨庄、甲马营、老城) 夏津:(新盛、田庄、苏留、香赵庄、双庙、东李官屯、郑保屯、白马湖、渡口驿、雷集、宋楼) 平原:(腰站) 茌平--高唐监测区 16102 茌平:(冯官屯、杜郎口、温陈、胡屯) 高唐:(杨屯、琉璃寺) 齐河:(仁里集、泮店) 宁津监测区 16103 乐陵:( 黄夹、大孙、胡家、西段) 宁津:( 保店、柴胡店、长官、杜集、大柳、张大庄、刘营伍、时集、相衙、大曹) 陵县:(徽王庄、前孙、宋家) 单县监测区 曹县:(苏集、侯集、青固集、孙老家、王集、古营集) 成武:(天宫庙、九女集、荀村集、孙16104 寺) 单县:(李田楼、张集、孙溜、莱河、蔡堂、龙王庙、时楼、终兴、杨楼、谢集、李新庄、徐寨、黄岗、浮岗集、单城、高老家、郭村、曹庄、朱集) 金乡:(肖云、司马、兴隆、鸡黍) 巨野:(董官屯、营里、章缝、万丰、柳林、陶庙、大义、龙固、大谢集) 定陶:(孟海、黄店、半堤、冉固) 成武:(汶上集、南鲁集、党集、伯乐集、大田集) 牡丹区:(沙土) 牡丹区:(岳程、马岭岗、佃户屯、牧丹、何楼、小留、杜庄、黄堽、王浩屯、吴店) 定陶:(杜堂、陈集、坊山、马集、张湾) 成武--巨野监测区 16105 牡丹区监测区 16106 济宁监测区 宁阳:(伏山、东疏、泗店) 东平:(沙河、新湖、彭集) 市中区:(李营、南张、二十里铺、柳行) 任城:(接庄、石桥、许庄) 兖州:(小孟、新驿、大安、谷村、颜店、新兖、黄屯、16107 王因、漕河、兴隆庄) 梁山:(韩岗、韩垓、徐集、馆驿) 邹城:(太平、平阳寺) 汶上:(苑庄、义桥、刘楼、次丘、寅寺、郭楼、郭仓、杨店、南站) 曲阜:(陵城、沙河站) 62

续表5.2 监测区所含县( 市、区) 及乡镇统计表

历城—章丘监测区 16108 历城:(华山、王舍人、郭店、董家、唐王、遥墙、姚家) 章丘:(党家、龙山、枣圆、圣井、埠村、白云湖、宁家埠、双山 ) 昌邑:(卜庄、围子、夏店、柳疃、双台、龙池、宋庄) 寿光:(北洛、孙家集、文家、化龙、台头、营里、王高、侯镇、田柳、古城、上口、留吕、稻田、纪台、田马、洛城、张建桥) 潍城区:(于河、符山、北关) 寒亭区:(高里、开元、固堤、寒亭、双扬店、南孙、泊子) 奎文区:(二十里堡、梨园) 青州:(高柳、朱良、东夏、黄楼、口埠、何官、王母官、东高、普淄博—潍坊监测区 16109 通、东坝、五里、谭坊) 广饶:(石村、大码头、西刘桥、稻庄、李鹊、大王) 临淄区:(朱台、召口、路山、敬仲、梧台、皇城、金岭、稷下、齐都) 昌乐:(尧沟) 高青:(高城) 博兴:(店子、兴福、曹王、湖滨) 桓台:(马桥、陈庄、田庄、邢家、新城、唐山、周家、果里、荆家、起风) 周村区:(北郊、城北路、南郊、萌水) 淄川区:(扬寨) 张店区:(房镇、马尚、付家、石桥、南定、回宝山、卫固) 邹平:(孙镇、焦桥、韩店、明家集、青阳、长山、魏桥) 章丘:(辛寨、刁镇) 莱州:(城港路、土山、三山岛、金城、平里店、朱桥、虎头崖、沙河、文峰路、程郭) 招远:莱州--龙口监测区 16110 (辛庄、张星) 龙口:(徐福、诸由观、黄山馆、北马、卢头、新嘉、兰高、东江、东莱) 蓬莱:(北沟) 福山--牟平监测区 16111 文登监测区 16112 福山:(古现、福新、门楼、回里) 芝罘:(黄务、幸福、世回尧) 牟平:(大窑、武宁、姜格庄、龙泉) 莱山:(解甲庄、莱山) 文登:(小观、宋村、泽头、侯家、泽库) 乳山:(南黄)

63

表5.3 监测区地下水水位监测井布设表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地下水位监测名称 编号 点数 莘县--夏津动态监测区 16101 茌平--高唐动态监测区 16102 宁津动态监测区 单县动态监测区 16103 16104 150 历城—章丘动态监测区 16108 19 39 70 36 淄博—潍坊动态监测区 16109 莱州--龙口动态监测区 16110 福山--牟平动态监测区 16111 名称 编号 点数 20 251 62 35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地下水位监测成武--巨野动态监测区 16105 文登动态监测区 16112 合计 12 819 牡丹区动态监测区 16106 25 济宁动态监测区 16107 100 表5.4 监测区需新增地下水水位监测井表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名称 新增监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名称 新增监编号 测点数 0 0 4 27 16 5 21 编号 测点数 8 85 16 8 6 196 莘县--夏津动态监测区 16101 茌平--高唐动态监测区 16102 宁津动态监测区 单县动态监测区 16103 16104 历城—章丘动态监测区 16108 淄博—潍坊动态监测区 16109 莱州--龙口动态监测区 16110 福山--牟平动态监测区 16111 成武--巨野动态监测区 16105 牡丹区动态监测区 济宁动态监测区 16106 16107 文登动态监测区 16112 合计

65

二、地下水水位监测频次

根据导则技术要求和工作需要,各井监测频次为每年3次,分别在每年的6月1日(汛前)、9月1日(汛后)和12月26日(年末)观测。

地下水位监测误差、测具检定执行国家标准《水位观测标准》(GBJ138-90)。

第三节 地下水开采量监测

地下水开采量的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于水文循环规律的研究及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山东省水利统计年鉴资料,至2002年,全省共有配套机电井920971眼,全省地下水超采区动态监测区共有配套机电井279180眼。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技术要求,动态监测区内从同一地下水开发利用目标含水层组开采地下水的生产井,均作为地下水开采量监测井。各开采量监测井应安装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计量设施,各井进行地下水开采量的月、年统计,并分别统计农业灌溉、城镇生活、工业生产的用水量。全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监测区共有276971眼井需要进行地下水开采量监测,各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监测井数见表5.5。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目前所有生产井均作开采量监测尚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农业生产井难度更大。对此,建议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监测统计地下水开采量。在各超采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或村庄进行地下水开采量的重点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统计各超采区地下水开采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对地下水开采量的精确监测。

66

表5.5 监测区地下水开采量监测井布设表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地下水开采量名称 编号 监测井 莘县--夏津动态监测区 16101 66874 历城—章丘动态监测区 16108 茌平--高唐动态监测区 16102 宁津动态监测区 单县动态监测区 名称 编号 监测井 4738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地下水开采量7497 淄博—潍坊动态监测区 16109 81533 16103 16512 莱州--龙口动态监测区 16110 11496 16104 31333 福山--牟平动态监测区 16111 9659 7962 2118 351 276971 成武--巨野动态监测区 16105 牡丹区动态监测区 济宁动态监测区 16106 文登动态监测区 合计 16112 16107 36898

第四节 地下水水质监测

一、 监测井网布设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技术要求,在未发生地下水水质污染、海咸水入侵的动态监测区,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平均布井数宜控制在同一动态监测区地下水开采量监测井数的0.5%左右,其中,靠近海岸线或地表水体污染严重的地区及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地区,应适当加密;在已经发生了地下水水质污染、海咸水入侵的动态监测区,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平均布井数宜控制在同一动态监测区地下水开采量监测井数的1%左右,其中,在地表水体污染源附近、海水入侵区陆地边界附近、咸水入侵区的周边地带以及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地区,应适当加密。

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选取,应尽量从正常使用的生产井中选取。

67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各超采区的实际情况,计划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1508眼,各监测区测点数见表5.6。

表5.6 监测区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布设表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名称 编号 地下水质监测点数 300 30 80 150 50 50 180 地下水动态监测区 名称 编号 地下水质监测点数 28 450 110 55 25 1508 莘县--夏津动态监测区 16101 茌平--高唐动态监测区 16102 宁津动态监测区 单县动态监测区 16103 16104 历城—章丘动态监测区 16108 淄博—潍坊动态监测区 16109 莱州--龙口动态监测区 16110 福山--牟平动态监测区 16111 成武--巨野动态监测区 16105 牡丹区动态监测区 济宁动态监测区 16106 16107 文登动态监测区 合计 16112 二、 监测技术要求

(一)监测频次:地下水水质监测频次为每年1次,在汛前监测,一般是5月25日~30日内取样,同一监测区内各监测井水样采集时间不超过5天。

(二)监测项目:必须分析的项目有pH值、矿化度、总硬度(以CaCO3计)、氨氮、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高锰酸钾指数和总大肠菌群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增选氟化物、氰化物、碘化物、砷、硒、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六价铬、汞、铅、锰、铁、镉、铜、化学耗氧量以及有毒有机物和其他重金属等项目进行分析。

(三)执行规范:水样采集、分析时限、程序、方法、质量控制,水样的存放与运送,水样编号及送样单的填写,分析结果记载表式样、填制要求及测具检

68

定要求,均应按行业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执行。 第五节 地面沉降量动态监测

对因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济宁超采区布设地面沉降量监测站网。以济宁市区北侧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中心处为地面沉降监测站网中心,向四周辐射布设监测网点,共需布设监测点50处。

地面沉降量监测频次为每年一次,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期间选择监测日,同一动态监测区内地面沉降量监测站的监测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d。其他有关技术要求按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执行。

第六节 有关调查工作

一、土地沙化调查

对聊城、德州等地超采区,每年进行一次土地沙化调查。主要是调查当地植物长势状况和评估植被覆盖率变化,绘制年末土地沙化区分布示意图。

二、 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查

调查统计井灌形式的人工回灌水量,记录回灌水水量、回灌目标含水层组和回灌水水质类别。

第七节 地下水动态监测投资预算

本次只计算地下水位、水质监测经费,地下水开采量监测、土地沙化调查、地下水回灌调查等工作量不确定,监测经费需要各有关市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一、监测井网建设投资

(一)新建地下水专用观测井投资估算

按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印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作投资预算,新开凿一眼井需投资34371.8元(按井深70m,直径480mm计算),新建井典型投资见表5.7。计算依据分别为:

69

钻井:岩土类别系数2.0,孔深系数1.0,孔径系数1.3; 洗井:每台班840元,需1个台班; 抽水试验:每台班840元,需2个台班; 水质分析:按一般水质全分析计算;

井管、过滤管、滤料等费用依据市场行情调查资料;

土地占用费:根据山东省征地补偿有关标准,农田占地补偿额度一般为2-5万元/亩超采取都处在农业发达地区,按照5万元/亩计算。另外,每个监测站(井)只有9m2,考虑到站房对于周围农田农业作业带来的不便,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每眼井的占地补偿按两倍计算。

新建井的高程引测和井房建设,平均每井按3500元计算,新建一眼监测井共计所需经费37871.8元。

全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监测区需新建专用观测井196眼,共计所需经费742.3万元。 (二)井网改造费

井网改造包括清淤、洗井、校测高程等项目,但并不是每眼老井都需要进行所有项目的改造。具体有哪些井需要进行哪些项目改造目前还未完全统计,根据调查估计,平均每眼井至少需要1000元,老井共计623眼,共计所需经费62.3万元。

监测井网建设投资估算累计804.6万元(新建井+井网改造费)。 二、年度运行费

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年度运行费包括委托观测费、测井维护费、水质分析费、资料整编刊印费等。其中,委托观测费及测井维护费按每眼井每年600元计,共计所需经费49.14万元;水质检测费按每井次500元计(380元水质分析费+120元取样送样费),每年共计所需费用75.4万元(水质监测井共计1508眼);资料整编刊印费按每年10万元计。

70

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运行费累计134.54万元。 表5.7 新建井典型投资表 序号 一 (一) 1 2 (1) (2) 3 (1) (2) 4 5 6 二 (一) 1 2 (二) 1 三 分类 建筑工程 单位 第四系浅井 数量 70 55 15 3.53 1 2 9 200 1 费用(元) 32141.80 32141.80 23660 4400 1350 211.80 840 1680 2230 1850 1350 500 380 380 34371.80 监测井工程 钻井 井管 螺旋钢管 钢筋水泥 过滤器 螺旋钢管 钢筋水泥 滤料 测井清洗 抽水试验 建设项目其他费用 m m m m m t 台班 台班 m2 m2 个 土地费用 永久土地征用 临时土地征用 测量测验 水质分析样品 合计

71

第六章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建议

我省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大、超采持续时间长,有的超采区很难得到恢复,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加强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本次规划可以进一步明确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任务,加快超采区的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治理原则

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从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条件和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明确不同阶段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治理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采取合理的综合保障措施。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控制和治理的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超采形势得到明显改善。以点带面,兼顾推进一般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三、合理配置,加强调控。超采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应进行联合调度与合理配置。优先利用地表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其它水源(拦蓄雨水、污水处理回用、海咸水利用等),同时采取调整用水结构、调整水价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配置结构趋于合理,逐步控制地下水超采。

72

四、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加强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为目标,根据各地实际,实行超采区地下水年度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实行计划用水,强化节约用水。

第二节 治理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地下水超采的危害性和治理的紧迫性,对超采区的治理工作负总责,要把地下水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列入本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和报批工作,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并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作好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有关工作。

二、 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总体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价,组织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条件,提出各个时期超采区水资源调控方案,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确定超采区管理目标和治理措施。

三、健全机制,保障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落实。各级从征收的水资源费等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专门用于超采区的治理,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建设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和合理优化布设地下水监测井网,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管理

73

信息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超采区地下水动态信息,为领导决策和社会共同治理超采区提供决策依据。

五、 完善法规,强化监督,加强宣传。要研究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要大力宣传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后果和危害、宣传治理超采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各级行政部门和全体公民的共同关注,加快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

六、组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专项治理。一是严格地下水超采区取水许可管理。已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应加快地表水等替代水源工程建设,根据水资源条件、节水潜力,逐步削减取水量。限制开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避免高耗水建设项目取用地下水。二是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可先行选择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或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城市,通过节水、治污,增加污水处理回用量,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适当采取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逐年压缩和调整地下水开采量,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三是积极开展地下水补源工程建设。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建立保护机制。补源工程的建设,要与当地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纳入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保护规划和计划。

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运用和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研究和制定适应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和保护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提高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水平,推进地下水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监控和预警系统建设。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